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決議有法律效力嗎
⑴ 國際組織的性質
自己拿金山翻譯了
國際組織
一、 國際組織及其一般制度 (133)
(一) 國際組織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270)
1、概念。國際組織是國家之間為了處理國際關系中的事務或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根據條約而建立的常設性機構。
國際組織的特徵有:
(1)國際組織的成員是國家;
(2)國際組織依國際條約創立;
(3)國際組織依成員國主權平等原則;
(4)有一套常設組織機構。
2、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它在一定范圍內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的法律地位。它在對外關系須具有下列幾項主要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締約權;
(2)對外交往權;
(3)承認與被承認權;
(4)國際索賠權和國際責任;
(5)享受特權與豁免。
(二) 國際組織的一般制度 (77)
國際組織據以建立的國際條約通常就是該國際組織的組織約章。據此,國際組織的一般制度有:
1、會員。國際組織的會員有下面幾種不同的身份:
(1)完全會員;
(2)部分會員;
(3)聯系會員;
(4)觀察員。
2、主要機關及其職能。國際組織一般都設有三種機構:
(1)最高權力機關,一般稱為「大會」。其職能是制定組織的方針政策,制定及修改規章,監督其下屬各機關工作,選舉下屬機關之成員,審核組織的預決算等。
(2)執行機關。指國際組織內負責執行其決定的機關,通常稱為理事會或執行局或執行委員會。
(3)行政機關。指國際組織中負責處理日常工作的行政機構。一般稱為秘書處。它的職能是處理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務。
3、表決制度。國際組織的表決程序有下列三種:
(1)全體一致通過;
(2)多數通過(簡單多數、特定多數,除要求特定數目的多數外,還要求包括特定會員國的同意票);
(3)加權表決制。
4、國際組織的決議。該決議是指國際組織各機構依其程序規則通過的決定。其法律效力決定於通過該決議的機構的職權和該決議本身所含的實質性內容。如安理會在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所通過的決議,對會員國應有拘束力。
⑵ 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否可以作為國際法的依據為什麼
安理會的決議並不表現為法的形式。安理會決議本身只對成員國的特定事件有效。不具有國際廣泛的適用力。
但是在現代國際法中,國際組織的決議是國際法原則的輔助資料,尤其是像安理會這樣廣泛的組織,其決議是國際法中最重要的參照資料。
⑶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決議對成員國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
聯合國的決議,一般來說約束力很小,真正的約束力在哪些強權的大國手中。有了聯合國決議,那些有實力的大國就可以明正言順的干涉別國內政,撈取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⑷ 國際組織的決議是否具有法律性
如果某個國家加入了這個組織,一般是對這個國家有約束性的,不排除某個國家隊某些決議的某些條款持保留態度的情況。
⑸ 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的決議是否可成為國際法淵源
重要國際組織的決議可以成為國際法的淵源,但不是所有的國際組織決議。
⑹ 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有無法律效力
無法抄律效力,聯合國大會的多數通過投票只能表示聯合國通過了這份決議。但這份決議,有多大用,這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1947年,聯合國決定分割英屬巴勒斯坦,劃分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這個決議有一定的用處,以色列就以此,後來宣布獨立。但是,巴勒斯坦因為實力弱小無法獨立。以色列成立,招致很多阿拉伯國家不滿,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就進攻以色列。
還有,聯合國通過了一份對蘇聯的譴責,這份決議,作用幾乎為零。沒有哪個國家敢去進攻核武大國蘇聯。大部分國家,即使是英法日德以色列印度這些地區強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
⑺ 聯合國通過的決議,世界各國必須無條件執行 這句話對不對
呵呵,理論上是這樣的,實際上就不一定了。下面是摘抄的聯合國決議的知識,希望內對你能有容所幫助。
聯合國決議是由聯合國所做出的正式決定。所有的聯合國機構都可以做出決議,但是實際上只有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安理會發布決議。有關聯合國決議的法律效力一直是法學界爭論的焦點。 大多數法學家認為,聯合國大會的大部分決議都不是強制性的: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十二條以及第十四條的說法,大會所通過的決議只是「建議」。但是對於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是否具有強制性,爭議就比較多。《憲章》第二十五條規定「聯合國會員國同意依憲章之規定接受並履行安全理事會之決議。」但是一些專家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強制性的,而只是那些涉及《憲章》第八章所稱的「和平之威脅、和平之破壞及侵略行為」的決議才是強制性的。
⑻ 國際宣言國際決議能否成為國際法淵源
餓,那要看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淵源了
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的規定來看他們都是國際法的淵源
但是嚴格意義上的國際法淵源只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他們都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廣泛意義上,國際宣言,和國際決議都可以是淵源。
另外,宣言沒有約束力。決議只對國際組織成員有約束力。
⑼ 什麼叫國際組織的法律地位
在傳統的國際法中,只有國家才被承認具有國際人格而成為國際法的主體。隨著國際組
織日益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參與者,其國際人格逐漸為國際法所承認,但是任何國際組織的法律人格及地位都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依據組織的基本文件及其制定者的意志,僅來源於基本文件的明示規定,而且來源於國際組織為實現其宗旨所必需的權能。
國際組織對外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體體現為下列各項。
1.締約權。國際習慣法早已賦予國際組織以締約的能力。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旨在其職權范圍內或由於組織存在的必要而與國家或其他國際組織簽署條約,這些條約一般稱為定。例如:特權和豁免協定等。
2.對外交往權(使節權)。國際組織具有接受和派遣外交使團的能力。自國聯創建以後,國際實踐逐步確認了這種權利,不僅成員國,而且非成員國,甚至其他國際組織,都可以向國際組織派遣常駐或臨時代表機構。同時,國際組織也可以和國家一樣,向其成員國,非成員國其他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派遣常設使團或特別使團。
3.承認和被承認的權利。國家組織一般是通過接納成員國或觀察員,訂立協定或邀請參加組織的會議等方式,來承認一個國家,政府,領土主權,民族解放運動或其他國際組織。同時,國際組織同時又是國際法上承認的客體。不論是成員國還是非成員國,當他們接受組織章程,加入該組織,或是向組織派遣觀察員時,都是以對該組織的承認為前提的。
4.國際索賠和國際責任。具有索賠權利和承擔國際責任,是國際法主體法律人格的重要特徵。國際組織具備這樣的特性。這一點,可以在國際法院在其1949年關於「賠償案」的咨詢意見中看出,該咨詢意見判定,當聯合國人員執行公務時受到損害,聯合國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就該組織被害人或其繼承人受到的損害,向法律上和事實上的政府提出索賠的要求。自然,其他組織也具有國際索賠的權利。同時,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國際組織必須對其損害國家及其國民利益的行為承擔國際責任。
5.召集國際會議的能力。隨著國際組織的發展,由國際組織取代國家召開國際會議的做法,已成為啟動多邊國際會議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也可以說,召集國際會議是國際組織的一項經常性重要權利。
6.國際組織對外關系方面的其他權利。例如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律人格者,在組織解散時會產生繼承權問題。國際組織使用自己的旗幟印章和繪制的權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