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法總則欺詐法律效力

民法總則欺詐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6-18 06:44:48

㈠ 民事欺詐的認定和處理

一、民事欺詐的認定和處理是怎麼樣的?

民事欺詐的認定和處理是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3條規定: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欺詐消費者行為:銷售摻雜、摻假,以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二、其他相關規定是怎樣的?

合同法五十二條關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是無效的。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從法條上我們不難看出,合同欺詐的構成有四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也就是說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為因果,可見法律對欺詐認定的嚴謹性。

欺詐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大類,根據民法總則關於欺詐的規定,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誘導他人簽署的勞動合同,受欺詐方可以要求國家相關單位予以撤銷。若是由於第三人施行的欺詐行為,各方當事人都知道欺詐事實的存在,則該合同是由法律效力的。

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經常可以遇到有一些是民事方面的欺詐行為,這種欺詐行為情況之下所作出的民事行為都是屬於可以進行撤銷的,但是必須是當事人自己行使撤銷的權利。因此對於這方面所簽訂的合同來說的話,是屬於可撤銷合同。

㈡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秩序、善良習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把「公序良俗」上升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民法總則》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是成年人,而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
3、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公共利益。
二、民事法律行為絕對無效

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絕對、確定、當然、永久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下列為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法》第52條第3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絕對無效。);
四、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五、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六、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行為;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已刪去「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條款。
三、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

下列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存在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二、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
另外,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期限,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屆滿時生效。
以上,就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的全部解答。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生效和無效,而無效又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相對無效時可以進行變更和撤銷的。明確的區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無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法律條文。

㈢ 民法總則中的民事行為有效的條件有哪些

你好,
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成立,包括以下幾個:

1、民事行為的一般有效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據以獨立實施的法律資格。法律不僅要求的行為人必須具有行為能力,而且要求民事行為能力與行為人的「相應」。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我國根據公民的不同年齡和智力狀況,將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三種: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只有具有健全的心智,才能進行相應的民事活動,這一條件主要是為了保護和的利益而設。對公民而言,可以單獨實施法律行為,但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一般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但純獲利益的活動二者均可為之;對法人而言,其民事行為能力是和相一致的,法人的行為能力不能超出法律或章程規定的。所以法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要在核准登記的生產經營和之內。除此而外,法人只有權從事為維持其存在所必需的法律行為。

(2)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真實,即要求行為人的內心意願為行為人自覺自願而產生的,同時與其所表達的意思相一致,通常情況下達到這一點有兩個要求:

一、意思表示自由,不是在受他人欺詐、脅迫之下作出的違背其內心意願的行為;

二、意思表示無誤,應當是其內心真實意願的反映,並非因重大誤解等原因而表錯意。但也可能出現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不一致的情形,此即意思表示有瑕疵。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如屬於法律規定的應被宣告無效或者撤銷的情況,則不應產生法律效力。

(3)不違反法律或者 這是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性的本質要求。所謂不違反法律,指的是意思表示的內容不得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相抵觸,也不得濫用法律的授權或任意性規定以規避法律,還應該包括不違反國家政策;這里所說的法律,既包括國家頒布的各種法律、法規和各級政權機關發布的決議、命令、條例等行為規范,還包括國家現行政策。例如不得買賣禁止流通物等。所謂社會公共利益,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社會經濟秩序、政治安定、道德風尚等皆應包括在內。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必須符合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得有損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等。

2、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有效條件

在特殊情況下,民事行為還應具備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特別有效條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例如立遺囑的行為只有在遺囑人死亡這種特別要件發生時才能生效。同時,法律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 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不同於生效要件。任何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上生效條件,才能有效,也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後果。對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另有規定的,從其生效規定。

