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與法律知識
① 從法律角度看東京審判
國際法難得很,偶給你開個頭。本片共兩條線
家庭線不談了,我們說說法庭版線。
大家都權知道,國內法的特點之一,強制性。什麼意思,你和別人發生糾紛,別人可以通過起訴來解決,也可以忍氣吞聲。但是如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觸犯了刑法,即使只傷害到一個人的利益,並且他放棄自己的權利,你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就是國家來起訴你,國家來審判你,國家對你進行強制執行措施。而國與國之間就不可以了,我侵略你了,但是你打不過我,你就得受著。不知道該怎麼寫了,大家來回答吧
② 關於《東京審判》里的法律問題
自己去找資料分析,太繁瑣不解答。
③ 跪求1500字的《東京審判》觀後感,要求從法律角度闡述
《東京審判》觀後感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你成功了……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在法庭上,許多犯人竟無視法官的存在,有的脫鞋,有的痛哭,還有一個甚至站起身來打了前面一個人的頭,說:「東條,我要殺死你!」這個犯人就應為裝病而逃脫了一次死刑。
第二次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當進入法官問訊時,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戰犯卻異口同聲地說道「我無罪」,這是無視國際法律、無視人道主義的軍國主義表現。在審判過程中,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說,「我們出於同情和友誼」,「我們是熱愛和平的日本人」,「我們是自衛戰爭,不違反國際法的戰爭」,「日本沒有侵略滿洲的任何行為」。更加令人痛恨的是,在抗日戰爭中,日本竟殺死了二百零一萬五千多個中國人!
決定死刑時,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緊揪住了我的心。在決定是否死刑的面前,11個法官決定用投票的方式來採取反對或贊同。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反對」「反對」「贊成」「反對」「反對」「贊成」「反對」,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
「贊成」「贊成」「贊成」「贊成」,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我們應該牢牢記住這些名字: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東條英機、武藤章、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記住並永遠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警示我們,警示後人。
梅法官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而今,這些曾經給中國人民,給亞洲人民造成深重苦難,巨大損失的惡魔們卻被供奉到了日本的靖國神社,供其朝拜,這種公然給戰爭罪犯招魂的行徑是對正義的褻瀆,公理的踐踏!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日本人燒殺掠奪,經過八年奮戰,中國終於打敗了日本。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日本這樣一個小小的島國,竟敢如此猖狂?而中國這樣一個具有輝煌歷史的泱泱大國卻不堪一擊呢?媽媽告訴我,日本早在19世紀,就已經打開國門,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技,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而中國即從清代以後,就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神州大地慘遭日軍鐵蹄踐踏,不正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么?長大後,我一定要好好報效祖國,不讓中國再受欺負、受侮辱!能夠然古老中華為我們這新一代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歷史的記憶代代相傳!
東京審判的法律意義
東京審判的法律意義也是很深的。是對傳統國際法原理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確立現代國際法尤其是戰爭法基本原則的一次重要實踐,為20世紀下半葉對國際戰爭罪犯的審判提供了充分和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東京審判,正式名稱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其組織機構、訴訟程序等是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規定的。根據憲章規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美、中、英、蘇、澳大利亞、加拿大、法、荷、紐西蘭、印度和菲律賓11國各派一名法官組成,由澳大利亞法官威勃擔任庭長。與法庭組成人員相對應,在盟軍最高統帥下面,還設立了國際檢察處,由11國各派1名檢察官組成,作為一個起訴機關,在審判中代表11個國家擔任原告。由於其負責對甲級戰犯的控訴,許可權非常大,故首席檢察官即檢察長便由美國人並且是麥克阿瑟的親信季楠擔任。
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學界成員主要有法官梅汝璈,檢察官向哲濬,法官助理楊壽林,檢察官顧問倪征等。在兩年半漫長的審判中,向哲濬檢察官、倪征顧問等盡心敬業,有時常常是廢寢忘食,全力尋找各種證據,在一次次的辯論中,以一樁樁鐵證歷數了各個戰犯的種種侵華罪行。在定罪量刑階段,梅汝璈法官又日夜與各國法官反復磋商,最後終於將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這三個對中國人民犯下累累罪行、欠下無數血債的戰犯,連同東條英機等一起共7人,送上了絞刑台,為受到日本侵略者殘害的中國以及亞太地區人民伸張了正義。
東京審判在現代國際法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首先,東京審判確立了現代戰爭犯罪的新概念。1625年,格老秀斯在其名著《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對於違反國際法的犯人,捕獲者或審判者有權處其死刑。但是,一直到二次大戰前,戰爭犯罪的概念僅局限於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的行為,如殺人、放火、姦淫、虐俘、殘害平民等。東京審判(包括之前的紐倫堡審判)將戰爭犯罪的概念予以擴展,增設了破壞和平罪與違反人道罪。並通過審判實踐,對這兩種犯罪予以法理上的闡明。
東京審判確立的第二項新的戰爭罪是破壞和平罪,對於此項罪名,在法庭審理中曾有過激烈爭論。被告方以兩個質疑試圖否定法庭的管轄權:一、被告們參與戰爭時,侵略戰爭是否已被定為犯罪?如果當時不定為犯罪,那麼即使到了現在(審判時)定為犯罪,被告也是無罪的,因為「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二、縱使當時已定為犯罪,參與其事的個人是否也應該負責?
