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家鑫案例法律知識
㈠ 請從生命觀,道德觀,法律觀分析葯家鑫案件分析道德的知行關系
我曾經也是一個,犯故意傷害罪做過牢的人;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善面,只是它不輕意隨時展露出來,或者做了也未必所有人都能知道;其實很多錯誤都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把每個人影響了,每個人都想過好的生活,過好的人生,並非想去犯錯與自己生活過不去,我們看到的這一大現象是人類現實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其實我個人覺得社會跟國家應該大力的宣傳一些道德精神和文化,從人的內心深處來引導人們的思想和作風;為什麼,每當人們要犯了錯誤不可收拾的時候才會來重視它呢?為什麼每個非要到了監獄的大門里,才會來糾正錯誤呢?為什麼要給後來的人去成為這些列子呢?為什麼不在每個人要犯錯誤之前就好好的對『他、她』做一個重視的思想教育,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把他們引導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來,其實不管是社會和家庭都沒有一個正確和實事的做法來引導,也就更不用說來得到提倡,為什麼孔子的教學方式和處人為善的道德過去幾千年了,也沒有得到一個堅固的傳統呢,這是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其實說實話光靠學校裡面的那點思想教育是完全不行的,因為在很多教師和學校也只是當方面的注重課本知識,像這種思想教育到了初中幾乎都沒有專門的老師來講解了,只有一本又一本的課本成績,一次又一次教師和父母的嚴歷批評給了我們無窮的壓力,讓我們厭倦而想逃避,這樣以來也從何去學到品德呢?如果一個人出生了社會也能得到一個專門機構的教育和培養,能過把他們的心態和思想引導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來,那裡還會有人去犯錯誤呢,其實幾乎所有人在犯錯誤的時候都是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才會誤入歧途走上絕路;往往正確與錯誤就在「一念之間」只是分往左還是往右而以;希望國家和政府給於高度重視,來加大力度來培養和提倡文化道德!讓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能得到純凈的進化!
㈡ 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葯家鑫案
對22歲的大二學生葯家鑫殺人,李教授曾通過記者提問說:「這8刀僅動作就要持續十幾秒,他在被害人的呻吟中如何完成這一行為過程?他為什麼沒有『不忍』的感受?」解釋葯家鑫故意殺人,李教授用的理論是:「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當中,他往往是把人只看做一個不良的刺激物,他覺得只要把這個人做掉了,這個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卻不明白生命背後的東西是什麼。」
而對23歲的大三學生馬家爵殺人,李教授用的理論則是:「當他與別人發生沖突時,他就這樣隨意地輕易地置人於死地。當他意識到自己犯了罪的時候,他就希望趕快死,在這個過程當中,人生觀才是他無情感反應的必然原因,也是他真正的殺人動機,而不是貧窮。」
作為犯罪心理學家,李教授特別強調馬加爵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強調他的無論在集體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永遠表現出的冷漠、孤僻、狠毒。李教授特別引用和詳細解讀馬加爵在15歲時看到父母的激烈爭吵而寫下的想殺死父親的日記,不僅認定馬加爵是心中沒有愛的人,而且認定這顆心就是多年後殺死四個同學的那顆心。
馬加爵在被捕後寫給他十四叔十四嬸的信中向叔嬸一家人表示最後訣別的感謝,他寫到:「十四叔、十四嬸,我真的是有很多話想跟你們講,我對你們家對我家的幫助從來就是很感激的,在我的心中從來就沒有忘記過,只不過我這個人動情的話歷來就講不出口……」這是一個自知死期不遠的在押殺人犯的真情流露。對於葯家鑫在法庭上乞求活命的哭訴,李教授是句句信作真理,而對於馬加爵絕筆信中表現的純朴的人倫關愛的品格,卻無動於衷。我們看到,無論掌握了多少復雜、矛盾的資料,在李教授的眼中,馬加爵們永遠只能是一群「把人世間復雜的關系當作一種簡單的無情感反應的關系處理」的另類大學生。
李教授認定馬家爵完全是因為「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導致他惡性殺人。她甚至認為被殺害的龔博只因為過生日沒請馬加爵,而別人又用此事教育馬加爵:「就是因為你人品不好,所以龔博過生日都沒叫你。」
