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審慎責任
Ⅰ ty of care在法律中什麼意思~
ty of care 翻譯成「注意義務」比較合適,結合侵權法的理論,可以把ty of care 理解為因為行為人主觀上的疏忽,而未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而這個注意義務的要求因為行為人為專業人士,所以要高於一般人。
在tort law(侵權法)中,而negligence的含義是疏忽、怠慢,這個字很多時用在專業人士身上,主要針對專業人士並沒有根據他們的專業操守、行為,而作出適當的做法,至使他們的客戶因此而蒙受損失。
英國法中侵權責任以「Negligence」及「tyofcare」為核心,因此「英國法大可以放心的在過失侵權范圍內將純粹經濟損失定義為一切非因物的損壞引起的損失,因為由此而導致的法律保護之漏洞可以通過其他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加以彌補。
各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討論總是放在侵權法體系中進行的。由於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侵權法構築的基礎不同,且即便是在大陸法系內部各國間侵權法理論也存在差異,因此雖然各國都在使用「純粹經濟損失」這一名詞,但對純粹經濟損失這一概念的內涵及其所包含的外延的認識上均有差異。
(1)法律上的審慎責任擴展閱讀:
對純粹經濟損失作如下定義:
非因絕對權之侵害,而由其他原因致使的單純經濟上的不利益。因此在該定義下,非存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情況下的違約責任將作為純粹經濟損失樣態之一種在下文予以討論。而對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將被排除在純粹經濟損失的范圍而不予討論。
因為精神損害本身難謂是一種純粹經濟損失,對其賠償是因施害人之故被害人精神受到創傷,而責令施害人用金錢在某種程度上對受害人予以撫慰,或是責令施害人對受害人在精神受創傷之際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而遭受到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前者撫慰不是一種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自不待言,而後者則屬於一種嗣後損失(consequentialloss,間接損失、後續性損失)。
Ⅱ 法律中的合理注意事項,審慎主義原則
亦稱審慎原則、穩健性原則、穩健主義、保守主義等,在會計環境中存在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的精確性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應運用謹慎的職業判斷和穩妥的會計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充分預計可能的負債、損失和費用,盡量少計或不計可能的資產和收益,以免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引起報表使用者的盲目樂觀。
運用謹慎性原則的事例有:預提應收賬款中的長損失,建立壞賬准備;期末存貨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以「後進先出法」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固定資產按「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等。
Ⅲ 請問法律名詞「審慎權」是什麼意思
entertain for a third. There
Ⅳ 在政治學中,審慎用權是什麼意思
政府審慎用權,做到權責統一。政府在依法履行職責時,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
Ⅳ 審慎監管原則有哪些
目標、獨立性、權力、透明度和合作:有效的銀行監管體系要求每個銀行監管機構都有明確的責任和目標。每個監管機構都應具備操作上的獨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結構和充足的資源,並就履行職責的總體情況接受問責。適當的銀行監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內容包括對設立銀行的審批、要求銀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穩健合規經營的權力和監管人員的法律保護。另外,還要建立監管當局之間信息交換和保密的安排。
– 許可的業務范圍:必須明確界定已獲得執照並接受監管的各類機構可從事的業務范圍,嚴格控制「銀行」一詞的使用。
–發照標准:發照機關必須有權制定發照標准,有權拒絕一切不符合標準的申請。發照程序至少應包括審查銀行的所有權結構和銀行治理情況、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層的資格、銀行的戰略和經營計劃、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以及包括資本金規模在內的預計財務狀況;當報批銀行的所有者或母公司為外國銀行時,應事先獲得其母國監管當局的同意。
–大筆所有權轉讓:銀行監管當局要有權審查和拒絕銀行向其他方面直接或間接轉讓大筆所有權或控制權的申請。
– 重大收購:銀行監管當局有權根據制定的標准審查銀行大筆的收購或投資,其中包括跨境設立機構, 確保其附屬機構或組織結構不會帶來過高的風險或阻礙有效監管。
– 資本充足率:銀行監管當局必須制定反映銀行多種風險的審慎且合適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規定。至少對於國際活躍銀行而言,資本充足率的規定不應低於巴塞爾的相關要求
–風險管理程序 :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和銀行集團建立了與其規模及復雜程度相匹配的綜合的風險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級管理層的監督),以識別、評價、監測、控制或緩解各項重大的風險,並根據自身風險的大小評估總體的資本充足率。
– 信用風險: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 銀行具備一整套管理信用風險的程序;該程序要考慮到銀行的風險狀況,涵蓋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信用風險(包括交易對手風險)的審慎政策與程序。
– 有問題資產、准備和儲備: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建立了管理各項資產、評價准備和儲備充足性的有效政策程序,並認真遵守。
–大額風險暴露限額:銀行監管當局必須滿意地看到,銀行的各項
Ⅵ 董事高管的法定義務及法律責任
公司高管的勤勉責任義務清單
一、 概念
