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喝酒致死的法律責任

喝酒致死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24 10:18:41

⑴ 與別人一起喝酒後死亡要負法律責任

喝酒致人死亡承擔「酒責」的幾種常見情況

①故意灌酒型。

曾幾何時,不少地方「酒文化」中形成了「不喝醉不夠朋友」的潛規則,於是,酒席間相互灌酒成為習慣。在灌酒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灌酒者明知過量飲酒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實施這種行為,因此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可認定為直接故意的主觀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灌酒者應當承擔賠償的主要法律責任。

②放縱型飲酒。

「酒友」明知與其飲酒的人患有某種疾病或酒量有限或發現飲酒後的不良反映以及明知其它不良後果(如酒後駕駛)等,但仍不履行勸阻義務而與之對飲,對於該「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因而導致該「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為與受害人對飲的人具有間接故意的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對對飲者應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其承擔1/3以上賠償的法律責任。

③不予救助型。

「酒友」之間因有「相約飲酒協議」的存在,雙方不僅達成了共同飲酒的默契,而且由於共同飲酒過程中相互之間距離最近,相互之間還具有最容易獲取和發現飲酒者是否酒醉以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等信息的便利和特徵,從控制論和信息傳播原理的角度來看,同飲人之間對於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後,均具有及時通知、及時協助救護、及時照顧和幫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同飲人違反了這些義務的一項或幾項或所有事項而造成其他「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同飲者」的行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同飲者」應按照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個觀點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第二款的規定:「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④雙方均無過錯型。

司法實踐中還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況:一位「酒友」只勸另一位「酒友」飲用了少量的酒,結果卻誘發了對方疾病甚至死亡後果的發生,而勸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勸酒者也認為少量飲酒不會發生危險,這種情況下,根據公平責任,可酌情判令勸酒者適當承擔補償責任。其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綜合來看,前三種類型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第四種類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⑵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法律規定最高賠償多少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需根據各自的過錯承擔法律責任,死亡按一級傷殘賠償,具體的賠償金額要根據當地經濟水平、死者生前的平均工資等情況而定,協商不成的,到法院起訴解決。

⑶ 一起吃飯喝酒 有人死亡我的法律責任大嗎

看情況而定,如果你明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此人不甚酒力,且有相關疾病,你依然勸內其喝酒或者在容你家是未盡到提醒等制止義務。造成回家路上死亡的,負有責任,最壞可能鞥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不知道,也未勸其喝酒,可認定為意外事件,最多付一點民事責任。

⑷ 朋友喝酒喝死了人在什麼情況下有法律責任

醉酒的人之間有互相扶助的義務。在喝酒的過程中是不是給其灌酒,醉酒的原因是不是勸酒者造成的,醉酒之後誰去扶助他,經醉酒死亡後陪酒的人承擔賠償責任。

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拓展材料

勸酒人應當能夠合理地預見到其勸酒行為可能對其它飲酒人造成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害,在多數情況下該勸酒人應對可能受其影響的人負有注意義務。

注意義務是指行為人應採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義務。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則推定行為人主觀存在過失。此時,勸酒人一般應對因共同飲酒而引發的損害後果承擔次要或補充責任。

當然,如果勸酒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確實盡到了注意義務,沒有過錯。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在該種情況下如果飲酒人發生意外致死,所有聚會的參與者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⑸ 一起喝酒的死了 法律規定最高賠償多少

1、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擔責任,要看同桌人對死者是否有勸酒的行為。

2、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勸酒者會被判定有過錯: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在明知對方醉酒的情況下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回家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3、以上過錯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共同飲酒過程中不僅存在道德上的義務,也存在法定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它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這里所規定「其它義務」雖沒有區分道德義務還是法律義務,確是一個普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盡到的概括性和原則性義務。司法實踐中「相約自費旅遊」的行為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就是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承擔民事責任的例證。

共同飲酒過程中的義務是附隨並存於道德義務之上的法律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

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由此可知,因共同飲酒行為「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其他共同飲酒人傷亡,而使其他共同飲酒人生命健康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是存在法律依據的。

最後,共同飲酒行為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不適用合同法第六十條的規定進行調整。因為違約造成的後果都是可預見的財產損失,同時合同法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也是不提供補救的。

邀請者對因喝酒導致死亡負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如果有勸說及盡其他先行行為義務,則可以不負責任。 如過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除了有期徒刑,還有過死亡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對於現實沒有賠償能力的,賠償義務人可以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法院也會考慮適用此方式。

(5)喝酒致死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傷亡者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

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尊長或領導參飲的,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承擔責任的比例;

參與者責任:

共同飲酒人之間不僅達成了共飲的默契,且相距咫尺,最具有發現和判斷共飲酒友是否酒醉或有不良反應特徵的便利,故負有及時與同飲者履行安全保障的義務。

飲酒過程中共同飲酒人之間的安全保障義務

共同飲酒為讓客人盡興娛樂迴避不了熱情敬酒、勸酒的飲酒習俗。相互之間正常飲酒本身雖不能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也沒有約定權利義務關系,但是在共同飲酒的先行為下附隨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和侵害賠償責任是存在的,只有因共同飲酒行為致使他人發生特定的危險。

