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氵法律知識

氵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7-24 21:48:39

⑴ 什麼是法律

法律是一種行為准則,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地位的工具。一下贈送學習方法,祝您順利的通過2012您的司法考試:
09年484分狀元司考心得與經驗
作者:朱晶晶 2009年司法考試成績484分 09年北京海天學校網路班學員
一、心態篇
熟悉司法考試的人都知道,如果要論考試體系之龐大,內容之繁雜,司考堪稱經典,也因此被很多人稱之為「天下第一考」。他的輔導教材(俗稱「三大本」)有幾百萬字,列入考試范圍的發條多達一萬二千多個,要想掌握其中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小部分,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復習備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對許多人而言,這也是一個煎熬乏味的過程。畢竟選擇司考,就必須選擇面對一天十多個小時的學習,選擇面對枯燥乏味的法條,每天重復再重復,天天如此……
不得不說,司考考的不僅是法律,也是在考驗人的心態和意志,要戰勝司考,就先得戰勝自己!
復習備考一定要有「三心」。
首先得下定決心,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以「不考則已,一考必中的昂揚鬥志投入到司考復習中去,不要給自己留太多後路,如果只是抱著「試一試,不行,明年再考」想法,你很難真正付出努力,更談不上通過司考了。
其次是要樹立信心。在復習中,大家可能會面臨很大的精神壓力,每天的復習要在法條與法條之間絞盡腦汁,在案例與案例之間左右掙扎,這時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戒驕戒躁,學著不斷肯定自己,鼓勵自己,細心體味這每天進步一點點帶來的充實感和信心,把司考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
還要有恆心。「司考之道,貴在堅持」,要想成功必須持之以恆,備考過程中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是極其難熬的,但就想長跑的極點,熬過去就好了。備考時也一定要求你每天必須看多少多少小時,但你一定要堅持每天都抽出適當的有效時間來復習。特別是到後期全面復習遇到混淆容易忘記的時候,毅力更是特別重要,多堅持一分鍾,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二、復習資料的選擇及利用。
A,              關於「三大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選擇好的復習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網上一直有很多考友在討論要不要看「三大本」,筆者既復習了三大本也翻閱過其它的一些輔導資料,相信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我個人認為:看三大本還是十分必要的。畢竟其作者大多是試卷的出題人,在書中涵蓋了不少出題老師的觀點和思維傾向,比市面上任一本教材都權威,你不看出題人寫的東西,還看誰的?通過研究歷年真題,你會發現很多題目(尤其是法理學)的答案就是三大本中的原話,這在卷一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09年卷一一道有關增值稅的題,其知識點相信除了三大本外,其他的復習資料是不大可能會提到的。很多人都說09年卷一考的很偏很細,導致卷一得分普遍不高。實際上,如果考友在復習中好好看了三大本中的卷一,相信一定會取得一個好成績的。
不過話說回來,三大本中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數百萬字,通讀一遍就會花太多的時間,如果再來上一兩遍的話,估計還沒上戰場就犧牲在三大本上了。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看三大本呢?我的方法有二:1.是要看,但不必全看,即:有選擇的看;二是找出重點,反復識記。「有選擇的看」是指在三大本中,卷一不用看經濟法部分和司法職部分,卷二隻用看刑法總則部分,而刑法分則,刑訴法,行政與刑訴部分都不必看,卷三隻用看民法部分(具體復習方法會在下文中提到)。「找出重點反復識記」顧名思義:即找出需復習的重點內容,然後反復的復習、背誦。這樣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找出重點內容呢?相信參加輔導班的同學,在這方面可能輕松多了,輔導老師在講解中會幫你圈出重點內容,你只要在聽到後識記即可,而沒上輔導班的同學也可以先將三大本上需看的內容先通讀一遍,再做一遍真題,往往真題里反復考到的內容就是重點所在。(最後補上一句:三大本的復習要提早進行,往往考試當年的要五月份才出,這時太晚了,所以建議用前一年的教材復習,改動不會太大,且可等新教材出來後買教材增補本。)
B,              關於法條
考友們要購買法條,最好選擇將相關司法解釋附在相應法條之後的那種,這樣識記和理解起來較方便。我不推薦買重點法條,大家從09年的真題可以看到,司法的試題有更細化的趨勢,重點法條必然遺漏很多考點,且大家在平時的復習中,必然需查閱各種法條,顯然重點法條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另外,大家在復習中,一定要注意對法條的記憶,畢竟司考作為職業資格考試,考查內容的實踐性較強,考試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對法律關系的定性,更要熟練掌握法律法規。大量的考題都是直接考查對法條的掌握程度,這點在做多選題時表現的非常明顯,有的多選題的四個選項就是在對四個不同的法條進行考查。一旦其中一個識記不準的話,就極可能導致整道題目的錯誤,由此,法條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列入司考范圍的法條有一萬二千多個而人的記憶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得了如此多的內容。在法條記憶方面仍要把握重點,因為司法考試真正會考到的只有10%左右,大家只要抓住並掌握這10%的內容,司考要拿高分這絕不在話下。當初我復習時,也曾為掌握不好法條的問題苦惱過,最初的復習時,由於對司考缺乏了解,找不著考試的重點,背了很多法條,但做題效果極差,尤其是做多選時,錯的一塌糊塗。還記得,有一次在做完一套訴訟法的模擬題後,因錯太多而焦躁的趴在桌子上哭.這種情況直到我上了海天法條串講班的學習後,才得到解決。輔導班老師用生動幽默的講解幫我圈出了重點的法條,並通過對疑難法條背後法理的解釋,讓我在腦子里建立起法條間的邏輯體系,就這樣不但記住了大量法條,且做題的正確性得到很大提高。說到這里,要十分感謝海天。