東京審判強調,上述兩項質疑,早在紐倫堡審判時即已解決,其法理依據為:侵略戰爭早已在國際法上被公認為是犯罪,而且是「最大的國際性罪行」,這已由一系列國際公約所證明。東京審判指出,紐倫堡審判在法理上是充分的,它沒有創設而只是以實踐行為適時地宣布了侵略戰爭是犯罪這一項國際法原則。
至於個人是否應承擔責任問題,法庭上被告以及西方某些國際法學者(包括東京審判的個別法官)提出了四個否定理由:一、侵略戰爭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主權的一種行使或表現,對其負責的應該是國家而不應該是個人;二、侵略戰爭是國際法上的犯罪,國際法是以國家而不是以個人為主體,個人在國際法上是沒有責任的;三、國際法對於違反它的規定的國家有制裁,但對於違反它的個人因沒有規定製裁方法而無從著手處罰;四、按照刑法原理,犯罪必須有犯罪者的「犯罪意思」,個人參加戰爭時是不可能有犯罪的意思的。
東京審判指出,關於第一項理由,由於國際法對國家和個人同時規定了義務,因此,對於破壞國際法的個人進行處罰是有法理根據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奎林案」等所支撐的。法庭強調,說個人應對侵略戰爭負責,並不等於國家可以免除責任。但由於現代國際法對國家責任更強調的是民事賠償,而加重民事賠償又會增加各侵略國人民的負擔,故強調對野心家和好戰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將是現代國際法發展的趨勢。
第二和第三項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國際法對處罰個人早已有了制裁方法,其實踐事例也是舉不勝舉,從對海盜和販賣人口的懲罰,到一系列國際公約,這個問題是早已解決了的。
對於第四項理由即犯罪的意思問題,東京法庭的判決書明確指出,第一,人人有知曉和遵守一切現行法(包括國際法)的義務,對於現行法的愚昧無知,不能作為免除個人罪責的辯護理由;第二,被告們在從事侵略的時候,縱使不能精確地了解侵略在國際法上是何等嚴重的罪行,但是以他們的知識和地位來說,他們決不會不知道破壞條約、攻擊鄰國的行為是錯誤和有罪的。因此,不能說他們沒有「犯罪意思」。
東京審判的實踐以及對上述法理的闡述,為二次大戰後國際法上戰爭犯罪理論的發展貢獻了有益的學術見解。1949年以後通過的各項旨在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權的《日內瓦公約》,所遵循的就是由紐倫堡和東京審判所確立下來的關於戰爭犯罪的原則。1993年聯合國安理會第827號決議通過的《審判前南罪犯國際法庭規約》和1994年安理會第955號決議通過的《盧安達國際法庭規約》,所依據的主要也是上述戰爭犯罪的概念,只是在表述時作了一些變化而已。
其次,東京審判確立了各項戰爭犯罪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一、追究犯罪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原則;二、官職地位(官方身份)不免除個人責任原則。三、長官命令不免除個人責任。
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中闡述道:兩個法庭之所以採取這一立場,法理的根據在於一個人只應該服從合法的命令,而不應該服從違法的、犯罪的命令。倘使他因服從命令而違反了明顯的、無可否認的戰爭規則,他便應該負不可逃避的責任。因為如果不這樣來認識問題的話,而只是把責任向發布命令的上級長官推,推到最後,將只有國家元首一個人或高級首長幾個人對某些戰爭罪行負責了。這對於戰爭法的有效實施會有極大損害。
這就是為什麼最後只有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他們幾個高級戰犯才判刑,也就是我認為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這部影片讓我看得熱血沸騰,不管是從法律意義上說還是從政治意義上說,她都喚醒了人們那顆愛國的心。讓人們的心為之顫抖!
