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

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

發布時間: 2020-12-24 20:33:33

㈠ 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幾種關系

一是行政主體即公務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的法律關系,即由公務員行內使職權做出影響公民容、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而對外部行政相對人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法律關系,即公務員作為國家行政權的執法者而成為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監督主體的監督對象,與監督機關發生的法律關系。

三是當行政相對人認為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請求救濟,由行政救濟主體參與審查並作出決定而追究公務員應負有的相關責任的法律關系。

㈡ 試論述我國設定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的必要性及具體類型

我國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是指機關或者公務員違反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後內應當承擔的消容極意義的法律後果。
我國設定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的必要性在於:
(1)是完整的公務員法律規范的一般要求;
(2)是公務員法律制度得以正確全面落實的保證;
(3)是實現公務員權利義務的保障;
(4)是加大公務員制度執行力度的保障。
我國的公務員制度規定,機關違反公務員法行為有七種類型:
(1)突破條件任用公務員的行為;
(2)不按條件獎懲、迴避與辦理退休的行為;
(3)違反程序對公務員進行任用、考核、獎勵的行為;
(4)違規更改公務員工資、福利、保險待遇標準的行為;
(5)妨害競爭性公務員管理活動的行為;
(6)不按規定受理和處理公務員申訴、控告的行為;
(7)違反公務員法規定的其他情形。

㈢ 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是公務員基於其身份而實施違法行為應承受的制裁性法律後果。

政府版和公務權員行政違法,是指行政主體通過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違反行政法的規定。其中,當行政主體迴避和逃避責任時,便構成消極違法;而當其在法外攬權時,便成為積極違法。

一旦其發生違法行為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以保證其依法行政。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職務范圍內的法定義務時,必須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這是國家法律對其違法或不當行為給予的一種否定性評價,是由自己意志支配的公務員職務行為所引起的合乎邏輯的不利法律後果或者一種負擔。

根據公務員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憲法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三大類。

㈣ 公務員法的法規體系一般有幾部分組成

總法、配套法規、地方公務員法。

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內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容強對公務員的監督,促進公務員正確履職盡責,建設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公務員的義務、權利和管理,適用本法。 法律對公務員中領導成員的產生、任免、監督以及監察官、法官、檢察官等的義務、權利和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4)公務員法的法律責任主體擴展閱讀

公務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忠於憲法,模範遵守、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

(二)忠於國家,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三)忠於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四)忠於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五)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㈤ 「實施」行政行為的主體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的個人嗎(如公務員實施行政活動)已知行政主體不包括個人

我覺得不包括。
「實施」行政行為的主體,也就是行政法學上的「行政主體」。回
行政法學理論答上,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必須符合如下標准:
1、權:自己享有並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職權來源有二:一是固有職權,依據憲法、組織法賦予職權;二是授權職權,由法律法規規章授予職權。
2、名: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活動。
指能依自己的一直獨立地作出處理決定,而無需向其他機關請示或批准。無法定署名、蓋章權,非行政主體,但有例外。
3、責:能獨立承擔因其行政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承擔法律責任,指能作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行政訴訟的被告、國家賠償義務機關等。

對於個人來說,比如公務員,並不能以自己個人的名義行為,公務員只能以所在機關的名義行為;而且法律法規授權的只是機關,規定承擔直接責任的也只是機關。公務員執法違法的承擔責任的依據是公務員法,而不是具體的行政法(追償制度規定的是間接責任)。

㈥ 公務員法有哪些懲戒性措施

公務員法法律責任內容。 任何一種違法行為都會相應地引起懲戒性和補救性兩類內容,但在責任主體上卻是有所區別的。對於公務員機關及其從事公務員管理行政公務人員的違法,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內容上是不同的。

㈦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問責主體是怎樣分類的

根據問責主體,分為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是由具有法定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因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認定、追究和減免的活動。

在法律規范原理上使遭受損害之權益,與促使損害發出之原因者結合,將損害因而轉嫁由原因者承擔之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為「歸責」意義之核心。當公務員的違法行政行為發生以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由誰來認定和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明確了問責主體,才能使法律責任得以實現。

認定公務員的法律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在我國有權代表國家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包括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在現實生活中,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大多是通過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除了政府組成人員的罷免權只能由權力機關行使之外,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力。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違憲審查,依法撤銷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罷免政府組成人員。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進行的。一方面,法院可以通過審理行政案件,依法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並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判令被告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法院和檢察院還可以通過審理職務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公務員的刑事責任。