然而,葯家鑫在法庭上為求免於死刑而哭訴的話語,不僅李教授毫無質疑,似乎還很能打動李教授的心,讓李教授一方面認定22歲的鋼琴系大三學生葯家鑫是一位從小被迫苦學鋼琴、缺少心靈撫養的好孩子。葯家鑫說:「從小到大,我的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媽媽陪我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就是看了包含著這幾句的一段幾分鍾的視頻,李教授說她「突然就明白」了葯家鑫殺害張妙的心理活動。李教授說:「他拿刀扎向這個女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動作是在他心裡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時候,卻被摁在鋼琴跟前彈琴的一個同樣的動作。」
李教授對葯家鑫與馬加爵的態度的反差,是建立在她對兩人的根本原則區別的:對於馬加爵因認為同學歧視和冤枉他而故意殺人,李教授的原則是:「我特別主張要想真正了解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不能以一般的社會理由去遮掩他個性當中的問題。」對於葯家鑫害怕「農民難纏」而殺人滅口,李教授的原則是:「 這個問題確實不是他一個人的一種東西,我認為這個案件,葯家鑫說的話確實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他確實也在社會當中可以找到相應的一種背景。因此我覺得這個案件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這個社會有哪些是屬於社會偏見,而這種偏見它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李教授在她最新的博客文章中寫道:「我始終認為:研究犯罪心理就是研究人性的弱點。但人性還是有另一面的。法律處罰一個人是因為他的具體行為。但我們從心理上評價一個人時,就不能僅從一次或幾次行為來評價。否則你研究的人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教授這段話說得非常好!但是,這段話除了實用於等待判決的葯家鑫外,是否也實用於已經處決的馬家爵呢?李教授目前的態度似乎是否定的。
㈢ 求文檔: 運用你學過的法律知識對葯家鑫案進行簡單評價談談該案給你的啟示
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對於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量刑時,應當破除不正當觀念,既不能認為殺人既遂的要一律償命,也不能認為殺人未遂的一律不判死刑。要綜合全部案情,正確評價罪行輕重和行為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給罪犯以適當的刑罰處罰。
1、 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屬於情節嚴重的,應當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如出於圖財、姦淫、對正義行為進行報復、毀滅罪證、嫁禍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動機而殺人;利用烈火焚燒、長期凍餓、逐漸肢解等極端殘酷的手段殺人;殺害特定對象如與之朝夕相處的親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會強烈震動、影響惡劣的殺人;產生諸如多人死亡,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等嚴重後果的殺人;民憤極大如犯罪人惡貫滿盈,群眾強烈要求處死的故意殺人;等等
根據以上法律所列舉的刑量判斷標准:葯家鑫至少犯四條
1 犯了毀滅罪證卑劣動機 2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
3 民憤極大 4 群眾強烈要求處死
本次葯家鑫事件不僅僅是兩個家庭的悲劇,更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我們在反思在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時,不如反過來從我們的法律普及和教育設計本身入手,從道德的徹底救贖入手,或許能觸摸到問題的根本所在。這當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㈣ 葯家鑫案件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最大的啟示是,葯家鑫該不該死既不應該由潛規則說了算,也不應該由輿論說了算,而應該由法律說了算
㈤ 就葯家鑫事件談談大學生應具備哪些素質和法律知識