C,              關於講義
輔導班老師的講義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從事司考輔導的往往都是著名大學的教授博士,對法學知識有深厚獨到的見解,且又常年從事司考研究工作,對司考的重點難點有非常准確深刻的把握,其講義往往就是該科目的考試精華所在,涵蓋了絕大多數的考點,當然了,配上老師的講解會更好。因為老師的講解會幫你分析並補充很多重點內容,講義真的非常重要!
D,              關於真題
說到真題幾乎沒人會否認它的重要性,經典是過去的流行,流行是未來的經典,歷年真題正是多年經典之作。記得有句關於真題的名言「做歷年的真題就是做未來的考題」,關於真題的重要性,我的整個復習歷程都在不斷的體味。確實,真題真的是非常重要,但此重要性並非適用於所有科目,對於除了憲法、法制史、經濟法以外的科目,真題是怎麼研究都不過分。我個人建議是要看三遍以上。其中民法、刑法、行政法等要看五遍以上,因為民法、刑法等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真題對重點的指向性十分突出,做真題的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它翻來覆去就是考那麼幾個知識點,只不過年年換個形式考而已,只要你真正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它再怎麼變都做的出來。
另外在訴訟法中,真題的重復性還很高,甚至出現過連續兩年考一模一樣的試題的情況。因此,一定要掌握好真題,但由於備考的時間有限,我指的做三遍五遍不是要求大家所有真題都翻來覆去做,最好是第一遍做完後,將做錯的題和解析中重點的部分用彩色的筆標注出來,第二遍時只做標注部分,第三遍只要看標注的部分即可,這樣過一遍真題是很快的,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像憲法法制史、經濟法這幾部分,我個人認為真題看一遍足矣,因為它的內容較分散,重點性不突出,且真題鮮有重復考查,大家只要看一遍真題,大概掌握出題人的考查思路即可。
E. 關於練習題
談到「做練習題」,我個人認為,那是必須的!但應精做,不可搞題海戰術。
研究真題固然重要,但真題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往往一個部門法,歷年的真題加起來也不一百道,實在不足以涵蓋考查范圍,且普通考生研究真題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很有限,很多時候難以吃透其背後的真意,真題稍換一個形式,可能就做不出來了,而通過做習題可以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培養題感,訓練題速,查漏補缺,…… 因此,做一定的習題十分必要。但這絕不是說應該花很多的時間在做練習題上,這樣一是會浪費大量寶貴的復習時間,二是很多習題重復率很高,翻來覆去就是考一個知識點,做題的效益很低;三是許多習題質量較低,有較多的錯誤答案或沒有解析,做許多這樣的題反而會誤導考友,對復習有害無益。
我建議大家在第一輪復習時選擇一套質量較高的習題(最好是配套的那種)來做,像白皮書就還不錯,另外,輔導班老師出的題質量也很高,不但錯誤極少,解析較全面,且往往是老師根據真題結合預測考點所編的,價值較高。
做完習題後一定要將做錯的部分標注出來,或記入錯題本,這樣,在下一遍復習時就可以直接復習之前標注的部分或錯題本了。復習時也要著重於之前錯的較多的的知識點,從而攻克學習的較為薄弱的部分,掃除知識盲區。這正所謂精做。
F.關於輔導班
很多考友為要不要上輔導班而猶豫,其實我一直覺得輔導班起一個助推器的作用,關鍵是每個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復習模式。
很多朋友本身是學法律出身的,專業功底較深厚,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復習,自是能順利過關。但一些考友如果想我當初復習時那般,沒有法學功底或基礎較薄弱,又想一次過司考,那麼不妨選擇參加一個輔導班。畢竟通過輔導班的輔導既能點撥復習方向,制定復習計劃,從而提高復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通過老師系統全面的講解,在幫你樹立或完法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突出各部門法的重點難點,對復習的幫助是很大的。像我作為一個非法本,法學基礎十分薄弱,最初復習時對司考又十分的陌生,復習起來全無方向感,十分的吃力。後來通過參加海天的遠程網路課堂以後,我的備考才逐步走上正軌。
根據輔導老師結合我的情況幫我制定的復習計劃,我很快就進入了復習狀態。當時我每天用六個小時的時間聽課,一邊聽課一邊對照三大本和老師的講義進行復習,剩下的時間用來做題和背誦法條,就這樣過了七個多月的備考生涯。
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仍覺得蠻充實快樂的,不少老師的課精彩紛呈,分析精闢,語言幽默,讓我對聽課充滿了期待,復習過程中除了背誦訴訟法的法條外,倒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想到這,我蠻想對當時海天學校的李仁玉、楊帆、張海峽、王旭等老師說聲謝謝的,正因為有你們的陪伴,我對司考復習充滿了信心,謝謝你們!
最後
每個人的自身情況不同,復習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在此,我僅談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一方面,期望通過以上文章與其他考友交流經驗,另一方面,給後來參加者以反思參考,如是而已。
祝願參加司考的朋友們夢想成真!
北京海天學校先贈送價值980元的實體法先行班 申請[email protected] 付老師

