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法法律責任的特點有
㈠ 審計的特徵主要有哪些
其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審計控制的目標是合規性和效益性,通過審計控制使組織中納入審計控制范圍的業務活動提高合規性和效益性水平。
2、審計控制的內容是組織的業務活動,而不僅僅是財務活動;只要這些活動利用組織的資源,而不僅僅是資金、資產。
3、審計控制的方式是過程式的,包括事前事中事後;而不是僅僅是結果式的、事後的。
4、審計控制的范圍不僅僅是業務活動的結果,更主要的是結果產生的機制。
5、審計控制的性質是一種重點控制,而不是全面控制。納入審計控制范圍的是組織的重大項目、大額資金、重要資產、資源。審計控制遵循重要性原則。
審計是由國家授權或接受委託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法規、審計准則和會計理論,運用專門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和監督,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務,用以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
(1)審計法法律責任的特點有擴展閱讀:
審計的含義:
其一是指審計是一種經濟監督活動,經濟監督是審計的基本職能;
其二是指審計具有獨立性,獨立性是審計監督的最本質的特徵,是區別於其他經濟監督的關鍵所在。審計與經濟管理活動、非經濟監督活動以及其他專業性經濟監督活動相比較,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徵。
㈡ 審計程序與法律責任
讀前小提示(任何文章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修改。)
根據審計法的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
(1)被審計單位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
(2)被審計單位拒絕、阻礙審計檢查;
(3)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
(4)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
對於(1)和(2)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審計機關有權直接追究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1條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對於(3)和(4)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根據 《審計法》 第42條第1款、第43條第1款規定:"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雖然以上兩條規定沒有明確指出追究法律責任,但可以比照《審計法》第41條規定 辦理,審計機關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因為(3)、(4)兩種行為可以認定是拒絕、阻礙檢查的行為;同時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處罰,這兩種處罰是追究被審計單位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此外,還應對直接責任人追究行政責任以至刑事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承擔原因編輯本段 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
從世界各國會計師被訴訟的情況來看,會計師承擔審計法律責任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審計關系失衡
在股份制公司中,均衡的審計關系格局應該是由財產所有者的代表——股東大會委託審計人員對經營管理者的受託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審查、鑒證並提出審計意見。這樣,股東掌握著對經營者的監控權,也掌握著審計委託權,審計人員可以保持較高的獨立性,形成一種均衡、正常的審計關系。
2、現代審計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會計師在審計業務中採取的是以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為基礎的制度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是建立在被審計單位存在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各個控制環節進行審查,目的是發現控制制度的薄弱之處,找出問題發生的根源,然後針對這些環節擴大檢查范圍。然而在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內外勾結,惡意串通的情況下,審計人員根本就無法發現控制制度的薄弱之處,這樣得出的審計結論可能就和客觀事實出入很大。並且,制度基礎審計雖然也涉及審計風險的問題,但它並不直接處理審計風險,而使審計人員的注意力過於集中於被審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方面,使審計人員過於依賴內部控制的測試而忽視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環節;同時,由於企業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企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審計風險愈來愈大,社會公眾也要求會計師揭示各種審計風險。而面對這些問題,制度基礎審計顯得無能為力。
3、「深口袋」原則
「深口袋」理論,也稱保險假設,是指管理者聘用會計師的目的是為了轉移部分財務披露的責任。這種假設主要來自:
(1)會計師和審計服務的接受者對審計作用理解的偏差;
(2)產品責任概念的擴展。在司法實踐中,當一項虛假會計信息涉及到多個環節時,司法部門只能採取「非理性無限連帶責任」的判例原則,即誰最有能力承擔經濟賠償,就由誰來承擔責任,這也就是所謂的「深口袋理論」。
該理論的貫徹,從表面上看,起到了符合平衡社會機制的作用,但實際上由於責任與權利不對等,這種不當的處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會計師承擔的法律責任。原因是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都具有相當的經濟賠償能力,因此,在虛假會計信息的賠償中承擔了大部分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編輯本段
1、 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一種主觀歸責原則,它以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作為確定和追究責任的依據,即「有過錯方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責任原則體現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則,有過錯方承擔民事責任,過錯大小決定責任輕重。長期以來,對於專業人士的法律責任基本上都採取了過錯責任原則,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鑒證職能,但它只是公允性審計,會計師對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給予「合理保證」,允許會計師審計後的會計報表反映的內容與實際情況有適度偏離。因為審計工作的性質本身就有局限性,會計師並不能保證己審計的會計報表不存在任何的錯誤或漏報。一般來說,審計工作越細,發現錯弊的概率越大,但是它同時意味著委託人所要支付的審計費用也越高。審計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產物,本來就是用來降低代理成本的,如果審計不但不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提升代理成本,則審計變得得不償失。這就是會計師承擔合理保證的理論基礎,是基於委託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考慮到成本效益的原則,審計風險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委託人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不要求會計師查出所有的錯弊,所以,允許會計師存在一定的審計失敗。只要會計師在從事會計審計活動時,盡到了應有的職業關注,即使出具了虛假的財務報告,也不應承擔民事責任。
2、 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責任要件而依法律的特別規定承擔的責任原則。 按照無過錯責任原則,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並非一種「合理的保證」責任,而是通常意義上的「保證」責任。即只要審計報告與被審計單位實際財務狀況不符,即只要存在虛假報告,不管會計師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承擔責任。
