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撤銷代理權的法律效力

撤銷代理權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6-19 09:42:25

1. 對第三人行使撤銷權要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1)第三人撤銷權的行使必須在無權代理行為的效力確定之前。如果被代理人已經作出追認的意思表示,第三人則不能再行使撤銷權。
(2)第三人在與無權代理人進行民事行為時必須是處於善意,即第三人不知道無權代理人所進行的民事活動是無權代理。如果第三人知道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而仍故意與之進行民事行為,第三人就沒有撤銷權,而且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定,如果給他人造成損害的,還要由第三人和無權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3)撤銷的內容原則上須及無權代理行為的全部,不能撤銷對自己不利部分而保留有利部分,也不允許第三人只撤銷其義務部分保留其權利部分,但如果行為內容是相互獨立可分的,也可以行使部分撤銷權。
(4)撤銷的意思表示,原則上應向被代理人表示,但向無權代理人進行撤銷的意思表示應同樣有法律效力。另外,撤銷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應以具體情況而定。
(5)撤銷權的行使,並不影響善意第三人要求無權代理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定:「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2. 簡述無權代理的概念和法律效力

一、無權代理是指在沒有代理權的情況下以他人名義實施的民事行為的現象。可見,無權代理並非代理的種類,而只是徒具代理的表象卻因其欠缺代理權而不產生代理效力的行為。 無權代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表見代理和表見代理以外的無權代理。狹義的僅指表見代理以外的無權代理。在中國,無權代理一般指後者,即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所進行的代理。
二、無權代理的法律效力
1、追認權和拒絕權
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追認的本質在於對代理權的補授,因而屬於一種形成權。
被代理人本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既可以追認,也可以拒絕承認。一旦追認即發生有權代理的效力。
2、視為本人同意
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構成視為本人同意,須具備三項條件:
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為民事行為;本人已經知道無權代理人以自己名義為民事行為;本人已確定地不作否認表示。
3、催告權和撤銷權
1)催告權
催告權是指在被代理人追認前,相對人可依自己的意志請求被代理人對是否追認代理權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的權利。《合同法》第47條即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在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有效。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的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無效。
2)撤銷權
撤銷權是指相對人在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之前撤回其對無權代理人已經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權利。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無效。在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方式作出。合同一旦撤銷即不生效。

3. 請問表見代理中相對人的撤銷權如何理解

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的撤銷權與無權代理中的撤銷權
表現代理中的相對人不享有撤消權.理由如下:
表見代理成立,訂立的合同有效,表見代理中的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8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第2款規定:相對人可以催告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以通知對方的方式作出。本條所指的無權代理應當是狹義的無權代理,在此情況下,相對人有撤銷權。而《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表見代理的情況雖然也是無權代理,但是這種情況屬於廣義的無權代理,與第48條的規定中的狹義的無權代理不同,其根本區別是:是否存在有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本無代理權的行為人有代理權的客觀事實。表見代理雖屬無權代理,但是,只要存在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事實,表見代理成立,行為人的代理行為就應當按有效的代理來看待;在此情況下,所簽訂的合同就應當是有效合同。所以,相對人不享有《合同法》第48條規定的撤銷權。表見代理一般認為有效,相對人只要盡到了一般注意義務,證明自己無過失就享有相應的權利;無權代理在被代理人追認之前一般認為無效,相對人要求盡到了全部注意義務,證明自己善意且無任何過失,一般不享有撤銷權。

4. 無權代理時,被代理人和相對人同時作出追認和撤銷的效力如何

請問有具體的案例嗎?不然情況的不同,效力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是普通的侵權民事案件,被代理人追認是可以的,具有法律效力,追認後便自始有效,便依照約定或法律享有相應的權利和履行義務;如果被代理人行使撤銷權依然也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只能向侵權人索取補償。 你可以參照我這個去分析案例,或者把案例發出來,大家幫你分析,我的分析還有不健全之處,請大家看見的予以修正,謝謝

5. 撤銷權的法律效力

行使撤銷權的法律效力有:

1.對於債務人,債務人的行為一經被撤銷,視為自始無效;

2.對於受益人,已受領債務人的財產的,應當返還之。原物不能返還的,應當折價返還其利益;