⑵ 一個三點水+一個色字是什麼字

「氵+色」見在線字典http://www.zdic.net/zd/zi3/ZdicF0ZdicA3ZdicB4Zdic8A.htm

該字是【泡】的訛字。

見《中華字海》540頁部分掃描(點擊看大圖)

⑶ 舉例說明錯別字的危害

(1)一個人有意或無意地寫了錯別字,就會令人費解甚至誤解,這樣就會影響意義的表達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際作用。
(2)如果在國際協議和文件中出現了錯別字,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出了錯別字,其後果便可想而知了:只會給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並且影響國家的聲譽。
(3)不正確使用規範字給市場經濟和商家經營帶來的危害性和社會影響。這些字的出現不僅給市場造成混亂,也影響了城市形象。
(4)在商品廣告和商家招牌上,使用任何生造字、不規范簡體字都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行為。作為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該自覺使用國家規定的規範字,這是推廣普通話、使用規範字的自覺行動,也是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

避免方法:
1、分清字義
字義決定漢字的正確使用,明了字義是明辨字形正誤的基礎。如果明白了易混字的意義,就能有效地避免錯別字。「堅」是結實、硬、堅固的意思;「艱」是困難的意思,學生先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再用到「堅固、堅強、艱難、艱辛」等詞就能區分清楚了。知道了「戴」是加在頭、面、頸、手等處,還有尊奉、推崇的意思;而「帶」是攜帶、捎帶的意思,學生於是對「戴帽子、擁戴、帶口信、帶行李」等就一目瞭然了。再如,「廝打」中的「廝」是互相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字義,就不會寫成「撕打」;「貪贓枉法」中「贓」是贓款,而不能寫成「貪臟枉法」。
2、推想字形
漢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聲字,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推想形旁,學生明了字義所屬,就能大致判斷字在詞中運用正確與否。如「謳歌」是歌頌的意思,左邊是「訁」旁;「漚肥」要用水泡,左邊是「氵」;「嘔吐」經口腔排出,所以左邊是「口」旁。再如「劈」只要想到用「刀」劈,形旁為「刀」聲旁為「辟」,就不會出錯。
3、理清源頭
很多詞語、成語都有出處——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帶領學生一起找到字詞的源頭,就能使他們避免寫錯別字。如「班門弄斧」,「班」指魯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擺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會寫成「搬門弄斧」。「再接再厲」總有學生寫成「再接再勵」,因為這個成語意為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常用來鼓勵他人。實際上,這個成語最早的意思是:為了斗雞時使自己的雞獲勝,每次斗前,在磨刀石上磨磨雞的喙,使它的嘴尖鋒利。「厲」通「礪」,指的是磨刀石。因此「再接再厲」的「厲」只能寫成「厲」。
4、易錯字強化記
寫字時,多一筆、少一筆就會發生錯誤的字有很多,如「梁、染」,「低、紙」,「縣、具」,「喪、嚷」等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成類強化記憶,還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法進行理性記憶。
5、注重第一印象
第一次和某個生字見面,一定要讓學生形成清晰、准確的印象,要從音、形、義三方面結合起來理解記憶,不然錯誤印象會頑固地留在學生腦中,不易抹去。
6、查字典
平時要注意督促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詞語在運用上有了不少變化,甚至一些字形也有變化,要及時讓學生留意掌握。遇到不認識、拿不準的字更要及時查字典,不能盲目按聲旁定字形。
7、書寫規范
漢字書寫筆畫要規范,不規范的書寫會造成對字的理解的偏差,一些形似的字,如果寫得潦草,就會混淆,無法辨認。
每個人在使用漢字時都免不了出現差錯,教師平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將常寫錯的字編成小冊子,並常常翻看,對於減少錯別字也是非常有益的。

⑷ 法律都有什麼法

我們的國家
制定了許多
法律
、特別是近些年,立法速度加快,每年都有不少法律、
法規
頒布實行。對法律種類的劃分,可以從不同
角度
,有不同的劃分方法。如:
從法律的文字表現形式方面劃分,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從法律的適用范圍方面劃分,可分為普通法和特別法;從法律制定的
主體
方面劃分,可分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從法律的內容方面劃分,可分為實體法和
程序
法;等等。
對於我們
打官司
的人來說,對法律可以這樣來劃分:

憲法
,它是
國家的根本大法
,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
母法
。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
的子
法。
子法
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
法則
無效。除了母法——憲法之外,我們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門。即:(1)刑事;(2)民事;(3)經濟;(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打的
官司
,側重學習其中的一個部門法律、法規。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
行為
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
職責
罪暫行
條例
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
刑事案件
程序、
步驟
的法律。如
刑事訴訟法
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
婚姻法
、繼承法、收養法、
著作權法
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
民事訴訟法
、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
暫行規定
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
技術合同法

稅法
、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
環境保護法

勞動法
、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
行政訴訟法

行政復議條例
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⑸ 什麼是法律

法是包括法律,法則,國際法,法理,法度等意思。

法律則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其他普遍性規定。

拓展資料

法,fa,從氵從廌()從去,以水之平、廌觸不直者去之。後簡為法。即解廌,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能用角去觸理曲的人。基本義:刑法;法律;法度。

解廌具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徵。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 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 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⑹ 消防小知識

《消防安全常識二十條》是從國家消防法律法規、消防技術規范和消防常識中提煉概括的,是公民應當掌握的最基本的消防知識。具體包括:
一、自覺維護公共消防安全,發現火災迅速撥打119電話報警,消防隊救火不收費。
二、發現火災隱患和消防安全違法行為可撥打96119電話,向當地公安消防部門舉報。
三、不埋壓、圈佔、損壞、挪用、遮擋消防設施和器材。
四、不攜帶易燃易爆危險品進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不在嚴禁煙火的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動用明火和吸煙。
六、購買合格的煙花爆竹,燃放時遵守安全燃放規定,注意消防安全。
七、家庭和單位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並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八、每個家庭都應制定消防安全計劃,繪制逃生疏散路線圖,及時檢查、消除火災隱患。
九、室內裝修裝飾不宜採用易燃材料。
十、正確使用電器設備,不亂接電源線,不超負荷用電,及時更換老化電器設備和線路,外出時要關閉電源開關。
十一、正確使用、經常檢查燃氣設施和用具,發現燃氣泄漏,迅速關閥門、開門窗,切勿觸動電器開關和使用明火。
十二、教育兒童不玩火,將打火機和火柴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
十三、不佔用、堵塞或封閉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車通道,不設置妨礙消防車通行和火災撲救的障礙物。
十四、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吸煙,不亂扔煙頭。
十五、學校和單位定期組織逃生疏散演練。
十六、進入公共場所注意觀察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記住疏散方向。
十七、遇到火災時沉著、冷靜,迅速正確逃生,不貪戀財物、不乘坐電梯、不盲目跳樓。
十八、必須穿過濃煙逃生時,盡量用浸濕的衣物保護頭部和身體,捂住口鼻,彎腰低姿前行。
十九、身上著火,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衣物覆蓋,壓滅火苗。
二十、大火封門無法逃生時,可用浸濕的毛巾衣物堵塞門縫,發出求救信號等待救援。

