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行政法律責任
其實都是有關統計的法,不過效力高低不同。法律、法規、規章的主要區別:版
法律是由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效力僅次於憲法。
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法律。地方性法規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對本行政區劃有效,效力更低一些。
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效力低於行政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是由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對本行政區劃有效,效力低於行政法規。
如果規章之間有沖突,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有沖突,由國務院給出意見: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直接適用;認為適用規章的,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⑵ 55、對哪些統計違法行為人可以給予統計行政處分
統計行政處分,是指主管行政機關或行政監察機關對實施統計違法行為的有關行政領導或者責任人員給予的行政制裁措施。統計行政處分是統計法律責任中一種主要的行政制裁方式,在整個統計法律責任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統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統計行政處分可以適用於:①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或者強令、授意統計機構、統計人員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②參與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的統計人員;③對拒絕、抵制篡改統計資料或者編造虛假數據行為的統計人員進行打擊報復,尚未構成犯罪的地方、部門、單位的領導人;④對情節較重的虛報、瞞報、偽造、篡改、拒報或者屢次遲報統計資料的統計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⑤對泄露私人、家庭的單項調查資料或者統計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負有直接責任的統計機構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⑥不依法使用國家統計調查證的統計調查人員;⑦在履行職責時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非法泄露有關調查對象的商業秘密的涉外社會調查活動主管機關的工作人員。
⑶ 統計行政處罰應遵循的原則有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一、法定原則,處罰法定原則是行政合法性原則在行政處罰行為中的集中體現。
二、三公原則:公開、公正、公平原則。
處罰公開原則是指行政處罰的依據及處罰中的有關內容必須公開。處罰公正原則要求不能違反公正的程序。處罰公平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在行政處罰中必須依法裁判,公平地處罰違法行為人。既不能同等情況給予不同處罰,也不能不同情況給予相同處罰。
三、適應違法行為原則
實施的行政處罰,必須與受罰人的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相適應,亦即行政處罰的種類、輕重程度及其減免均應與違法行為相適應。
四、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行為不再罰原則應在四個層面上運作。(1)一行為不再理。(2)一行為不再罰。(3)一行為不再同種罰。(4)一行為不得兩次以上罰款。
五、結合教育原則
行政處罰是法律制裁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僅僅是一種制裁,它兼有懲戒與教育的雙重功能。處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處罰達到教育的目的。行政機關在行政處罰的適用中應當始終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
六、民事刑事責任適用原則
民事刑事適用原則是指不免除民事責任、不取代刑事責任的原則。行政相對方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已給予行政處罰而免於追究其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因為行政制裁與民事制裁、刑事制裁的性質及對象等是不同的。
七、申訴和賠償原則
相對方對行政主體給予的行政處罰依法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有權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相對方因違法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提出賠償要求。在行政處罰中必須提供充分的救濟,才能真正保障相對方的權利。
八處罰追究時效原則
自違法行為終止之日算起,二年內未追究責任的不再處罰。單行條例中另有規定的依規定。
⑷ 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 )
正確答案:錯
解析:確認違反統計法律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⑸ 統計法律法規有那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我國唯一的一部統計法律,於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6年5月15日經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九次會議修正,2009年6月27日再次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修訂通過,於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53號 現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的決定》,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3、《統計資料保密管理辦法》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修訂統計資料保密管理辦法是很必要的,不僅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而且有利於保障國家核心秘密統計資料的安全。今後凡是絕密、機密、秘密統計資料,未經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對外發表。
各報刊、雜志發表未公布過的統計數字,事先一定要送統計部門或有關業務部門核對,並辦理審批手續,以免造成混亂。
4、《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17年5月28日發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5、《統計執法檢查規定》
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執法檢查工作,保障統計法和統計制度的貫徹實施,維護和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制定本規定。
(5)統計行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統計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1、統計法律:即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制定的關於統計方面的行為規范。
2、統計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其法律效力低於法律、高於地方統計法規和統計規章。
3、地方統計法規:是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並於本地方實施的統計行為規范。
4、統計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統計的規范性文件。
⑹ 什麼是統計行政處罰有哪些種類
統計行政處罰是指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依法對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給予的行政處罰。
1、警告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2、罰款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定:「個體工商戶有《統計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所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或者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隊予以警告,並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
《統計法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有《統計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所列違法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可以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6)統計行政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統計行政處罰的特點:
1、實施統計行政處罰的主體只能是各級統計執法檢查機關;
2、被處罰的行為是違反統計法律規范的行為;
3、統計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制裁范疇,只適用於統計行政違法,不適用於民事違法和統計犯罪,不同於民事處罰和刑事處罰;
4、被處罰的對象是實施了虛報、瞞報統計資料等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違法行為人。
⑺ 統計局是否有行政執法權
當然有,因為有統計法呀,你還想了解什麼,還可追問。
⑻ 為什麼要對統計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所謂統計違法行為是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專戶、基層群眾性自治組屬織和公民,違反統計法律、法規和統計制度的規定的行為。這類行為干擾了統計工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了統計數據失真,給政府的宏觀決策和管理提供錯誤的信息。特別是為了獲取非法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統計上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的行為,不僅直接影響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而且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踐踏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害國害民、貽誤黨的事業,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必須堅決反對。為了維護統計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保障統計數據的准確、及時,更好地為各級政府科學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服務,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懲處統計違法行為,通過對違法行為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來確保統計工作在法制軌道上健康、順利地開展。
⑼ 《全國經濟普查條例》屬於統計行政規章還是統計行政法規
是統計行政法規。
法規和規章的區別是頒布機關所決定的。《全國經濟普查條例》是由國務院頒布的。《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因此,這個文件屬於統計行政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