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東京審判法律知識

東京審判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7-21 08:48:54

1. 在東京審判的時候,慰安婦制度為什麼沒有違反國際法。

東京審判的時候,日軍慰安婦問題曾被檢察官作為日軍戰爭罪行的一部分提起公訴,而日本律師為此指控進行了辯護,主張:日軍設置慰安婦制度是無罪的。日本律師的辯護意見最後被法庭採納,因此東京審判中沒有關於慰安婦制度違反國際法的認定,日本政府也一直以此理由拒絕對慰安婦進行賠償。
目前有傳聞得中心辯護觀點是:平時強奸無死刑,戰時軍人無徒刑。
關於慰安婦問題日本律師的主要辯論觀點可以基本歸納為:
第一,所謂「從軍慰安婦」這一名詞在戰爭中是不存在的,當時的日本軍隊沒有「從軍慰安婦」的制度,而慰安所只是在軍隊的保護下經營的民間企業。
第二,戰時的日本在法律上是允許賣淫的,日本軍隊為維護戰鬥力保護和承認在戰場上的賣淫並不違背法律;不僅沒有資料證明慰安婦是被強制的,而且 她們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是屬於商業行為;軍隊中開設慰安所同現在的文部省樓內設立的民辦的食堂是同樣的性質。
第三,在軍隊中設立慰安所的制度不僅不違法,而且不限於日本,但是教科書沒有向學生講明這一點,使他們誤解為只有日本人才那樣好色、淫亂和愚劣,使他們敵視自己的國家和軍隊。
第四,向尚沒有進行充分的性教育的中小學的學生灌輸關於慰安婦問題的知識沒有意義,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2. 看過《東京審判》的請進,僅一小時!!!!!急~~

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反日情緒如此高漲的今天,又加上幾乎遺忘了所學過的歷史,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有時候難免有些困惑。《東京審判》再現了日本投降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 28名甲級戰犯的過程,喚起了我一些記憶,也幫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節的合理性,演員的演技,一部電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可以讓人致敬了。

回來以後網路了一些當時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關於座次的爭取,及法庭上關於皇姑屯、南京大屠殺等訴因的辯論,基本都是真實的,看得人熱血沸騰;影片中另一條線索是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個在戰爭的影響下,命運各有不同,卻都以悲劇收場。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雖然僅僅只有六十年,但當時的一切在時間的這邊慢慢的變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電影的方式重溫歷史,總能喚醒心裡沉睡的一些東西。戰爭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災難帶來的累累傷痕,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而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被處以極刑,卻無法彌補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樣想來,無比悲哀,所慶幸的是我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一些自由被禁錮著,但起碼的尊嚴還能夠保持。

梅汝傲說的好:「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在影片的開頭,看見日本人拿著酒瓶辱罵著中國人,雖然被槍擊,但他們倒下以後,我們所受的屈辱也並未消失,聯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國民素質受指責新聞,還是老話,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內事,國家強大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可惜,這樣做的人不在多數,所以,多一些《東京審判》這樣的片子,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自從千禧年以後,中國電影就沒了骨氣和血性,讓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悲觀。歷數這些年來的所謂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則是一種觸景生情的吶喊和宣洩,《卧虎藏龍》、《花樣年華》更不行,華麗的情調只能從單一角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卻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東京審判》的到來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歷史的電影,同時也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發出的一聲怒吼,絕不能允許日本人要抵毀真相、顛倒黑白!東京審判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試圖篡改歷史,抵賴曾經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侵略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為戰爭元兇立靖國神社、厚顏無恥地申請「入常」……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反動行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怎能無動於衷?

還好,《東京審判》站了出來捍衛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個嘴巴,鐵證如山,面對正義的審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黃只能是螞蟻撼樹,徒勞無功。

多年來,日本文藝界一直都不缺少懷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這種明晃晃地為戰爭狂人樹碑立傳的右翼電影並不可怕,我們要警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當年在東京大審判期間,黑澤明拍攝《我於青春無悔》來表達反動思想,審判結束後又用《羅生門》暗示每個證人都是各執一詞,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結尾處更是用偽裝的善良把軍國主義思想寄託在日本下一代的兒童身上,無恥到了極點。

還有在日本組建自衛隊期間,黑澤明又假借《七武士》來為自衛隊搖旗吶喊,七個武士保護村莊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間借用大量細節來宣揚護衛隊的精神。其實,黑澤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記錄》、《亂》、《紅鬍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傾向,雖然這些影片的藝術成就很高,但是這種為軍國主義甘當走狗的作風不由人不鄙視!

日本另一位反動大導演是小津安二郎,這個曾經入侵中國的三流軍官,負傷回國後絕口不提戰爭的罪惡,以鼓吹社會和諧和家庭美景揚名世界影壇,一生竭力為日本政府粉飾太平。還有拍攝過《壬生義士傳》的瀧田洋二郎和宮崎駿等大師級導演都是軍國主義藝術家的代表。

當時在日本國內,堅持反戰態度的大島諸、今村昌平等導演的影壇地位是低於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電影的發展。在那個大師如雲的年代裡,黑澤明在奧斯卡的影響力很大來源於政府的強力支持,而後來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納兩度摘下金棕櫚,憑的就完全是實力了。

日本影人在為軍國主義的重新抬頭在無恥造勢,中國影人絕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入常,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高群書和他的《東京審判》已經開始行動了,應該不會比《羅生門》拍的更漂亮,也不會比《七武士》的場面更宏大,但是它講的是一件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並牢記的事,我們都應該去認真地看它,愛護它,讓它流傳下去……

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園能保持純凈和美麗,也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挺胸抬頭地面對外國人,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需要的是《東京審判》。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9b429b1010004zw

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虛構人物部分

肖南(由台灣演員朱孝天飾演)

二十九歲,中國《大公報》記者,戰前在日本留學,精通中文,英文,日文。

清癯高貴,一切心中瞭然,外表淡定隱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象一個浪跡天涯的浪漫詩人,亦象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
有李白的風骨和酒量,有小李飛刀李尋歡的視落魄為從容,有杜甫的憂心忡忡。唯獨不敢放棄的是人的正直和美好。

和田芳子(由台灣演員林熙蕾飾演)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肖南的初戀情人。

因為總是被眾多的兄弟甚至妹妹呵護,她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善良是所有人的天性,丑惡和卑鄙是偏狹的人眼中的折射,不承認有些人會因為貪欲和自私以及體制內的責任而走向墮落,她反對戰爭,但又理性的認為戰爭不過是責任的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總而言之,她生活范圍的狹窄造成她對世事人心過於美好的輕信。

她的眼神里永遠透露出一種清澈和平靜。短暫的一生只憤怒了一次,這一次憤怒導致了她成為了一個仇恨的犧牲品。

她希望做一個真正的能客觀表達她的目擊和思考的記者。她討厭政治,她對戰爭因為沒有親歷,因而一直保持距離感,她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單純的記者行為,更多的是職業要求和習慣。她認為政治家的事情就是誰要做老大的問題,因此就有戰爭,就有爾虞我詐,就有出賣,就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必然結局,這就是游戲規則。沒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但北野雄的變化讓她警醒了,而正夫的最後一怒使她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單純和幼稚。但已經晚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只有失敗的時候才能認識到自己當初是多麼的愚蠢。

北野雄(由金馬影帝、香港演員謝君豪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鄰居,也是芳子哥哥的莫逆之交。

強悍,豪俠之氣貫通全身每一個毛孔,容易激動,也容易走向極端,象一塊極硬的隕石。鋒利而隱忍,為感情和他所認定的正義及利益敢於付出一切,不顧一切但又精通權謀,極愛沖動但又不失策略。往左走是英雄,往右走便成了梟雄。但此時此地的風雲際會不可能成為過人之人,偏狹的國恨家仇以及當時軍國主義的過度侵害只能使他最終走向毀滅。讓人嘆息,讓人憂慮,也同樣讓人鄙夷。

和田正夫(由香港演員曾志偉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哥哥,日本侵華軍人。

曾經是孔武有力的大哥,曾經是國家機器極佳的重要零部件。極富包容心和寬厚大度之優良品質,可以從容為國捐軀,可以凜然赴義,可以為家犧牲,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並且不求回報和彰揚,沉默如金,但又不憨傻,象一塊基石一樣可以托舉大廈,可以石破天驚。

但戰爭讓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心中翻江倒海面上不露一點痕跡,泰山崩於前依然靜默獨坐。患有重度失眠症。目光里有陰郁,有驚懼,這種驚懼是對自己對人的懷疑,北野宏的變化突然讓他感到人的可怕,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無知和人心不可把握的黑暗和能量,他既仇恨日本軍國主義倡導者,又恨參與和發動一切戰爭的政治家,在他眼裡已沒有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只要是戰爭,他都仇恨。戰爭使他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助,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什麼都不能抓住,他墜入了一個巨大無邊的空虛中。他一直沒說話,只有最後一次才說了幾句話,告訴北野雄,他的弟弟是他親手殺死的。最後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戰爭和正義的看法。然後,他死了。

和田纓子(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白雪雲飾演)

芳子的妹妹。曾經是熱血青年,曾經因為東條英機的鼓勵而成為一個獻身戰士的慰安婦,她視此為光榮使命,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高尚品質。但轉身已是滿身瘡痍,遍體鱗傷,她的美好的獻身被人所糟蹋,戰士需要的是她的身體,但不需要她的思想,戰士滿足的是性慾和發泄,不需要她的優良品質。她的付出除了給自己帶來致命的身心傷害外,其他的只是一個性工具而已。一個思想家,一個優秀妓女。一個把自己的燦爛年華隨手一擲奔赴污泥最終成為了行屍走肉的美麗少女。

