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意見有法律效力嗎

意見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時間: 2022-07-08 07:32:40

㈠ 徵求意見稿有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徵求意見稿是還在徵求意見的初稿,沒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具有效力的文件必須是有權部門正式頒布實施的蓋了公章文件。【法律意見】1、徵求意見的反饋截止時間,通常為一個月;2、地方性行政法規,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如果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行政法規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3、在徵求意見結束,到法規公布實施之間,還有對送審稿的審查,有的要審查三次,有的審查一次即可,具體時間要看省政府法制辦等部門的工作效率如何。正常情況下,三個月之內應當公布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㈡ 意見和通知的法律效力

通知下達既具有法律效力,在同一機關內指定的意見與通知上的內容不同時,應該看通知。

意見和通知的區別:

1、定義:意見的本意是人們對事物所產生的看法或想法;通知,是運用廣泛的知照性公文。

2、文體:意見是上級領導機關對下級機關部署工作,指導下級機關工作活動的原則、步驟和方法的一種文體;通知用來發布法規、規章,轉發上級機關、同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要求下級機關辦理某項事務等。

3、法律效力:意見的指導性很強,有時是針對當時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發布的,有時是針對局部性的問題而發布的,意見往往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效力;通知下達既具有法律效力。

(2)意見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㈢ 國家發的意見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對於政府文件,如果依法作出的,政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具體情況,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八條 公文種類主要有:(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

㈣ 意見書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司法鑒定意見書有法律效力。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當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當事人真實意願的反映。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㈤ 《規定》《意見》具有法律效力嗎

規定和意見要看具體的制定部門和法律程序,可能是法規、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都有可能。內只要不和上容位法律抵觸,並符合制定程序,在一定范圍內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來說,國家機關以「國家機關以令第**號」公布的,屬於部門規章,依法制定並公布的,肯定有法律效力;對於國家機關發布的《xxxx的意見》(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查處廣告違法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其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反復適用,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㈥ 意見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對於政府文件,如果依法作出的,政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具體情況,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㈦ 指導意見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不是行政法規,沒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八十二條 要約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㈧ 指導意見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指導意見」不是行政法規,沒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一、「指導意見」屬於行政指導行為,不直接產生法律後果:二、該行為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因此,「指導意見」不是行政法規,也沒有法律強制執行效力。法律上的約束力。如某個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就是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三十八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未經公證的事項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規定。

㈨ 政府處理意見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你不服,你可以向縣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如果縣政府的你都不服, 你還可以到打官司 如果法院的你都不服 還可以上訴 這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鎮政府還是可能弄錯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第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

第三十一條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於六十日的除外。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三十日。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應當製作行政復議決定書,並加蓋印章。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