葯家鑫事件想必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對事情理解都不同,人們在紛紛呵斥這種行為的同時,更多是批判社會和現實。一些專家教授還對葯家鑫事件各持己見,發表看錶。總之五花八門,絡繹不絕。當然,作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的我,也想說說自己的幾點想法。 網路上有人總結是因為葯家鑫的性格極端、叛逆、多疑。以至於他沒機會接觸社會,缺乏社會經驗,這也是他對受害者痛下殺手的根源。看似上述此人觀點比較合理,但我認為把事情單純的歸結為他的性格,或者是缺乏社會經驗是片面的。 葯家鑫之所以被認為是叛逆和多疑的原因,我參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葯家鑫撞人後還要扎人,這可能是是壓制已久潛意識的轟然釋放,世界潛能大師博恩·崔西說:潛意識是顯意識力量的3萬倍以上。一旦潛意識顯現出來,後果如火山突然噴發一樣,破壞力十足,讓常人難以接受。在葯家鑫撞傷扎人時間中,有幾個點值得我們注意。 他在撞人之後,下車後他沒有立即施救。而是在發現受傷者看自己車牌號後,用「怕撞到農村的人,特別難纏」的借口,拿出水果刀,對傷者連捅8刀,致其死亡。 一般來說,常人將人撞傷後會感覺到害怕,慌亂,緊張,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可葯家鑫看到傷者在記自己車牌後,還竟然拿出水果刀去殺死傷者……這些舉止讓人費解。從葯家鑫的表現,理所當然認為他是猖狂,膽大。實則,他是極端害怕的表現。或許一些人不同意,會用「害怕,他到底害怕什麼,人都敢殺他還會害怕什麼的借口」駁斥我。 但你們想過,他做出殺人行為的原因,還有害怕的緣由是什麼嗎?我猜測,極有可能是承擔責任,這與他懦弱,膽小的性格是息息相關的。 一方面,從他的生長背景來看,父母從小要求嚴格。在父母的壓制下,他養成了溫順、懦弱、沉默寡言的性格。但只要他想要什麼東西,母親都會滿足他。在與家人的相處中,他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在得到家人物質上的鼓勵時,他才能感到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物質讓他滿足的意識。但他正是出於青春生長期,各方面都發育不完整,在急切需要溝通和理解的時候,卻因為其性格和外在的因素,讓內心自我壓制和封閉,不與社會接軌,缺乏社會經驗,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另一方面,從他的性格來看,由於缺少溝通,長期壓制自己,再加上父母的責打和零用錢的限制,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無可奈何,越來越自卑和消沉。在不得不屈服這種生活的同時,他的內心在強烈地渴望自由和解脫。在麻醉自我這時候,潛意識的仇恨和反叛也逐漸在生根發芽,只是還沒有暫時被發現。不被理解的他只能大量沉溺於網路世界去釋懷,這一舉動更催化他內心的仇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進入到大學後暫時擺脫父母的束縛,可以和同學呆在一起時。他感受到自由,異常自卑的心理,急切需要別人的認同感,同時,也催化出了那份被他被潛藏和壓抑已久強烈的感情。在大一時,葯家鑫為了給朋友買生日禮物,將學校新發的書籍除主要課程外都賣成了廢紙,給同學買生日禮物,甚至花了巨額資金整形都可以說明於此,他以為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被人理解,就可以被人接受。 但長期逆來順受,壓制自我的生活讓他不懂得處理生活中的沖突和矛盾,相比起其他同學,自然是差距很大。在長久的相處後,朋友發現葯家鑫的性格極端、叛逆、多疑,便有意識地疏遠於他。這個後果,是葯家鑫無法理解的。導致其性格更加惡劣,同時讓內心對社會的仇恨更深,成為對受害者痛下殺手的根源。 當撞車案發生,他下了車看到傷者躺在地上還在記他車牌號時,他內心懦弱和恐懼橫生,驚慌失措的同時,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極端的懼怕讓被壓制已久在潛意識中的強烈感情一下子轟然釋放,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深深渴望滿足和快感,讓最原始,最沖動的慾望一下子主宰他的情緒,根本無暇顧及著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的約束的約束。毫不猶豫舉起了刀,狠狠地扎向傷者。他以為只要讓傷者閉嘴,自己可以不用承擔責任,不被約束,就能自由。接著說出了「怕撞到農村的人,特別難纏」的話,更能證明一點,葯家鑫殺人的目的,實則就是被壓制潛意識作祟——以最原始最沖動的方式的獲得自由的快感,避免承擔責任的痛苦,以獲得當時情緒暫時性的快樂。 通過以上的分析,釀成此樁慘案的原因不僅是在於自身,還在於外界對於他的壓制。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他的父母在管教他的同時,和他及時地進行溝通和正確地引導。如今會釀成這樁案件嗎? 葯家鑫是可恨的,同時也是可憐的。他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映射出各種各樣對社會真相的拷問,例如教育,家庭,社會,法律,道德等等。總之,在葯家鑫事件上我們該吸取一些經驗教訓來,盡可能避免類似悲劇的產生。