⑺ 漢字小常識

1、漢語屬於漢藏語系。
2、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符號,它大約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漢字是從事社會生產勞動的人們創造的。
3、漢字包括三要素:形、音、義。
4、六書之說,是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學者分析歸納出來的六種字形結構的規律,許慎《說文解字》對六書部首定義,並舉實例,對後世影響最大。
5、「六書」的名稱和順序是: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形聲;五、轉注;六、假借。前四種是造字的方法,後兩種是用字的方法。
6、漢字的字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增加,漢字中形聲字最多。
7、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個。
8、漢字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兩種:獨體和合體。象形、指事字多是獨體字;會意、形聲字多是合體字。如:日、月、上、下是獨體字,景、岩、江、河是合體字。
9、漢字從古到今,先後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楷書是現在通行的手寫體和印刷體。
10、反切是中國古時候最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特點是以上一字的聲母與下一字的韻母拼合成一個字的音。
11、古代漢字字音有四聲,這四聲是:平、上、去、入。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四種聲調不盡相同。
12、古代中國人寫詩歌都要求押韻。「韻」包括一個字音的主要母音和韻尾。凡是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的,就是同韻的字。把同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韻。
13、古代詩歌押韻的依據是韻書。最重要的韻書有《切韻》、《廣韻》和《中原音韻》。《佩文韻府》是清朝康熙年代編輯的分韻編排的辭書,我們現在寫作詩詞還可利用它查尋典故,修飾詞藻。
14、中國最早的字典是《爾雅》。《爾雅》的字是按意義分類的,全書共十九章。
15、中國按字的形體及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研究中國文字學的主要參考書。後代研究此書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16、《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作者是西漢的楊雄。全書將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
17、中國語源學的第一部書是劉熙寫的《釋名》,《釋名>>試 圖找出每個漢字最初命名的原因。
18、中國的方言一般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南方言等七大方言。
19、漢字由繁變簡的四個主要途徑:「代」、「換」、「省」、「承」。
20、漢語的書面形式,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1919年「五四」 運動以後,白話文取得了正式書面語資格。
21、現代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22、中國的共同語,在中國大陸稱「普通話」,在台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三種稱說,名稱不同,實質相同。
23、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五個部分。
24、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19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為推廣普通話提供了法律依據。
25、普通話有輔音22個,其中n既能作聲母又能作韻母,ng則只能作韻母,不能作聲母。
26、普通話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
27、音節是聽覺中最容易分辯出來的語音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一般說來,漢語的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如「飄piāo」是一個音節,「皮襖pi'āo」是兩個音節。
28、漢語普通話的音節一般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要素。一個音節最多可以有四個音素,最少一個。如zhuāng(庄);ā(阿)。
29、從韻頭情況看,韻母可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通常合稱四呼。
30、「他喜歡唱歌?」這句話,音調逐漸上升。「他喜歡唱歌。」這句話,語調逐漸下降。句子里這種用來表達意思和感情的抑揚頓挫的調子,叫做語調,也叫做句調。
31、漢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中歷史悠久而又體制特殊的一種文字,它不是用字 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漢字屬於表意文字。
32、現代漢字筆形主要可分為橫、豎(ㄧ)、撇(丿) 、點(、)捺(ㄟ)、挑、鉤、折八種,書法上用「永」字作為代表概括這八種主要筆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說。
33、現代漢字中,除了幾百個獨體字外,成千上萬的合體字都是由幾百個部件按不同的方位關系逐層組合而成的。
34、1981年,中國政府公布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這是計算機漢字處理的一項重要標准。集內收字分為兩級,一級字3755個,二級字3008個。這6763個字可以看作目前現代通用漢字的數量。
35、聯合國大會於1973年12月18日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把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
36、漢字的表意性,具體表現在象、指事、會意、形聲等構字方法上。如:「日」「月」是象形字,「上」「下」是指事字,「江」「河」是形聲字,「武」「信」是會意字。
37、象形是描述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月、牛」等。指事是用象徵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等。
38、用兩個或幾個偏旁合成一個字,使這些偏旁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例如「休、從」等。
39、由表示字義類屬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組成新字,這種造字法叫形聲,如「洋(yáng)」字,從水(氵)羊聲,說明「洋」字跟水有關系,發音是從「羊」字來的,因此「洋」的形旁是「氵」,聲旁是「羊」。
40、現代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但由於古今語音的演變等原因,多數形聲字的聲旁和整個字的讀音不完全相同,例如,「約(yǖe)」和「釣diào」,聲旁同為「勺(sháo)」,但發音各不相同。
41、筆順是書寫漢字時筆畫的先後順序。漢字筆順的基本規律是:先橫後豎(如「十」),先撇後捺(如「人」),從上到下(如「花」),從左到右(如「林」),從外到內(如「同」),先進後封(如「回」),先中間後兩邊(如「小」)。
42、1956年,中國政府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涉及的漢字稱為「簡化字」,這些字的舊有形式或其他異體字便被稱為「繁體字」。
43、錯字是指不成字的字,別字是把甲字當作乙字來寫,把「成績」寫成「成積」,「積」就是別字。
44、偏旁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如構成「億」的有「亻」和「乙」兩個。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典中的各部的首字,如「億」字中的「亻」(立人旁)。
45、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46、短語是詞和詞的語法組合。
47、詞都是由語素構成的。詞中表示基本意義的語素叫詞根;加在詞根後面表示附加意義的語素叫詞綴。如「桌子」里的「桌」是根,「子」是詞綴。
48、詞包含語音和意義兩個部分,詞的意義部分即詞義。只有一個意義的詞叫單義詞。
49、有兩個以上意義的詞叫多義詞。多義詞是一詞多義,幾個意義之間往往有聯系。
50、語音相同而意義之間沒有聯系的詞叫同音詞。
51、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叫同義詞。
52、反義詞是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如:生—死 動—靜 有—無 分散—集中 通俗—高雅 節約—浪費。
53、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如「幽默」、「浪漫」、「模特兒」等。
54、有些詞彙只在某幾個或某個方言詞使用,這樣的詞彙叫方言詞,如閩南話、客家話使用的詞彙。
55、成語是一種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意義具有穩定性,結構具有凝固性。大多數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如:廢寢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補牢、一干二凈。
56、慣用語是指人們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慣用語的主要特徵是 簡明生動、通俗有趣。如:走後門、天曉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57、歇後語是一種口頭用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象謎面,後一部分象謎底,後一部分常常不說出來,讓人猜想它的含義。如:大海里撈針----無處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58、諺語是人們總結生活經驗的句子,表示豐富的含義,諺語的結構整齊,常用對比組成句式,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冬天雪蓋三床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59、表示人、地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如:孔子、老師、中國、鄉村、飛機、桌子、小麥、西瓜等。