㈣ 最高法出台民法典總則編司法解釋是什麼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民法典總則編司法解釋
為指導各級人民法院貫徹實施好民法典,充分發揮總則編在民法典中統領全局的作用,依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總則編司法解釋),由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全體會議通過,今天正式對外發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總則編司法解釋是人民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實施民法典,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的重要規范性文件。這部司法解釋的頒布實施,對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人民法院正確審理相關案件、統一裁判標准、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實施,實現高質量司法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總則編司法解釋的起草工作始自2020年6月開展的司法解釋全面清理工作中對《民法通則意見》《合同法解釋一》《合同法解釋二》等司法解釋條文的逐一梳理。起草過程中,先後召開20餘次調研論證會,系統徵求了全國各高院、有關中央單位和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的意見,3次書面徵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得到了有力指導和幫助。
總則編司法解釋的起草,嚴格遵循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中的要求,始終堅持廣泛聽取意見,確保條文內容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經得起檢驗。一是緊扣立法本意。充分尊重、全部採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二是突出強基導向、實踐導向。7次法院系統研討會有5次是在中、基層人民法院召開,聽取200餘名一線審判業務專家意見。三是注重吸收學術成果。4次專家論證會涵蓋老中青三代民法學者代表,累計200餘人次參與論證。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有關專家參加起草論證工作,提供咨詢意見。
起草總則編司法解釋,主要是為了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確保民法典與舊法的有序銜接。民法典施行後,《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合同法》等法律廢止,最高人民法院相應廢止了《民法通則意見》《合同法解釋一》《合同法解釋二》等司法解釋。但這些司法解釋中仍有不少條文與民法典一致,在審判實踐中仍有重要指導價值,有必要予以保留並梳理整合,以免出現法律銜接適用空檔,影響民法典實施。二是系統梳理人民法院在長期司法實踐中總結積累的經驗智慧。民法典採取編纂式立法技術,大多數條文是對原有法律的承繼。人民法院在適用這些法律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時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有必要將此一並納入,以更好地實現統一裁判尺度的目的。比如,關於表見代理的具體適用,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發布的《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作了細化規定,歷經十餘年的審判實踐檢驗,有必要吸收到民法典總則編解釋中。基於同樣考慮,《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的一些規定精神也被吸收到這部司法解釋中。三是回應《民法總則》施行後亟待明確的具體法律適用問題。民法典總則編的絕大多數規定源自《民法總則》,已實施了四年多。其間,人民法院積累了豐富的審判經驗,也發現了一些亟待統一規范的具體法律適用問題。特別是,民法典總則編凝練了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集中體現了民法典嚴謹邏輯體系中「總」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各級人民法院牢固樹立體系化思維,准確把握民法典總則編與各分編、民法典與其他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則與具體規定之間的適用邏輯關系。上述三個方面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統一民事案件裁判尺度,更好地貫徹實施民法典,維護民法典權威。
總則編司法解釋共39條,分為一般規定、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監護、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附則9個部分。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細化習慣的適用規則、監護制度、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訴訟時效等制度規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彰顯民法典強調公平正義、倡導誠實守信的價值導向。特別是細化了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見義勇為的制度規則,進一步在「扶不扶」「勸不勸」「追不追」「救不救」「為不為」「管不管」等問題上亮明態度,堅決防止「和稀泥」,讓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讓群眾有溫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內容上突出強調權利保護。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自然人的權利保護置於中心位置,從保護未成年人、胎兒利益,規范權利的行使,平衡失蹤人與利害關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統規定,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場。
三是形式上體現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審判執行需求為出發點、以准確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為原則,不追求大而全的體系,不追求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是聚焦總則編適用中審判實踐亟待解決、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基礎,且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共識的問題明確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21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2年2月24日
法釋〔2022〕6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依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一、一般規定
第一條牋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對民事關系有規定的,人民法院直接適用該規定;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典第一編的規定,但是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除外。
就同一民事關系,其他民事法律的規定屬於對民法典相應規定的細化的,應當適用該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典規定適用其他法律的,適用該法律的規定。
民法典及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沒有具體規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關於基本原則的規定。
第二條牋在一定地域、行業范圍內長期為一般人從事民事活動時普遍遵守的民間習俗、慣常做法等,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十條規定的習慣。
當事人主張適用習慣的,應當就習慣及其具體內容提供相應證據;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查明。
適用習慣,不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三條牋對於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所稱的濫用民事權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行使的對象、目的、時間、方式、造成當事人之間利益失衡的程度等因素作出認定。
行為人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行使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構成濫用民事權利。
構成濫用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濫用行為不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濫用民事權利造成損害的,依照民法典第七編等有關規定處理。
二、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四條牋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父母在胎兒娩出前作為法定代理人主張相應權利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五條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人民法院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狀況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後果,以及標的、數量、價款或者報酬等方面認定。
三、監護
第六條牋人民法院認定自然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年齡、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認定有關組織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等因素確定。