④ 東京大審判體現了法律的什麼思想
電影《東京審判》帶給我的震撼
我出生在年代中期,家人也沒有那個時期的經歷,《東京審判》中所講述的歷史,也只是在學生時代的歷史課本中略知一二。知道日本人炸死了張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之後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侵略戰爭,知道偽滿洲國,知道南京大屠殺中30萬中國冤魂,知道珍珠港事件及之後的原子彈投放,也知道因此日本被迫投降,但是真的是在看過此片後才了解,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竟然有250多萬中國人,日本國內在當時對在中國所挑起的戰爭消息對其國內的封鎖令其國人對中國抱有那麼大的誤解和成見,在審判過程中竟然還有戰勝國同戰敗國的君子協定,那些罪惡昭昭的戰犯竟然還宣稱自己無罪、沒錯,甚至如果活著仍會繼續侵略戰爭。對於當年國際法庭對戰犯的審判,真的是知之甚少,可以說是不知道,當然就更不知道參與那場審判的中國法官、檢察官所面對的困境和壓力了。
片中的劇情給我的震撼有好多處,也是很精彩的幾幕,我就挑幾處印象深刻的說說吧。
劇情震撼一:法官座次—民族的榮辱
法官座次安排是中方法官代表梅汝璈體現維護民族榮辱的第一件事。各同盟國也許根本就沒想到中方會就此事提出異意,並且會據理力爭。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國際社會就沒把中國放在眼裡,他們以為安排中方代表參加就已經是對中國的厚待了,而且還沒把中國安排在蘇聯代表旁邊,這是很全面的考慮了。梅汝璈第一次提出異意時,用的是很平和的態度,甚至以幽默的方式提醒法官團重視這個安排來表現對所有戰勝國的尊重。第二次宣布座次的會議前,法官團秘書通知梅汝璈准時並著正式法官袍參加會議時,他的凝思表現出他對公正安排的懷疑。果不其然,維持原來的安排。這次,梅汝璈用行動表達了他的抗議,用力地合上筆記本,決斷地起身離席,留下滿場的諤然。如果此時,法官團還能如第一次那樣以笑置之,那麼,這場審判也就根本沒有參與的必要了。韋博爵士追出向梅汝璈解釋,梅汝璈慷慨激昂地表達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所受的苦難最多、時間最長、損失最大,而且按照日本投降簽署次序來安排座次也是最公平的。即使這樣一個小問題,一個1平方米大小的座位的安排,也象徵著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及對死去的數百萬亡靈的哀悼。韋博以這只是綵排供媒體拍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決定及中美關系來試圖打壓梅汝璈,他沒有放棄、沒有屈服於權勢,他說的「如果這些照片和報道傳回國內,我的軟弱令國人蒙恥」、「我對這是麥克阿瑟的決定表示懷疑」及「我會向我的政府申請,如果不獲批准,我將自行辭職」充分表現了他維護國家尊嚴、民族榮辱的堅持。此段令觀看的我情緒激昂,熱淚瑩眶。當最後公正的安排傳來,他笑了,淡淡地說:「我不是鬥士,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表中國的法官。」代表中國的法官,意味著他要為中國做到一名法官應該做到事,盡到他的責任。梅汝璈這個11 人的法官團中最瘦小的法官,令所有其他法官對其肅然起敬。這也為最後量刑問題上,堅持法官的職責的演說打下了伏筆。
劇情震撼二:當庭指控—為了民族可以做假證或者不作證嗎
在審判日本挑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罪行這段中,中國檢察組提供了前日本軍務省軍官田中隆吉作為證人。他所闡述的有據可查的事實及當庭對戰爭執行人的指認為最終的定罪提供了有力且可信的證據。辯方被此舉打得措手不及,無力反駁,只能痛心地質問「你是日本人嗎?」。是呀,在他們的民族立場上考慮,他們希望所有的日本人都站在大和民族這邊來。但是,卻是自己人來指控他們。所有的戰犯可以厚顏無恥地宣稱自己無罪,是不是他們的國民也應該跟著他們一起無視事實,為他們做假證或者不作證嗎?如果這樣的話,中國檢察組也就沒必要請到曾是小偷的證人,冒著被辯方質問「你強奸那名中國少女就不是出於自願」的風險,為的是向法官團及世人展現日本侵略者殘暴的行為。我震撼田中隆吉和德福能夠頂著巨大的污辱和壓力出庭作證,他們的勇氣難能可貴。
劇情震撼三:不要解釋—要的就是你承認
在審判板垣征四郎和東條英機時,中國檢察組的倪征燠及季南就分別在提問時多次大聲要求他們回答「是還是不是」。不需要他們那些滿嘴歪理的解釋,只要他們對他們做過的事的承認!中國檢察組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些事是他們做的,但是一定要戰犯們親口回答「是」,這樣才能打垮他們的意志,推翻他們最初厚顏無恥地 「無罪」之說,讓他們自己認罪。倪征燠對審判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運用的聲東擊西的戰術對峙非常精彩,但我個人認為最有導向性的還是季南最後問東條英機的那個問題--「如果你和你的同僚能夠無罪釋放,你們是不是還會繼續發動這樣的侵略戰爭?」,東條只能回答「是」,如果回答「不是」,那將推翻他一直堅持的他們做的都是正確的辯詞。而這個「是」向法官團及世人展現了戰犯對國際的威脅,同時也迫使東條英機承認了他們對中國發起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而非他一直辯解的自衛戰。
