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函法律效力
⑴ 安慰函的我國法院對安慰函性質及其效力的處理
在我國,由於當事人之間對安慰函的實際作用和意義尚未達到形成共識的地步,使用者和接受者對安慰函的性質、效力及效果的預期相差甚遠,而法學理論界對此探討不多,法官處理此類案件缺乏法律規范和交易慣例可援引,亦無權威學說可資參考,具有相當難度。
在舉世矚目的廣東國投公司破產案中,廣東省高級法院認為,安慰函從形式上看,不是廣東國投公司與特定債權人簽訂的,而是向不特定的第三人出具的介紹性函件;從內容上看,安慰函並無擔保的意思表示,沒有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代為履行或承擔還債責任。因此,安慰函不能構成中國法律意義上的保證,不具有保證擔保的法律效力,依據安慰函申報擔保債權全部被裁定駁回。
但是,因安慰函自身內容措辭的極其模糊,要正確判斷其屬何種性質在實際案件的審判中並不容易,更未達成共識。司法實踐中,不同的法院、法官或者同一法院在不同時期對安慰函可能作出不同的認定,甚至對同一安慰函亦存在截然相反的理解。例如,某市政府出具給某香港商業銀行的安慰函內容有:「本政府願意督促該駐港公司切實履行還款責任,按時歸還貴行貸款本息。如公司出現逾期或拖欠貴行貸款本息情況,本政府將負責解決,不使貴行在經濟上蒙受損失。」對該安慰函及類似內容的其他安慰函是否具備保證性質就有重大分歧意見。一種裁判意見認為,該安慰函不符合我國擔保法第六條關於保證的規定,根據「保證不能推定」原則,不能認定具有保證性質。另一種裁判意見則認為,這種承諾具有為借款人的借款提供保證擔保的意思表示,符合我國擔保法第六條關於保證的規定精神,構成法律意義上的保證。法官對安慰函的性質及其效力認定問題,已經出現了明顯裁判思路和處理方式的不統一現象,已影響到法律適用的安定性。
另須注意的是,安慰函不僅廣泛地為涉外債務出具,在一些國內外匯融資中,有關政府與企業主管部門應貸款人之要求出具安慰函亦為數不少。因出具安慰函並不需要反映在公司或政府的負債記錄上,目前我國有多少地方政府或金融機構究竟為多少債務出具安慰函尚是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其數目是相當龐大的。如果大量的安慰函被認定為構成法律上的債務保證,貸款人當然可以從此獲得經濟利益,但出函人須承擔擔保責任的話,則對我國各級政府或金融機構的沖擊、影響之大,也應是可以預見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安慰函糾紛案件進入我國司法訴訟程序,對該問題的處理,已成為我國法院、法官乃至各級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不可迴避的重大社會法律問題。合理判斷安慰函的性質與效力,統一認識裁判思路,正確適用法律,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