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范與法律責任
❶ 分析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三者間聯系 並舉例說明
法律規范是確定法律事實的依據;法律事實則是發生、變更、消滅法律關系的原因;法律關系則是人們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比如: 結婚產生夫妻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結婚即為法律事實,依據的是《婚姻法》等法律規范。
法律分析
法律關系與法律規范是法學術語,指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所產生的關系,與法律規范的聯系構成了法律關系不同於其他思想關系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法所具有的許多重要屬性。法律規范主要包括條件假設,行為模式和後果歸結,1.條件假設(或稱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指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條件或情況的部分。2.行為模式指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行為規則部分。3.後果(或稱為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人們在作出符合或者違反規范行為時,會帶來什麼法律後果的部分。法律關系:就是法律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事實:可以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分為事件和行為。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從概念上會了解到:1、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創制的或者經其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2、法律事實會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3、打破和違背了正常的法律關系,就會承擔法律責任4、三者的發生順序是: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規范總是針對同一類情況、同一類人而制定的,法律關系則是在某一具體情況下具體的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所結成的具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因此,法律規范是抽象的,法律關系則是具體化了的。如果說法律規范是人們抽象的行為模式的話,那麼法律關系則是使法律規范在人們的實際行為中加以具體化的主要工具。社會關系的法律調整如果沒有法律規范就會缺乏根據,不能形成統一的社會秩序,但如果沒有法律關系也不可能使法律規范的抽象的一般的規定轉化為現實的具體關系,形成現實的法律秩序。因此,法律規范與法律關系的統一是法律調整正常發揮其作用的重要保證。
法律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 三、 將第六條修改為:「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❷ 中國法律規定的責任內容
法律責任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三、歸責與免責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四、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❸ 違反民事法律法規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民事法律法規應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版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3)法律規范與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組織,該組織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❹ 法律規則,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
法律規范約束法律行為,但法律行為包含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和法律行為都可造成法律關系的形成、變更和消滅。法律行為可直接導致法律責任的產生,也可以通過形成一定法律關系之後產生法律責任。
❺ 法律規范、法律行為、法律關系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這也可以說是法律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民法之外有民事訴訟法,刑法之外有刑事訴訟法)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問題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容易造成我們視野的狹窄。其實法律規范除了以上兩種規范外,還有一種規范,即沖突規范。
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法律關系。如企業與職工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後,就構成了雙方的勞動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關系主體、法律關系內容(權利義務)和法律關系客體三要素構成。
法律關系是體現意志性的特種社會關系。從實質上看,法律關系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正在於它體現國家的意志。這是因為,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有目的、有意識的建立的。所以,法律關系像法律規范一樣必然體現國家的意志。在這個意義上,破壞了法律關系,其實也違背了國家意志。
但法律關系畢竟又不同於法律規范,它是現實的、特定的法律主體所參與的具體社會關系。因此,特定法律主體的意志對於法律關系的建立與實現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法律關系的產生,不僅要通過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國家意志,而且要通過法律關系參加者的個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數民事法律關系)。也有很多法律關系的產生,往往基於行政命令而產生。總之,每一個具體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是否要通過它的參加者的意志表示,呈現出復雜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❻ 法律規范,法律行為,法律關系與法律責任的邏輯關系
其實,你問的問題已經屬於法理學的范疇了。
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回創制的或者經其答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法律規范規定了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標准,或是賦予某一事實狀態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定;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法律行為,是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包括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事實行為)、積極行為(作為)與消極行為(不作為)。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法律行為,譬如見義勇為、施捨救濟等等都屬於道德行為;國防、外交等屬於國家行為;宗教儀式等是宗教行為。
法律關系,是因行為人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行為人和相對人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在法律規范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法律責任,是因行為人的法律行為侵犯一定的法律關系,違反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不利後果。
❼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
所謂歸責原則是指據以確定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行為人承擔的理由、標准或者說最終責任歸屬決定性的根本要素。而侵權的歸責原則,實際上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依據和標准,也是貫穿整個侵權行為法之中,對規范各個侵權法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時,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其包括以下內容: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依據,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構歸責;反對責任擅斷;反對有害追溯;同時,允許人民法院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准確認定和歸結行為人的法律責任。(2)因果關系原則,不僅包括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還包括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觀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內容包括: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關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3)責任與處罰相稱原則,其是法律公正精神在歸責原則上的體現。其內容是: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應當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4)責任自負原則,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既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又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❽ 法律和法律規范有什麼不同
區別如下:
1、表述的具體程度不同。
從規范的內容和文字的表述來看,法律規范是明確具體的,並且有著較為嚴格的內部邏輯結構;而法律往往比較抽象,不具備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它不預先設定具體的假定條件,更沒有設定明確的法律後果,只對人的行為設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標准。
2、適用的范圍和模式不同。
法律規范的適用范圍較為狹窄;而法律的適用范圍則相對要廣泛得多。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法律規范的適用表現為「非此即彼」或「全有或全無」的模式。而法律原則在適用過程中,兩個甚至多個原則可以在同一個案件中同時適用而不構成沖突和矛盾。
3、穩定程度不同。
從法律內容的性質和穩定性方面來看,法律規范主要是規范性的,是針對具體的事項提出具體要求,是特定時期立法者調整社會關系的意圖的體現,較容易為立法者設計或改變;而法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權威性。
法律規范特點:
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8)法律規范與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有明顯的區別:
1、國際制定
法律規范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其適用和遵守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其他社會規范既不由國家來制定,也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
2、類型不同
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有統治階級的法律規范,其他的社會規范則不同,在同一階級社會中,可以有不同階級的規范,如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3、形式不同
除習慣法外,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其他社會規范除某些社會團體制定的規章(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的性質)外,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而大都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
法律規范和統治階級的其他社會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其他社會規范,在統治階級認為必要時,也可以經國家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獲得法律規范的屬性。
❾ 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這四個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
法律規范來主要包括條件假設,自行為模式和後果歸結,
1.條件假設(或稱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指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條件或情況的部分。
2.行為模式指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行為規則部分。
3.後果(或稱為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人們在作出符合或者違反規范行為時,會帶來什麼法律後果的部分。
法律關系:就是法律的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事實:可以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 分為事件和行為。
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從概念上會了解到:
1、法律規范,就是由國家立法機構創制的或者經其認可的一系列行為准則,它是用來判斷某一行為正當、合法與否,應受到何種法律制裁的標准和尺度。
2、法律事實會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
3、打破和違背了正常的法律關系,就會承擔法律責任。
4、三者的發生順序是:法律規范、法律事實、法律關系、法律責任。
❿ 法律規范規定法律責任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指引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