劇情震撼四:手足式的侵略—狗屁理論
戰犯松井石根採用的是低調的、講故事一樣的態度解釋對中國的侵略是出於手足般的愛護,是哥哥對弟弟教訓式的提醒,而弟弟卻一直不領情。這算是什麼狗屁理論?!難道手足間的愛護、教訓式的提醒就是哥哥去搶弟弟的家產、強奸弟弟家的女人、殺死弟弟家的家眷嗎?如果這樣的道理講得通,那麼,他們對珍珠港的襲擊也就只是推倒了別人堆的沙堡,美國在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也不過是在他家門口放的兩顆煙花罷了。我真為他們的狗屁理論而震撼。
劇情震撼五:文明與宗教—法律的原則,審判的意義
在面對一群無視文明、莫視宗教的暴徒面前,在應該為冤魂伸張正義的法庭面前,某些法官竟然大談特談要堅持人類文明,要堅信宗教的寬恕。梅汝璈所舉的「杯、水」例子充分地向在座的法官表達出,當人類已遭滅頂,宗教的信徒性命無保之時,文明何在?宗教的寬恕和避佑何在?文明能夠阻止戰爭嗎?神明的寬恕能夠保證侵略不再重演嗎?法律制訂的宗旨是什麼?法律執行的原則是什麼?而這場象徵著法律的尊嚴與公正的國際審判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麼?就是為了公正地懲罰觸犯法律的人,警示還有可能觸犯法律的人。梅汝璈在面對意見分歧巨大,而且可能令有罪之人不能被繩之以法的量刑的最終裁決時動容式的演說,非常之精彩,震撼力非常之強
還有幾處鏡頭,令我體會到導演及演員希望通過此片傳達給我們的一些信息。
鏡頭一:軍靴
在片子的開頭,導演對辯方的主辯的軍靴以及東條英機的軍靴都有特寫鏡頭。它們在片子之初就向我們揭示了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以及為了堅持軍國主義,在法庭上的一系列行為打下了伏筆。
鏡頭二:抖落的煙灰
梅汝璈第一次在等待韋博座次安排公平調整的答復時,他在辦公室內依窗而立,目光望向窗外,思緒復雜,手中的香煙已經積了很長一節煙灰。他在思考,如果反饋回來的消息依然沒有改變,或者是改變了但卻仍舊不是公平的安排,他應該怎麼辦?如何才能得到公平的結果。這時,韋博敲門而入,突然的門響,令他的思緒突然中斷,煙灰瞬間抖落。此場景向我們展示了梅汝璈的焦慮、擔憂以及他當時所承受的壓力。之後,他從容地拈滅香煙,又告訴我們,不管結果如何,他依然會堅持到底,絕不妥協。
鏡頭三:環視戰犯
終於按照公平的座次安排,各位法官在法庭上就坐了。審判開始前,梅汝璈向戰犯席上環視兩周。在每一名重犯面前凝視數秒。是確認有罪之人都已到場,也是提醒自己,牢記這些人對中國及中國人民的所作所為,牢記此行是為國家和人民伸張正義、血恥而來。這些人最終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一個也不能少,誰也跑不掉!當然,最終大川周明裝病逃脫審判是永遠也無法彌補的遺憾,梅汝璈已經盡力了。
鏡頭四:同聲傳譯耳機
剛剛開始審判,辯方主辯律師就對法官團提出了質疑,但當最終法官團宣布法官安排維持不變時,主辯律師一直就沒有帶起他的同聲傳譯耳機,也許是他聽得懂英語。但是我更相信,他知道這是預料中的結果,其實他只是想拖延時間,擾亂審判,無理取鬧而已,以便借機將審判局勢盡量扭轉到有利於他們的地步。另外,當倪征燠通過聲東擊西的方法,將審判的矛頭指向了以沉默來對抗審判的土肥原賢二時,土肥也是取下了耳機,用不聽來表現對抗。但是這兩處關於耳機的動作,其實是在向我們展示,受審的一方無力的抵抗,以及局勢在向勝利的方向扭轉。
鏡頭五:歡笑的背後
片中展現了不少的歡笑。有酒館中酒客們的歡笑,但在戰後一片狼藉的日本,這種歡笑只不過是人民麻痹自己的掩飾;有酒館老闆娘的歡笑(在聽到曾志偉那聲「狗日的日本鬼子」時的,還有與肖南同唱、伴舞時的),她的歡笑是不懂世事的,所以與她後來突然被槍擊,臨終前茫然地問怎麼回事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梅汝璈在法官團中對其它法官的微笑以及在酒館內看到歡愉的酒客們時的笑容,他的笑容背後,透露著憂慮,透露著壯志未酬時並非發自內心的、無法溶入的禮節式的笑。通過這些歡笑的鏡頭,導演向我們展現了當時的背景下,不同階層的狀態。
鏡頭六:當場暈倒
當審判東條英機到了最後一個問題時,季南問出了那個很有導向性的問題(本人在劇情震撼三中所提到的),東條英機無奈地回答「是」之後,芳子的妹妹櫻子突然當場暈倒。不是因為體力不支,而是因為再受打擊。她當初是天真地響應日本國的號召加入了慰服團,本以為是為國家做些如戰地護士之類的工作的,但卻成了日本兵的洩慾工具,她在身、心上所受到的欺騙和撞傷,我相信絕不會亞於當時中國人民所受到的。被自己人出賣、欺騙和凌辱,更甚過外人所給予的,所以當她聽到仍會繼續發動戰爭時,僅存的一丁點兒的希望徹底破滅了。此處,影片向我們描述了這場戰爭對發動戰爭的國家裡的人民的傷害也是相當巨大的。