勤勉義務(Duty of Care),也稱注意義務或審慎義務,和忠實義務一並構成公司董事和高管法律義務的兩大種類。忠實義務的著重點在於董事行為的目的和做出決策的出發點是否正確,是否是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勤勉義務的著重點則是董事行為本身和做出決策的過程是否盡職和是否到位。
二、 我國相關法律規定
我國公司法關於董事勤勉標準的規定屬於典型的嚴格勤勉標准,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該規定,董事只要違反一般勤勉義務、給公司造成了損失,就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規定與德國和法國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但由於我國公司法、證券法中追究公司董事民事責任的訴訟機制正趨於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對董事已產生明顯的威懾力,故公司法中對董事勤勉義務的嚴格要求難免造成董事經營上的謹小慎微與保守,不利於最大限度地維護公司和股東的根本利益。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國公司法中有關董事嚴格勤勉標準的規定與擴大公司自治的立法初衷並不合拍,更科學的做法應當是在強化董事責任訴訟機制的同時,適當放鬆對其勤勉標準的要求,借鑒日本的做法實行折衷的嚴格勤勉標准。
三、勤勉義務的具體表現
勤勉義務的具體表現是董事行使職權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參加董事會會議並做出決議。因此,關於董事勤勉義務的要求也主要體現在董事會會議方面。根據勤勉義務的要求,董事應當親自出席董事會會議,應就公司董事會所討論和決議的事項加以合理、謹慎的注意;應當在法律、公司章程允許的公司目的范圍之內和其應有的許可權內作出決議;就董事會決議的事項有異議時應當將其異議記入董事會會議記錄;在發現董事會聘任的經營管理人員不能勝任時,應當及時建議董事會將其解聘;當其不能履行董事職責時,應當及時提出辭任,等等。
四、董事違反勤勉義務時的歸責原則
勤勉義務雖然是公司法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卻必須以健全的民事責任機制為支撐,相關民事責任機制的關鍵是董事應根據何種歸責原則來承擔責任。傳統民法理論中的民事責任主要可分為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兩類,其中,侵權責任的基本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而違約責任的基本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董事作為公司財產的實際,管理者因其違反勤勉義務時的行為同時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雙重特徵,故受其行為損害的公司及其股東從理論上應享有追究其過錯或無過錯責任的選擇權。
從相關國家的法律規定來看,各國在董事歸責問題上採取的基本上都是過錯責任原則。畢竟,相對於無過錯責任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及應受譴責的程度,過錯責任以行為人的主觀意志狀態作為確定責任歸屬的根據,在行為指導、道德評判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勤勉義務考察的主要是董事的經營能力,不同的董事在經營能力上會存在客觀的差異。若對董事勤勉義務的要求過於苛刻,既不利於選聘合格人士擔任公司董事職務,也不利於調動在任董事的創新積極性,有礙於公司在復雜商業環境中的高效決策與成功運營。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美、英等國不但堅持董事歸責上的過錯責任原則,還允許有條件地免除或減輕董事違反勤勉義務並構成重大過失時的賠償責任。
我國公司法有關董事違反勤勉義務時歸責原則的規定存在明顯的缺陷。具體來說,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條關於董事只要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給公司造成了損失,就應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董事不存在任何免責的理由,似乎未考慮董事的主觀過錯問題,實行的應是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董事僅在無證據證明其參與的董事會決議給公司造成嚴重損失而其無過錯時,才承擔賠償責任,實行的又應是過錯責任原則。換言之,若董事不能證明其無過錯,就推定其存在過錯並應承擔賠償責任。因第一百五十條是關於董事責任的原則性規定,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只是對特定情形下董事責任的規定,二者之間缺少必要的銜接,很容易讓人產生理解上的錯誤和混淆。並且,相關條款或者未考慮董事的主觀過錯,或者未充分考慮其主觀過錯程度,不利於有效阻止董事的不當行為,並無法為善意董事的正常商業經營行為提供激勵。
為消除公司法的上述缺陷,有必要盡快對公司法的相關董事責任條款進行完善,具體方案為:一是在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條現有內容之後增加但書條款,即增加「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以與其他責任條款相銜接;二是增加規定董事免責的情形,免除或減輕董事的一般過失責任。具體可借鑒日、韓等國法律的做法,規定「董事違反勤勉義務,但善意且無重大過失時,應減輕或免除其賠償責任」。如此完善之後,一可改變公司法目前關於董事歸責方面的不合理規定,將董事違反義務(包括勤勉義務)時的歸責原則統一為過錯責任原則,董事在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時,可免予賠償責任;二可為董事的正常經營管理行為留下適當的自由空間。而在董事歸責原則明確、董事並享有適當自由決策空間的前提下,現行法律中針對董事的訴訟索賠機制也有望切實發揮其功能,從而形成對董事行為系統有效的約束與激勵。
Ⅶ 車輛過戶審慎義務是什麼意思
如果原車主在出售該車時車輛手續齊備,雖然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但是車主也不承擔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四條 被多次轉讓但未辦理轉移登記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最後一次轉讓並交付的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Ⅷ 信託法中的信託審慎義務等於謹慎投資義務嗎
一、信託審慎義務涵蓋的范圍肯定比謹慎投資義務要大。但謹慎投資義務是其核心內容。
簡單舉個例子:在信託財產的種類上,它的范圍限定在可以合法流通的財產。按照信託的性質,信託財產應當是可以流通、可以轉讓的,但又並不是所有的財產都在這個范圍內。因此,信託法規定,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流通的財產,不得作為信託財產;法律、行政法規限制流通的財產,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後,可以作為信託財產。