3.對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得請求受益人將所得利益返還給債務人,也得請求直接返還給自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條 債務人以放棄其債權、放棄債權擔保、無償轉讓財產等方式無償處分財產權益,或者惡意延長其到期債權的履行期限,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九條 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受讓他人財產或者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債務人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一條 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二條 債務人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行為被撤銷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6. 撤銷權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行使撤銷權有下列法律效力: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可以請求債務人負擔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以及能夠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得到保全。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條
債務人以放棄其債權、放棄債權擔保、無償轉讓財產等方式無償處分財產權益,或者惡意延長其到期債權的履行期限,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第五百三十九條
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受讓他人財產或者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債務人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第五百四十條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五百四十一條
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7. 從代位權與撤消權的概念、法律特徵、法律後果人手、分析兩者的區別

代位權屬於一種債權保全方式,是指如果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已負遲延責任又怠於行使其對第三債務人的權利時,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權利的權利。我國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3條首次在立法上正式確立了債權人代位權。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又對代位權訴訟的具體運作作出了司法解釋。
我國代位權制度設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解決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三角債」問題,但能否真正提高司法效率,切實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筆者表示懷疑。首先,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合法債權。我國現行代位權行使的後果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消滅,而在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重新建立債權債務關系,這就有可能真正有履行能力的債務人逃脫干係,從而導致債權人利益面臨更大的風險。其次,違背債的保全制度的基本價值。代位權的立法目的在於強化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現行代位權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時,忽略了代位權制度的根本價值所在。故而筆者認為,我國代位權制度的構造仍應遵循傳統的代位權理論。