3、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一般的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誰主張,誰舉證」,即受害人必須證明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存在才能夠勝訴。由於會計師從產生之日起就是以專家的特殊身份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屬於專家責任的范疇。獨立審計屬於一種專家職業,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會計師相對於報表使用人而言通常處於知識優勢地位,後者很難從會計師最終出具的專業成果中辨析專業服務的質量,更難以證實過錯的存在。而且作為證據的審計工作底稿所有權屬於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對工作底稿實行保密原則,因此,受害者要主張會計師有過錯,將面臨兩個難題:
一是審計工作底稿無法取得;
二是即使取得審計工作底稿,由於專業知識的欠缺,也無法證明會計師是否有過失。
如單純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將會使受害人在提起訴訟後在舉證方面遇到嚴重的困難。因為會計師報告不實的事實是可以證明的,從這些事實中可以證明其客觀上確有過錯,但要求受害人必須證明會計師主觀上有過錯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會計師可以以各種理由證明其所做的報告已經嚴格遵循了相關執業規則,從而可以免於承擔責任,這顯然不利於保護投資者等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4、 中國現行法規中對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目前為止,中國法律未就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相關法律法規中能夠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中國1993年頒布的 《注冊會計師法》 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存在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亦即存在「過錯」的行為,才可以考慮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問題。
因此,《注冊會計師法》對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明知」和「應知」的要求。如果會計師「明知」違法而為之,或者「應知」違法而為之,都屬於第42條規定的「違反本法規定」,從而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嚴格遵循審計准則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真實的審計報告,即使出具的審計意見與實際不符,也不影響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只有注冊會計師沒有遵循或沒有嚴格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未盡應有的職業謹慎或注意義務,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地出具了與實際不相符的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才對此承擔責任。
「換言之,以是否嚴格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為判斷注冊會計師主觀有無過錯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法》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70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業務報告,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考慮將過錯原則寫進 《注冊會計師法》 ,這樣受害人向注冊會計師索賠必須證明後者主觀上有過錯。
由此可見,中國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本人認為,在剛導入審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統一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等時機成熟,再修改法律,統一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畢竟在中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注冊會計師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中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所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提供的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四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或者轉移、隱 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 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項;
(二)責令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
(三)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
(四)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五)其他處理措施。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前條規定的處理措施,並可以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七條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
審計機關依法責令被審計單位上繳應當上繳的款項,被審計單位拒不執行的,審計機關應當通報有關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扣繳或者採取其他處理措施,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第四十九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規定,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五十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㈣ 什麼是審計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
狹義上的審計法是指國家審計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廣義上的審計法是指各種審計法律規范的總和。如從性質上看,有國家審計法、內部審計法和社會審計法;從法律效力層次上看,既包括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審計法律,也 包括國務院制定的審計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審計法規以及國務院各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審計行政規章等。
審計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調整各種審計監督關系的行為規則。審計法律規范一般分為"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部分組成。"行為模式",是指在-定條件下,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規定;而 "法律後果",包括人們行為符合行為模式規定應得到的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和不符合行為模式規定應得到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一、審計法律關系
審計法律規范在調整審計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為審計法律關系。審計法律關系,首先以審計法律規范的 存在為前提,其次它產生於行使審計監督權的過程之中,三是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
(一)審計法律關系的內容和特徵審計法律關系內容,是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這種權利、義務是相互銜接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的。