其他共飲人才凸顯特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從侵權法確認的侵權賠償責任可知法律賦予共同飲酒人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因為只要共同飲酒人付出合理限度范圍內安全保障義務就可能會避免或降低侵害風險的發生。

該義務主要是:

(一)提醒、勸阻、通知義務。共同飲酒過程中雖沒有強迫其他共飲人不飲酒的權利,但發現共飲人出現酗酒、醉酒或不良反應後應立即提醒、勸阻已進入興奮狀態不能自拔的共飲人停止酗酒。如確有必要可通知其親友或有關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等及時排除危險的義務。

(二)扶助、照顧、護送義務。飲酒過程中,特別是對於酒醉而可能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共飲人應相互關照給予醉酒人以最大限度的扶助,應當親自照顧將其及時護送至家中交親友照管或護送醫療機構救治,並妥善照看其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及時使其脫離危險的環境和狀況的義務。

⑹ 中國法律規定因喝酒死亡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1、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擔責任,要看同桌人對死者是否有勸酒的行為;
2、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勸酒者會被判定有過錯: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在明知對方醉酒的情況下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回家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3、以上過錯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4、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5、具體的賠償項目和金額的計算標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裡面有詳細的介紹

⑺ 聚會喝酒致人死亡,同喝酒的人應擔責嗎

聚會喝酒致人死亡,如果同喝酒的人不存在勸酒等引導行為,那麼不用承擔責任,但如果飯店的老闆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如下:

1、第二十四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2、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7)喝酒致死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案情

2015年12月初,曹某被河南省西平縣某酒店聘為副總,12月23日晚,曹某召集同事郭某等五人在縣城另一酒店聚餐,聚餐時其六人(三男三女)共飲用牛欄山二鍋頭白酒3瓶半,曹某喝的較多。聚餐結束後,郭某等人將曹某送回西平縣某酒店即離開,次日中午曹某被發現在宿舍已死亡。

屍檢表明,曹某鼻腔內有嘔吐物,頸部衣物上有嘔吐物附著,余未見明顯異常。之後曹某近親屬周某等三人以侵害生命權為由起訴至河南省西平縣人民法院,請求判令郭某等五人賠償死亡賠償金等經濟損失29萬元。

2、裁判

河南省西平縣人民法院認為,郭某等人與曹某飲酒後,一起將曹某送到宿舍,已盡到了看管照顧義務,其後曹某在宿舍死亡,原告無證據證明系飲酒致死,其死亡與共同聚餐飲酒的五人不存在因果關系。故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請。

原告不服,上訴至河南省駐馬店市中級人民法院。

駐馬店中院二審認為,曹某聚餐當晚喝酒較多,不久後死亡,期間並無其他情況發生,應認定其死亡與飲酒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郭某等五人認為曹某並未飲酒過量,酒後也未盡到相應的注意和照顧義務,輕信不會出現問題而離開,導致曹某最後死亡,故對曹某的損害後果應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曹某作為成年人,自身存在重大過失,應承擔主要責任。酌定曹某自負80%的責任,郭某等五人承擔20%的責任。遂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改判「郭某等五人賠償原告11.9萬元,郭某等五人互負連帶賠償責任」等。

判決生效後,郭某等五人不服,以「已盡到看管照顧義務,曹某死亡與共同聚餐飲酒不存在因果關系等」為由向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河南高院經審查認為,從曹某聚餐中過量飲酒、到休息場所無人陪護、嘔吐、窒息死亡等過程來看,醉酒是致其死亡的原始根由;郭某等人在聚餐中喝酒、勸酒的作用大小難以區分,且將曹某送回酒店宿舍後輕信不會出現問題,未對曹某作出相應的安全護理措施,致曹某醉酒後處於無人照顧的危險狀態,導致死亡後果發生。故郭某等人的申訴理由不能成立,遂裁定予以駁回。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中國法院網—飲酒致死未盡到注意義務的共同飲酒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⑻ 幾個朋友一起喝酒,結果把人給喝死了,一起喝酒的朋友要承擔法律責任嗎要承擔多少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16條的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

(8)喝酒致死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案例:

馮某請好友喝酒後在家中身亡,馮某家屬將同飲者訴至法院,要求賠償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等共計31萬余元。近日,記者從密雲法院獲悉,法院認為同飲者雖盡到了對馮某的幫助義務,但考慮到同飲者與馮某共同飲酒的事實,判令同飲者補償馮某家屬2.5萬元。

熱點內容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
婚姻法在在線 發布:2025-02-07 04:52:59 瀏覽:751
酸洗刑法 發布:2025-02-07 04:52:58 瀏覽:894
以下不屬於傳統婚姻法的特徵 發布:2025-02-07 04:47:57 瀏覽:551
俄羅斯司法學院 發布:2025-02-07 04:46:31 瀏覽:449
婚姻法測 發布:2025-02-07 04:40:49 瀏覽:31
轉包土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7 04:18:36 瀏覽:449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
深圳市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2-07 03:29:16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