60、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叫動詞,如:說、發生、愛、走、讀、考慮、耕種、支援等。
61、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叫形容詞,如:大、聰明、干凈、紅的等。
62、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叫數詞。基數詞表示數目的多少,如「一、二、三、四」;序數詞表示次序前後,通常由基數加「第」構成,如「第二、第三」。
63、量詞又叫單位詞,表示計算單位;物量詞,表示人與事物的單位,如個、只、雙、副等;動量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如次、趟、遍、頓等。
64、數詞和量詞常常連用,構成數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如「一本書、一雙鞋、一副眼鏡」;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動詞後邊,如「走一趟、來一下、吃一頓、去一次」。
65、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叫代詞。可以分為以下三小類:
①代替人或物名稱的詞叫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第二人稱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第三人稱單數用「他」、「她」或「它」,復數用「他們」。
②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如「誰」、「哪」。
③指人或事物的叫指示代詞,如「這個」、「那個」、「此處」、「彼處」等。
66、副詞常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動作行為的程度、范圍、時間等意義,常用的副詞有:很、非常、都、已經、忽然、到底、簡直等。
67、象聲詞是摹擬自然界聲音的詞,如: 河水 嘩嘩地流著;蜜蜂 嗡嗡地叫著。
68、嘆詞是表示感嘆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唉、啊、哎呀、哼」等。
69、連詞是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子的詞,如「和、而且、不但、或者」。
70、結構助詞主要有「的」、「地」、「得」,「的、地」表示兩個部分的修飾、限定關系,「得」表示補充關系,如:燦爛 的陽光;慢慢地說;高興 得跳了起來。
71、動態助詞主要有「著」、「了」、「過」,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著」表示動作行為正在 進行中,「了」表示動作行為的實現,「過」表示曾經發生過。如:他走著(正在走);他走了(已經離開這里);他來過(表示曾經來過這里)。
72、語氣助詞主要有「的、了、嗎、吧、呢、啊、呀」,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都用在句子末尾。如:他會的(表示陳述);多美呀(表示感嘆)
73、句子的用途主要有四種:
①告訴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陳述句;
②詢問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疑問句;
③要求別人一件事,這類句子叫祈使句;
④表達自己的某種強烈感情,這類句子叫感嘆句。
74、陳述句句末用句號。肯定一件事,用「是」字句;否定一件事,用「不」、「沒」、「沒有」等。例如:他是個聰明的小孩;他沒有告訴我。
75、疑問句句末用問號。根據表示疑問的情況,可以分成四類: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正反問。
76、是非問:這種問句常用語氣詞「嗎」,回答時可以用點頭、搖頭的方式,或用肯定、否定作回答。如:這事你知道嗎?
77、特指問:用疑問代詞「誰、什麼、哪、怎樣」等提問,要求對這些疑問代詞作回答,如:誰叫他來的?
78、選擇問:提出兩種(或幾種)看法,希望選擇一種回答,常用「是」和「還是」相呼應,也可以用語氣詞「呢」。如:咱們打籃球,還是打排球?你想學中醫呢,還是想學西醫?
79、正反問:用肯定否定並列的方式提問,要求用肯定或否定來回答。如:你是不是北京人?
80、祈使句的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語氣詞。祈使句也常用感嘆號(!),有「命令、請求、勸阻、禁止」等不同語氣。如:快把煙扔掉!
81、感嘆句句末用感嘆號(!),表達某種感情的句子。如:真美呀!
82、以動詞「是」作謂語的句子,叫「是」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是」+賓語。如:你是我們的好朋友。 否定的「是」字句的格式是:主語+「不是」+賓語。如:她不是大夫。
83、以動詞「有」作謂語的句子,叫「有」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有」+賓語。如:她有一 輛汽車。「有」字句的否定格式是:主語+「沒有」+賓語。如:她沒有汽車。
84、「把」字句,表示對某人、某事物施加某種動作並強調使某人、某事物產生某種結果或影響。如:你把你的意見說一說。
85、「被」字句,說明某人、某事物受到某動作的影響而產生某種結果,口語里也可以用「叫」 或「讓」表示。如:劉先生的畫被買走了;我的自行車讓小方借走了。否定句式是在「被」字前用「沒(有)」,如:畫沒有被買走。
86、表示兩個人或兩種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句子叫比較句。漢語里表示比較的方法很多,用介詞「比」、「跟」,用動詞「像」、「不如」等。如:他比我高;我沒有他高。
87、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句構成的,有完整意義和一定語調的句子叫復句,它所包含的單句叫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語序和關聯詞)來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改變咱們的計劃。
88、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聯合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平等地連接起來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並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邊喝茶,一邊看電視。偏正復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構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義所在,偏句從種種關繫上去說明、限制正句。如:風太大,所以比賽改期了。
89、在聯合復句中,分句與分句之間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並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四種。如:
阿里漢字不僅寫得快,而且寫得很工整。(遞進關系)
這是卧室,那是書房。(並列關系)
您明天動身,還是後天動身?(選擇關系)
一下課,我就去你那兒。(承接關系)
90、偏正復句中,偏句與正句之間也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因果關系、轉折關系、條件關系、讓步關系等四種。如:
雖然他最近很忙,但是每天都按時鍛煉。(轉折關系)
由於天氣不好,飛機晚點了。(因果關系)
即使你不願意參加,也沒關系。(讓步關系)
不管你來不來,我們也要討論。(條件關系)
91、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里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讀者正確地了解文意。陳述語氣用句號「。」,疑問語氣用問號「?」,感嘆語氣用感嘆號「!」,祈使語氣可以根據語氣強弱分別用感嘆號或句號。
92、破折號「——」可以用來表示 說話中斷或口氣的突然轉換,如:今天我本來打算去一趟,可是——;還可以表示聲音的延長,如: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後「啞——」的一聲大叫。破折號還可以表示注釋,如:今天是中國人的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
93、在運用語言時,把一些動物、植物或沒有生命的事物寫得跟人一樣,叫「擬人」。如:月亮笑彎了腰。
94、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它包含三個成分: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95、比喻詞有「象、如、若、彷彿」等的比喻是明喻,如:老師象園丁。
96、不用比喻詞,而用「是、當作、變成、成了」等聯接本體和喻體的是暗喻,也叫隱喻,如:老師是園丁。
97、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的句子叫借喻,如:我們熱愛園丁。
98、對聯,也叫對子,是指懸掛或雕刻在門邊等處的聯語,分上、下兩聯,豎寫,右為上聯,左為下聯,上下兩聯字數必須相等,大體上對偶。
99、詞典和字典是經常必備的解釋疑惑、提供知識資料的工具書。
100、《漢語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到目前為止收漢字最多的字典,按部首排檢。
101、《新華字典》,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出版以來,成為流傳最廣的一部小型字典。
102、《現代漢語詞典》是以記錄普通話詞彙為主的中型詞典,供中等以上程度的讀者使用。
103、《辭源》是閱讀古書用的工具書,收詞較廣,除古今詞語之外,還收有網路名詞術語。
104、《辭海》是一部能滿足多方需要的,兼收語文詞語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名詞術語的綜合性網路詞典,詞條按部首排列。