北野弘

北野雄的弟弟,日本侵華軍人。曾經羸弱瘦小,文質彬彬,書生模樣,小弟做派。和山口正夫一起入伍,一直受山口正夫的保護。但戰爭的緊張驚懼,同伴的殘忍,國家的利益,戰士的瘋狂都讓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狂野,成為一個比任何人都要殘暴的殺人狂。後來的所作所為讓山口正夫目瞪口呆。

廣瀨一郎(由日本演員小池幸次飾演)

東條英機等戰犯的辯護律師。狡詐,雄辯,善於捕捉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微小瑕疵,並有力量和足夠的智謀出擊。可惜因為站在正義的對面而失道寡助,無力回天。永遠不會去犧牲,永遠做一個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者。

真實人物部分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溥儀:末代皇帝

滿清末代皇帝,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鍵證人之一。

41歲。身材瘦長,尖臉,帶黑邊圓框眼鏡,一口正宗北京話。

1909年四歲的時候登基。因夢想復位而成為日本人的傀儡,1932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1946年8月由蘇聯的伯力看守所前往東京作證。

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關鍵證人,並創造了作證時間最長(8天)的記錄。

在法庭上用詞新潮,情緒激昂的控訴日本人試圖利用他分裂中國的過程。但為了逃避責任,他在有些方面也說了與歷史有悖的話。

東條英機(由日本演員星野晃飾演)

甲級戰犯。戰爭狂人,兇狠殘暴,外號"剃刀將軍"。

受審時63歲。身材適中,有仁丹鬍子,齒暴牙黃。

1884出生於東京一軍閥家庭,其父崇尚武士道精神。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22歲即被授予少尉軍銜。日俄戰爭爆發後,隨軍進入東北。1928年擔任陸軍省整備動員課課長。1933年升任參謀本部軍事調查部部長。1937年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其間瘋狂鎮壓抗日軍民,並支持731部隊的活人試驗。

1940年任陸軍大臣,主張進一步擴大對中國戰爭,並准備跟蘇聯及英美開戰。1941年出任日本首相,並兼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隨後密謀策劃了"珍珠港事件",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春天,在太平洋戰爭日方屢戰屢敗的情形下,逼迫參謀總長辭職,從此身兼四職,一意孤行實現其稱霸東南亞的"理想",由此將整個日本都壓進了大炮的槍膛,導致了國家的毀滅。戰後被捕,多次試圖自殺,但最終未遂,被視為鬧劇。因此雖視他人生命如草芥,輪到自己,卻是"千古艱難惟一死"。

東條受其父影響,養成了冷漠固執、殘忍好戰同時又不失謹慎的性格。掌權時陰冷高傲,必要時卻用看似溫和的微笑作為面具。

在東京法庭上因特殊身份被所有法官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穿舊軍服出庭,囂張氣焰不再,一直端坐如泥塑木雕,較為鎮定。後寫了220頁的口供書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櫻花瓣呀,悄悄而哀愁地落下來了。

土肥原賢二(由日本演員小池榮飾演)

甲級戰犯。日本陸軍特務系統中出了名的"中國通"。

64歲,圓臉,較胖。

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1913年來到北京,在日本特務機關"坂西公館"擔任助理,從此開始了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間諜特務生涯,後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步兵第九旅團長、陸軍航空總監、陸軍大將、日本東部軍總司令等職。擅長在中國各階層間製造內亂,是中國人所最熟識的著名日本特務。曾充當沈陽市長,扶植溥儀稱帝,勾結關東軍陰謀華北自治,煽動內蒙獨立,在各地唆使漢奸成立偽政權和維持會。

老練狡猾,詭計多端。個子不高,留著精心修剪的仁丹鬍子,談笑風生,善於交際,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法庭上幾乎不發一言。

松井石根(由日本演員名取幸政飾演)

甲級戰犯。

69歲。日本陸軍大將。

陸軍士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長期供職於參謀本部,繼任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及陸軍第十一師團團長等職。深切了解中國地理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地理形勢,在軍中有"中國通"的稱號。1937年在淞滬作戰中擔任總司令,南京淪陷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在中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奉調回國,但仍在內閣和各種法西斯組織中擔任要職。

出庭時手持佛珠。在法庭上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馴服得像綿羊一樣的老好人",一個"失了業或者欠薪已久的銀行書記員"。用各種荒謬的邏輯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長空籠煙霧,雲山兩茫茫,惟有富士雪,皚皚照遠方。

坂原征四郎(由日本演員平松慎吾飾演)

甲級戰犯。

62歲。日本陸軍大將。

方臉,留仁丹鬍子。

仙台陸軍幼年學校及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參加日俄戰爭,此後供職於關東軍,官至關東軍參謀長,長期在中國東北活動。1941年後分別任朝鮮軍總司令和駐新加坡日本第七方面軍總司令。

1904年參與日俄戰爭,1931年,身為陸軍大佐,參與策劃和實施了"九一八事變",謀劃成立"偽滿洲國",建立內蒙傀儡政權和華北傀儡政權;1938年出任陸軍大臣,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

看上去懵懵懂懂,實際上狡猾殘忍。

在法庭上自己提出了長達48頁的書面證詞,號稱要和中國檢察官大戰三百回合。

被判絞刑後作詩:不為軀體憂,不為靈魂懼,但念人世無情而獨悲。

田中隆吉(由日本演員大島宇三郎飾演)

45歲左右,圓臉,前額無發,微胖。

原日本陸軍中將,陸軍省兵務局局長。1942年退出現役。1946年7月5日作為證人出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畢業於陸軍大學,一直在日軍參謀本部工作,1927年後派駐北京和上海,後任關東軍參謀,並參加"東條軍團"侵佔內蒙古,對侵華日軍的運作了如指掌。

記憶力奇好。與不少被告關系密切,了解相當多的侵略陰謀內幕。在法庭上的證言非常關鍵和具有殺傷力。

大川周明(莫歧飾演)

甲級戰犯。

61歲。乾瘦。

日本的"戈培爾"。綽號"大東亞雄辯家"。

長期從事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研究,法西斯理論狂熱的宣傳家和煽動家,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分子。"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的鼓吹者。曾擔任南滿鐵路東亞研究所所長;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

受審時有些神經質。邋邋遢遢。

在開庭第一天裝瘋逃過審判

3. 從法律角度看東京審判

國際法難得很,偶給你開個頭。本片共兩條線
家庭線不談了,我們說說法庭版線。
大家都權知道,國內法的特點之一,強制性。什麼意思,你和別人發生糾紛,別人可以通過起訴來解決,也可以忍氣吞聲。但是如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觸犯了刑法,即使只傷害到一個人的利益,並且他放棄自己的權利,你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就是國家來起訴你,國家來審判你,國家對你進行強制執行措施。而國與國之間就不可以了,我侵略你了,但是你打不過我,你就得受著。不知道該怎麼寫了,大家來回答吧

4. 關於東京審判的一些問題

【東京審判】
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會議規定,發表了特別通告,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頒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內容與英、美、蘇、法4國在倫敦簽署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基本相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英、美、蘇、法、澳、荷、加、新(西蘭)、印(度)、菲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中國委派法學家梅汝璈為法官。由11國檢察官組成的委員會於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拆書。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判處7年徒刑 。7人絞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於1948年12月22日執行。自1950年起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將判刑的首要戰犯陸續釋放出獄。這次審判並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意志。但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

【電影版】
中文名稱:東京審判
英文名稱:The Tokyo Trial
發行時間:2006年

電影導演:高群書 Qunshu Gao
電影演員:曾志偉 Eric Tsang
曾江 Kenneth Tsang
林熙蕾 Kelly Lin
謝君豪 Kwan-Ho Tse
劉松仁 Damian Lau
朱孝天 Ken Zhu
英達 Da Ying
小池幸次
星野晃
小池榮
名取幸政
大島宇三郎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 劇情簡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大審判終於開庭了,中國的審判團遭受了種種挑戰和挫折,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日本右翼勢力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後,立即趕往告知,最終挫敗了刺殺計劃。最後的審判到來了。遠東國際大法庭做出判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被處以絞刑……

《東京審判》表現的是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當時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佔多數。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最終是怎麼樣將東條英機等戰爭罪犯送上絞刑架的呢?影片創作者經過大量的歷史調查,為觀眾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因為該片故事全部發生在1946年的東京,片中扮演梅汝璈的劉松仁,扮演向哲浚的曾江,扮演倪征燠的英達均一口流利的英語;扮演中國記者肖南和日本戀人和田芳子的林熙蕾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漢語;而憑《南海十三郎》成為金馬影帝的謝君豪和曾志偉的對白是日語;再加上由日本演員扮演的律師廣瀨一郎、戰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由美國百老匯著名演員扮演的盟國檢察官季南、法庭庭長衛勃,無論敘述風格還是製作氣勢均強烈透出導演高群書深受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影響,是國產片中少有的具有好萊塢氣象的大片。
該片獲得第12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與2007年第16屆金雞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提名。

票房收入:2030萬

【中國一代法學大家梅汝璈簡介】:

梅汝璈(1904~1973)

中國法學家。字亞軒 。江西南昌人 。

20年代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學習。在清華學習期間,梅先生在《清華周刊》發表多篇文章,如第286期的《清華學生之新覺悟》、第295期的《辟妄說》和第308期的《學生政治之危機及吾人今後應取之態度》等,表達出其年輕時代的憂國憂民之心。
1924 年自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國留學。
1926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文科學士學位,並被選入懷·白塔·卡帕榮譽學會。
1926年夏~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梅汝璈曾與同學施滉、冀朝鼎等組織了中山主義研究會,以響應國內發生的北伐革命行動。
1929年春,他游歷了英、法、德、蘇等國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講授英美法、政治學、民法概論、刑法概論、國際私法等課程,還擔任過當時內政部參事兼行政訴願委員會委員、立法院委員及立法院涉外立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外交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專門委員、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譯部主任及《時事類編》半月刊主編,同時在復旦大學、中央政治學校等院校兼職講授英美法課程。
1946~1948年,梅汝璈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審判對20世紀30~40年代發生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侵略戰爭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戰爭罪犯的工作,同某些庇護日本戰犯的勢力進行了堅決而卓有成效的斗爭。 在歷時兩年半開庭818次的漫長過程中,梅先生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贊賞與尊重,出色完成了任務,贏得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他為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當感謝他。」時任教育次長兼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顧毓琇先生曾贈劍與梅先生,並稱他為壯士。
1948年底,國民黨政府又任命他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司法部長,他拒絕到任,並於一年後輾轉到達北京,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顧問兼條約委員會委員。
1954年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他是第三、四屆政協委員。此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案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60年代開始撰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
1973年逝世,享年69歲。