鏡頭七:狗日的日本鬼子
曾志偉的角色在片中兩次喊出了「狗日的日本鬼子」。為什麼一個日本人這樣說日本人呢?他是親歷那場戰爭的人,而且這也和他殺死弘二有關。在中國,他目睹了天真少年變成了殺人狂魔,而且一定有被殺的中國人的家屬之類的人當著他們的面狂喊「狗日的日本鬼子」,而這一切都與他最初應征入伍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我相信他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也是被那個「手足情」的狗屁理論騙到戰場上的。所以,在他回國後,他判若兩人,整日飲酒,為了忘記殘酷的記憶;所以,當他面對肖南他們時下跪謝罪;所以,他在酒館內腹刺後,看著自己的傷口,有些許的安慰;所以,他死在北野雄的槍擊下,他笑了,因為他解脫了;所以,他臨死前,仍然用這句罵自己人的話,是為了告訴他的國人和受害的人民,他們錯了。
鏡頭八:我要站起來
在面對量刑的僵局時,梅汝璈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種無力回天的感覺。他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梅汝璈有些泄氣了,已經做了「志未酬,士隨死」的准備。向哲浚罵他這樣的想法是懦夫所為,用的是擊將法,然後用一句湖南老話鼓勵梅汝璈「只要打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來」。受到向哲浚的激勵,梅汝璈突然抬起頭,無奈的目光重新又自信滿滿,松泄的臉部肌肉重新又綳緊充滿鬥志。這並不是說梅汝璈是個意志不堅定、容易受人左右的人,在那種世人無法想像的壓力下,他一個人如何能一直承受下來呢?在11人的法官團中,只有他肩負著國家、民族的榮辱重擔,他也需要朋友和外力的支持、鼓勵。通過這些表現,作為觀眾的我們,在今天才體會到梅汝璈當時所處、所感、所受。
鏡頭九:明明白白的YES
梅汝璈在量刑問題上的激昂演講後,雖然印度法官仍舊堅持拒絕死刑的看法,但是他的演講不是只為說服印度法官,而是為了堅定堅持死刑的法官的信念,同時感染拒絕死刑的法官,盡可能爭取最終令戰犯定下應有的懲罰。他握著裝有同意死刑或拒絕死刑的選票的手是有些顫抖的,但他的語言卻是堅定不移的,「只有死刑才能告慰死去的亡靈」。然後,打開信封,當眾抽出選票,豪不遲疑地在YES上畫了圈,裝入信封,第一個將選票投入票箱。這也是個引導。所以,他的干凈利落與韋博在填寫選票時的猶豫不決形成了對比。由此,我相信,韋博最後是被梅汝璈說服了。
鏡頭十:凝滯的表情,落地無聲
在韋博當眾讀票時,每一個拒絕死刑的票都配合著梅汝璈的表情鏡頭,最終結果出來之前,他的表情一直是凝滯的,那樣的嚴肅,也同樣的躊躇滿志。當最後決定性的一票帶來了勝利的消息時,梅汝璈那凝滯的表情變了,只是一點點的變化而已,微微地閉上雙眼。六比五,一票險勝!他的堅持起了作用。「臣幸不悔吳侯使命」,梅汝璈東京審判之行,除了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更有他加註在自己身上的越來越深的使命感,也是他對己身「不侮使命」的追求,他無聲的表情最終得到了釋放。
看過此片,除了震撼還是震撼,被歷史事實所震撼,被參與者的民族榮辱感和責任感所震撼(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的,不管他們的做法對錯,他們維護自己民族的堅韌令人敬佩)。當然,最終的判決安慰了很多亡靈,也安慰了看片的我。我沒有因為此片而去痛恨什麼,但是記住歷史就是對現在及將來的幫助。
仍有一些遺憾,那就是片中的語言。在北京8月29日觀看的是外語版(前面說過,此外語版中的外籍角色都說的是角色應該說的語言),但是在9月1日全國公映時,片子已經是全中文版了。中文配音沒問題,但是卻令我感覺少了些國際審判中的國際性。我還是喜歡那個外語版,不僅僅因為我想聽到松哥的原音,更因為片中松哥、曾江、英達、謝君豪、曾志偉以及外籍角色的相應語言都說得很到位,與角色非常配合,而部分段落的普通話配音卻沒有表現出當時應有的情緒,如北野雄喝酒時的那一長段話,曾志偉坐在桌前道出弘二真正死因時的語氣。因為兩種版本都看過了,所以自己總是在比較吧。另外,就是復線故事由於片長的緣故,交待得不是很完整,角色的張力、與主線的呼應沒能充分地表現出來,多少令看片的我覺得與主線有些脫節。
說一處我的疑問,為何當北野雄知道弟弟弘二死在中國戰場之後,他沖著肖南發泄對中國人的憤恨時,肖南不反抗呢?片子最初他們在喝酒時,北野雄控訴著多少日本平民死於原子彈轟炸時,肖南用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大屠殺等反駁了他呀。而這時他卻沉默不語了呢?是體恤北野雄失去親人之痛?抑或是他不知道弘二死亡的真正原因,所以不能枉加評斷?也許後者是對的吧,我無從知道。但以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我處在那個境況下,我可以容忍對方打擊我,但是絕不容忍他因此而對中國人的污衊。