在具體審計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即為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無論是實施審計一方的當事人,還是接 受審計一方的當事人,盡管他們在審計過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但每一方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所以,他們均是審計法律關系中的主體。我國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有三個方面:一 是實施審計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各級國家審計機關、各級審計機關中具體從事審計業務的人員,以及授權性主體,包括審計機關授權實施審計的審計特派員等;二是接受審計一方的當事人,如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國家事業組織,其他應當接受審計的單位和以上單位中的有關人員;三是與審計法律事實有關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審計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定范圍內,可以實現自己的意志。
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審計法律關系的客體。審計法律關系客體,是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 所指向的對象。如果沒有客體,主體的權利、義務就失去了目標, 就變得毫無實際內容。審計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是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行為,也包括審計監督的對象,如被審計單位有關經濟活動,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資料及其他資料,違反財經法規的行為,審計監督行為,審計監督維護的國家資金財產等。
我國審計法律關系(國家審計法律關系)屬予一種行政監督法律關系,具有行政監督法律關系固有的基本特徵:
1.因為國家審計法律關系是國家審計機關在對國家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因此,在參與國家審計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國家審計機關。
2.由於審計法律關系往往是由國家審計機關單方面行為產生的,不需要徵得被審計一方的同意;同時,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國家審計機關對於違反國家規定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採取強制措施,做出處理處罰決定,另一方當事人必須執行。因此可 見,審計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國家審計機關處於主導地位,其他當事人處於被動地位,是一種監督與被監督、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3.在審計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一的,往往在權利中含有義務,在義務中含有權利。如被審計一方有義務接受審 計,對審計決定不服也有權利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
4.審計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是由審計法 律、法規先行確定的,沒有選擇性,也不能隨意變更或否定其效 力。因此,審計法律關系具有國家先行確定力。
5.審計法律關系中審計人與被審計人發生爭議,其解決途徑,-是由被審計人申請復議;二是對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按照司法程序予以解決。
㈤ 審計規范的基本特徵
審計規范具有一般社會規范的共同特徵,但審計規范作為國家審計監督對審計工作管理的基本行為規則,還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審計規范是國家通過法律、法規、規章等形式加以規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審計法規的國家意志性,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②審計規范的法定性,一般是通過法律、法規、規章等形式加以明確規定的,審計部門及其審計人員、被審計單位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具有法定的約束力;③審計規范的強制性,這種法定性決定了審計規范必須得到遵守,拒不執行的,將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執行,並要承擔由此帶來的法律責任。
(2)審計規范是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應當怎麼做及相應的權利義務等,在審計規范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3)審計規范是參與審計活動的各方當事人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審計規范不僅規范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的行為,有的也規范被審計單位以及其他單位或個人與審計工作有關的行為,要求參與審計活動的各方當事人都應遵守。
(4)審計法律規范對審計職業道德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審計職業道德是審計人員履行審計職能時的一項基本職業要求,和一般的社會公共道德不同的是,它可以由國家或審計機關根據審計實踐和審計職業的內在要求加以確立,並要求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履行職責時認真遵守。如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國家審計准則》中的「一般准則」也對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職業道德作了明確規定。審計署還專門頒布了《審計機關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准則》,作為我國國家審計准則體系中的一項具體准則。
㈥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六章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legal liability) 廣義的審計法律責任,是指與審計有關的各種法律責任的總稱。審計責任原來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隨著國家法律環境的完備和審計業務的發展,逐漸得以法律化,即成為法律責任。 中國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與傳統的審計責任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審計法的規定,審計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審計監督活動中發生的有關法律責任。這里所指的審計法律責任,是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和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國家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一是違反審計法的法律責任;二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這兩類違法行為的主體主要是被審計單位以及直接責任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直接做出處理、處罰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提出予以行政處分的建議,對於構成犯罪的可以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①它是國家審計的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是在國家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與審計機關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密切相關的法律責任;②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相關當事人是法律責任的主體,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和國家審計人員;③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相應的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根據審計法的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1)被審計單位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2)被審計單位拒絕、阻礙審計檢查;(3)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4)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對於(1)和(2)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審計機關有權直接追究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1條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對於(3)和(4)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根據 《審計法》 第42條第1款、第43條第1款規定:"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雖然以上兩條規定沒有明確指出追究法律責任,但可以比照《審計法》第41條規定 辦理,審計機關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因為(3)、(4)兩種行為可以認定是拒絕、阻礙檢查的行為;同時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處罰,這兩種處罰是追究被審計單位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此外,還應對直接責任人追究行政責任以至刑事責任。