反思我們的制度規范 撞傷人後,他殺人的另一個動機是害怕受害者難纏,即是害怕會向他索要巨額賠償。這個借口看似荒謬,卻真實地說明了一個被很多司機認可的潛規則,「交通事故中撞死人比撞傷人劃算。」 對於撞人賠償的事,我和一朋友討論這件事,他告訴我他同學的父親不小心把人撞癱瘓了,結果他為了贖罪,已經為了這個人把全部家當都快賠上了。現在傷者快好了,生活能基本自理,可傷者的家屬仍然堅持每個月上門討債。氣勢洶洶拿著撞人的借口,繼續要著治病錢,永無盡頭。 雖然法律明文規定,撞傷人,司機需要賠付傷者的醫療費、誤工費,如果造成對方傷殘,則要負擔對方的生活費,但這個費用是沒有底限的,另外,法律規定撞死人,雖然要付刑事責任要賠款,數目卻少得很多。為了賠償更少的錢。類似葯家鑫事件層出不窮,在他之前就曾經出現過有寶馬車撞傷兒童後,又多次碾壓致死的事情。 對於車禍賠償制度,法律沒有明顯的指出,這個不完善的制度。不僅使得有些類似葯家鑫的車主以殘害他人生命代價逃避賠償金外,還讓一些不公平不合理賠償金糾葛屢屢產生。對於葯家鑫事件,我們不能一味譴責和謾罵,在痛恨葯家鑫泯滅人性的同時,我們則應該理性去思考如何解決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再次避免類似慘劇發生的事,只有從制度上進行完善,才能將人性之惡扼殺在襁褓中,才能保障更多人民群眾的合法權利。
反思我們的心態 斯文的鋼琴男生,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暗地裡卻是個沒有人性的冷血殺手。對比鮮明的矛盾體,全部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令人費解。更讓人不明白的是,在葯家鑫事件過後,他的師妹李穎在微博口出狂言,聲稱「我要是他(葯家鑫)我也捅」,這駭人的言行,讓我不寒而慄。也更我仍然相信一個葯家鑫歲死了,但還是有成千上百的葯家鑫是活著的。 葯家鑫案例不僅只是個案件,也看出社會精神層面的缺失。 唯物辯證法說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系整體,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那麼作為社會一員大學生就鐵定不能離開社會。社會發展勢必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所以在人們質疑現在為什麼大學生的素質會越來越低的同時,身為他們一員的我只能蹙眉。光是說大學生素質越來越低的同時,請想想當今社會而是國人整體的素質。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在人們質疑現在為什麼大學生的素質會越來越低的同時,身為他們一員的我只能蹙眉。其實不光是是大學生素質越來越低,而是國人整體的素質都在走下坡路。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的我們,也無可奈何受到了影響。 當前的中國是處於文化轉型的第三個時期,經濟發展太過迅猛,中國社會處在劇變之中,西方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都涌進來,而精神層面的變化跟不上這個速度。於是以拜金主義為典型的許多不良文化開始泛濫。人們根本來不及反映和面對,任由這股風潮肆意侵蝕。再加之物質的催化,一步步從物質文化層,過度到行為,制度文化層,最後抵達到精神文明層。 當精神文化層以money為優先原則時,那麼其他的文化層也必定會受到影響。道德缺失,不光是單一在體現大學生身上,除此之外的行為,制度,群體都值得我們反思。 社會是張巨大的關系網,充滿了各種誘惑和沖突,一環扣著一環,在踏入社會之前,我們必須要認清形勢,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備。 金錢至上的原則,灌輸社會各個方面,家長為了讓孩子追求追求更好前途,名利乃至更高的地位,督促著孩子們帶著功利心去學習,讓讀書為當官,當官為發財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忽略了孩子精神層面的發展。社會發展過多看重GDP,卻忽略教育的比重,如此重視物質層面,就必然導致精神層面發展失衡,葯家鑫事件,也只是當前這種文化現象不協調的突出表現罷了。 前面兩個方面,我分別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面去闡述自己的觀點。但具體如何現狀呢。我不得而知。 心態文化層一旦形成,具有極強的穩定性,不容易改變。所以單從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普及道德規范,改變教育等條條款款是根本無法改變的。 