《東京審判》確實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和收藏的影片,希望大家都能到影院看看,同時也希望發行的四個半小時的版本可以令整部片更加完整,彌補一些我的遺憾.
反日情緒如此高漲的今天,又加上幾乎遺忘了所學過的歷史,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有時候難免有些困惑。《東京審判》再現了日本投降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 28名甲級戰犯的過程,喚起了我一些記憶,也幫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節的合理性,演員的演技,一部電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可以讓人致敬了。
回來以後網路了一些當時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關於座次的爭取,及法庭上關於皇姑屯、南京大屠殺等訴因的辯論,基本都是真實的,看得人熱血沸騰;影片中另一條線索是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個在戰爭的影響下,命運各有不同,卻都以悲劇收場。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雖然僅僅只有六十年,但當時的一切在時間的這邊慢慢的變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電影的方式重溫歷史,總能喚醒心裡沉睡的一些東西。戰爭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災難帶來的累累傷痕,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而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被處以極刑,卻無法彌補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樣想來,無比悲哀,所慶幸的是我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一些自由被禁錮著,但起碼的尊嚴還能夠保持。
梅汝傲說的好:「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在影片的開頭,看見日本人拿著酒瓶辱罵著中國人,雖然被槍擊,但他們倒下以後,我們所受的屈辱也並未消失,聯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國民素質受指責新聞,還是老話,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內事,國家強大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可惜,這樣做的人不在多數,所以,多一些《東京審判》這樣的片子,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評論《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自從千禧年以後,中國電影就沒了骨氣和血性,讓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悲觀。歷數這些年來的所謂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則是一種觸景生情的吶喊和宣洩,《卧虎藏龍》、《花樣年華》更不行,華麗的情調只能從單一角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卻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東京審判》的到來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歷史的電影,同時也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發出的一聲怒吼,絕不能允許日本人要抵毀真相、顛倒黑白!東京審判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試圖篡改歷史,抵賴曾經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侵略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為戰爭元兇立靖國神社、厚顏無恥地申請「入常」……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反動行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怎能無動於衷?
