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管理人錯誤抵銷權法律責任
Ⅰ 《破產法》中的抵消權,哪位高人詳細指點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在其運作及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規范其經營及存亡的法律及規范,破產也成為商品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自1986年12月2日,一部標志著經濟體制改革重大進展有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下稱《破產法》)誕生以來,已成為市場經濟社會一部不可或缺的法律。此後,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下稱《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又於1991年11月7日下發了《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破產法意見》),於1992年7月13日下發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民訴法意見》)及國務院關於試點城市和地區的國有企業破產中存在的職工安置、破產企業財產處置、銀行貸款損失處理等問題,也作出了相應規定。國務院有關部委還就國有企業破產的相關問題,制定了一些行政規章。這些法律、解釋、通知及規章的出台,使我國的破產法律制度不斷得到了完善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由於商事交易的發達,相互的債權大量發生,交易雙方兼具債權人與債務人身份的情況越來越多,當一方破產時,是否允許抵消,在什麼情況下進行抵消,就成為影響債權人權利的重要問題。
一、破產中的抵消權的產生
破產法上的抵消,是債權人只能依破產程序分配清償的例外[①]。抵消權本是民法上的權利,但在破產程序中,為保證對債權人的清償公平,所以不能將之完全照搬適用。為適應破產程序之特點,破產法對民法上的抵消權加以適當的擴張或限制,使其形成破產法上的抵消權,並產生一些不同於民法抵消權的特點。
在破產程序中承認抵消權的理由:「一是抵消制度是為了擔負擔保性功能,通過行使抵消權,而不根據破產手續就能優先得到清償;二是如果不允許抵消,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現象,即:自己欠破產財團的債務,被要求做出全面的履地;與此相對,自己擁有的債權,則作為破產債權,只能受到按比例的平均的分配(清償)」[②]。相同的當事人之間,同樣的債權卻處於不平等的清償地位,有違公平原則。所以,破產法中便設立了抵消權,以保障破產債權人的上述權益,而簡化破產程序、節省清算時間和費用等考慮,則退居其次。
但也有一些國家的破產法不允許進行破產抵消,如法國及拉美一些國家。其主張禁止破產法抵消的觀點主要是認為,抵消的作用在於使享有抵消權的債權人實際上達到了擔保其債權實現的目的,破產抵消違背了按比例分配債務人財產的原則,因為享有抵消權的債權人通過抵消得到了其債權的充分償付(在允許抵消的數額范圍內),這使得抵消類似於一種未公開的擔保權,對其他債權人而言是不公平的[③]所以在這些國家,原則上是禁止破產抵消的。
雖有一些國家的破產法中禁止進行破產抵消,但大多數的國家仍對破產抵消進行了立法保護,如《英國破產法》第323條互相債權及抵消(1)適用:本條適用於當在破產開始之前,在破產和申報或主張申報破產債務的該破產人的任何債權人之間已經有互相債權、互相債務或其他互相交易的情況。(2)應被考慮的情況:應考慮每一方對另一方關於互相交易的應付款,並且一方應付款應與另一方應付款抵消。[④]我國現行的破產立法也允許進行破產抵消,《破產法》第33條規定:「債權人對破產企業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清算前抵消。」根據這一權利,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前對破產人負有債務的,無論是否已到清償期限,無論債務標的、給付種類、品質是否相同,均可在破產分配完成之前相互抵消。