這個工程實在是太過浩大,要改變這種現狀任重而道遠,需要一代或者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做好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一點一滴處理好生活中的平凡事,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然後行序漸進對物質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方面進行改革。等我們完善好前面三者的關系之後,最後再從心態文化層面上去改進。取其糟粕,取其精華,最終形成和諧統一健康的精神文化。 話雖如此,但要真正付諸於實踐,談起容易。除了上述這些,我想我們只有每個人每天都要捫心自問一下,思考一下今天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做好,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我們只有把自己都做好,整個社會才能變好。 …… 葯家鑫事件,我們在反思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同時,請別忘了反思一下自己。這句話,不僅是別人說的,更是對自己說的。 ------------------------------------------------------------------------------------------------------------- 一、對葯家鑫事件的反思
葯家鑫事件發生後,引起了社會的震驚和關注,尤其是陝西高校都掀起了以葯家鑫事件為反面教材的學習活動,大學生的法律道德教育被進一步高度重視,但是葯家鑫事件畢竟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它並不能代表整體大學生的法律道德素質狀況,更不能說明大學生都非常缺乏法律常識,並且道德素質低下。然而葯家鑫事件卻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那就是要注重大學生的法律道德素質教育,尤其要注重大學生日常的道德素質教育。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而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對來說,其道德素質要比一般人高很多,至少大學生的身份也要求大學生必須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這就是標簽的作用。所以一旦標簽與實際不符合,就會使人們非常震驚,這也就是為什麼葯家鑫事件會引起社會震驚和關注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的法律常識和道德素質都是如此低下,那麼其他人的道德素質又該是什麼樣子呢?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有基本道德素質的人,不管他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至少應該明白開車撞了人,應該把人送到醫院,即便是不送人去醫院,至少不會再次傷害被撞者,更不會拿刀去捅被撞者,而且還捅了八刀,使被撞者喪命。開車撞了人,還把人殺了,這於情於法於理都說不過去。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開展,大學生數量不斷增長,但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也在不斷下降,這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的關注,當然大學生素質整體下降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並不能完全歸結為學生的原因,如果有很多學生連基本的道德素質都不具備,這也不能不說是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失效,甚至是失敗,更反映出社會大環境可能存在很大問題。當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缺失主要表現在這樣幾方面:一是很多大學生不懂尊老愛幼和關愛弱勢群體,比如很多大學生出去坐公交車不會給老年人、孕婦和帶小孩的人讓座,盡管公交車上不斷提示要給這些人讓座,但是很多大學生就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二是很多大學生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很多大學生無論是在說話方式,還是在做事方面,都顯得不夠成熟和欠妥當,儼然不像一個大學生的所言和所行,比如說粗話,做事不考慮後果,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而且很多高校大學生學生會和班上的負責人也是如此,沒有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做負責人只是為了得到學校和院里的好處,而不願意為學校、院里、班集體和同學們服務。