還好,《東京審判》站了出來捍衛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個嘴巴,鐵證如山,面對正義的審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黃只能是螞蟻撼樹,徒勞無功。
多年來,日本文藝界一直都不缺少懷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這種明晃晃地為戰爭狂人樹碑立傳的右翼電影並不可怕,我們要警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當年在東京大審判期間,黑澤明拍攝《我於青春無悔》來表達反動思想,審判結束後又用《羅生門》暗示每個證人都是各執一詞,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結尾處更是用偽裝的善良把軍國主義思想寄託在日本下一代的兒童身上,無恥到了極點。
還有在日本組建自衛隊期間,黑澤明又假借《七武士》來為自衛隊搖旗吶喊,七個武士保護村莊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間借用大量細節來宣揚護衛隊的精神。其實,黑澤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記錄》、《亂》、《紅鬍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傾向,雖然這些影片的藝術成就很高,但是這種為軍國主義甘當走狗的作風不由人不鄙視!
日本另一位反動大導演是小津安二郎,這個曾經入侵中國的三流軍官,負傷回國後絕口不提戰爭的罪惡,以鼓吹社會和諧和家庭美景揚名世界影壇,一生竭力為日本政府粉飾太平。還有拍攝過《壬生義士傳》的瀧田洋二郎和宮崎駿等大師級導演都是軍國主義藝術家的代表。
當時在日本國內,堅持反戰態度的大島諸、今村昌平等導演的影壇地位是低於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電影的發展。在那個大師如雲的年代裡,黑澤明在奧斯卡的影響力很大來源於政府的強力支持,而後來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納兩度摘下金棕櫚,憑的就完全是實力了。
日本影人在為軍國主義的重新抬頭在無恥造勢,中國影人絕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入常,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高群書和他的《東京審判》已經開始行動了,應該不會比《羅生門》拍的更漂亮,也不會比《七武士》的場面更宏大,但是它講的是一件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並牢記的事,我們都應該去認真地看它,愛護它,讓它流傳下去……
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園能保持純凈和美麗,也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挺胸抬頭地面對外國人,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需要的是《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 Tokyo Trial (2006) 幕後/花絮
幕後製作:導演闡述
關於主題
我們並不想以狹隘的民族復仇心理來對待這場戰爭,以前我們沒有,現在依然沒有。因為那場戰爭不僅對日本本土之外的民族傷害極深,就是對自己的同胞,自己的人民也產生了歷久不息的心靈以及情感重創。作為國家,日本可以以簽署投降條約為終結點,但做為家庭和個人,並不會以戰敗日為終結點的,相反,甚至會是悲劇的剛剛開始。
因此,我們將沿著法庭審判軌跡漸次推進的同時,亦將進入一個與戰爭和審判息息相關的日本家庭,在這個家庭里,戰爭的陰影一直徘徊不去,並且隨著審判,隨著幾個年輕人感情的變化,戰爭的傷痛反而與日俱增,終至爆發。
歸根結底,我們想,無論正義戰爭還是非正義戰爭,它給世界帶來的絕對不僅僅是利益和公理的勝負那麼簡單,具體到每一個人,那就是撕心裂肺了。
因而,倡導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解決是非,是世界的趨勢,亦是我們的願望。
愛好和平的人們,共同攜起手來,制止和避免戰爭吧!