⑻ 對法律的概念及發展的理解

首先明確法的概念:法是什麼,法律本質是什麼問題,是法律理論、法理學的迷津。「爭論日復一日,沒完沒了」(勒內),反而使人如墮迷霧中,不辯方向。當然,它並非是無關緊要的,作為法學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是法學最核心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涉及法律運作、法律實踐的方向、價值取向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法的本質
一、法的詞義
關於中文法字的來源,古代曾有神獸決獄的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聯盟生息在黃河流域。該部落聯盟首領舜委任皋陶為司法官。皋陶正直無私,執法公正,非常受人愛戴。他在處理案件時,若有疑難,就令人牽出一頭神獸,該神獸名廌,又名獬豸。《異物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王充《論衡?是應》說:「鹿者,一角之羊也,情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此獸似羊非羊,似牛非牛,似鹿非鹿,也有人說它同麒麟想像。它的頭上長著一支獨角,鋒利無比,故又俗稱獨角獸。獬豸有分別罪與非罪的本能,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見人爭斗時,用它的一隻角向無理、有罪的一方觸去,是非曲直,立見分曉。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神明裁判。——所謂神明裁判,就是藉助於神的力量和方式來考驗考察當事人,以確定其人是非曲直,判定有罪或無罪的原始審判方式。神明裁判使訴訟裁決及其形式披上神聖的外衣,使人誠心信服。
中文法字,在西周金文中寫作「灋」,與其它漢字一樣,是一個絕妙的意象豐富的象形文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由三部分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說喻示法象水一樣平,是為公平、公正;一說將人犯置於水面凜去。廌(音),神獸。《說文解字》說:「解廌,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者。凡廌之屬,皆從廌。」《後漢書?輿服志》說:「獬豸神羊,能別曲直。」在這里,廌為圖騰動物,一角之聖獸,代表正直、正義、公正,或說是正義之神(性直惡曲),具有審判功能、職能,能為人分清是非曲直、對錯,助獄為驗。去,「人相違也」。去即對不公正行為的懲罰。一說判決把人驅逐出去,從原來的部落、氏族中驅逐出去,於水上凜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決,由神獸「觸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3)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在古代文獻中,稱法為刑,法與刑通用。如夏朝之禹刑、商朝之湯刑、周朝之呂刑,春秋戰國時期有刑書、刑鼎、竹刑。魏相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改刑為法。「刑,常也,法也。」「法,刑也。」這里的刑,原為?,出於井田,含有模範、秩序之意。因此,以刑釋法,表明模範遵守法律(秩序)。刑,又指刑罰。《鹽鐵論》:「法者,刑罰也,所以禁暴止奸也。」
古代中國法又往往與律通用,「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不也。」(《唐律疏義》)據史籍記載,商鞅變法,改法為律。從此「律」字廣泛使用,其頻率高於法,我國古代法典大都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律、晉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只有宋代稱刑統,元朝稱典章。《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段玉裁註疏說:「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管子說:「律也,定分止爭也。」律原為音樂之音律,音樂只有遵守音律,才能和諧,否則雜亂無章。均布是古代調整音律的工具,以正六音,木製,長七尺。律後來引申為規則、有序,范天下之不一而一,成為規范所有人及其行為的准則,即規范天下千差萬別的所有人所有事而趨於整齊劃一(統一、協調)。《史記?律書》說:「王者制事立法,物度有軌,壹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根本焉。」丘浚說:「臣按律之名……凡度之長短、衡之輕重、量之多寡,莫不於此取止,律以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斷定諸罪。」(《大學衍義補》第120卷)最早把「法」、「律」二字聯在一起使用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滅六國,「法令由一統」,二世用趙高,早法令,「更為法律」。(始皇本記)後來漢代晁錯曾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後漢書》有「皋陶造法律」等說法。但總的說來,「法」、「律」兩字是分開使用的,直到清末民初才被廣泛使用。
除了上述幾字與法字有關外,古代作為社會規范的「禮」,也是法律,與法有一定的聯系。當然,禮不是訴諸刑罰的。
古代漢語中的法的含義是復雜的多樣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意義是:(1)法象徵著公正、正直、普遍、統一,是一種規范、規則、常規、模範、秩序。(2)法具有公平的意義,是公平斷訟的標准和基礎。(3)法是刑,是懲罰性的,是以刑罰為後盾的。
在西方語言中,含有法、法律的語義的詞更為復雜。從語源來說,西方的「法」一詞都來自拉丁文。拉丁文的jus和lex,德文的recht和gesetz,法文的droit和loi,等等,其中jus、recht、droit均可翻譯為法,同時又有權利、正義、公平、或規律、規則等內涵。英語有law、norm、rule、act等詞,其中law有規則、規律雙重含義,加定冠詞又有不同含義,A law指單個法律,The law指整體法。總的來說,西方法的詞意的核心是正義(公平、公正),是正義的化身,其次是權利,再次是規則,人的權利之規則。法律既保護人們正當權利,同時也懲治人的不正當行為的。法律及其行使與暴力有關,但很顯然,暴力本身不是法,暴力必須受制於法。