破產法上的抵消權比民法上的抵消權,對當事人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在債權相互抵消的范圍內實際起到擔保的作用。在正常的民事活動中,當事人雙方均有支付能力,民法上的抵消權主要只是為雙方當事人節省結算的時間和費用,擔保的作用並不明顯。而在破產程序中,如無抵消權的設置,破產債權人對破產人享有的債權,因破產人無力清償,只能得到一定比例的償還,甚至完全得不到償還,但破產債權人對破產人所負的債務,卻必須一分不少,全部清償,利益相關甚大。破產抵消權實施的結果,實際上是使破產債權人的債權得以由破產中得到全額、優先清償。
二、抵消債權的種類
1、附期限債權的抵消
附期限的債權可以進行破產抵消。我國台灣破產法第113條2款規定:「破產債權人為附期限或附解除條件者,均得為抵消。」債權人之債權附有期限時,在扣除未到期之利息後可以與破產人之未附期限的債權抵消。反之,債權人之未附期限的債權也可以與破產人之附期限的債權進行抵消。這時,破產人之附期限債權為計息債權的,計算至破產宣告之時;其債權為不附利息的債權時,不再作利息扣除,視為債權人放棄期限利益。
2、附條件債權的抵消
附條件的債權因其所附條件的不同,其主張抵消權的方式及限制也各不相同。
附解除條件的債權在解除條件未成就前處於生效狀態,因此可以破產抵消,但由於其債權可能因解除條件成就而消滅,所以應當就債權的抵消權數額提供擔保,或者按債權的抵消數額提交相應的貨幣進行提存,以確保其債權因解除條件成就而消滅時,破產管理人能夠及時收回這部分財產,對破產債權人進行分配。在破產最終分配期限屆滿時,附解除條件的債權其解除條件仍未成就的,破產抵消便產生確定性效力,債權人提供的擔保或提存予以解除。
附停止條件的債權,因其債權尚未生效,台灣學者間的通說認為不可以主張破產抵消。日本破產法則採取不同的態度,其第100條規定:「有附停止條件債權或將來請求權的人清償其債務時,為日後抵消,可以於其債權額限度內,請求寄存其清償額。」我國也有學者主張,可按上述方式進行間接抵消,即破產債權人請求將受動債權相當的破產財產提存,分配除斥期間屆滿後,停止條件成就者,破產債權人可就提存額受償;停止條件不成就者,破產債權人不得參加破產分配,已提存的財產用於對其他破產債權人分配[⑤]
如果破產人擁有的債權為附解除條件的債權的情況下,債權人主張抵消權時,此時債權人應無需提供擔保或提存,但如日後破產人債權所附之解除條件成就時如何處理,學者間觀點不一。台灣學者陳榮宗認為,債權人在破產債權附解除條件的情況下主張抵消,應認為是「自願放棄對被動債權解除條件成就之利益」,所以抵消後被動債權所附解除條件成就時也不得主張破產財團不當得利,要求返還。[⑥]台灣學者耿雲卿也持此種觀點。[⑦]但也有許多台灣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這樣做遙祭公平,在此種情況下,破產管理人應將抵消債額作為破產財團的不當得利予以返還。[⑧]現後者為通說。
另一種情況是破產的債權為附停止的債權,通說認為,此時債權人的主動抵消,是自願放棄被動債權條件不成就、尚未發生法律效力之利益。但也有的學者認為,自動債權人的抵消,不視為權益,「抵消後,若在破產分配開始後的除斥期間內,受動債權停止條件仍不成就,自動債權應恢復成普通債權,繼續依破產程序受償。」[⑨]
3、將來請求權的抵消
所謂將來請求權主要是指在主債務人破產時,因可能履行由於與其相關的不可分債務、連帶債務、保證債務而產生的代償責任的當事人,在將來可以行使的代位求償權。
對將來請求權的抵消,日本破產法第100條將其視為同附停止條件的債權抵消處理。據此,日本的司法判例及一些學者認為,破產人的連帶債務人或保證人不得行使抵消權。[⑩]我國台灣的學者大多數也持此種觀點。我國現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債權人已經向破產的主債務人申報債權要求清償的情況下,破產人的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因不再享有代位求償權,當然不得行使抵消權。如債權人未申報債權,通常立法規定,破產人的不可分債務人、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可以申報債權預先行使代位求償權,破產管理人必須給與其財產分配。這時破產人的不可分債務人、保證人或連帶債務人的債權性質因處於發生法律效力階段,就不再是附停止條件的債權,而是附有解除條件的債權,即以將來債權人不向破產人的不可分債務人、保證人、連帶債務人追償為解除條件的債權。所以對此種情況,應當按照附解除條件的債權來解決其抵消權問題。[⑪]
4、租金的抵消
日本破產法第103條(租金、地租及佃租與可抵消的范圍)規定:「(一)破產債權人為承租人時,只能就破產宣告時當期及次期的租金實行抵消。有押金時,關於以後的租金亦同。(二)前款規定,准用於地租和佃租」。此項規定,一方面允許破產債權人為承租人時,以應付或將付的租金實行抵消,另一方面,又將可以抵消的租金限定在破產宣告時當期及次期的范圍內,以保公平。我國目前尚無此種規定,這方面的立法可成為我國今後立法的借鑒。