梅先生著有《中國人民走向憲治》、《中國戰時立法》、《告日本人民書》、《關於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制定侵略定義的歷史問題》、《世界人民堅決反對美國對日本的和約》等著作,遺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由其後人梅小璈先生於1988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據山西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校友、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尉遲華回憶,梅汝璈回國後因山西大學與清華有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會通」這一辦學宗旨相近的特點,欣然應聘法律系。在執教期間,他不僅強調「法治」的重要性,而且經常以「恥不如人」的清華精神諄諄告誡莘莘學子。

抗日戰爭之始,南開遷往昆明與北大、清華合並成立「西南聯大」,他途經重慶,應當時擔任教育部次長的清華校友顧毓琇的邀聘,擔任該校的法律系教授。

梅先生因為是我國法學界權威,翌年被任命為我國參加「遠東軍事法庭」的首席審判官。

然而,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中、英、蘇、加、法、新、荷、印、菲十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英、中、蘇、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在對戰犯量刑方面,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辯。一些來自未遭到日軍過多侵略踐踏的國家的法官們不贊成處以死刑。為了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審判過程中兩年來收集的日軍暴行,例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就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雖然從1946年5月開庭歷時兩年半的時間里他享受著豐厚的待遇,但是由於他從報上看到國內「譏餓」、「內戰」的壞消息,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所以當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公布梅汝璈為行政院委員兼司法部長時,他拒絕去南京赴任履新。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後,他由東京設法抵香港與中共駐港代表清華校友喬冠華取得聯系,秘密由港赴京。抵京第三天,便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成立大會,周恩來在會上介紹:「今天參加這個會的,還有剛從香港回來的梅汝璈先生,他為人民辦了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1950年,梅汝璈擔任外交部顧問。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7年「反右運動」時,梅汝璈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了更嚴重的批判。外交部的「造反派」在抄家時搜出那件他曾在東京審判時穿過的法袍,如獲至寶,以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動歷史問題的確切證據,並試圖將其燒毀。但梅汝璈對此有理有節地應對抗爭,並進行了巧妙的周旋,從而保存下了這件歷史的珍品。
1973年,梅汝璈在飽受摧殘之後,懷著對親友的眷戀,對「文革」的不滿和厭惡,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終年69歲。
1976年底,他的家人遵囑將厚達尺余的東京審判判決書中文原稿和他在東京大審判時穿過的法袍,無償捐獻給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希望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警示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歲月。

【梅汝璈與東京審判】

當梅汝璈被任命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時,他才42歲。在當時的中國法學界和司法部門,資望深、年齡大的人士比比皆是。可是,執法東京的重任卻偏偏落到了剛剛步入中年的梅汝璈身上——這無不得益於梅汝璈多年來在法學研究、教學和司法實踐方面的出色表現。輿論對他的評價是:精通法學理論,善於雄辯而又頭腦冷靜。
飛赴東京
1946年3月20日,上海華懋公寓1層的大廳里,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今天就要肩負祖國重託,飛赴東京。臨行前,梅汝璈向新聞界慷慨陳詞:「審判日本戰犯是人道正義的勝利,我有幸受國人之託,作為庄嚴的國際法庭法官,決勉力依法行事,不負政府與國人囑望。」
當日,《中央日報》、上海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中國最權威的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刊出消息: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梅汝璈到達東京後,作為戰勝國派出的法官,下榻於東京「帝國飯店」,出門有專車,餐廳有專席。優厚的待遇並不能使梅汝璈減輕對祖國命運的牽掛。他每天翻閱侍者送來的英文報紙,看到的是滿目的凄涼:「飢餓的中國人在吃樹皮、鼠肉和泥土」,「滿洲大規模內戰爆發,中國殷切期待馬歇爾特使返華調停」。國破山河在,國家尊嚴何在?梅汝璈因此不願去餐廳,只有按鈴請侍者把早飯送到房間里來。

在盟軍最高統帥部中國聯絡官為梅法官舉辦接風宴會。宴會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次長兼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顧毓琇,將一柄裝飾華貴的寶劍贈予梅汝。梅汝璈深深鞠躬,雙手過頂接劍。他說:「『紅粉送佳人,寶劍贈壯士』。可惜我非壯士,受之有愧。」顧毓琇說:「你代表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和千百萬死難同胞,到這侵略國的首都來懲罰元兇禍首。天下之壯烈事,以此為最。君不為壯士誰為壯士!」

聽罷,梅汝璈拔劍出鞘,動情地表示:「戲文中常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 一番話,令在座者無不擊掌稱快。
《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激動和歡欣。他不無擔憂。他以一個記者的敏感以及對社會現實、國際利益的透徹了解,預感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畢竟,梅汝璈是一個留學美國,回國後又多年從事教學和法院工作的學者型專家。
回到飯店後,梅汝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想起了一位老朋友在得知自己將執法東京後吟誦出來的詩句:
法界推巨擘,中外早知名。
時也春正月,快哉此一行。
同仇增敵愾,官讞律長城。
我有拳拳意,非君孰與傾?
東京審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起訴書。但撰寫起訴書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控訴這些被告犯罪行為的時候,從什麼時間算起?國際檢查局內部對此發生了嚴重分歧。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另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中國代表團的提出應以1928年1月1日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為對日本戰犯起訴的起始日。國際檢查局內部經過鄭重的討論,贊成中國代表團的主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控被告的犯罪行為從1928年開始到1945年為止,總共約18年。
用尊嚴維護尊嚴
1946年4月,11國法官齊集東京,正式開庭審判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各位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將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這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前各國法官最為關注的問題。梅汝璈也不例外,他對助手說:「任何國際場合,爭坐次在所難免,這是關系國家、民族地位和榮譽的大事,故應有的位置必須力爭得到之。」
雖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其敏感,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澳大利亞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衛勃,想使兩位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衛勃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微笑著傾聽良久的梅汝璈終於說話道:「個人的坐次,本人並不介意,只因與各位同仁一樣,是代表了各自的國家來的,所以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
這一軍「將」得厲害。因預定的開庭日期將至,法官們如果都要請示國內而後定,必拖延時日。衛勃認定不能開這危險「先例」,忙說:「為確保准時開庭,坐次問題必須盡快排定,希望梅先生從大局出發。」
梅汝璈收斂笑容道:「同意庭長的意見,但中國代表應排在第二位。眾所周知,中國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日時間最長,付出犧牲最大,審判的又是日本戰犯。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故我提議,各位都不用爭了,法官的坐次,按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實屬順理成章。」他接著報了各簽字國的順序: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對於梅汝璈的提議,幾個西方國家代表心裡根本不願接受。直到5月2日,即正式開庭的前一天,衛勃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
下午4時,法官們都按要求做好了准備,在法官休息室集合。這時,衛勃突然宣布:法官座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蘇、法、加、荷、新、印、菲,這是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了的安排。按照這個安排,庭長右邊是美、中法官,左邊將是英、蘇法官。很明顯,英美居中,排擠中國,同時以壓制加拿大作為陪襯(按照受降簽字次序加拿大應排在法國之前)。大家不禁愕然。中國法官梅汝璈和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最為憤慨。梅汝璈當即指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欲退出預演,以示抗議。
開庭預演儀式已經推遲了約半個小時,審判大廳里的人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承擔得起推遲明天正式開庭的嚴重後果,因為這個日期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那是令人窒息的10分鍾。當衛勃第三次來到中國法官辦公室的時候,他盯著梅汝璈一字一句地說:「兄弟們同意你的意見,預演就按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
這時已經是下午5時了。一個爭論多日、僵持很久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場的上海《申報》記者以自豪的神色告訴外國同行:「中國抗戰長達8年,戰勝日本功勞最大,應當佔有這光榮的一席。」
舌戰美國法官
當11位對日參戰國的法官穿著法袍庄嚴地坐在審判席上等待預演開始時,法官之間又因國旗位置而發生的爭執。這時候,審判席後面插著的參戰國國旗,美國國旗插在第一位,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中國的法律顧問吳學義一看,立刻向梅汝璈打手勢。梅汝璈馬上心領神會,向庭長衛勃提出:「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
美國法官克萊墨十分傲慢地說:「為什麼?」梅汝璈當即用流利的英語慷慨激昂地闡述了中國軍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他說:「殘暴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侵略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受其害的中國人民傷痕累累,幾千萬亡靈沉冤九泉。17年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國軍民傷亡逾3500萬人,擊斃擊傷日軍達130多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總數的70%。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正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
隨即,中美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幾番唇槍舌劍,美方理屈詞窮,最終做出讓步,中國國旗插在了第一位,美國國旗則移至第二位。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國旗插在首位的第一次!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所以,當中國國旗剛剛插在第一位,國內新聞媒介就立即刊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號外」。
中國代表團從抵達東京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的40餘天時間里,憑著對正義事業的高度責任感,進行著這場為千百萬受害者伸冤報仇的艱苦鬥爭。他們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期望,28名甲級戰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東條英機等7名主要甲級戰犯被判死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梅汝璈憑著他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法律知識,全程參加了這次審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判進行到後期,圍繞對戰犯的量刑問題,法官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辯。
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中,一些人所在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中沒有過多遭到日軍的侵略踐踏,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缺乏切膚之痛,他們因此主張對戰犯從寬處理,有的法官則由於國內刑法廢除了死刑而不贊同對戰犯處以死刑,還有的則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處死罪大惡極的戰犯。
梅汝璈用充分的證據證實了日軍的暴行,例如,光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就使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單純用毒氣殺人的辦法殘酷百倍。

鑒於此,梅汝璈主張對日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陳詞和據理力爭下,11名法官就死刑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土肥原賢二等7個日本主要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中國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對於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日本國內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梅汝璈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戰爭和歷史: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5. 電影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角色

曾志偉 飾 和田正夫
他是踏上過中國土地的日本兵,他回到了日本,卻不能面對良心的懲罰,不能面對記憶的噩夢,他惟有用剖腹求得靈魂的救贖,但不幸的是,他沒有死,他又活了下來,只有他知道弘二死亡的真相,他能說出來么?