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富有民族性。中外法的詞意的大異其趣,是不同的法律理念、精神、價值的體現,反映了中西民族精神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傳統。
在現代漢語中,法、法律兩詞基本上可以當作同義詞。但也有區別,都可以進行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的法是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現象,既包括實在法(現實法、制定法、國家法、實然法),又包括自然法(理想法、正義法、應然法、超法律原理),既可以用在規范的意義方面,作為專門的法學范疇和法律用語,也可以作為團體組織中所有的規矩,如黨紀、廠法、幫規,這種用法具有一定的比喻性。狹義的法,區別於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會中的價值觀念,永恆的、普遍有效的正義原則和道德公理。廣義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包括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令、條例、決議、指示、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和國家認可的慣例、習慣、判例、法理等。在中國,包括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規章,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規章等等。狹義的法律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許可權,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這種種區別和含義既有界限,又有交叉,我們應該注意交關系。
二、歷史上法的本質學說
法律本身是紛繁復雜的,人們對於法律本質的認識也是多樣的。在歷史上,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層次認識和解釋法律,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法律理論和學說,形成了迥然不同法律理念。
規則說 這種理論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提出的。他們認為法律是一種規則,國家創制的規則。如哈特說,法律是主要規則和將要規則的結合。奇普曼說,法律是法院為了確定合法權利和義務而定下的規則。商鞅說,法者,國之權衡也。規則說注重法律的實在性、規定性。
命令說 這一理論也主要由分析實證法學家所主張。他們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如霍布斯說,法律是一種命令而不是一種建議,是國家對臣民的命令;邊沁說,法律是主權者自己的命令或為主權者採納的命令的總和。還說,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力處罰犯罪的威嚇性命令。奧斯汀說,法律是掌握主權的人向下面的人發出的命令。命令說注重法律的國家性、命令性。
判決說 這一理論是由社會學法學家、現實主義法學家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法律是法官的判決。判決說比較注重法律的具體運作,重視活法。
神意說 這一主張是由神學家們所提出和堅持的。神意說認為,法律是上帝理性的表現,是神的意志,是神創造出來規范人的生活和行為的。神意說訴諸超人間的力量來說明法律的來源和本質,突出了法律的宗教性。
理性說 這一理論是由自然法學所倡導的。理性說認為,法律是人的理性的創造物,是理性的(最高)體現和表達。如西塞羅、格老秀斯、洛克、康德等思想家都極為重視法律的理性根源和特徵。理性說注重法律的合理性、價值性。
意志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體現的是意志。而意志又有主體的差異,與此相應,意志說又分為:個人(統治者)意志說、階級意志說、共同意志說(如盧梭的公意說)。前述的神意說亦可歸入意志說。意志說注重法律的意志性。
社會利益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社會利益的體現和表達。許多社會學法學家,如耶林、龐德,是社會利益說的代表。社會利益說突出的是法律與人的利益,特別是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
社會控制說 一些社會學法學家認為,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手段。如布萊克說,法律是政府的社會控制。龐德說,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工具,從16世紀以來,法律已成為社會控制的首要工具。社會控制說強調的是法律在社會中角色、功能、效應。
正義論 歷史上許多思想家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體現。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等等。正義論著眼於法律的道德性,強調法律的合法性是奠定於正義、價值的基礎上。
預測說 這一理論認為法律是對行為後果的預測,是對法院可能判決的觀測。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是這一理論的主角。這種看法常被戲稱為「壞人上眼中的法律」。預測說突出法律的可預測性,它的結果的效益性。
這種種理論、學說對於人們進一步認識、解釋法律現象和本質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這些理論有的注視法律的價值(性),有的注重法律的形式(性),有的強調法律的事實(性),有的突出法律的工具性、功能性,有的重視法律的目的性、理想性,有的從法律的人為性、人定性出發,有的從法律的神創性著眼,有的強調法律的經驗性質,有的側重法律的意志或理性根基,顯然在揭示法律的意蘊方面都分別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難免偏差,忽視了法律的整體性、統一性,割裂了法律的各種元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反而使法律的本質被閹割,被遮蔽了。法律本質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廓清各種迷霧,還其本來面目,是當代法理學的重大任務和問題。