三、破產抵消權的禁止
為防止破產抵消權為當事人所濫用,損害其他債權人及破產人的利益,許多國家的破產法對抵消權的行使進行了限制性規定,如我國台灣破產法第114條規定:「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時,不得為抵消:一、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後,對於破產財團負債務者。二、破產人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後,對於破產人取得債權或取得他人之破產債權者。三、破產人之債務人,已知其停止支付或聲請破產後而取得債權者,但其取得系基於法定原因或基於其知悉以前生之原因者,不在此限。」日本破產法第104條規定的內容與之基本相同。
從各國立法的規定來看,通常,破產法中禁止抵消權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在破產宣告後,破產債權人對破產財產負有債務的。因為破產宣告前的債務是對破產人產生的,破產宣告後的債務則是對破產財產產生的,兩者主體實際上並不相同。破產財產是用於清償全體破產債權人的,如允許這種債務抵消,就會在債權人間出現不公平清償的現象。例如,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後購買破產企業的財產,負有債務,不予清償,卻用其不能獲得完全清償的破產債權來全額抵消,從中漁利,使其他債權人可分得的破產財產減少。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也可能造成正常的破產秩序混亂,故法律規定,這種債務人不得抵消。
二、破產人的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後對破產人取得債權或取得他人的破產債權,禁止抵消。這種債權本身雖成立於破產宣告前,但對債務人而言,其取得卻是在破產宣告後,轉手之後禁止抵消,是因為其可能侵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破產債權一般只能獲得原債權數額一定比例的清償,實際價值遠低於名義價值。但當它用於清償債務時,卻可獲得全額清償,這就使破產清償與抵消清償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差額。如果允許破產人的債務人用破產宣告後取得的他人破產債權對債務抵消,那麼勢必會出現債務人低價收買破產債權抵消債務、非法謀利的現象。
三、破產債權人在已知破產人停止支付或有破產申請的情況下,對破產人發生的債務,禁止抵消。前兩項禁止抵消的規定,是以破產宣告為基準目的。但是,僅禁止破產宣告前的不當抵消行為尚不足以保證多數破產債權人的利益,維護清償的公平。破產債權人在已知破產人停止支付或有破產申請的情況下,即在債務人的破產危機期間,便可能出於抵消牟利之目的,惡意對破產人發生的債務,所以,此種債務不得抵消。但是,如果債務的發生,是基於法定原因(如繼續)或得知上述情況以前的原因,則不在禁止抵消之列。
四、破產人的債務在已知破產人停止支付或有破產申請的情況下,取得破產債權或取得的他人破產債權,出於與上述同樣的原因,也禁止抵消。日本的司法判例認為,此款的禁止范圍,包括對「通過對他人的破產債權作出代位償還所取得的債權」。但是,如果債權的取得,是基於法定原因(如繼承)或得知上述情況以前的原因,則不在禁止抵消之列。
除此之外,其他法律、法規在實體法意義上規定禁止抵消的情況,在破產程序中也同樣適用。如因債務之性質不得抵消者、破產債權人因侵權行為而對破產人產生的債務等,均應當禁止抵消。根據各國立法之慣例,股東之破產債權,不得與其欠付的注冊資本金抵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曾明確規定,破產企業的股東享有的破產債權,不得與其未到位的注冊資本金相抵消。因法律對公司之資本制度規定有資本三原則,股東不得要求返還對公司的出資,股東權中本不包括此項內容,即便需要減少公司注冊資本,也必須經過復雜的法定程序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果允許股東將其破產債權與欠付的注冊資本金相抵消,實際上是允許公司隨意減資,尤其是在公司破產的情況下,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新的不公平,所以必須加以禁止。
Ⅱ 什麼是破產抵銷權應如何行駛破產抵銷權
1、什麼是破產抵銷權?