謝君豪 飾 北野雄一
他一直生活在日本國內,聽到的都是日本官方一面之詞的掩蓋真相粉飾戰爭的宣傳。他不能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直到他知道了弘二死亡的真相……

劉松仁 飾 中國法官梅汝璈
在英美法系中,法官不能在法庭上說太多的話,所以大部分的法庭戲,劉松仁都是在用眼睛來表演,但即使如此,你仍然能夠看得懂其中的每層意思。
《東京審判》出場人物眾多,是一部群戲,但是你還是看得出他是那個主角——當然,不僅僅是戲份多少那層意義上的。

曾 江 飾 檢察官向哲浚
向哲浚在戲中有一句是說梅汝璈的,他說:我看你整個就是一個東為什麼他要這么說?這就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靈魂之一:只要你搗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來!

英 達 飾 顧問組組長倪征燠
英達在戲中發揮英文優勢,在電影中全英文對白。在當時證據准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倪征燠面對一言不發的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制定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在法庭上步步緊逼板垣征四郎,迫使板垣征四郎當庭指認土肥原賢二,挫敗了土肥原賢二以沉默對付法庭的策略,又和梅汝璈配合,使得二人最終走向絞刑架。
這一案例至今在法學界引為經典。

朱孝天 飾 記者肖南
他是一個親自采訪了遠東國際大審判的中國記者,在東京,他意外地偶遇了原來的愛人:林熙蕾飾演的和田芳子。在他的視角下,一個普通的日本家庭的命運在觀眾眼前展開,一組普通的日本人對日本侵華戰爭對日本戰敗的各種觀點也開始展開。

林熙蕾 飾 田芳子
她是愛那個叫做肖南的中國男子的,她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僅有愛情是不夠的,為什麼要分別,而這一次,又為什麼要重聚?

美國演員丹尼爾熱斯基飾演首席檢查官季南
據說丹尼爾熱斯基在美國百老匯的地位,和溥存昕在人藝的地位能有一拼。他表演時候的爆發力讓現場的工作人員都熱血沸騰。
季南在最後陳述時說:日本軍國主義的行為是對人類的挑戰,是對世界的挑戰。」Challenge for the human being, Challenge for the whole world.」
他那段陳述很長,很慷慨激昂,但其實主題只是一個:尊嚴,人類的尊嚴。

虛構人物部分

肖南(由台灣演員朱孝天飾演)

二十九歲,中國《大公報》記者,戰前在日本留學,精通中文,英文,日文。

清癯高貴,一切心中瞭然,外表淡定隱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象一個浪跡天涯的浪漫詩人,亦象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
有李白的風骨和酒量,有小李飛刀李尋歡的視落魄為從容,有杜甫的憂心忡忡。唯獨不敢放棄的是人的正直和美好。

和田芳子(由台灣演員林熙蕾飾演)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肖南的初戀情人。

因為總是被眾多的兄弟甚至妹妹呵護,她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善良是所有人的天性,丑惡和卑鄙是偏狹的人眼中的折射,不承認有些人會因為貪欲和自私以及體制內的責任而走向墮落,她反對戰爭,但又理性的認為戰爭不過是責任的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總而言之,她生活范圍的狹窄造成她對世事人心過於美好的輕信。

她的眼神里永遠透露出一種清澈和平靜。短暫的一生只憤怒了一次,這一次憤怒導致了她成為了一個仇恨的犧牲品。

她希望做一個真正的能客觀表達她的目擊和思考的記者。她討厭政治,她對戰爭因為沒有親歷,因而一直保持距離感,她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單純的記者行為,更多的是職業要求和習慣。她認為政治家的事情就是誰要做老大的問題,因此就有戰爭,就有爾虞我詐,就有出賣,就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必然結局,這就是游戲規則。沒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但北野雄的變化讓她警醒了,而正夫的最後一怒使她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單純和幼稚。但已經晚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只有失敗的時候才能認識到自己當初是多麼的愚蠢。

北野雄(由金馬影帝、香港演員謝君豪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鄰居,也是芳子哥哥的莫逆之交。

強悍,豪俠之氣貫通全身每一個毛孔,容易激動,也容易走向極端,象一塊極硬的隕石。鋒利而隱忍,為感情和他所認定的正義及利益敢於付出一切,不顧一切但又精通權謀,極愛沖動但又不失策略。往左走是英雄,往右走便成了梟雄。但此時此地的風雲際會不可能成為過人之人,偏狹的國恨家仇以及當時軍國主義的過度侵害只能使他最終走向毀滅。讓人嘆息,讓人憂慮,也同樣讓人鄙夷。

和田正夫(由香港演員曾志偉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哥哥,日本侵華軍人。

曾經是孔武有力的大哥,曾經是國家機器極佳的重要零部件。極富包容心和寬厚大度之優良品質,可以從容為國捐軀,可以凜然赴義,可以為家犧牲,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並且不求回報和彰揚,沉默如金,但又不憨傻,象一塊基石一樣可以托舉大廈,可以石破天驚。

但戰爭讓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心中翻江倒海面上不露一點痕跡,泰山崩於前依然靜默獨坐。患有重度失眠症。目光里有陰郁,有驚懼,這種驚懼是對自己對人的懷疑,北野宏的變化突然讓他感到人的可怕,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無知和人心不可把握的黑暗和能量,他既仇恨日本軍國主義倡導者,又恨參與和發動一切戰爭的政治家,在他眼裡已沒有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只要是戰爭,他都仇恨。戰爭使他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助,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什麼都不能抓住,他墜入了一個巨大無邊的空虛中。他一直沒說話,只有最後一次才說了幾句話,告訴北野雄,他的弟弟是他親手殺死的。最後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戰爭和正義的看法。然後,他死了。

和田纓子(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白雪雲飾演)

芳子的妹妹。曾經是熱血青年,曾經因為東條英機的鼓勵而成為一個獻身戰士的慰安婦,她視此為光榮使命,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高尚品質。但轉身已是滿身瘡痍,遍體鱗傷,她的美好的獻身被人所糟蹋,戰士需要的是她的身體,但不需要她的思想,戰士滿足的是性慾和發泄,不需要她的優良品質。她的付出除了給自己帶來致命的身心傷害外,其他的只是一個性工具而已。一個思想家,一個優秀妓女。一個把自己的燦爛年華隨手一擲奔赴污泥最終成為了行屍走肉的美麗少女。

北野弘

北野雄的弟弟,日本侵華軍人。曾經羸弱瘦小,文質彬彬,書生模樣,小弟做派。和山口正夫一起入伍,一直受山口正夫的保護。但戰爭的緊張驚懼,同伴的殘忍,國家的利益,戰士的瘋狂都讓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狂野,成為一個比任何人都要殘暴的殺人狂。後來的所作所為讓山口正夫目瞪口呆。

廣瀨一郎(由日本演員小池幸次飾演)

東條英機等戰犯的辯護律師。狡詐,雄辯,善於捕捉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微小瑕疵,並有力量和足夠的智謀出擊。可惜因為站在正義的對面而失道寡助,無力回天。永遠不會去犧牲,永遠做一個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者。

真實人物部分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溥儀:末代皇帝

滿清末代皇帝,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鍵證人之一。

41歲。身材瘦長,尖臉,帶黑邊圓框眼鏡,一口正宗北京話。

1909年四歲的時候登基。因夢想復位而成為日本人的傀儡,1932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1946年8月由蘇聯的伯力看守所前往東京作證。

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關鍵證人,並創造了作證時間最長(8天)的記錄。

在法庭上用詞新潮,情緒激昂的控訴日本人試圖利用他分裂中國的過程。但為了逃避責任,他在有些方面也說了與歷史有悖的話。

東條英機(由日本演員星野晃飾演)

甲級戰犯。戰爭狂人,兇狠殘暴,外號"剃刀將軍"。

受審時63歲。身材適中,有仁丹鬍子,齒暴牙黃。

1884出生於東京一軍閥家庭,其父崇尚武士道精神。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22歲即被授予少尉軍銜。日俄戰爭爆發後,隨軍進入東北。1928年擔任陸軍省整備動員課課長。1933年升任參謀本部軍事調查部部長。1937年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其間瘋狂鎮壓抗日軍民,並支持731部隊的活人試驗。

1940年任陸軍大臣,主張進一步擴大對中國戰爭,並准備跟蘇聯及英美開戰。1941年出任日本首相,並兼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隨後密謀策劃了"珍珠港事件",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春天,在太平洋戰爭日方屢戰屢敗的情形下,逼迫參謀總長辭職,從此身兼四職,一意孤行實現其稱霸東南亞的"理想",由此將整個日本都壓進了大炮的槍膛,導致了國家的毀滅。戰後被捕,多次試圖自殺,但最終未遂,被視為鬧劇。因此雖視他人生命如草芥,輪到自己,卻是"千古艱難惟一死"。

東條受其父影響,養成了冷漠固執、殘忍好戰同時又不失謹慎的性格。掌權時陰冷高傲,必要時卻用看似溫和的微笑作為面具。

在東京法庭上因特殊身份被所有法官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穿舊軍服出庭,囂張氣焰不再,一直端坐如泥塑木雕,較為鎮定。後寫了220頁的口供書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櫻花瓣呀,悄悄而哀愁地落下來了。