三、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研究法律問題時,形成了系統的法的本質理論,這不僅深化了對法律的認識,而且推動了法理學,乃至整個法律科學的深化和發展。
(一) 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階級意志性和國家意志性)
法律是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這一命題和思想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1.法律是意志的體現和反映。法律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產物,是人的意志的結果,而非神的意志,或其它物種的意志的結果。不論反映、體現地意志(主體)是一個人的,集團的,階層的,階級的,或全體人民的,也不論其內容如何,形式如何,法律總是人類意志的產物,與人類意志息息相關。因此法律帶有很強的意志性色彩。
那麼,意志是什麼?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心理過程,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意志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混沌合一,同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以非理性為主。它對人類所有的一切活動,對所有的文化創造都具有極其重要、極其重大的影響。所有人的行為、活動,所有文化創造都與意志有關,不可分離。法律作為人的行為及其產物與意志同樣不可分離,密切相關,是意志的反映、體現和外化。當然,意志本身不是法,只有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一般化、統一化以後,把非理性的東西或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轉變為理性的東西,具體體現為國家權力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才是法律。也就是說,意志這種以非理性為主的東西經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經過理性化以後,上升為理性,才是法律。理性和理性化是法律的生命和基礎。
2.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第一,法律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是統治階級的一般意志、整體意志、普遍意志,是統治階級的共同意志、「公意」、「合力意志」,而不是統治者個人的意志,也不是統治者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眾意」),更不是統治者的任性和隨意。這種階級意志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而成為法律的。法律正是通過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系統化、一般化,把個別性的東西轉變為普遍性的東西,把局部性的東西轉變為整體性的東西,把集團性的東西轉變為社會共同性的東西。經過這種升華了的意志,就真正變成社會的規范規則。
第二,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不是其意志的全部,而是經過國家中介的(馬克思說,一切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被奉為法律的那部分階級意志」。也就是說,意志是多種多樣的,並非也不需要所有的階級意志都上升為法律,轉化為法律。只有經過法律程序認可、確定、處理的那一部分意志,只有經過國家中介的那一部分意志,才是法律。就此而言,法律只不過是社會的掌權集團或統治階級根據自身整體意志、共同意志而以國家名義制定、認可、解釋的,並由他們通過國家力量強加於全社會,要求一體遵行。法律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國家意志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之一。
第三,法律只能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而不可能體現被統治階級的意志。
第四,法律的階級(國家)意志的基礎是利益,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普遍利益。馬克思說:「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 統治階級所創立的任何法律法規都與他們的利益、需要有關,是為了滿足、實現他們的利益、需要和慾望的。
(二) 法律的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其中社會生產方式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法的本源性存在基礎。物質生活條件是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社會生產方式諸因素在內的綜合體。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都不能脫離開它的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諸條件而生存,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社會也不能無視具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生產方式而從事自己的文化、思想、制度、歷史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動。因此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構成了人的社會、人的社會生活的基石。
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各要素中,生產方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政治、法律、國家等制度性的社會組織和結構,哲學、文學、歷史、宗教、道德、法律思想等思想性的社會要素,以及從事這些制度性、思想性社會要素的建設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進行的,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受制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律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一樣,依存於一定的生產方式及生產力、生產關系,依存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它的存在、發展、運作、實施都受制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法律,離開了一定的生產方式,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和基礎,也就無從產生、存在和發展。法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是一定的物質生產關系所表現的法權關系。馬克思說:「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談到資產階級法律觀念和本質時說:「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有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因此法律不是獨立自足的,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它是派生的。
法律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法律本身具有內在的經濟邏輯、經濟機制、經濟屬性,一切法律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經濟關系、經濟狀況、經濟機制的反映和要求,任何一條法律,任何一種法律規范,任何法律體系無不體現經濟方面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基本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法學家以為他是憑著先驗的原理來活動,然而這只不過是經濟的反映而已。」「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在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因此,一切法律現象都可以還原為經濟現象,一切法律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問題。經濟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與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的基礎、本源、本體是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了法的產生、形成、發展、變革,決定了法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決定了法的內容、性質、本質、屬性、功能、作用、運作、實施,決定了法的價值。第二,法是生產方式的集中體現和反映,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和反映,相比於生產方式、經濟基礎,法是第二性的、第二位的,是派生的。第三,法對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一方面法律具有促進、維持、保障和調控包括經濟秩序在內的所有社會秩序,保證人們的社會生活正常有序地進行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法律也有阻礙、妨礙、破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變革,阻礙、破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消極作用。
認識法律的本質,我們需要注意一些問題:(1)法律與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法有物質制約性,有社會的根源,並不意味著法律總是與經濟條件、經濟規律、經濟狀況完全相符合,完全同步,而是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更為重要地是二者總是形成和保持一種動態的契合關系。(2)法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規律。(3)除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外,社會其他因素,如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等,也對法律、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此導致法律的多樣性、變異性和差異性。再次,法律的概念: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

⑼ 沙漠裡面幾乎沒有水,為何兩個字都是有三點水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說文解字》就像現在的字典一樣,本質上是一本工具書,當你對某個漢字產生疑問的時候(比如「沙漠」沒有水,為什麼是三點水做偏旁?),可以隨手翻來查閱,如果你想像讀小說一樣感到其中的趣味,就不那麼容易了。

⑽ 法律指什麼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1]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1]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可以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內涵
簡述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3]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它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專政機關——法院
法學家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是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熱點內容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6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26
有關法治的歌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46
法治網是法治日報 發布:2025-01-21 06:29:18 瀏覽:293
山杠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6:29:11 瀏覽:264
法是社會現象 發布:2025-01-21 06:05:45 瀏覽:875
反家庭暴力法法律知識有獎問答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21 06:05:45 瀏覽:805
勞動法基本原則論述題 發布:2025-01-21 05:37:36 瀏覽:599
四川內江司法局 發布:2025-01-21 05:18:32 瀏覽:854
湖北省十堰市法官 發布:2025-01-21 05:18:29 瀏覽:3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