破產法第四十條 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抵銷:
(一)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
(二)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的;但是,債權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負擔債務的除外;
(三)債務人的債務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但是,債務人的債務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取得債權的除外。
2、應如何行駛破產抵銷權?
提供相關證據向破產管理人申報、確認,要求行使抵消權。
Ⅲ 抵銷權釋義是什麼
抵銷權,是指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時對破產人負有債務的,有不依破產程序以破產債權在破產分配前相互抵銷的權利。抵銷權設立的目的在於保障對破產人負有債務的破產債權人的利益,做到相互債務公平清償。在破產程序中,享有抵銷權的僅為破產債權人單方,破產管理人與破產人不得主張抵銷。抵銷權應通過破產管理人行使。對附解除條件的破產債權,抵銷時須提供擔保,至分配除斥期滿後債權仍成立者免除擔保責任。附停止條件的破產債權因債權尚未成立,故不得主張抵銷。破產債權人可主張對破產人的附條件債權進行抵銷,視為其放棄條件利益。為防止抵銷權的濫用,各國破產法均規定有禁止抵銷的情況,通常包括:(1)破產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後對破產財團負有債務的;(2)破產人的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後對破產人取得債權,或取得他人破產債權的;(3)在已知破產人停止支付或破產申請提出後,破產債權人對破產人發生債務或破產人的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但債的發生是基於法定原因或得知上述情況前的原因時,可不受禁止抵銷規定的限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抵銷:(一)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二)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的;但是,債權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負擔債務的除外;(三)債務人的債務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但是,債務人的債務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取得債權的除外。
Ⅳ 關於破產抵銷權的理解。
抵銷權是指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又互負債權,各自以自己的債權充抵對方所負債務,使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在等額內消滅的制度。
《破產法》設置抵銷制度,一方面免除了當事人雙方實際履行的義務,方便了當事人,節省了履行費用;另一方面,當互負債務的當事人一方財產狀況惡化,不能履行所負債務時,通過抵銷,起到了債的擔保作用。當一方當事人破產時,對方當事人如果完全履行其義務,其履行交付的財產將作為破產財產,在各債權人之間分配,而其未收回的債權則要與其他債權一起,由破產財產清償,這顯然對對方當事人不公平。通過抵銷,可以使雙方當事人的債權迅速獲得滿足。
例如:債權人甲欠破產企業100萬元,同時甲擁有破產債權100萬元。如果甲行使抵銷權,那麼甲欠破產企業的債務與擁有破產企業的債權均為0,債權債務關系消滅。
如果甲不行使抵銷權,那麼甲首先應該向破產企業償付100萬元,並入破產財產,在破產企業分配財產時,假設清償率為50%,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債權人只能分得自己債權的50%。則甲只能分得100×50%=50萬元,可以看出,甲償付破產企業100萬元,最後得到清償的破產債權僅為50萬元。可以看出,不行使破產抵銷權的話會導致破產債權不能足額清償,因此,依法行使抵銷權更有利於維護債權人的利益。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因此,債權人行使抵銷權需要滿足兩個規定:
(1)債權人與破產人互負債務又互享債權
抵銷發生的基礎在於當事人雙方既互負債務,又互享債權。只有債務而無債權或者只有債權而無債務,均不發生抵銷。這種互負的債務,無論是否已到償還期限,也無論債務的標的、給付種類是否相同,均不影響債權人在破產清算程序中主張抵銷。
(2)債權人對破產人負有的債務產生於破產案件申請之前