上述是從不同角度在法律上界定了什麼是信託財產,什麼財產應當依法歸入信託財產,什麼財產可以依法作為信託財產,目的是明確信託財產的范圍,也就是依法劃定信託的標的物。因此,對信託標的物,受託人就有審慎審查的義務,顯然這還沒有涉及到投資呢。
二、受託人如果未能盡其應當履行的審慎義務,就應當對信託財產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我國《信託法》第25條規定:受託人應當遵守信託文件的規定,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託事務。受託人管理信託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
《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第8條也規定:「信託投資公司管理或者處分信託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
這里的「謹慎」就是審慎。但審慎義務的標準是什麼,是普通人的謹慎義務?是同等謹慎義務?還是採取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另外,審慎義務的具體的要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在現時的法律框架下還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一些他國的有益做法。
美國1995年通過的《謹慎投資者法》,因得到全美大多數州的採納而成為確認審慎義務的主要規則,其主要標准:
首先是客觀標准:受託人應根據其專業技術水平盡相應的注意義務。比如專業受託人(如信託公司)應盡比一般受託人(如家庭成員信託中的受託人)要高的謹慎義務。
其次是考慮相關因素:包括一般經濟條件,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稅收結果,每一個投資行為對投資組合的作用等。
再次是分散化投資規定:首先明確受託人在遵循謹慎標準的前提下,有權投資於任何形式的資產;同時明確除非受託人能合理證明不利於信託目的實現,否則有義務採取分散化的投資方式。
另外還有投資成本最低要求,當時判斷要求(以決策時的情形,而非事後的結果來衡量是否盡到審慎義務)等。
綜上可見,在美國,審慎義務規則已相當完備。而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是確立審慎義務的客觀標准。信託公司作為「代人理財」的信用單位出現,其自身已表明他「應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技術和能力」,「法律便創設一種更高的審慎義務標准來要求他,而不問他事實上是否擁有這種能力。」
在確定判斷是否存在審慎過失時應當考慮兩個因素:
一是受託人客觀擁有的技術條件;
二是其向公眾所做的陳述。
總體上,信託公司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委託人相信在專業理財機構中,信託財產的運用會比在個人掌管下更具安全性。基於對這個因素的依賴,審慎義務應要求受託人盡到條件允許的應盡的注意和技術,並在這些條件沒有被充分利用的情況下為其過失承擔賠償責任。同時在向公眾所做承諾方面,一項與買賣法中隱含擔保有幾分相似的原理在這里是十分恰當的,即當服務達不到承諾的標准時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結論:受託人的謹慎投資義務乃是現代信託法制的核心。對謹慎投資義務的內涵宜從法律屬性、根本特點、核心內容和理論背景等方面進行詮釋。在美國,謹慎投資義務屬於默示條款,並引入資產組合投資理論來指導受託人投資時應考慮的相關因素,要求受託人對可能招致信託財產價值變化的信息盡嚴格審查義務。而對受託人在進行投資時是否履行了謹慎義務,應當根據受託人作出決定或者採取行動當時的情況和環境來判斷,並採用一種「總體回報」標准來衡量受益人對與信託投資戰略所帶來的損失和收益的合理預期。參考美國等信託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將謹慎投資者規則引入我國的信託基本立法是非常必要的。
Ⅸ 法官:什麼是審慎審查
該案承辦法官介紹,根據我國葯品管理法的相關規定,醫療機構在購買葯品過程中,應當對供貨方及其委託人的資質進行審查。具體審查的標准,一般分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形式審查即肉眼審查,主要審查出賣人提供的材料在數量上是否齊全,形式上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而實質審查即審慎審查,即審查出賣人提供的材料本身是否真實,內容是否合法。因葯品安全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故要求購買葯品一方應按照《葯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嚴格規范自己的葯品采購行為。本案中,吳某提供給原告的葯品銷售資質證明及往來憑證中存在著明顯的瑕疵,而原告僅是對其所提供的葯品銷售資質及身份材料作了一些形式上的審查,如果原告能夠與阜陽一葯直接接洽或及時警覺作進一步了解,就能很容易地核實吳某的真實身份及經營資格,避免此類違法行為的發生。
Ⅹ 審計法律責任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規避法律責任
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包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雖然審計法沒有規定違反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具體形式,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 ...
(2)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包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雖然審計法沒有規定違反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具體形式,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主要有虛報產量或者銷量、擠占成本和營業外收入、挪用各類專項資金等行為。根據《審計法》第45條的規定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收入,限制退還違法所得,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以及採取其他糾正措施,並可依法給予處罰。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審計機關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處理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由於財政收支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收支活動,對其審計具有政府內部監督的性質,一般不宜直接給予行政處罰,只宜予以必要的經濟處理。財務收支具有非政府的性質,審計機關對其審計,除了予以必要的經濟處理外,還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就是說,審計機關應當依法追究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責任,如給予通報批評、警告、罰款等處理。審計機關可以採取法律、法規規定的各種行政處罰的方式。