目前為止,中國法律未就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相關法律法規中能夠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中國1993年頒布的 《注冊會計師法》 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存在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亦即存在「過錯」的行為,才可以考慮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問題。因此,《注冊會計師法》對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明知」和「應知」的要求。如果會計師「明知」違法而為之,或者「應知」違法而為之,都屬於第42條規定的「違反本法規定」,從而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嚴格遵循審計准則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真實的審計報告,即使出具的審計意見與實際不符,也不影響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只有注冊會計師沒有遵循或沒有嚴格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未盡應有的職業謹慎或注意義務,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地出具了與實際不相符的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才對此承擔責任。「換言之,以是否嚴格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為判斷注冊會計師主觀有無過錯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法》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70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業務報告,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考慮將過錯原則寫進 《注冊會計師法》 ,這樣受害人向注冊會計師索賠必須證明後者主觀上有過錯。由此可見,中國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本人認為,在剛導入審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統一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等時機成熟,再修改法律,統一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畢竟在中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注冊會計師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中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㈦ 審計的特點都有哪些特徵
國家審計的主要特點就是法定性。國家審計是一種法定審計,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和有關人員必須執行。審計決定涉及其他有關單位的,這些單位應當協助執行。
我國國家審計的基本特點有:
(一)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強
一是組織上的獨立性。審計機構是單獨設置的,不隸屬於其他任何部門或業務機構。審計署受國務院總理領導,地方審計機關受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的領導,同時,獨立於被審單位,與被審單位在組織上無行政隸屬關系;
二是工作上的獨立性。審計機構與人員不直接參加日常的經濟計劃與管理工作,審計人員是按照《憲法》、《審計法》等法律賦予的職責進行工作的,獨立編制審計計劃,獨立取證和審核檢查,作出評價,獨立作出審計結論,提出處理意見,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種監督具有法律效力;
三是人事上的獨立性。審計署審計長由總理提名,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主要負責人,由政府提名,地方人與常委會任命。而且下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調動,要徵求上級審計機關意見,這種人事安排的獨立性,有利於保持穩定性;
四是經濟上的獨立性。國家審計的審計經費及收入有穩定的來源,不受被審計單位的制約。經費是獨立的,列入財政預算,由各級政府承擔,保證其執法的獨立客觀性。同時,按照《審計法》及審計署制定的審計規范,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和違紀違法行為,不僅擁有檢查權,而且擁有行政處理權、移送行政處理及提請司法處理權等,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二)國家審計的強制性大
一是主導地位上的強制性。國家審計是依據憲法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內部建立的,代表國家實施審計監督,並在業務上對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這種管理、指導和監督是強制性的,是不以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意願為轉移的,構成了國家審計在整個審計組織體系中主導地區;
二是審計立項上的強制性。國家審計的審計立項可以根據自我編制的年度審計計劃,也可以根據本級人民政府或上級審計機關臨時交辦的事項,還可根據國家審計組織本身臨時掌握的線索等,由此可見,國家審計的審計立項是以法定程度和自我工作需要為主要依據的,而不受被審計單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
三是審查許可權上的強制性。國家審計機關依照國家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既反映了國家審計的獨立性,也表現出國家審計的強制性。因為在這種審計活動中,國家審計機關是行為主體,其審計程序、審計方法方式的運用或選用是以完成審計任務、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為指導原則的,被審計單位在審計活動中的配合情況盡管也影響著審計工作效果,但總體上講,被審計單位必須無條件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檢查;
四是審計處理上的強制性。就某一項具體的國家審計工作而言,在其最後階段應寫出審計報告,作出審計結論和決定,並送達被審計單位及有關協助執行部門或單位,這些單位或部門應主動地、自覺地予以執行或協助執行,部門或單位沒有或不準備主動、自覺執行或協助執行審計決定時,審計機關可採取相應措施使審計結果得到強制執行。
(三)國家審計的權威性高
一是規范國家審計行為的《審計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處於較高的地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把審計監督制度確立為國家財經經濟管理中的一項基本制度。《審計法》是具體規定國家審計監督制度的基本法律,它以《憲法》關於審計監督的規定為依據,是對《憲法》有關規定的具體化,在規范國家審計監督制度方面,是僅次於《憲法》的國家法律。同時其他行政法律也是國家審計機關對被審單位審計並對審計中發現問題進行處理、處罰的依據;
二是審計機關與審計人員根據《憲法》規定直接在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腦的領導下,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並向其負責和報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使國家審計具有代錶行使監督權力的權威性;
三是根據《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不但可以對各級政府機構,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進行經濟監督,還可以對經濟執法部門如財政、稅專、金融、工商行政、物價、海關等專業經濟監督部門進行「再監督」的特性,促使其依法履行監督職責。不僅可對微觀層次進行監督,而且可對宏觀管理層次加以監督。由於審計機關專司審計監督,不承擔其它業務工作,與其監督對象無直接利害關系,居於客觀公正的超脫地位,其監督工作更具有權威性。歡迎訪問經濟在線
(四)國家審計綜合性廣
