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復印件法律責任
① 盜用他人身份證復印件在法律上要承擔什麼責任
1:盜用他人的身份證件在刑法上構成盜用身份證件罪。
2:第二百八十條之一【使版用虛假權身份證件、盜用身份證件罪】在依照國家規定應當提供身份證明的活動中,使用偽造、變造的或者盜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情節嚴重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3:盜用他人的身份證件在民法上可能會造成侵權,比如造成損失,需要賠償被盜用者的損失。
4:構成行政違法
5:《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印章的;
(二)買賣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的公文、證件、證明文件的;
② 身份證復印件具有法律效應嗎
原則上來說,身份證復印件是無效的
因為目前辦理任何需要出示身份證的事務,均需要出示原件,復印件只有留存、存檔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單純憑借身份證復印件很難辦理對公民人身和財產有重大影響的業務,僅僅是復印件丟失一般不會構成損害;同時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或復印件時,各相關證件使用部門負有審核原件,核對人、證一致性的義務,確認無誤後方可為持證人辦理相關業務。
如果居民身份證或復印件丟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關部門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丟失者無須對自己未實施的行為承擔責任。
③ 他人的身份證復印件管理不當應付法律責任嗎
誰管理不當?故意泄露他身份信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本人丟失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當然不會承擔法律責任,但有時會有麻煩。
④ 身份證復印件有法律效應嗎
法律效應是沒有,但是你泄露自己身份資料也不是什麼好事,外面利用或者盜取他人身份資料做違法的事的不計期數。甚至還會用你身份資料盜取你自己的銀行存款或者網路虛擬資金。
總之,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資料,別泄露出去。
⑤ 身份證復印件被人辦理信用卡需要付法律責任嗎
你需要證明你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人盜用的,否則你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可以與銀行聯系,要求核對銀行信用卡申請材料上的指紋和筆跡,或者要求銀行出示當時的監控錄像等。)
當你發現身份證復印件被他人拿去辦理信用卡,你就應該及時報案,並與銀行及時溝通凍結該信用卡。
⑥ 身份證復印件被他人盜用怎麼辦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抄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 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⑦ 身份證復印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身份證復印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條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7)身份證復印件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第十三條 公民從事有關活動,需要證明身份的,有權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拒絕。
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
(一)常住戶口登記項目變更;
(二)兵役登記;
(三)婚姻登記、收養登記;
(四)申請辦理出境手續;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依照本法規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證的公民,從事前款規定的有關活動,可以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證明方式證明身份。
第十五條 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出示執法證件,可以查驗居民身份證:
(一)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需要查明身份的;
(二)依法實施現場管制時,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三)發生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時,需要查明現場有關人員身份的;
(四)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港口、碼頭、機場或者在重大活動期間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場所,需要查明有關人員身份的;
(五)法律規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拒絕人民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分別不同情形,採取措施予以處理。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證。但是,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執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情形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