(二)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1.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常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往往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有關,因此,有關人員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前面已經講過,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類,對於違反審計法行為的(3)、(4)兩類的直接責任人的個人責任,《審計法》第46條第2款和第43條第2款做了明確的規定:被審計單位有前款所列行為,審計機關認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以上規定可見,違反審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主要是指被審計單位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審計機關只有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權,被審計單位或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才有做出行政處分的處理權;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表面上看是集體行為,實質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行為。因此,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審計法》第46條和47條規定: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第47條還規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上述規定可見,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包括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應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不涉及民事責任。
(三)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其審計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在審計實踐中,被審計單位或有關的責任人採取報復陷害手段打擊審計人員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採取殺害、傷害、誣陷等違法犯罪行為來達到逃避處罰或宣洩私憤的目的。《審計法》第40條規定:報復陷害審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由此可見,凡是對審計人員實施報復陷害行為的,都應受到法律的追究,即承受刑事上的或行政上的制裁。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人員是具體執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國家專門工作人員,應當有高度的責任感,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如果審計人員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規定,造成不良後果甚至危害社會的,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9條規定:審計人員濫用職權、銜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2、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15條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依法審計、忠於職審、堅持原則、客觀公正、廉潔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濫用職權、銜私舞弊、泄漏秘密、玩忽職守。並明確指出內部審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規定》第16條指出:對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其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或者提請有關部門處理。該條所指的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包括被審計單位、被審計單位的有關責任人,以及內部審計人員。只要上述人員違反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應由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如果超越了法定的職權范圍,可提請監察部門、司法部門依法進行處理。
3.社會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在審計發達的國家,社會審計人員不僅要對被審計單位履行義務,而且要對使用審計報告的第三者負有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產生主要源自注冊會計師的過失和欺詐行為。注冊會計師的過失,主要是未曾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過失按其程度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普通過失一般是指沒有嚴格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重大過失是指沒有保持職業上最起碼的認真與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根本沒有建循專業准則或專業准則的主要要求執業。注冊會計師的欺詐,是指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完全不顧客觀事實,而做出虛假的判斷和報告。