債權人對產生於破產案件申請之前對破產人負有的債務,可以主張抵銷,不僅方便了當事人,節省了履行費用,而且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在破產案件申請並被受理之後,債權人對破產人負有的債務,如果可以抵銷,就會使破產財產的范圍縮小,對其他債權人不利。因此,債權人要主張抵銷其對破產人負有的債務,必須產生於破產案件申請之前。
Ⅳ 破產人的抵銷權有哪些
破產抵銷權有下列限制:如果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或者次債務人已知債務人有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不得抵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四十條
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抵銷:
(一)債務人的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取得他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的;
(二)債權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負擔債務的;但是,債權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負擔債務的除外;
(三)債務人的債務人已知債務人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對債務人取得債權的;但是,債務人的債務人因為法律規定或者有破產申請一年前所發生的原因而取得債權的除外。
Ⅵ 破產管理人應承擔哪些責任
1、破產管理人作為管理、處分破產財產的法定機關,其職責是指破產管理人在破產程序中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破產管理人獨立完成破產財產的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分配事務,但必須對法院負責並報告工作,並受債權人會議的監督。根據各國破產立法例和我國現行破產法可知,破產管理人的職責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全面接管破產企業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就成為破產人,企業法人就淪為了清演算法人,破產人所有的全部財產被作為概括執行的客體,應全部移交破產管理人管理和處分。破產管理人接受的破產財產包括破產人的有形和無形財產、動產和不動產、知識產權、對外的債權、持有的股份和債券以及破產人對外應履行的債務。此外,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應將該企業的財產狀況說明書、債權債務清冊及全部賬冊、文書、資料、印章、營業執照移交給破產管理人佔有、管理和支配,破產人原進行的營業活動和訴訟或仲裁事務也應由破產管理人接管。破產人如不為移交或不為全面移交,破產管理人有權請求法院強制執行。
3、保管和清理破產財產接管破產財產後,破產管理人應當予以妥善保護和管理,防止破產財產遭受意外或人為的損失。
破產管理人應對破產財產進行登記造冊,詳細說明財產種類、性質、原值、現值、保存地點等,對債權債務進行核對,對營業狀況予以了解掌握。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追回被他人佔有的財產,收回破產人未收回債權和要求未激納或足額繳納出資的出資人補足出資額,從而為更好地保全破產財產,為隨時順利地處理和分配破產財產作準備。破產管理人獨立保管破產財產不受他人非法干涉,如由於其疏於管理,未盡注意義務而使破產財產損失的,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4、民事活動破產人將破產財產移交給破產管理人後,破產人並不喪失對破產財產的所有權,但喪失了對破產財產的佔有、支配和處分權,也喪失了對破產財產以自己的名義開展適當民事活動的權利。而破產管理人就取得了以破產管理人名義實施必要的以破產財產為標的民事活動的權利。一般來說,破產管理人可依法實施以下民事及其它活動:聘任必要的清算工作人員;為清算之目的,繼續破產人的營業;參加訴訟、和解或仲裁;決定解除或繼續履行破產宣告時尚未履行的合同;詢問破產人等。
5、破產財產破產管理人對破產財產應當重新估價,已經折舊完畢的固定資產,應對其殘值重新估價,殘次變質財產應當變價計算,不需要變價的,按原值計價。破產管理人應根據清算結果製作破產財產明細表、資產負債表,並提出破產財產的分配方案。破產財產的分配方案交給債權人會議討論通過,人民法院裁定認可後,破產管理人應即通知債權人限期領取財產,逾期不領取的可以提存。破產管理人分配破產企業的財產,以金錢分配為原則,也可採取實物分配方式,或者兼用兩種方式。如破產企業的債權在分配時仍未得到清償的,也可將該債權按比例分配給破產企業的債權人,同時通知破產企業的債務人。破產財產未經依法處理和分配,破產程序不能終結。我國現行破產法對破產財產的處理和分配方式、原則規定的不清楚、不具體,對破產財產的處理和分配期限未作規定,這些缺陷有待修改完善。