三是很多大學生沒有公德意識,比如上衛生間不沖水,打飯不排隊,上自習說話,在休息時間不休息,影響宿舍其他人休息等,即很多人都是我行我素,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更不會考慮集體的利益。四是很多大學生沒有學德,作為大學生應以學習為重,然而現在的很多大學生都不愛學習,而且學習不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提高自己的素質,而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比如平時的教室和圖書館都空空如也,只有到了期末考試,才開始被學生利用起來,而且流行佔座,即有時自己不來,卻用書占著座位,使想學習的人也沒有地方坐;另外,有些學生不僅佔座,還占資料,對於自己覺得有用的資料就用刀割下帶走,讓其他人看不成,用不成,破壞了書籍,損害了學習資源。五是很多大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度降低,很多學生不尊重老師,對老師是有差別的尊敬,比如如果是考試的課程,對老師就相對尊敬一點,如果只是考察,不考試,那麼就容易出現曠課,上課不聽講、睡覺和做其他事情的現象等等。六是很多大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作為學生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對於老師、家長的一些好意見不能虛心接受,反而頂撞,輕則消極抵抗,即老師、家長說歸說,他自己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不會聽老師和家長的意見,重則直接和老師、家長冷言相對,甚至直接頂撞老師和家長。總之,現在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的確令人堪憂,對於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亟待進一步加強。
二、結語
葯家鑫事件從表面上來看是葯家鑫違法,實際上是葯家鑫不僅違了法,而且突破了作為人的最低道德底線,所以葯家鑫開車撞人捅人才能成為一個事件,成為一個教育大學生的反面教材。葯家鑫事件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的產物,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約束人們的傳統道德規范喪失了原有的效力,而且當前社會的執法者對於法律的執行不到位,頻頻出現的撞人、打人、傷人事件因為得不到徹底有效的懲處,使很多人表現出失落狀態,也使那些潛在的犯罪者浮出水面,使潛在犯罪成為犯罪事實,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縱容的結果,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如果有人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談何和諧社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黨和國家要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不僅要要求教育部門做好大學生的法律道德素質教育工作,還要抓好社會建設,使社會有一個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因為只有社會環境處於和諧良好狀態,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也處於和諧良好狀態。
㈥ 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書內容對葯家鑫案例法院的判決是否合理案例給了我們
葯家鑫案顯然已經超出了普通刑事案件的性質,上升為社會事件。由它引申出對教育、人性、死刑存廢等一系列問題的反思與追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葯家鑫還是李穎都是探討這些宏大主題的切入點,隨著探討的深入而逐漸模糊。然而,目前的輿論存在一種傾向,直接將具體人物代入論理,混淆了人與罪,情與法的界限,在葯家鑫的定罪與死刑存廢上尤為明顯。
不論葯家鑫應得的刑懲為何,從葯家鑫的犯罪事實來看,視葯家鑫為「罪人」想必並無不當。既為罪人,就理應有罪的一面,亦有人的一面。不贊成對葯家鑫判以死刑的人普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讀其犯罪心態。同學鄰里的陳情,過往榮譽等優秀記錄,均為了證明葯家鑫的「本是好人」。客觀地說,每一個罪犯都有一套犯案的行為邏輯,因循相應的邏輯去感受,甚至有令人動容之處。愈是兇殘的刑事案件,因關注程度而曝光的人性「閃光」就愈多,大眾對其所犯罪行達到某種程度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並不能僭越定罪范疇。
