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論法律責任的構成

論法律責任的構成

發布時間: 2020-12-17 09:24:50

⑴ 論述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理學的角度/兩三百字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回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答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⑵ 論述題:論述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是由一定條件引起的,其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就是指構成法律責任所必備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可以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行為、心理狀態、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⑶ 試述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專是由:過錯責任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⑷ 法律中,什麼規范責任論

道義責任論。它從人的意志自由的假定出發,主張人有自覺行為和專行使自由選擇的能力屬,由此推出一個人之所以應負法律責任是因為他違背了正當行為的道德命令。

「沒有道德上應受懲罰的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有正當理由來確立應受懲罰的法律責任」。總體來說就是,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所在。

(4)論法律責任的構成擴展閱讀:

刑法責任的內容除了刑事責任能力和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之外,還應當包括更為重要的要素,這就是期待可能性,即只有法律能夠期待行為人服從其命令要求時,才可以對其加以非難與譴責,倘若根據具體情況行為人沒有這樣的期待可能性,則法律不能對行為人有規范作用。

規章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等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生產操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各種規則、章程和制度的總稱。可分為兩大類:

(1)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章制度,一般表現為社會規范(包括道德規范、法律規范、習俗和公共生活規則);

(2)調整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規章制度,一般表現為技術規范(包括操作規程、環境保護規范等)。

⑸ 試論我國法律規定的主要的免責條件和方式

1、 不可抗力,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2、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1)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

(2)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

(3)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5)論法律責任的構成擴展閱讀

1、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2、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列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3、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實際上,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將意外事件作為免責條件。因此,多數學者主張意外事件不應該作為免責事由。

⑹ 論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表現及法律責任

一、商業詆毀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規定,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二、該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1.有著明確的意在貶低競爭對手的目的性,直接打擊、削弱競爭對手與其進行競爭的能力,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2.行為本身表現為捏造、散布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不實之情。
這里的捏造,既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對真實情況的歪曲。經營者無論是捏造還是散布虛假事實,都可以構成商業詆毀行為。
3.有特定的詆毀對象,即行為所抵毀的對象必須是與行為人存在競爭關系的同業經營者,也即競爭對手,而非其他經營者。
所謂有特定的詆毀對象,是指有關虛假言詞必須明確指向一個或幾個競爭對手,或者雖無明確所指,但他人可以從中推測其指向。詆毀的對象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競爭對手。
4.行為後果損害的是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
商業信譽包括經營者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信用情況等;商品聲譽主要包括商品的性能、用途、質量、效果等,商品聲譽最終也反映了經營者的商業信譽。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⑺ 論法律責任的本質

從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的實施,都是由統治階級掌握和參與的,當然法律就反回映他們的答意志,維護他們的利益。

法本質的特徵:
1、正式性.即官方性、國家性;
2、階級性:法律是一國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具備統一性和權威性;有時法也反映出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也具有中立性和公共性;
3、社會性:也叫法的物質制約性:這個是法本質最根本的特性,法是由一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應為立法者不可能決定法律怎樣產生,法律是由客觀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並非人主觀所能決定的。

⑻ 請簡要論述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法性原則,即承擔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根據,必須合法,包括內實體法和程序法。容
堅持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原則,如罪刑相適應,責任與造成損害的行為的相適應等,不能採取侮辱人格的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原則。這就要求從法律責任的目的出發,按照違法的程度、違法者的情況、違法的情節來選擇對違法者的懲罰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及時性原則,即在法律規定的時效性期限內,及時追求違法者的責任。 堅持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則。法律責任的不可
避免性意味著沒有任何違法違法行為能夠逃避國家的懲罰和社會的譴責。
你說是這個嗎

熱點內容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5 16:30:43 瀏覽:995
創遠律師事務所黑律所 發布:2024-11-15 16:26:11 瀏覽:21
法院調查股票 發布:2024-11-15 15:57:34 瀏覽:269
開封人民法院執行網 發布:2024-11-15 15:35:07 瀏覽:332
酒駕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4-11-15 15:24:02 瀏覽:678
法治文章名 發布:2024-11-15 15:16:25 瀏覽:367
新車貼膜法規 發布:2024-11-15 15:14:09 瀏覽:949
淘寶司法拍賣費用 發布:2024-11-15 15:14:01 瀏覽:71
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方案 發布:2024-11-15 14:03:56 瀏覽:74
美國紐約律師 發布:2024-11-15 13:58:45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