[關鍵詞] 代位權 制度規定 缺點

一、代位權制度沿革及特點
依據債的一般理論,債是一種發生於特定當事人之間的對人權、相對權,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債務人也僅對債權人負有義務。債的效力原則上不能追及其他任何第三人的。但當債務人與第三人的行為危及到債權人的利益時,法律就允許債權人對債務人與第三人的行為行使一定的權利,以排除對其債權的危害。這一制度就稱為債的保全或債權的保全。學術上也稱其為債的對外效力。代位權就屬於一種債權保全方式。
所謂代位權,指的是如果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已負遲延責任又怠於行使其對第三債務人的權利時,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權利的權利。債權人以訴訟方式行使代位權即產生代位權訴訟①。早在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中就確立了債權人代位權及代位訴權,並對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日本民法典、義大利民法典都對代位權作出了規定。
代位權訴訟是直接訴訟的對稱(債務人對第三人提起的訴訟即為直接訴訟)。依據傳統理論,債權人代位訴訟在訴訟法律關系、訴訟結果的歸屬及訴訟標的等方面均有不同於直接訴訟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原告是依法取得代位權的債權人,即代位權人。代位權人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代債務人(即被代位人)行使權利。其二,以第三人為被告。代位權的實質是債權人代替債務人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因此,債權人代位訴訟的被告是被代位人的債務人,即第三人。其三,原告請求法院加以確認和保護的是被代位人的權益。盡管原告啟動代位訴訟的最終目的是排除權利實現的障礙,確保自己的債權利益得以實現,但在訴訟請求中並不包括任何代位人自已實體利益。其四,訴訟產生的實體法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位人,即被告應向被代位人為給付,而不能直接向代位人(即原告)為給付。具體而言,代位權行使的效力包括三個方面:
(一)對債權人的效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目的,在於保全債務人所有債權人的債權,債權人在代位接受債權後,其接受的財產利益不得僅用於清償自己的債權,也不得自行抵銷其與債務人的債務,應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一樣平等受償。
(二)對債務人的效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效果直接歸屬於債務人,如債務人仍怠於受領,債權人可以代位受領。雖然債務人有權要求債權人交付其受領 的財產,但債務人不得就該部分財產進行償還債務之外的處分。
(三)對第三人的效力。代位權實現後,第三人對債務人的債務即因代位權的實現而消滅,債權人未行使代位權部分的債權仍歸債務人。
債權人的代位權有如下特點:
第一,代位權是債權人代替債務人的債務人主張權利。由此可見,代位權體現了合同對外效力。即債權人債權的效力不僅及於債務人,而且及於與債務人發生合同關系的第三人。盡管代位權和撤銷權同樣是針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但代位權和撤銷權又是有區別的。撤銷權針對的是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積極行為,行使撤銷權旨在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代位權針對的則是債務人不行使債權的消極行為,行使代位權,旨在保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當然,這兩種方式都是合同保全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保全債權、保障債權的實現。
第二,代位權是一種法定債權的權能,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債權人都享有此種權能。換而言之,債權一旦產生就當然包含代位權,它隨著債權的轉移和消滅而發生轉移和消滅。在這一點上,代位權與債務人之間的追償權是不同的。所謂追償權,通常是在連帶之債中某個連帶債務人代其他債務人還了全部債務,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義務的債務人償付其應當承擔的份額。追償權並不是債權的固有權能,也不是隨債權產生而產生的權利,只是因為代其他債務人履行義務而產生的權利,所以它和代位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第三,代位權是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的權利。可見債權人並不是債務人的代理人,代位權也不同於代理權。債權人代債務人行使權利,雖可以增加債務人的財產,但其行使權利,旨在保護自己的債權,而不是單純為了債務人的利益行使此種權利。
第四,代位權在內容上並不是對於債務人和第三人的請求權。它是在債權中包含的、除請求權以外的權能。此種權能稱為保全權能。它不同於請求權的原因在於,在內容上它是為了保全債權,而且在履行期到來之前,債權人為了保持債務人的財產也可以行使代位權。可見,代位權並不是請求權。由於代位權是為了保全債權而代替債務人行使權利,而不是扣押債務人的財產或就收取的債務人的財產並優先受償。因此,它也不是訴訟上的權利,而是一種實體權利。對此種權利,學者一般認為,屬於債權所固有的一種特別權利。
綜上所述,依傳統的代位權人代位理論,代位權訴訟的一個根本特徵在於,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應先加入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然後再依債的清償的規則清償債權人債權。這一規則我們可以稱之為「入庫規則」。因為債權人行使的是代位權,雖然是以自己的名義,但代位權本身與代位權的客體畢竟不是一回事。代位權的客體是歸屬於債權人的。卻並非是自己債權的直接滿足,而是一種對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的制度,是保全債務人責任財產的制度(即共同擔保的保全),債權人代位權是要通過這種「共同擔保的保全」來實現債權人「自己債權的保全」②。由於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權利歸屬於債務人,其結果自然直接歸於債務人,成為對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代位債權人並不因代位而取得優行受償權,只不過是與其他的債權人平等受償。這就是債權人代位權制度本來的宗旨,有的學者進而將此概括為債權人的強制執行准備功能。
二、我國代位權制度的基本規定
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已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這表明代位權制度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終於得到了確立,使代位權制度從以往學者的理論中走進了社會生活。
過去,我國民法未就債權人代位權加以規定,代位權訴訟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亦未被認可。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三百條規定:「被執行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的申請,通知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履行債務。該第三人對債務沒有異議但又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執行。」這種關於「代位執行制度」的規定可以說是使債權人代位權在強制執行實踐中率先得以運用。此後,隨著理論界對代位權研究的逐步深入與成熟,以及現實生活中為債權人提供更加周密而細致的保護的迫切需要,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首次在立法上正式確立了債權人代位權。該法第73條明確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已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為了將這一原則性規定進一步細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一條至二十二條又對代位權訴訟的具體運作作出了具體規定。其第二十條明確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後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③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不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危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時,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代替債務人直接向債務人的債務人(第三人)行使權利的權利④。