關於風格
《東京審判》將探索主流電影類型的創作和運作模式。
一個國家電影產業的成熟與否的一個基本標志就是是否有穩定的以主流片為主的產業結構。
比如美國,比如韓國,比如泰國。
僅僅有藝術電影的國家的電影市場一定是困頓和不完整的。也一定是幼稚和偏狹的。因為靠藝術電影撬動業已凍結的電影市場肯定力不從心。
電影救市,必須始於主流電影。
主流電影的一個根本形式就是循規律而動,但這和循規蹈矩無關,而是說必須依照主流電影的規律,強力放大類型片應該具有的類型因素。
反觀好萊塢主流電影的製作規律,一般情況必須具備如下三要素:
1.被政府和民眾均認可並可大力張揚的主題。比如英雄主義;團隊精神;互相關愛;除強扶弱;懲惡揚善;愛國;拼搏;奉獻;犧牲;等等。
2.製作陣容較大,邀請具有市場號召力的明星加盟。
3.好萊塢式的敘述方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等等等等。
《東京審判》恰好具備了此三原則。
但原則畢竟只是原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從具體樣式上,《東京審判》將以紀錄片的詩化敘述樣式來起承轉合並強化背景情境力量,在凸現強化歷史真實感的同時,漸漸過渡;以近乎舞台式的強烈對峙和沖突為故事核心,次第爆發,層層第進,推動故事漸入佳境,並最後導致高潮;而中間兼以情感劇情片結構的復線來填補和擴張故事中人物命運,透過拓展大審判事件的外延而將軍國主義對具體個人的戕害和對日本社會的荼毒的主題深化,使警醒的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將通過遠東國際審判事件中以中國法官梅汝璈為代表的一組群像的行為和情感變化,著力於表現堅持法律公正,堅持懲罪揚善,堅持民族大義的寬廣胸襟,著力刻畫戰爭對人,對社會的影響,對個人情感的沖擊和重建。在這里,沒有絕對的主角,每個人只要出場,哪怕只有幾分鍾,也應該渾身每個細胞都充滿著那個年代的氣息和律動。
演員陣容:三地群星重現歷史真實
《東京審判》明星雲集,劉松仁、英達和曾江分別飾演世界司法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國法官梅汝璈、倪征燠和向哲浚。
本片是劉松仁在息影八年後再次以法官形象現身。不過這次的法官非同小可,是代表著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和千百萬死難同胞來懲罰元兇的國際大法官,用劉松仁的話說「那種使命感,不是每個人都承擔得起的。」
⑤ 請問大家:東京審判中所依據的是什麼法律為什麼對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是否處以死刑還要投票決定呢
1946年1月19日,經盟國授權,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頒布了《特別通告》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版憲章》,宣布在權東京正式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
東京審判在兩年七個月的審理過程中,盟國並沒有以戰勝國的姿態對戰爭罪犯以主觀、武斷的判決,而是以<國際法>為根據,在大量的人證、物證的基礎上,在給予戰犯以充分的自我辯論的基礎上而作出的法律判決。按照傳統,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遵循事前法,不接受事後法。二戰前歷史上從沒有審判國家間戰爭罪犯的先例。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都屬於事後法。
⑥ 求<東京審判>的觀後感,要求以法律為視角 不少於1000字 這是選修課<影像中的司法>的作業
。。。。。。說不定是一個學校的。
⑦ 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的具體法律依據分別是什麼
《巴黎非戰公約》,戰征爭罪,反人道罪,反和平罪。
⑧ 東京審判這部電影涉及到了什麼法律
正解:國際法
⑨ 東京審判中說:「土肥原賢二一言不發打算利用英美體系的法律漏洞逃避審判」,指的是什麼漏洞
記的不是很清楚……
貌似當時是採用證據+證詞形式的法律程序,而土肥原賢二除戰爭罪外,其他被指控的罪名實際上並無說服性證據,因此如果他拒絕提供證詞,那麼原則上無法將他定為反人類罪等等。
⑩ 有關法律的電影
還是我告抄訴你把,上面兩位寫得要麼太多,要麼太少。
下面是我看過很多遍的電影,絕對的精彩。
破綻:一個刑事檢察官與一個犯罪嫌疑人的較量,我超喜歡這個,我的名字「沒有無縫的蛋」就是看了這個電影後起的,你看過就明白我的名字的含義了。
失控的陪審團:美國審判法官控制審判程序,12位陪審員作出判決結果,但你是否可以想像控辯雙方是怎麼爭取陪審員支持自己的嗎?控辯律師展開了全方面的較量,但最後是一位別有用心的陪審員決定了案件結果。
一級謀殺:辯護律師為涉嫌一級謀殺的犯罪嫌疑人歐亨利辯護,非常精彩!最終打贏了官司,歐亨利被判無罪,但自殺在監獄裡面,號子里他在牆上刻著「VICTORY」……
12怒漢雖說經典,但略顯無聊和平淡。
甘地傳,相當不錯,但說是法律電影,有點牽強。
不一一點評了,有點還真沒看過,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