土肥原賢二(由日本演員小池榮飾演)

甲級戰犯。日本陸軍特務系統中出了名的"中國通"。

64歲,圓臉,較胖。

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1913年來到北京,在日本特務機關"坂西公館"擔任助理,從此開始了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間諜特務生涯,後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步兵第九旅團長、陸軍航空總監、陸軍大將、日本東部軍總司令等職。擅長在中國各階層間製造內亂,是中國人所最熟識的著名日本特務。曾充當沈陽市長,扶植溥儀稱帝,勾結關東軍陰謀華北自治,煽動內蒙獨立,在各地唆使漢奸成立偽政權和維持會。

老練狡猾,詭計多端。個子不高,留著精心修剪的仁丹鬍子,談笑風生,善於交際,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法庭上幾乎不發一言。

松井石根(由日本演員名取幸政飾演)

甲級戰犯。

69歲。日本陸軍大將。

陸軍士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長期供職於參謀本部,繼任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及陸軍第十一師團團長等職。深切了解中國地理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地理形勢,在軍中有"中國通"的稱號。1937年在淞滬作戰中擔任總司令,南京淪陷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在中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奉調回國,但仍在內閣和各種法西斯組織中擔任要職。

出庭時手持佛珠。在法庭上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馴服得像綿羊一樣的老好人",一個"失了業或者欠薪已久的銀行書記員"。用各種荒謬的邏輯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長空籠煙霧,雲山兩茫茫,惟有富士雪,皚皚照遠方。

坂原征四郎(由日本演員平松慎吾飾演)

甲級戰犯。

62歲。日本陸軍大將。

方臉,留仁丹鬍子。

仙台陸軍幼年學校及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參加日俄戰爭,此後供職於關東軍,官至關東軍參謀長,長期在中國東北活動。1941年後分別任朝鮮軍總司令和駐新加坡日本第七方面軍總司令。

1904年參與日俄戰爭,1931年,身為陸軍大佐,參與策劃和實施了"九一八事變",謀劃成立"偽滿洲國",建立內蒙傀儡政權和華北傀儡政權;1938年出任陸軍大臣,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

看上去懵懵懂懂,實際上狡猾殘忍。

在法庭上自己提出了長達48頁的書面證詞,號稱要和中國檢察官大戰三百回合。

被判絞刑後作詩:不為軀體憂,不為靈魂懼,但念人世無情而獨悲。

田中隆吉(由日本演員大島宇三郎飾演)

45歲左右,圓臉,前額無發,微胖。

原日本陸軍中將,陸軍省兵務局局長。1942年退出現役。1946年7月5日作為證人出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畢業於陸軍大學,一直在日軍參謀本部工作,1927年後派駐北京和上海,後任關東軍參謀,並參加"東條軍團"侵佔內蒙古,對侵華日軍的運作了如指掌。

記憶力奇好。與不少被告關系密切,了解相當多的侵略陰謀內幕。在法庭上的證言非常關鍵和具有殺傷力。

大川周明(莫歧飾演)

甲級戰犯。

61歲。乾瘦。

日本的"戈培爾"。綽號"大東亞雄辯家"。

長期從事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研究,法西斯理論狂熱的宣傳家和煽動家,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分子。"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的鼓吹者。曾擔任南滿鐵路東亞研究所所長;參與策劃"九o一八"事變。

受審時有些神經質。邋邋遢遢。

在開庭第一天裝瘋逃過審判

6. 東京審判的大致內容是什麼

東京審判是指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甲級戰犯的國際大審判。這些人中包括東條英機、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等對中國和亞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戰犯。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印度、菲律賓11國指派的11名法官組成。中國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國方面參加東京審判,任中國駐國際法庭法律代表團團長,首席檢察官和首席法官。

(6)東京審判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東京審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對在日本政府策劃、准備、發動和實施侵略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擔負主要責任的人物,進行的國際軍事審判。

「國際社會採取法律手段對破壞人類文明的戰犯進行審訊和制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東京審判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性質的認定和對戰犯戰爭責任的追究與判決,符合國際公約和國際法准則,符合世界各國和人民的利益,符合人類對和平與正義的追求。

東京審判從法庭憲章的起草與公布、法庭的組成、對戰犯的審判,直到認定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性質和對主要戰爭罪犯的懲治,都具有不可辯駁的法理依據。

東京審判在兩年七個月的審理過程中,盟國並沒有以戰勝國的姿態對戰爭罪犯以主觀、武斷的判決,而是以國際法為根據,在大量的人證、物證的基礎上,在給予戰犯以充分的自我辯論的基礎上而作出的法律判決。「這一點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

7. 跪求1500字的《東京審判》觀後感,要求從法律角度闡述

《東京審判》觀後感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你成功了……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在法庭上,許多犯人竟無視法官的存在,有的脫鞋,有的痛哭,還有一個甚至站起身來打了前面一個人的頭,說:「東條,我要殺死你!」這個犯人就應為裝病而逃脫了一次死刑。
第二次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當進入法官問訊時,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戰犯卻異口同聲地說道「我無罪」,這是無視國際法律、無視人道主義的軍國主義表現。在審判過程中,東條英機、板垣真四郎等說,「我們出於同情和友誼」,「我們是熱愛和平的日本人」,「我們是自衛戰爭,不違反國際法的戰爭」,「日本沒有侵略滿洲的任何行為」。更加令人痛恨的是,在抗日戰爭中,日本竟殺死了二百零一萬五千多個中國人!
決定死刑時,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緊揪住了我的心。在決定是否死刑的面前,11個法官決定用投票的方式來採取反對或贊同。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反對」「反對」「贊成」「反對」「反對」「贊成」「反對」,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
「贊成」「贊成」「贊成」「贊成」,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我們應該牢牢記住這些名字: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東條英機、武藤章、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記住並永遠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以警示我們,警示後人。
梅法官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而今,這些曾經給中國人民,給亞洲人民造成深重苦難,巨大損失的惡魔們卻被供奉到了日本的靖國神社,供其朝拜,這種公然給戰爭罪犯招魂的行徑是對正義的褻瀆,公理的踐踏!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日本人燒殺掠奪,經過八年奮戰,中國終於打敗了日本。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日本這樣一個小小的島國,竟敢如此猖狂?而中國這樣一個具有輝煌歷史的泱泱大國卻不堪一擊呢?媽媽告訴我,日本早在19世紀,就已經打開國門,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技,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而中國即從清代以後,就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神州大地慘遭日軍鐵蹄踐踏,不正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么?長大後,我一定要好好報效祖國,不讓中國再受欺負、受侮辱!能夠然古老中華為我們這新一代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歷史的記憶代代相傳!
東京審判的法律意義
東京審判的法律意義也是很深的。是對傳統國際法原理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確立現代國際法尤其是戰爭法基本原則的一次重要實踐,為20世紀下半葉對國際戰爭罪犯的審判提供了充分和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東京審判,正式名稱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其組織機構、訴訟程序等是由《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規定的。根據憲章規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美、中、英、蘇、澳大利亞、加拿大、法、荷、紐西蘭、印度和菲律賓11國各派一名法官組成,由澳大利亞法官威勃擔任庭長。與法庭組成人員相對應,在盟軍最高統帥下面,還設立了國際檢察處,由11國各派1名檢察官組成,作為一個起訴機關,在審判中代表11個國家擔任原告。由於其負責對甲級戰犯的控訴,許可權非常大,故首席檢察官即檢察長便由美國人並且是麥克阿瑟的親信季楠擔任。
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學界成員主要有法官梅汝璈,檢察官向哲濬,法官助理楊壽林,檢察官顧問倪征等。在兩年半漫長的審判中,向哲濬檢察官、倪征顧問等盡心敬業,有時常常是廢寢忘食,全力尋找各種證據,在一次次的辯論中,以一樁樁鐵證歷數了各個戰犯的種種侵華罪行。在定罪量刑階段,梅汝璈法官又日夜與各國法官反復磋商,最後終於將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這三個對中國人民犯下累累罪行、欠下無數血債的戰犯,連同東條英機等一起共7人,送上了絞刑台,為受到日本侵略者殘害的中國以及亞太地區人民伸張了正義。
東京審判在現代國際法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首先,東京審判確立了現代戰爭犯罪的新概念。1625年,格老秀斯在其名著《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對於違反國際法的犯人,捕獲者或審判者有權處其死刑。但是,一直到二次大戰前,戰爭犯罪的概念僅局限於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的行為,如殺人、放火、姦淫、虐俘、殘害平民等。東京審判(包括之前的紐倫堡審判)將戰爭犯罪的概念予以擴展,增設了破壞和平罪與違反人道罪。並通過審判實踐,對這兩種犯罪予以法理上的闡明。
東京審判確立的第二項新的戰爭罪是破壞和平罪,對於此項罪名,在法庭審理中曾有過激烈爭論。被告方以兩個質疑試圖否定法庭的管轄權:一、被告們參與戰爭時,侵略戰爭是否已被定為犯罪?如果當時不定為犯罪,那麼即使到了現在(審判時)定為犯罪,被告也是無罪的,因為「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二、縱使當時已定為犯罪,參與其事的個人是否也應該負責?
東京審判強調,上述兩項質疑,早在紐倫堡審判時即已解決,其法理依據為:侵略戰爭早已在國際法上被公認為是犯罪,而且是「最大的國際性罪行」,這已由一系列國際公約所證明。東京審判指出,紐倫堡審判在法理上是充分的,它沒有創設而只是以實踐行為適時地宣布了侵略戰爭是犯罪這一項國際法原則。
至於個人是否應承擔責任問題,法庭上被告以及西方某些國際法學者(包括東京審判的個別法官)提出了四個否定理由:一、侵略戰爭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主權的一種行使或表現,對其負責的應該是國家而不應該是個人;二、侵略戰爭是國際法上的犯罪,國際法是以國家而不是以個人為主體,個人在國際法上是沒有責任的;三、國際法對於違反它的規定的國家有制裁,但對於違反它的個人因沒有規定製裁方法而無從著手處罰;四、按照刑法原理,犯罪必須有犯罪者的「犯罪意思」,個人參加戰爭時是不可能有犯罪的意思的。
東京審判指出,關於第一項理由,由於國際法對國家和個人同時規定了義務,因此,對於破壞國際法的個人進行處罰是有法理根據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奎林案」等所支撐的。法庭強調,說個人應對侵略戰爭負責,並不等於國家可以免除責任。但由於現代國際法對國家責任更強調的是民事賠償,而加重民事賠償又會增加各侵略國人民的負擔,故強調對野心家和好戰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將是現代國際法發展的趨勢。
第二和第三項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國際法對處罰個人早已有了制裁方法,其實踐事例也是舉不勝舉,從對海盜和販賣人口的懲罰,到一系列國際公約,這個問題是早已解決了的。
對於第四項理由即犯罪的意思問題,東京法庭的判決書明確指出,第一,人人有知曉和遵守一切現行法(包括國際法)的義務,對於現行法的愚昧無知,不能作為免除個人罪責的辯護理由;第二,被告們在從事侵略的時候,縱使不能精確地了解侵略在國際法上是何等嚴重的罪行,但是以他們的知識和地位來說,他們決不會不知道破壞條約、攻擊鄰國的行為是錯誤和有罪的。因此,不能說他們沒有「犯罪意思」。
東京審判的實踐以及對上述法理的闡述,為二次大戰後國際法上戰爭犯罪理論的發展貢獻了有益的學術見解。1949年以後通過的各項旨在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權的《日內瓦公約》,所遵循的就是由紐倫堡和東京審判所確立下來的關於戰爭犯罪的原則。1993年聯合國安理會第827號決議通過的《審判前南罪犯國際法庭規約》和1994年安理會第955號決議通過的《盧安達國際法庭規約》,所依據的主要也是上述戰爭犯罪的概念,只是在表述時作了一些變化而已。
其次,東京審判確立了各項戰爭犯罪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一、追究犯罪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原則;二、官職地位(官方身份)不免除個人責任原則。三、長官命令不免除個人責任。
梅汝璈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中闡述道:兩個法庭之所以採取這一立場,法理的根據在於一個人只應該服從合法的命令,而不應該服從違法的、犯罪的命令。倘使他因服從命令而違反了明顯的、無可否認的戰爭規則,他便應該負不可逃避的責任。因為如果不這樣來認識問題的話,而只是把責任向發布命令的上級長官推,推到最後,將只有國家元首一個人或高級首長幾個人對某些戰爭罪行負責了。這對於戰爭法的有效實施會有極大損害。
這就是為什麼最後只有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他們幾個高級戰犯才判刑,也就是我認為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這部影片讓我看得熱血沸騰,不管是從法律意義上說還是從政治意義上說,她都喚醒了人們那顆愛國的心。讓人們的心為之顫抖!