第七條牋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遺囑生效時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由父母擔任監護人,父母中的一方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另一方在遺囑生效時有監護能力,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第八條牋未成年人的父母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訂立協議,約定免除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的監護職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協議約定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該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依據民法典第三十條的規定,約定由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不同順序的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或者由順序在後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九條牋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指定監護人時,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具體參考以下因素:
(一)與被監護人生活、情感聯系的密切程度;
(二)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順序;
(三)是否有不利於履行監護職責的違法犯罪等情形;
(四)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能力、意願、品行等。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監護人一般應當是一人,由數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更有利於保護被監護人利益的,也可以是數人。
第十條牋有關當事人不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指定,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指定並無不當,依法裁定駁回申請;認為指定不當,依法判決撤銷指定並另行指定監護人。
有關當事人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後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第十一條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訂立書面協議事先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後,協議的任何一方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前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無正當理由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該條第二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牋監護人、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就監護人是否有民法典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規定的應當終止監護關系的情形發生爭議,申請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經審理認為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作出裁判。
第十三條牋監護人因患病、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將全部或者部分監護職責委託給他人,當事人主張受託人因此成為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十四條牋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案件時,下列人員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
(三)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主體,但是不申請宣告失蹤不影響其權利行使、義務履行的除外。
第十五條牋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請求償還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原告。
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被告。經審理認為債權人的訴訟請求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
第十六條牋人民法院審理宣告死亡案件時,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申請人的其他近親屬,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均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
(二)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
被申請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民事主體不能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但是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除外。
第十七條牋自然人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適用民法典第四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自戰爭結束之日或者有關機關確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計算。
五、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八條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但是實施的行為本身表明已經作出相應意思表示,並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採用其他形式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九條牋行為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或者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價格、數量等產生錯誤認識,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發生該錯誤認識行為人就不會作出相應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的重大誤解。
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存在重大誤解,並請求撤銷該民事法律行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據交易習慣等認定行為人無權請求撤銷的除外。
第二十條牋行為人以其意思表示存在第三人轉達錯誤為由請求撤銷民事法律行為的,適用本解釋第十九條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牋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者負有告知義務的人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致使當事人基於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欺詐。
第二十二條牋以給自然人及其近親屬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譽、榮譽、財產權益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其基於恐懼心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脅迫。
第二十三條牋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當事人請求返還財產、折價補償或者賠償損失的,參照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牋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不可能發生,當事人約定為生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事法律行為不發生效力;當事人約定為解除條件的,應當認定未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失效,依照民法典和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認定。
六、代理
第二十五條牋數個委託代理人共同行使代理權,其中一人或者數人未與其他委託代理人協商,擅自行使代理權的,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百七十二條等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牋由於急病、通訊聯絡中斷、疫情防控等特殊原因,委託代理人自己不能辦理代理事項,又不能與被代理人及時取得聯系,如不及時轉委託第三人代理,會給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損失或者擴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的緊急情況。
第二十七條牋無權代理行為未被追認,相對人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賠償損失的,由行為人就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承擔舉證責任。行為人不能證明的,人民法院依法支持相對人的相應訴訟請求;行為人能夠證明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各自的過錯認定行為人與相對人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牋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
(一)存在代理權的外觀;
(二)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行為時沒有代理權,且無過失。
因是否構成表見代理發生爭議的,相對人應當就無權代理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被代理人應當就相對人不符合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九條