定罪的依據是犯罪行為。駕車撞人後擔心追償而連捅傷者數刀致死,殘忍性與危害性俱全,屬事實清楚證據明確的殺人行為,依據我國現行刑法,應當判處死刑。對罪的認定既是刑法的施行,也是社會正義在具體個案里的展現。「人」與「罪」或許有交集,不過,兩者始終行走在不同的邏輯軌道。在定罪上,法律的歸法律。一旦把「人」和「罪」的概念混淆,就會得出好人殺人不該死,壞人因罪不得好的謬論,前者就是葯家鑫案出現的試圖用人性作減輕罪責依據的情況,後者則是時常看到的,有犯罪記錄者難於重新融入社會的情況。
另一種不贊成死刑的聲音源自法律制度本身,以葯家鑫案談死刑存廢問題,將葯案看作現實可能的死刑廢除的起點。
死刑存廢是現代刑法理論廣為關注且備受爭議的問題。從效果角度看,死刑本身的威懾力有多大,死刑對惡性犯罪能否形成有效制約;從信仰角度看,人是否有權決定另一個生命的存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基於不同角度決定自己的取捨。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確實普遍廢除了死刑,也有一些國家在死刑存廢上出現過制度的反復,足見死刑存廢問題的復雜性。
作為制度的死刑是否合理,死刑該不該廢除,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葯家鑫顯非探究這一問題的合宜觸媒。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對一個兇殘殺人的人判以死刑,合理合情合法。而事關刑法體系整體變動的死刑制度的存廢,則應以現實為依據,立足社會正義的普遍國民認知,在更廣泛的空間與視野下加以探討。
原本並不復雜的案件,在性質概念的交織後無形復雜化。撥開裹纏住案件外殼的爭論,內核不過是最為淺顯的道理,這個社會應該有基本的正義觀,葯家鑫作為一個人,可以被同情,也可以被寬恕,但他施於受害者的慘無人道的罪行,必須以現行法律准繩給予懲罰,寬恕必須建立在懲罰的基礎上,否則就是對受害者的不公,也是對其他犯罪伏法者的不公。
㈦ 葯家鑫案例分析怎麼寫
先把案件背景簡單寫出來,再分主觀客觀方面,主觀客觀要件寫一下,結合刑法多少多少條(刑總和刑分都要寫到),應當該怎樣怎樣。
這個案例分析,因為沒有明確分析方向,你就盡量全面的各方面都分析一下吧。
而且,有一點爭論蠻大的,就是為什麼葯家鑫的自首情節不成立? 依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說明,我認為應該是成立的。成立的話應該就可以判死緩了吧。
我還是覺得,有些東西還是自己先認真想想才好,如果一開始就跑去參考別人的意見的話,自己的思路就會被別人帶跑了,會寫不出自己的東西來。
㈧ 結合所學知識點,從道德、社會公德、法律等方面來分析葯家鑫事件,並且分析一下
葯家鑫案件註定會寫入我國的法制史的,裡面的不少觀點,太有沖擊力了。
㈨ 我們應該從葯家鑫故意殺人案中吸取怎樣教訓(是思想道德的作業,速求答案)
葯家鑫故意殺人一案,是其個人道德淪喪的標志,是社會的悲哀,這一事件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就其教訓,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1、青年學生應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個人修為,要摒棄不良思想,不可以身試法。2、對任何問題要深入思考,亦即必須有自己的主見,葯家鑫說「農村人難纏」,其實是由其自己的偏見造成,不能成其殺人的借口。3、要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識,努力遵守法律法規,做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合法公民。4、一旦由於自己的過失造成不良的後果,一定要冷靜思考、積極行動,努力彌補因自己的過錯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切忌將錯就錯而遺恨終生。葯家鑫撞人之後若積極施救,一定不會有今天走向刑場的結局。
㈩ 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葯家鑫事件
罪魁禍首就是葯慶衛,孩子闖了禍心裡最害怕的是怎麼向父親交代,可想而知葯家鑫從小是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一個從來不懂得原諒的父親,大錯小錯從不原諒孩子的父親,孩子潛意識知道,不管自己犯了什麼樣錯,一旦被父親知道就是不得了的事兒,肯定會受到責罰,所以孩子只要是犯錯了,根本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首先想到是怎樣掩蓋這個錯誤,撒謊、欺騙、對這類孩子簡直是家常便飯,因為他必須掩蓋自己的錯誤,就這樣硬把孩子逼上絕路!葯家鑫在殺人的時候想的對多的是家裡知道會怎麼樣,甚至根本沒有法律問題,葯家鑫真可憐,葯家鑫的殘忍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