與欺詐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推定欺詐(涉嫌欺詐),這是指注冊會計師雖然沒有故意欺騙或坑害他人的動機,卻存在極端或異常的過失。所以有人也把它稱為其他原因的過失。事實上重大過失和推定欺詐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很難界定。同樣,對過失程度的大小也沒有特別嚴格的界限,對審計實務中發生的過失往往很難界定。注冊會計師如果工作失誤,或有欺詐行為,將會給委託人或依賴審定會計資料的第三人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會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紊亂。為了有效地發揮注冊會計師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嚴格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保證審計質量的提高十分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21條明確規定了我國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時的法律義務和禁止行為,其中第2款是禁止注冊會計師進行欺詐,最後一款是禁止注冊會汁師過失行為。主要內容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報告的不得有:明知委託人對重要事項的財務會計處理與國家有關規定相抵觸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直接損害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隱瞞或者做不實的報告;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導致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產生重大誤解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的會計報表的重要事項有其他不實的內容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人有上述所列行為,注冊會計師按照執業准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從上述內容可見,只要注冊會計師嚴格遵循專業標準的要求執業,沒有欺詐行為,即使審定後的會計報表中具有錯報事項,注冊會計師也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法》第39條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第42條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第39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除《注冊會計師法》外,我國在其他一些重要的經濟法律、法規中,都有專門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條款。
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19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盧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的報告的,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處以所得收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全國人大常委會1995年2月28日通過的《關於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中第6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審計職責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20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5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該決定第13條規定:犯本決定規定之罪有違法所得的,應當予以沒收。犯本決定規定之罪,被沒收違法所得,判處罰金,沒收財產,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1993年4月22日發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73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和律師事務所違反本條例規定,出具的文件有虛假、嚴重誤導性內容或者有重大遺漏的,根據不同情況,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其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撤銷其從事證券業務許可。對前款所列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注冊會計師、專業評估人員和律師,給予警告或者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從事證券業務的資格。該《條例》第78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上述有關法規中的規定可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大類。行政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違反了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政府主管部門將依法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包括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營業、撤銷,對注冊會計師給予警告、暫停執業和吊銷證書。民事責任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予以賠償。民事責任又可分為對委託人的責任和對第三者的責任。刑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犯有刑律禁止的行為,將會受到刑事追究。
美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主要源自習慣法和成文法。通過法院判例引申而成的各項法律為習慣法。根據習慣法美國注冊會計師對於委託單位、受益第三者及其他第三者應承擔民事責任。由美國聯邦或州立法機構以文字所制訂的法律為成文法。美國的《券法》和《證券交易法》中,規定了注冊會計師對第三者應承擔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