㈤ 因重大誤解簽訂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重大誤解的一方可以請求撤銷或變更該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㈥ 民法典中對合同無效的情形是怎樣規定的什麼樣的合同會無效呢

一.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是:
1.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 虛假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3.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5. 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典》無效合同的情形: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欺騙對方,目的是使其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利用托兒共同欺騙他人,假扮訂立合同騙取對方的定金、預付款。構成欺詐要有一方有欺詐的故意,實施了欺詐的行為,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受欺詐的結果等要件。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即雙方當事人互相勾結,為牟取非法利益,共同訂立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以低價變賣國有資產,代理人與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等。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指當事人訂立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目的和內容上是非法的。如名為聯營、實為借貸的合同,名為借貸、實為非法集資的合同,名為分包、實為轉包的合同,為逃避債務而轉移資產的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也就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合同,它違反了社會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如提供場地給他人進行淫穢表演、聚眾賭博、賣淫嫖娼等活動。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法律是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規定人們必須為某些行為或不得為某些行為,如違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合同,非法買賣麻醉葯品的合同。

6、格式條款和免責條款。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以欺詐手段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二.凡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產生合同的法律效力,從而屬於無效合同

所謂無效合同是相對於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社會公共利益,被確認為無效。可見,無效合同是已經成立的合同,是欠缺生效要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不受國家法律保護。

無效合同自始無效,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就產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即自合同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以後也不能轉化為有效合同。無論當事人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完畢,都不能改變合同無效的狀態。 無效合同是當然無效。由於無效合同是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因而它為法律上的當然無效,既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即產生無效的法律後果。

存在以下情況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7當事人主體不合格的合同;
8內容不合法的合同;
9無效代理訂立的合同

法律依據: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㈦ 民法總則與憲法在法律效力的關系

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規定國家最基本的問題和最基本的原則。民法總則是根據憲法制定的民法總則的制定和修改,必須以憲法為基礎,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

㈧ 民法總則規定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對嗎

對,自始無效。無效民事行為之無效,自行為開始起發生,該行為之意思,從開始起就不被法律所認。

㈨ 民法典總則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

(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1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依法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解釋。

一、一般規定

第一條 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對民事關系有規定的,人民法院直接適用該規定;民法典第二編至第七編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典第一編的規定,但是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除外。

就同一民事關系,其他民事法律的規定屬於對民法典相應規定的細化的,應當適用該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典規定適用其他法律的,適用該法律的規定。

民法典及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沒有具體規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關於基本原則的規定。

第二條 在一定地域、行業范圍內長期為一般人從事民事活動時普遍遵守的民間習俗、慣常做法等,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十條規定的習慣。

當事人主張適用習慣的,應當就習慣及其具體內容提供相應證據;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查明。

適用習慣,不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三條 對於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所稱的濫用民事權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行使的對象、目的、時間、方式、造成當事人之間利益失衡的程度等因素作出認定。

行為人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行使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構成濫用民事權利。

構成濫用民事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濫用行為不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濫用民事權利造成損害的,依照民法典第七編等有關規定處理。

二、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四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父母在胎兒娩出前作為法定代理人主張相應權利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五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人民法院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狀況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後果,以及標的、數量、價款或者報酬等方面認定。

三、監護

第六條 人民法院認定自然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年齡、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認定有關組織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其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等因素確定。

第七條 擔任監護人的被監護人父母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遺囑生效時被指定的人不同意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由父母擔任監護人,父母中的一方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另一方在遺囑生效時有監護能力,有關當事人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適用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監護人。

第八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訂立協議,約定免除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的監護職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協議約定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喪失監護能力時由該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依據民法典第三十條的規定,約定由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不同順序的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或者由順序在後的人擔任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指定監護人時,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具體參考以下因素:

(一)與被監護人生活、情感聯系的密切程度;

(二)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順序;

(三)是否有不利於履行監護職責的違法犯罪等情形;

(四)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能力、意願、品行等。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監護人一般應當是一人,由數人共同擔任監護人更有利於保護被監護人利益的,也可以是數人。

第十條 有關當事人不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指定,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指定並無不當,依法裁定駁回申請;認為指定不當,依法判決撤銷指定並另行指定監護人。

有關當事人在接到指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後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變更監護關系處理。

第十一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依據民法典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訂立書面協議事先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後,協議的任何一方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前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無正當理由請求解除協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協議確定的監護人有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之一,該條第二款規定的有關個人、組織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 監護人、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就監護人是否有民法典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規定的應當終止監護關系的情形發生爭議,申請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經審理認為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被依法指定的監護人與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協議變更監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作出裁判。

第十三條 監護人因患病、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將全部或者部分監護職責委託給他人,當事人主張受託人因此成為監護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四、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失蹤案件時,下列人員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

(三)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與被申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主體,但是不申請宣告失蹤不影響其權利行使、義務履行的除外。

第十五條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請求償還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原告。