6、辦理破產人的注銷登記破產財產分配完畢後,破產管理人應當提請人民法院裁定終結破產程序。破產程序終結後,破產管理人應當向破產企業原登記機關辦理破產企業注銷登記,並將辦理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法院。此外,破產財產不足以支付破產費用和公益債務時,破產管理人應及時申請終結破產程序。
破產管理人雖然可以清算破產公司的資產,但是必須法院的指揮和監督之下。而且,既然破產管理人承擔了這項責任,就必須為其否則,一旦違法法律,也是必須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Ⅶ 《破產法》規定的破產管理人有哪些職權
管理人是破產程序中的關鍵角色。由於管理人的特殊地位及其在破產程序中所起到的作用,各國破產法都賦予了管理人以充分的職責與權利。我國新破產法第25條規定具體職權如下:
1、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印章和賬冊、文書等資料。
破產程序一經開始,債務人失去對其管理與處分權,應由管理人接收。未經管理人的同意,任何人不得管理和處分債務人的財產,即使管理人所接收的財產中有屬於取回權的標的物,取回權人也必須經管理人才能行使權利。對管理人接收財產及簿冊的權利,債務人有移交的義務,違反此義務者應承擔法律責任。
當債務人拒絕交付財產及有關財產的簿冊時,管理人可以直接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的裁定及任職書,向法院請求強制執行。
2、調查債務人財產狀況,製作財產狀況報告。
管理人在清理債務人的財產時,有權詢問債務人、公司董事、經理或其他有關人員,並就相關事宜開展調查,最終製作財產狀況報告。債務人等對管理人的詢問有如實陳述與回答的義務。債務人違反此義務時,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對債務人財產的收集、清理、核對,是管理人掌握債務人財產真實狀況的重要手段,雖然在破產程序開始的裁定前,也令債務人提交財產狀況說明書、債權債務清冊等。但債務人所提交的以上文件同債務人的實際財務狀況一般會有出入,僅憑債務人提供的文件,難以辨明債務人的真實財產狀況,因此管理人必須收集、清理、核對債務人的財產。管理人對債務人財產進行清理、核對後,應製成財產目錄表。
關於破產清算案件中,破產審計是否是管理人的必經程序,目前尚有爭議。注冊會計師普遍贊同此一程序,但從法律角度看,應注意破產程序不應增加債權人的負擔,且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原則。
3、決定債務人的內部管理事務
管理人在破產程序中的職責之一是諸如決定債務人的內部管理事務、決定債務人的日常開支和其他必要開支、聘用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管理和處分債務人的財產、接受第三人交付和給付等。對債務人財產的管理,也是破產管理人的一項重要的職責。財產的管理,即對財產的保全,其目的在於防止財產被侵害或發生意外的損失。為保管債務人的財產,管理人應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採取積極妥善的措施。
4、撤銷權的行使和抵銷權、取回權的承認
撤銷權是指破產法第31條規定的管理人對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間內所為的減少財產或其他有害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有請求法院予以撤銷並使因該行為轉讓的財產或權益收歸破產財產的權利。第32條規定管理人有權請求撤銷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六個月內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抵銷權是指債權人在破產程序開始時,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有權要求予以抵銷的權利。與一般民法上的抵銷權不同的是,管理人一般不能主動向債權人主張抵銷。但債權人慾主張抵銷時,應由管理人為之。
取回權是指管理人在接管債務人佔有的財產時,很有可能把原本不屬於債務人財產的財產,也歸入債務人財產進行管理和使用,但是在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管理人所佔有的他人財產,並不能作為破產財產加以分配,而應允許真正的權利人取回其財產。
5、營業決定權