國家審計是綜合性的經濟監督部門,一方面,具有監督面廣的特點,它通過對綜合反映經濟活動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審查、鑒證、評價,從不同側面、不同環節上監視著經濟活動的運行軌跡,在宏觀調控中發揮著其他經濟監督無法替代的綜合性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監督層次廣的特點,不僅可通過大量的微觀審計,直接督導微觀主體依法開展經濟活動,促進宏觀調控措施在微觀層次的落實和微觀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夠通過對廣泛的微觀審計活動的綜合分析,向決策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促進宏觀調控的改進與完善,間接提高宏觀經濟效益。
此外,一般的專業經濟監督,其監督職能只是在特定范圍內的單項監督,而國家審計,則可以對這些專業經濟形式各業務范圍內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與再監督,形成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經濟監督網路,加之在審計監督的過程中,國家審計監督具有獨立性強、強制性大、權威性高的特點,使國家審計監督具有一定綜合協調作用。
㈧ 審計責任與審計法律責任的區別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對委託人和被審計單位應盡的義務,是審計職業回賴以生存和發展答的基礎。我國《獨立審計基本准則》規定:「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 另根據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應合理地保證會計報表使用人確定已審計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但不應被認為是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及經營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諾。
所謂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審計委託人,被審計單位或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第三人造成損害,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審計條例》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適用的違法處理形式,有罰款,行政處分,刑罰三種。具體的法律責任內容:
㈨ 論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論點是什麼 好
論點:(根據題型的不同,進行取捨刪減)
一、什麼叫法律責任
二、審計人員的分類
三、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五、我國現行法規中對審計人員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六、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防範
一、什麼叫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一般特徵是: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定義務的後果;法律責任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律責任具有強制性。法律責任一般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審計人員的分類
審計人員可分為國家審計人員、內部審計人員與社會審計人員
三、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
1.違約。審計人員的違約可能是由於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未能完成預定的合同內容,可能是違反了合同中規定的保密條款,也可能是提供的服務質量未能達到委託方的要求。
2.過失。過失的產生源於審計人員在從事審計業務時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
3.欺詐。 欺詐又被稱為舞弊,在法律學上的定義是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一種故意的錯誤行為。欺詐者的共同特點是有不良動機,而審計人員的欺詐行為往往是為了得到不正當利益,與委託方串通所致。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法》第52條規定: 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審計法》對國家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進行規定,特點為:
(1)《審計法》對審計法律責任的規定,是針對國家審計,而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
(2)審計法律責任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相應的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2、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規定
對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泄漏秘密的內部審計人員,由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3、社會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規定
社會審計人員的違法行為一旦構成犯罪的,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審計人員在提供審計服務中,故意提供虛假報告或故意隱瞞事實真相,屬故意犯罪行為。
(2)《注冊會計師法》的相關規定
《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對本所注冊會計師按規定承辦的業務,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事務所違反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①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②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時,不得有違反相關法規的行為
(3)《證券法》的規定
《證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證券服務機構未勤勉盡責,所製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服務業務許可,並處以業務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撤銷證券從業資格,並處以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4)其他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中的第24條規定:專業中介服務機構及其直接責任人違反證券法第162條和第202條的規定,虛假陳述,給投資人造成損失的,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賠償責任。但有證據證明無過錯的,應予免責。證券承銷商、證券上市推薦人或者專業中介服務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虛假陳述,而不予糾正或者不出具保留意見的,構成共同侵權,對投資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五、我國現行法規中對審計人員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目前為止,我國法律未就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可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
在我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我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六、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防範
防範審計人員法律責任風險的對策主要有:
1.明確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的責任
2.嚴格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和執業准則
3.所有的審計業務必須採用經雙方同意和簽字的協議書
4.聘請熟悉和精通法律的法律顧問
5.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
6.為審計人員提供充分的職業培訓和職業咨詢
7.建立審計工作的有效監督和檢查體系。
㈩ 審計法律責任
審計法復律責任有:
1、注冊會計師制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
2、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
3、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
4、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