8. 電影東京審判的資料

東京審判 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會議規定,發表了特別通告,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頒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內容與英、美、蘇、法4國在倫敦簽署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基本相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英、美、蘇、法、澳、荷、加、新(西蘭)、印(度)、菲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中國委派法學家梅汝璈為法官。由11國檢察官組成的委員會於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拆書。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判處7年徒刑 。7人絞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於1948年12月22日執行。自1950年起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將判刑的首要戰犯陸續釋放出獄。這次審判並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意志。但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

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真實人物部分角色: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溥儀:末代皇帝

滿清末代皇帝,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鍵證人之一。

41歲。身材瘦長,尖臉,帶黑邊圓框眼鏡,一口正宗北京話。

1909年四歲的時候登基。因夢想復位而成為日本人的傀儡,1932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1946年8月由蘇聯的伯力看守所前往東京作證。

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關鍵證人,並創造了作證時間最長(8天)的記錄。

在法庭上用詞新潮,情緒激昂的控訴日本人試圖利用他分裂中國的過程。但為了逃避責任,他在有些方面也說了與歷史有悖的話。

東條英機(由日本演員星野晃飾演)

甲級戰犯。戰爭狂人,兇狠殘暴,外號"剃刀將軍"。

受審時63歲。身材適中,有仁丹鬍子,齒暴牙黃。

1884出生於東京一軍閥家庭,其父崇尚武士道精神。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22歲即被授予少尉軍銜。日俄戰爭爆發後,隨軍進入東北。1928年擔任陸軍省整備動員課課長。1933年升任參謀本部軍事調查部部長。1937年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其間瘋狂鎮壓抗日軍民,並支持731部隊的活人試驗。

1940年任陸軍大臣,主張進一步擴大對中國戰爭,並准備跟蘇聯及英美開戰。1941年出任日本首相,並兼陸軍大臣和內務大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隨後密謀策劃了"珍珠港事件",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春天,在太平洋戰爭日方屢戰屢敗的情形下,逼迫參謀總長辭職,從此身兼四職,一意孤行實現其稱霸東南亞的"理想",由此將整個日本都壓進了大炮的槍膛,導致了國家的毀滅。戰後被捕,多次試圖自殺,但最終未遂,被視為鬧劇。因此雖視他人生命如草芥,輪到自己,卻是"千古艱難惟一死"。

東條受其父影響,養成了冷漠固執、殘忍好戰同時又不失謹慎的性格。掌權時陰冷高傲,必要時卻用看似溫和的微笑作為面具。

在東京法庭上因特殊身份被所有法官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穿舊軍服出庭,囂張氣焰不再,一直端坐如泥塑木雕,較為鎮定。後寫了220頁的口供書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櫻花瓣呀,悄悄而哀愁地落下來了。

土肥原賢二(由日本演員小池榮飾演)

甲級戰犯。日本陸軍特務系統中出了名的"中國通"。

64歲,圓臉,較胖。

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1913年來到北京,在日本特務機關"坂西公館"擔任助理,從此開始了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間諜特務生涯,後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步兵第九旅團長、陸軍航空總監、陸軍大將、日本東部軍總司令等職。擅長在中國各階層間製造內亂,是中國人所最熟識的著名日本特務。曾充當沈陽市長,扶植溥儀稱帝,勾結關東軍陰謀華北自治,煽動內蒙獨立,在各地唆使漢奸成立偽政權和維持會。

老練狡猾,詭計多端。個子不高,留著精心修剪的仁丹鬍子,談笑風生,善於交際,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

在法庭上幾乎不發一言。

松井石根(由日本演員名取幸政飾演)

甲級戰犯。

69歲。日本陸軍大將。

陸軍士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長期供職於參謀本部,繼任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及陸軍第十一師團團長等職。深切了解中國地理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地理形勢,在軍中有"中國通"的稱號。1937年在淞滬作戰中擔任總司令,南京淪陷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造成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在中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奉調回國,但仍在內閣和各種法西斯組織中擔任要職。

出庭時手持佛珠。在法庭上給人的感覺是一個"馴服得像綿羊一樣的老好人",一個"失了業或者欠薪已久的銀行書記員"。用各種荒謬的邏輯為自己辯護。

被判絞刑後作詩:長空籠煙霧,雲山兩茫茫,惟有富士雪,皚皚照遠方。

坂原征四郎(由日本演員平松慎吾飾演)

甲級戰犯。

62歲。日本陸軍大將。

方臉,留仁丹鬍子。

仙台陸軍幼年學校及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參加日俄戰爭,此後供職於關東軍,官至關東軍參謀長,長期在中國東北活動。1941年後分別任朝鮮軍總司令和駐新加坡日本第七方面軍總司令。

1904年參與日俄戰爭,1931年,身為陸軍大佐,參與策劃和實施了"九一八事變",謀劃成立"偽滿洲國",建立內蒙傀儡政權和華北傀儡政權;1938年出任陸軍大臣,極力主張擴大侵華戰爭。

看上去懵懵懂懂,實際上狡猾殘忍。

在法庭上自己提出了長達48頁的書面證詞,號稱要和中國檢察官大戰三百回合。

被判絞刑後作詩:不為軀體憂,不為靈魂懼,但念人世無情而獨悲。

田中隆吉(由日本演員大島宇三郎飾演)

45歲左右,圓臉,前額無發,微胖。

原日本陸軍中將,陸軍省兵務局局長。1942年退出現役。1946年7月5日作為證人出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畢業於陸軍大學,一直在日軍參謀本部工作,1927年後派駐北京和上海,後任關東軍參謀,並參加"東條軍團"侵佔內蒙古,對侵華日軍的運作了如指掌。

記憶力奇好。與不少被告關系密切,了解相當多的侵略陰謀內幕。在法庭上的證言非常關鍵和具有殺傷力。

大川周明(莫歧飾演)

甲級戰犯。

61歲。乾瘦。

日本的"戈培爾"。綽號"大東亞雄辯家"。

長期從事日本法西斯主義理論研究,法西斯理論狂熱的宣傳家和煽動家,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分子。"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的鼓吹者。曾擔任南滿鐵路東亞研究所所長;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

受審時有些神經質。邋邋遢遢。

在開庭第一天裝瘋逃過審判

虛構人物部分

肖南(由台灣演員朱孝天飾演)

二十九歲,中國《大公報》記者,戰前在日本留學,精通中文,英文,日文。

清癯高貴,一切心中瞭然,外表淡定隱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象一個浪跡天涯的浪漫詩人,亦象一個身懷絕技的俠客。
有李白的風骨和酒量,有小李飛刀李尋歡的視落魄為從容,有杜甫的憂心忡忡。唯獨不敢放棄的是人的正直和美好。