我國新《企業破產法》在管理人的職責中明確規定,在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之前,決定債務人是否繼續營業。法律均賦予管理人以經營管理權,該項職責主要在重整程序中適用。破產法第76條中規定,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准,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在該章中管理人主要履行監督的職責,但在特殊情況下債務人如不能自行管理財產,管理人即接管並參與營業活動。第78條規定,管理人負責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的,由管理人製作重整計劃草案。
6、訴訟權
我國新破產法規定,管理人可代表債務人參加訴訟、仲裁或其它法律程序。
破產程序開始後,與債務人有關的一切民事訴訟與仲裁程序均應中止,其目的在於防止債務人惡意放棄權利或作出不利於債權人的妥協。當管理人被選任後,訴訟與仲裁程序應繼續進行,原債務人的訴訟地位由管理人繼受。除此之外,在管理人執行職務期間,若發生關於債務人的財產或對債務人的債權發生爭議時,管理人可以主動提起訴訟。
7、召集債權人會議請求權
我國新破產法規定,管理人有請求召集債權人會議的職責。第一次債權人會議是法定債權人會議,是在破產程序開始後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必須召開的債權人會議。那麼,債權人會議的任意召開可在破產程序進行中,根據實際需要由管理人請求或法院決定召開債權人會議。應當指出,管理人申請召開債權人會議,應由法院批准。
8、擬定和提出破產分配方案
破產宣告後,管理人負責破產財產的變價和分配等事宜,破產法第125條規定,管理人應當適當時准備破產財產變價方案,提交債權人會議討論。管理人應當按照債權人會議通過的或者人民法院裁定的破產財產變價方案,適時變賣破產財產。
9、接受並處理債權人申報的債權。
破產法規定債權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債權申報期限內向管理人申報債權。破產企業所欠的職工債權不必申報,由管理人列出清單並予以公示。職工對清單記載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職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52條規定,管理人收到債權申報材料後,應當登記造冊,對申報的債權進行審查,並編制債權表
Ⅷ 什麼是破產抵銷權,破產抵銷權適用范圍有哪些
《破產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債權人對破產企業負有債務的,可以在破產清算前抵銷。」根據這一規定,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前對破產人負有債務的,無論是否已到清償期限,無論債務標的、給付種類是否相同,均可在破產清算前相互抵銷,這就是破產抵銷權。
破產程序開始後,債權人對破產債務人的債權可分為三種:
一為破產債權;
二為共益債權和共益費用;
三破產抵銷權
破產債務人的債權,因破產程序適用范圍不同而有所不同。若將破產程序適用於公司或法人,破產債務人的債權即是應歸屬破產財產的債權,中國破產法即屬此例;若將破產程序的適用范圍及於個人,則破產債務人的債權可分為屬於破產財產的債權及屬於債務人個人的自由財產的債權兩種,大部分國家破產法均屬此例。
破產程序中的抵銷權就是指破產債權人對破產債務人的債權與破產債務人對破產債權人的債權相抵銷,抵銷權的適用范圍即是指這兩種債權的相互對應關系問題。
1、破產債權與屬於破產財產的債權的抵銷。這種抵銷是破產程序中最為典型最為常見的抵銷,各國破產法所規定的抵銷,多指這種抵銷。
2、共益費用及共益債權與屬於破產財產的債權的抵銷。法律既然允許破產債權與屬於破產的債權相互抵銷,對於共益費用及共益債權與屬於破產的債權的抵銷,自無限制的理由。但是,根據民法的一般理論,共益費用和共益債權應隨時從破產財產中支付,而不受破產程序的約束,雙方當事人均得主張抵銷,破產管理人亦得主張抵銷。
3、除斥債權與屬於破產財產的債權的抵銷。這兩種債權在破產程序中不得抵銷。除斥債權在大多數國家的立法上是指不屬於破產債權的債權,但只有在日本破產法中被承認為破產債權,但其受償的順序劣後於一般債權,故特稱劣後債權,以示其與一般債權的區別。但無論是將其視為除斥債權的大多數國家,還是將其稱為劣後債權的日本,均規定此種債權與屬於破產財產的債權不得抵銷。因為適用抵銷的主債權被嚴格地限制在破產程序開始前對債務人所享有的債權的范圍內。而劣後債權一般發生於破產程序開始之後,故無准允抵銷的理由。
4、破產債權與屬於破產債務人自由財產的抵銷。這種抵銷發生在將破產程序適用於自然人的國家的司法實務中。
Ⅸ 法定期間行使破產撤銷權該承擔法律後果嗎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破產撤銷權應在法定期間內行使,即撤銷破產申請的權利應該在2年內行使。破產撤銷權,指管理人對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法定期間內所為的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有否認其效力並申請法院撤銷該行為的權利。
【法律依據】