代位權通常應符合以下條件,始能成立:
(1)債務人須享有對於第三人的權利
債務人享有對於第三人的權利是代位權成立的基礎條件,如果債務人不享有對於第三人的權利,也就沒有什麼權利可供債權人代位行使,也就談不上代位權。應當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債務人對第三人的權利都能成為代位權行使的對象,通常能為債權人代位行使的債務人的權利是非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財產權利。根據《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這種財產權利僅限於到期限債權,特權及未到期債權都不能包括在內。
(2)須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所謂怠於行使,是指應當而且能夠行使權利卻不行使。所謂應當行使,是指若不及時行使權利,權利就有可能消滅或減少其財產價值。例如債權因長期不行使將可能因時效屆滿而消滅。所謂能夠行使,是指債務人不存在任何行使的障礙,他完全有能力由自己或通過代理人去行使權利。怠於行使權利的表現主要是根本不主張權利或遲延行使權利。如果債務人已經向其債務人提出了請求,或者已經向法院提起訴訟,則不能認為其怠於行使權利。如果其向法院起訴主張權利而被判決敗訴,在此情況下,債務人對第三人的權利已不存在,因而債權人不得行使代位權。
(3)須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代位權主要是在債務人怠於行使已到期限的債權,債權人為保全債權而行使的權利。因此怠於行使權利必須影響到債務人的責任履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否則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應當指出,在債務人與其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中,如果債務尚未到履行期,則不發生債權人的代位權。在這一點上,代位權不同於撤銷權。撤銷權可以在履行期到來之前由債權人行使,因為在履行期到來之前債務人實施不當處分財產行為,減少了債務人的債務財產,已經表明債務人在履行期到來後不能清償債務。因此,應允許債權人在履行期到來之前行使撤銷權。否則,債權根本得不到保障。但是,對於代位權的行使來說,在債務人與其債務人的關系中,債權人能否行使代位權,要考慮債務人與其債務人的關系中債務是否到期的問題。如果履行期尚未到來,債務人不能向他人主張權利,債權人也不能代債務人行使權利。如果允許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將會干涉債務人的自由,而且也會遭到債務人的債務人的拒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第13條的規定,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次債務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不認為債務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9年12月29日起施行)還規定了代位權行使的另一個條件,即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債權人有權直接受領通過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這是我國現行代位權制度與傳 統代位權理論的顯著區別。
對於這一超越傳統理論與立法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釋起草小組的學者們提出了以下理論支持:
其一,盡管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法律賦予債權人直接追索次債務人的權利,應當認為不僅具有程序意義,而且具有實體意義,即在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創設了新的有直接後果的權利義務關系,一旦提起代位權訴訟,則可越過債務人而將次債務人視為債權人的債務人。
其二,傳統代位權理論中「入庫規則」最大的弊端在於,對於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激勵不足。詳而言之,債權人辛辛苦苦行使代位權取得的成果,卻由其他的債權人「搭便車」平等受償,因而該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動機就會打上某種程度的折扣。如果規定債權不能直接受領通過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只能由債務人受領,會使得債權人喪失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積極性,債務人坐享其成,進而使代位權制度的設立失去意義。如果《合同法》的規定不能夠激勵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那麼債權人更多的則會轉向最高人民法院《意見》300條,《合同法》關於代位權的規定便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成為立法者追求法律體系完美的道具。
其三,如果規定債權人不能直接受領代位權訴訟的財產,代位權訴訟取得的財產只能先歸債務人,再由債權人向債務人提起訴訟,則徒增訴累,浪費訴訟資源,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甚至還可能產生人民法院對本訴和代位權訴訟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的情形。
其四,不告不理是民事訴訟法的原則,既然作為原告的債權人已主張權利,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未主張權利,則保護已提起訴訟的債權人的利益並無不當,其他債權人不僅事前有權主張,事後仍可向其主張權利。況且債務人並未破產,代位權訴訟屬於個案的普通訴訟,有別於破產程序,故並不存在對其他債權人不公平之虞。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未主張權利,人民法院就難以對其保護。在權利的保護上,應該受到保護的向來是積極行使權利的人,而不是懶惰者。代位債權人最先「火中取栗」,縱沒有與他人分享,亦不悖於公道。
三、我國代位權制度的缺點
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我國設立代位權制度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我國代位權制度對於傳統理論的突破也確實給人們一種提高效率的表象,對於立法者力圖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債權人直接受償的良苦用心我們深表理解,但代位權制度如此設計能否真正實現其立法初衷,切實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本文對此表示懷疑。

8. 簽署的獨家代理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是否可單方撤銷

具有法律效力,至於撤銷或者取消代理要根據當初合同約定執行。

9. 委託合同撤銷後是否影響委託代理權效力

委託合同撤銷當日起被委託人不再擁有委託代理權
撤消前因委託代理權做除行為依然有效

熱點內容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