和田芳子(由台灣演員林熙蕾飾演)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肖南的初戀情人。

因為總是被眾多的兄弟甚至妹妹呵護,她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善良是所有人的天性,丑惡和卑鄙是偏狹的人眼中的折射,不承認有些人會因為貪欲和自私以及體制內的責任而走向墮落,她反對戰爭,但又理性的認為戰爭不過是責任的延伸,是不可避免的。總而言之,她生活范圍的狹窄造成她對世事人心過於美好的輕信。

她的眼神里永遠透露出一種清澈和平靜。短暫的一生只憤怒了一次,這一次憤怒導致了她成為了一個仇恨的犧牲品。

她希望做一個真正的能客觀表達她的目擊和思考的記者。她討厭政治,她對戰爭因為沒有親歷,因而一直保持距離感,她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單純的記者行為,更多的是職業要求和習慣。她認為政治家的事情就是誰要做老大的問題,因此就有戰爭,就有爾虞我詐,就有出賣,就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必然結局,這就是游戲規則。沒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但北野雄的變化讓她警醒了,而正夫的最後一怒使她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單純和幼稚。但已經晚了。生活就是這樣的,只有失敗的時候才能認識到自己當初是多麼的愚蠢。

北野雄(由金馬影帝、香港演員謝君豪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鄰居,也是芳子哥哥的莫逆之交。

強悍,豪俠之氣貫通全身每一個毛孔,容易激動,也容易走向極端,象一塊極硬的隕石。鋒利而隱忍,為感情和他所認定的正義及利益敢於付出一切,不顧一切但又精通權謀,極愛沖動但又不失策略。往左走是英雄,往右走便成了梟雄。但此時此地的風雲際會不可能成為過人之人,偏狹的國恨家仇以及當時軍國主義的過度侵害只能使他最終走向毀滅。讓人嘆息,讓人憂慮,也同樣讓人鄙夷。

和田正夫(由香港演員曾志偉飾演)

三十歲,芳子的哥哥,日本侵華軍人。

曾經是孔武有力的大哥,曾經是國家機器極佳的重要零部件。極富包容心和寬厚大度之優良品質,可以從容為國捐軀,可以凜然赴義,可以為家犧牲,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並且不求回報和彰揚,沉默如金,但又不憨傻,象一塊基石一樣可以托舉大廈,可以石破天驚。

但戰爭讓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心中翻江倒海面上不露一點痕跡,泰山崩於前依然靜默獨坐。患有重度失眠症。目光里有陰郁,有驚懼,這種驚懼是對自己對人的懷疑,北野宏的變化突然讓他感到人的可怕,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無知和人心不可把握的黑暗和能量,他既仇恨日本軍國主義倡導者,又恨參與和發動一切戰爭的政治家,在他眼裡已沒有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只要是戰爭,他都仇恨。戰爭使他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助,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什麼都不能抓住,他墜入了一個巨大無邊的空虛中。他一直沒說話,只有最後一次才說了幾句話,告訴北野雄,他的弟弟是他親手殺死的。最後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戰爭和正義的看法。然後,他死了。

和田纓子(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白雪雲飾演)

芳子的妹妹。曾經是熱血青年,曾經因為東條英機的鼓勵而成為一個獻身戰士的慰安婦,她視此為光榮使命,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高尚品質。但轉身已是滿身瘡痍,遍體鱗傷,她的美好的獻身被人所糟蹋,戰士需要的是她的身體,但不需要她的思想,戰士滿足的是性慾和發泄,不需要她的優良品質。她的付出除了給自己帶來致命的身心傷害外,其他的只是一個性工具而已。一個思想家,一個優秀妓女。一個把自己的燦爛年華隨手一擲奔赴污泥最終成為了行屍走肉的美麗少女。

北野弘

北野雄的弟弟,日本侵華軍人。曾經羸弱瘦小,文質彬彬,書生模樣,小弟做派。和山口正夫一起入伍,一直受山口正夫的保護。但戰爭的緊張驚懼,同伴的殘忍,國家的利益,戰士的瘋狂都讓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狂野,成為一個比任何人都要殘暴的殺人狂。後來的所作所為讓山口正夫目瞪口呆。

廣瀨一郎(由日本演員小池幸次飾演)

東條英機等戰犯的辯護律師。狡詐,雄辯,善於捕捉對手哪怕一絲一毫的微小瑕疵,並有力量和足夠的智謀出擊。可惜因為站在正義的對面而失道寡助,無力回天。永遠不會去犧牲,永遠做一個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者。

9. 求助!《東京審判》影片 觀後感. 謝謝

梅先生因為是我國法學界權威,翌年被任命為我國參加「遠東軍事法庭」的首席審判官。
然而,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中、英、蘇、加、法、新、荷、印、菲十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英、中、蘇、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在對戰犯量刑方面,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辯。一些來自未遭到日軍過多侵略踐踏的國家的法官們不贊成處以死刑。為了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審判過程中兩年來收集的日軍暴行,例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就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雖然從1946年5月開庭歷時兩年半的時間里他享受著豐厚的待遇,但是由於他從報上看到國內「譏餓」、「內戰」的壞消息,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所以當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公布梅汝璈為行政院委員兼司法部長時,他拒絕去南京赴任履新。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後,他由東京設法抵香港與中共駐港代表清華校友喬冠華取得聯系,秘密由港赴京。抵京第三天,便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成立大會,周恩來在會上介紹:「今天參加這個會的,還有剛從香港回來的梅汝璈先生,他為人民辦了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1950年,梅汝璈擔任外交部顧問。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7年「反右運動」時,梅汝璈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了更嚴重的批判。外交部的「造反派」在抄家時搜出那件他曾在東京審判時穿過的法袍,如獲至寶,以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動歷史問題的確切證據,並試圖將其燒毀。但梅汝璈對此有理有節地應對抗爭,並進行了巧妙的周旋,從而保存下了這件歷史的珍品。
1973年,梅汝璈在飽受摧殘之後,懷著對親友的眷戀,對「文革」的不滿和厭惡,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終年69歲。
1976年底,他的家人遵囑將厚達尺余的東京審判判決書中文原稿和他在東京大審判時穿過的法袍,無償捐獻給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希望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警示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歲月。
當梅汝璈被任命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時,他才42歲。在當時的中國法學界和司法部門,資望深、年齡大的人士比比皆是。可是,執法東京的重任卻偏偏落到了剛剛步入中年的梅汝璈身上——這無不得益於梅汝璈多年來在法學研究、教學和司法實踐方面的出色表現。輿論對他的評價是:精通法學理論,善於雄辯而又頭腦冷靜。
飛赴東京