《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一)無償轉讓財產的;(二)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三)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五)放棄債權的。《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
Ⅹ 什麼是破產管理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破產法關於破產管理人刑事責任的規定
我國2004年6月《企業破產法(草案)》規定了破產管理人制度,同時也規定了破產管理人的刑事責任,具體條款是第十章「法律責任」中第157條和第161條,其中對破產管理人索取、收受賄賂行為,因玩忽職守或其他違法行為造成債權人、債務人或第三人重大經濟損失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從草案規定看:我國破產管理人犯罪行為種類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際立法趨勢和美國刑法有關規定,不像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將破產管理人的犯罪行為局限在收受賄賂方面,而是拓展到對破產管理人對破產財產的管理行為,以及利用職務之便造成他人經濟損失的行為。這說明,草案對破產管理人性質的定位不僅僅是善良管理人,而是作為對破產財產的受託人,要對破產財產盡到忠實和勤勉的管理義務,一旦違反此種義務,造成破產財產損失或其他破產財產利益相關人損失的,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包括民事和刑事責任。但是,2006年正式通過的《企業破產法》關於破產管理人刑事責任的規定,卻沒有草案詳細具體,只是在第十一章「法律責任」第131條總括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條規定是對於所有破產程序中違法行為者而言。我國《企業破產法》規定說明,針對所有破產犯罪採用的立法例是在刑法典中予以規定,關於破產管理人的刑事犯罪及刑事責任有待於我國《刑法》進一步修訂。
法院強制措施
在破產程序中,破產管理人處理破產事務,對破產財產的管理和處分行為受到法院和債權人會議及其他監督人的監督,在這些監督中當屬法院的監督最為有效和直接。法院有效的監督手段就是法律賦予法院在破產程序中實施強制措施的權力。這一權力的行使一般是通過破產債權人會議和監督人的申請,由法院作出決定或者法院依照職權直接作出決定,要求在破產管理工作中出現瑕疵的破產管理人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強制或促進破產管理人忠實、謹慎、迅速、高效地履行職責。法院強制措施的種類包括警告、訓誡、拘傳、拘留和罰款等。
破產管理人違反程序的行為多種多樣,取決於各國破產法中對破產管理人義務行為的規定,例如,未經許可辭去職務行為,沒有及時向法院提供有關報告行為,所取得報酬是不合理的行為,沒有經過債權人會議確定就進行的行為,處分財產行為是否超過許可權行為,合同是否應該繼續履行行為,不接受監督、不向監督人提交有關財務報錶行為,違反了保密義務行為,製作分配方案不合理行為等,這些行為都直接關繫到破產管理人是否正當合法地履行了義務。
紀律或行政處罰
破產管理人是具有專門知識的、提供專門服務的行業人員,各國破產管理人一般都隸屬於其自律性的專業協會,例如直接屬於破產管理人協會、律師協會或會計協會等,有的甚至還要受到國家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破產管理人的行為也要受到其行業協會或行政部門的約束,關於破產管理人的法律責任,不僅僅是破產法有規定,如果破產管理人行為違反了行業規定或行政管理規定,同樣也要受到行規紀律約束或行政處罰。一般情況下,行業協會紀律處分包括幾種形式:警告、記過、罰款、暫停執業、取消資格等。這些決定應由行業協會作出,債權人會議、監督人、法院、債務人都可以向協會機構提出紀律處分建議,並可對行業協會決定實施監督權。行政處罰是具有管理權的國家行政機關,對破產管理人作出的否定性評價。行政處罰應按相應的行政法律、法規規定作出,並按一定程序予以處罰。對破產管理人的行政處罰要比行業協會的紀律處罰嚴重得多,所以,它一般針對破產管理人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並且後果較為嚴重。對破產管理人的行政處罰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暫停執業、吊銷執照、取消資格等。我國破產法確立破產管理人制度以後,也應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破產管理人行業協會,或者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有關行政機關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