㈧ 公務員法律責任有什麼基本特徵

一是明確性與精確性。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明文規定,這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法律責任是一個公開的系統,它的具體各項規則都必須以特定方式制定並公布出來,並且,為了追求更嚴密的公正性與合理性,法律一般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作出要求,甚至在程序上也作出特定的規范。

就法律責任而言,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不是以公意為衡量標准,不是公意認為是就是,公意認為非就非,而是按照明文規定的法律規范的特定標准,由專門的司法機關來進行認定。

二是公平性與穩定性。法律的精神就是公正,法律之所以受人尊重,依靠的不是強制力,而是法律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當事人,無論是個人與組織還是組織與組織之間,也無論是國家與公民還是國家與社會組織之間,法律都是一視同仁的。

就公務員的法律責任而言,公務員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是否需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必須有一套嚴格的標准與參照系統,並且由專門的機關加以認定,因為要保證法律的公正性就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司法獨立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司法權由法院和法官獨立行使,法院和法官的審判活動只依據憲法和法律,不受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即使這個外在壓力是大多數人的要求也不例外。其次,一個法院的審判活動不受另一個法院的干涉,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也只能在其具體審判時進行程序上的干涉,而一旦在審判結果作出後便不能隨意變更,只能依據法定上訴程序請求重新審判。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證。正是基於司法的公正精神,可以說,公務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也就不是民主,而是公正。當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與行政相對人發生某種法律關系時,法律要做到的就是平等公正地維護雙方的權利與利益。

法律責任的規范作用在於引導人們的正確行為。要發揮這種作用,在保持公正公平的基礎上,法律規范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想讓人們的行為按規定軌道進行,就必須讓人們對法律有穩定的預期。如果法律變動過快,朝令夕改,此時合法的行為就會成為彼時非法的行為,人們就無法明確自己行為的後果,人們的行為就會受制於盲目的、自發的力量和各種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的影響,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導致法律的無效和法治的失靈。

三是監控性與調節性。現代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與保障便是憲政體制,在憲政體制下政府不僅是法治的主體,更是法治的客體和法治的對象,政府也不再只是單純的管理者、治人者,更是被制約者。

現代憲政體制的根本目的正是為了促使國家執法者依法行使職權,使政府履行其政治責任,保障公民享有廣泛的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

憲法授予政府權力的同時,更限定了政府權力要保護而不得侵犯人民權利的邊界與范圍,規定了政府公務員行使權力的合法程序與手段。

權力一旦突破界限,勢必會侵犯公民的權利,造成公民利益的損害與萎縮。因此,政府及其公務員必須對自己違憲違法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公務員雙重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公務員必須首先以一個普通公民身份在行為上遵紀守法,同時作為執法者必須在公務活動中知法懂法,模範守法,依法行政,即要做到執法者守法。執法者守法中前一個「法」字是指普通法,是廣泛針對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所作出的規范約束性要求,也就是立法機關制訂的各項法律。而後一個「法」字的含義不僅包含第一個法字所涵蓋的全部內容,而且對於公務員來說具有特殊的含義,主要是指專門用於調整和規范公務員行政執法活動及行為規范性的行政法及其相關文件,這些法律文件是對公務員作為特殊的政府權力行使者而提出的標准更高、要求更嚴格的公務行為的紀律規范,主要用於調節政府及其公務員在對外行使職權時與外部之間的關系。

在行政法調整的三種政府及其公務員與外部的關系中,政府及其公務員作為法律責任的承擔者只是各種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共同構成相應關系的雙方。

例如:在行政管理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構成關系雙方主體;在行政法制監督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構成關系雙方主體;在行政救濟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救濟機關構成三方主體。

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律責任實質上也就是調節政治責任雙方關系,協調雙方責任關系的一種基本保障,其目的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為了保證政府實現其政治責任的。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執行這個法的具體機構是那個公務部門。執法主體。

公務員按職務高低分別由中央和省市縣鄉鎮黨委組織部門具體管理。我國管理幹部的原則是黨管幹部,包括國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社保局公務員局不管理具體個人。

㈩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作為民事被告是否主體適格法律地位是怎麼樣的有無獨立的民事責任承擔能力

這類單位屬於民訴法上的其他組織,當然可以作為獨立的訴訟主體,有獨立的民事責任承擔能力,作為民事訴訟主體,他與其他訴訟主體地位是平等的。

熱點內容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