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財產代管人列為被告。經審理認為債權人的訴訟請求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失蹤人所欠的債務和其他費用。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宣告死亡案件時,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被申請人的其他近親屬,以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規定對被申請人有繼承權的親屬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

(一)被申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均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

(二)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

被申請人的債權人、債務人、合夥人等民事主體不能認定為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規定的利害關系人,但是不申請宣告死亡不能保護其相應合法權益的除外。

第十七條 自然人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間適用民法典第四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自戰爭結束之日或者有關機關確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計算。

五、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八條 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但是實施的行為本身表明已經作出相應意思表示,並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採用其他形式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十九條 行為人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或者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價格、數量等產生錯誤認識,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發生該錯誤認識行為人就不會作出相應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的重大誤解。

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存在重大誤解,並請求撤銷該民事法律行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據交易習慣等認定行為人無權請求撤銷的除外。

第二十條 行為人以其意思表示存在第三人轉達錯誤為由請求撤銷民事法律行為的,適用本解釋第十九條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 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者負有告知義務的人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致使當事人基於錯誤認識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欺詐。

第二十二條 以給自然人及其近親屬等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譽、榮譽、財產權益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其基於恐懼心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脅迫。

第二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當事人請求返還財產、折價補償或者賠償損失的,參照適用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不可能發生,當事人約定為生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事法律行為不發生效力;當事人約定為解除條件的,應當認定未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失效,依照民法典和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認定。

六、代理

第二十五條 數個委託代理人共同行使代理權,其中一人或者數人未與其他委託代理人協商,擅自行使代理權的,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百七十二條等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 由於急病、通訊聯絡中斷、疫情防控等特殊原因,委託代理人自己不能辦理代理事項,又不能與被代理人及時取得聯系,如不及時轉委託第三人代理,會給被代理人的利益造成損失或者擴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的緊急情況。

第二十七條 無權代理行為未被追認,相對人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賠償損失的,由行為人就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承擔舉證責任。行為人不能證明的,人民法院依法支持相對人的相應訴訟請求;行為人能夠證明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各自的過錯認定行為人與相對人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

(一)存在代理權的外觀;

(二)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行為時沒有代理權,且無過失。

因是否構成表見代理發生爭議的,相對人應當就無權代理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被代理人應當就相對人不符合前款第二項規定的條件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九條 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七十一條的規定向相對人作出追認的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確認其追認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

七、民事責任

第三十條 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針對實施侵害行為的人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正當防衛。

第三十一條 對於正當防衛是否超過必要的限度,人民法院應當綜合不法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危害程度和防衛的時機、手段、強度、損害後果等因素判斷。

經審理,正當防衛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正當防衛人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正當防衛人在造成不應有的損害范圍內承擔部分責任;實施侵害行為的人請求正當防衛人承擔全部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施侵害行為的人不能證明防衛行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僅以正當防衛人採取的反擊方式和強度與不法侵害不相當為由主張防衛過當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二條 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急迫危險,不得已而採取緊急措施的,應當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的緊急避險。

第三十三條 對於緊急避險是否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人民法院應當綜合危險的性質、急迫程度、避險行為所保護的權益以及造成的損害後果等因素判斷。

經審理,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並無不當且沒有超過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限度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緊急避險人的過錯程度、避險措施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原因力大小、緊急避險人是否為受益人等因素認定緊急避險人在造成的不應有的損害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三十四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受害人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條的規定請求受益人適當補償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害人所受損失和已獲賠償的情況、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條件等因素確定受益人承擔的補償數額。

八、訴訟時效

第三十五條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的三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典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不適用延長的規定。該條第二款規定的二十年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第三十六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權利受到損害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其法定代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權利受到原法定代理人損害,且在取得、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在原法定代理終止並確定新的法定代理人後,相應民事主體才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的,有關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適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二款、本解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 訴訟時效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條的規定中斷後,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再次出現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的中斷事由,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權利人向義務人的代理人、財產代管人或者遺產管理人等提出履行請求的,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的訴訟時效中斷。

九、附則

第三十九條 本解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施行後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案件,本解釋施行後尚未終審的,適用本解釋;本解釋施行前已經終審,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

㈩ 民法總則規定具有法律效力嗎

當然有,屬於基本法。

熱點內容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