1946年3月20日,上海華懋公寓1層的大廳里,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今天就要肩負祖國重託,飛赴東京。臨行前,梅汝璈向新聞界慷慨陳詞:「審判日本戰犯是人道正義的勝利,我有幸受國人之託,作為庄嚴的國際法庭法官,決勉力依法行事,不負政府與國人囑望。」
當日,《中央日報》、上海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中國最權威的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刊出消息: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梅汝璈到達東京後,作為戰勝國派出的法官,下榻於東京「帝國飯店」,出門有專車,餐廳有專席。優厚的待遇並不能使梅汝璈減輕對祖國命運的牽掛。他每天翻閱侍者送來的英文報紙,看到的是滿目的凄涼:「飢餓的中國人在吃樹皮、鼠肉和泥土」,「滿洲大規模內戰爆發,中國殷切期待馬歇爾特使返華調停」。國破山河在,國家尊嚴何在?梅汝璈因此不願去餐廳,只有按鈴請侍者把早飯送到房間里來。
在盟軍最高統帥部中國聯絡官為梅法官舉辦接風宴會。宴會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次長兼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顧毓琇,將一柄裝飾華貴的寶劍贈予梅汝。梅汝璈深深鞠躬,雙手過頂接劍。他說:「『紅粉送佳人,寶劍贈壯士』。可惜我非壯士,受之有愧。」顧毓琇說:「你代表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和千百萬死難同胞,到這侵略國的首都來懲罰元兇禍首。天下之壯烈事,以此為最。君不為壯士誰為壯士!」
聽罷,梅汝璈拔劍出鞘,動情地表示:「戲文中常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 一番話,令在座者無不擊掌稱快。
《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激動和歡欣。他不無擔憂。他以一個記者的敏感以及對社會現實、國際利益的透徹了解,預感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畢竟,梅汝璈是一個留學美國,回國後又多年從事教學和法院工作的學者型專家。
回到飯店後,梅汝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想起了一位老朋友在得知自己將執法東京後吟誦出來的詩句:
法界推巨擘,中外早知名。
時也春正月,快哉此一行。
同仇增敵愾,官讞律長城。
我有拳拳意,非君孰與傾?
東京審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起訴書。但撰寫起訴書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控訴這些被告犯罪行為的時候,從什麼時間算起?國際檢查局內部對此發生了嚴重分歧。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另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中國代表團的提出應以1928年1月1日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為對日本戰犯起訴的起始日。國際檢查局內部經過鄭重的討論,贊成中國代表團的主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控被告的犯罪行為從1928年開始到1945年為止,總共約18年。
用尊嚴維護尊嚴
1946年4月,11國法官齊集東京,正式開庭審判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各位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將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這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前各國法官最為關注的問題。梅汝璈也不例外,他對助手說:「任何國際場合,爭坐次在所難免,這是關系國家、民族地位和榮譽的大事,故應有的位置必須力爭得到之。」
雖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其敏感,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澳大利亞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衛勃,想使兩位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衛勃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微笑著傾聽良久的梅汝璈終於說話道:「個人的坐次,本人並不介意,只因與各位同仁一樣,是代表了各自的國家來的,所以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
這一軍「將」得厲害。因預定的開庭日期將至,法官們如果都要請示國內而後定,必拖延時日。衛勃認定不能開這危險「先例」,忙說:「為確保准時開庭,坐次問題必須盡快排定,希望梅先生從大局出發。」
梅汝璈收斂笑容道:「同意庭長的意見,但中國代表應排在第二位。眾所周知,中國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日時間最長,付出犧牲最大,審判的又是日本戰犯。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故我提議,各位都不用爭了,法官的坐次,按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實屬順理成章。」他接著報了各簽字國的順序: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對於梅汝璈的提議,幾個西方國家代表心裡根本不願接受。直到5月2日,即正式開庭的前一天,衛勃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
下午4時,法官們都按要求做好了准備,在法官休息室集合。這時,衛勃突然宣布:法官座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蘇、法、加、荷、新、印、菲,這是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了的安排。按照這個安排,庭長右邊是美、中法官,左邊將是英、蘇法官。很明顯,英美居中,排擠中國,同時以壓制加拿大作為陪襯(按照受降簽字次序加拿大應排在法國之前)。大家不禁愕然。中國法官梅汝璈和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最為憤慨。梅汝璈當即指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欲退出預演,以示抗議。
開庭預演儀式已經推遲了約半個小時,審判大廳里的人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承擔得起推遲明天正式開庭的嚴重後果,因為這個日期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那是令人窒息的20分鍾。當衛勃第三次來到中國法官辦公室的時候,他盯著梅汝璈一字一句地說:「兄弟們同意你的意見,預演就按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
這時已經是下午5時了。一個爭論多日、僵持很久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場的上海《申報》記者以自豪的神色告訴外國同行:「中國抗戰長達8年,戰勝日本功勞最大,應當佔有這光榮的一席。」
舌戰美國法官
當11位對日參戰國的法官穿著法袍庄嚴地坐在審判席上等待預演開始時,法官之間又因國旗位置而發生的爭執。這時候,審判席後面插著的參戰國國旗,美國國旗插在第一位,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中國的法律顧問吳學義一看,立刻向梅汝璈打手勢。梅汝璈馬上心領神會,向庭長衛勃提出:「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
美國法官克萊墨十分傲慢地說:「為什麼?」梅汝璈當即用流利的英語慷慨激昂地闡述了中國軍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他說:「殘暴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侵略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受其害的中國人民傷痕累累,幾千萬亡靈沉冤九泉。17年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國軍民傷亡逾3500萬人,擊斃擊傷日軍達130多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總數的70%。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正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
隨即,中美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幾番唇槍舌劍,美方理屈詞窮,最終做出讓步,中國國旗插在了第一位,美國國旗則移至第二位。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國旗插在首位的第一次!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所以,當中國國旗剛剛插在第一位,國內新聞媒介就立即刊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號外」。
中國代表團從抵達東京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的40餘天時間里,憑著對正義事業的高度責任感,進行著這場為千百萬受害者伸冤報仇的艱苦鬥爭。他們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期望,28名甲級戰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東條英機等7名主要甲級戰犯被判死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梅汝璈憑著他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法律知識,全程參加了這次審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判進行到後期,圍繞對戰犯的量刑問題,法官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辯。
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中,一些人所在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中沒有過多遭到日軍的侵略踐踏,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缺乏切膚之痛,他們因此主張對戰犯從寬處理,有的法官則由於國內刑法廢除了死刑而不贊同對戰犯處以死刑,還有的則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處死罪大惡極的戰犯。
梅汝璈用充分的證據證實了日軍的暴行,例如,光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就使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單純用毒氣殺人的辦法殘酷百倍。
鑒於此,梅汝璈主張對日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陳詞和據理力爭下,11名法官就死刑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土肥原賢二等7個日本主要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中國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對於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日本國內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梅汝璈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戰爭和歷史: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建議你再看幾遍。

10. 跪求從法律角度寫的《東京審判》的觀後感,專業人士幫忙!!!😘😘&#

A 《東京審判》的觀後感


東京審判,共開庭818次,法庭紀錄48000頁,判決書1200頁,檢察方與辯護方共提出證據4336件,雙方提供證人1194人,其中419人出庭作證,整個審判共耗資750萬美元。在審判中,同時還配備了大量翻譯人員,並設有一個三人語言仲裁小組,以便當庭對翻譯問題作出裁定。從而構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審判,在現代國際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東京審判,是對傳統國際法原理的繼承與發展,也是確立現代國際法尤其是戰爭法基本原則的一次重要實踐,為20世紀下半葉對國際戰爭罪犯的審判提供了充分和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東京審判在現代國際法學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首先,東京審判確立了現代戰爭犯罪的新概念。1625年,格老秀斯在其名著《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指出,對於違反國際法的犯人,捕獲者或審判者有權處其死刑。但是,一直到二次大戰前,戰爭犯罪的概念僅局限於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的行為,如殺人、放火、姦淫、虐俘、殘害平民等。東京審判(包括之前的紐倫堡審判)將戰爭犯罪的概念予以擴展,增設了破壞和平罪與違反人道罪。並通過審判實踐,對這兩種犯罪予以法理上的闡明。

東京審判確立的第二項新的戰爭罪是破壞和平罪,對於此項罪名,在法庭審理中曾有過激烈爭論。被告方以兩個質疑試圖否定法庭的管轄權:一、被告們參與戰爭時,侵略戰爭是否已被定為犯罪?如果當時不定為犯罪,那麼即使到了現在(審判時)定為犯罪,被告也是無罪的,因為「法律不能溯及既往」;二、縱使當時已定為犯罪,參與其事的個人是否也應該負責?

東京審判強調,上述兩項質疑,早在紐倫堡審判時即已解決,其法理依據為:侵略戰爭早已在國際法上被公認為是犯罪,而且是「最大的國際性罪行」,這已由一系列國際公約所證明。東京審判指出,紐倫堡審判在法理上是充分的,它沒有創設而只是以實踐行為適時地宣布了侵略戰爭是犯罪這一項國際法原則。

至於個人是否應承擔責任問題,法庭上被告以及西方某些國際法學者(包括東京審判的個別法官)提出了四個否定理由:

一、侵略戰爭是一種「國家行為」,是國家主權的一種行使或表現,對其負責的應該是國家而不應該是個人;

二、侵略戰爭是國際法上的犯罪,國際法是以國家而不是以個人為主體,個人在國際法上是沒有責任的;

三、國際法對於違反它的規定的國家有制裁,但對於違反它的個人因沒有規定製裁方法而無從著手處罰;

四、按照刑法原理,犯罪必須有犯罪者的「犯罪意思」,個人參加戰爭時是不可能有犯罪的意思的。

東京審判指出,關於第一項理由,由於國際法對國家和個人同時規定了義務,因此,對於破壞國際法的個人進行處罰是有法理根據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奎林案」等所支撐的。法庭強調,說個人應對侵略戰爭負責,並不等於國家可以免除責任。但由於現代國際法對國家責任更強調的是民事賠償,而加重民事賠償又會增加各侵略國人民的負擔,故強調對野心家和好戰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將是現代國際法發展的趨勢。

第二和第三項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國際法對處罰個人早已有了制裁方法,其實踐事例也是舉不勝舉,從對海盜和販賣人口的懲罰,到一系列國際公約,這個問題是早已解決了的。

對於第四項理由即犯罪的意思問題,東京法庭的判決書明確指出,第一,人人有知曉和遵守一切現行法(包括國際法)的義務,對於現行法的愚昧無知,不能作為免除個人罪責的辯護理由;第二,被告們在從事侵略的時候,縱使不能精確地了解侵略在國際法上是何等嚴重的罪行,但是以他們的知識和地位來說,他們決不會不知道破壞條約、攻擊鄰國的行為是錯誤和有罪的。因此,不能說他們沒有「犯罪意思」。

東京審判的實踐以及對上述法理的闡述,為二次大戰後國際法上戰爭犯罪理論的發展貢獻了有益的學術見解。1949年以後通過的各項旨在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權的《日內瓦公約》,所遵循的就是由紐倫堡和東京審判所確立下來的關於戰爭犯罪的原則。1993年聯合國安理會第827號決議通過的《審判前南罪犯國際法庭規約》和1994年安理會第955號決議通過的《盧安達國際法庭規約》,所依據的主要也是上述戰爭犯罪的概念,只是在表述時作了一些變化而已。

其次,東京審判確立了各項戰爭犯罪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

一、追究犯罪者個人的刑事責任原則;

二、官職地位(官方身份)不免除個人責任原則。

三、長官命令不免除個人責任。

這部影片讓我看得熱血沸騰,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學界成員主要有法官梅汝璈,檢察官向哲濬,法官助理楊壽林,檢察官顧問倪征等。在兩年半漫長的審判中,向哲濬檢察官、倪征顧問等盡心敬業,有時常常是廢寢忘食,全力尋找各種證據,在一次次的辯論中,以一樁樁鐵證歷數了各個戰犯的種種侵華罪行。在定罪量刑階段,梅汝璈法官又日夜與各國法官反復磋商,最後終於將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這三個對中國人民犯下累累罪行、欠下無數血債的戰犯,連同東條英機等一起共7人,送上了絞刑台,為受到日本侵略者殘害的中國以及亞太地區人民伸張了正義。

東京審判,不管是從法律意義上說還是從政治意義上說,她都喚醒了人們那顆愛國的心。讓人們的心為之顫抖!

熱點內容
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主題手抄報 發布:2025-01-21 12:00:46 瀏覽:373
食品檢驗的法規 發布:2025-01-21 11:49:43 瀏覽:643
民法總則考試答案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609
刑法教學法規 發布:2025-01-21 11:26:37 瀏覽:155
經濟法出現於什麼時期 發布:2025-01-21 11:25:40 瀏覽:724
辭職報告與勞動法之間的關系 發布:2025-01-21 11:17:32 瀏覽:779
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標准 發布:2025-01-21 11:13:03 瀏覽:802
泗洪縣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1 10:03:11 瀏覽:920
涉外經濟合同法等其他合同法 發布:2025-01-21 10:01:42 瀏覽:621
80歲以上老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1 10:01:41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