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糾紛法律知識問答
㈠ 農村土地糾紛該怎麼解決
宅基地的糾紛問題可以向鄉鎮的人民政府反映,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最終途徑是走司法途徑。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宅基地糾紛的解決辦法,主要有三種:
(1)協商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據此規定,公民之間發生的宅基地糾紛,應當先通過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
(2)行政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2款規定:」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該法還規定,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犯、賠償損失。
(3)司法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這表明公民之間就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生的糾紛,只與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6條和第53條的規定,先經過有關行政機關的處理,對於處理決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否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對於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被侵權人可以不經行政機關的處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1)農村常見糾紛法律知識問答擴展閱讀:
依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
第十三條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第十四條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
(一)土地侵權案件;
(二)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
(三)土地違法案件;
(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
(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㈡ 村裡的民事糾紛如何解決
法律分析:(一)糾紛主體本身。這種情形是指當事人認定權利遭受侵害,在沒有第三方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其社會力量,解決糾紛,實現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糾紛主體本身就是當然的解紛主體。
(二)親戚朋友。在糾紛主體感覺自身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向其社會網路中具有相應實力的人尋求支持就是必然的。親戚朋友既可以作為支持一方糾紛主體參與到糾紛解決當中充當私力救濟的主體,同時又可以作為糾紛雙方所共同信任的中立方參與到糾紛解決當中充當社會救濟的主體。
(三)宗族力量。在涉及到與外族人群之間的糾紛時(尤其是那些與宗族榮辱有一定關聯的糾紛),糾紛主體很有可能會尋求宗族力量的支持。因為在這種情境下,相應的社會救濟和公力救濟力量相對不足,人們渴望通過建立某種可供藉助的社會力量以強化其私力救濟達到保護其權益的目的。
(四)村委會。在涉及本村人與外村人之間的糾紛時,村幹部有時會充當起保護人,出面幫助本村村民解決糾紛。與此同時,在村民委員會下設置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它作為村委會專設的糾紛調解組織,是一種法定的社會救濟主體。
(五)鄉鎮司法所。它是縣(區)司法行政機關在農村鄉鎮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著最基層政權組織的司法行政管理職能。具體表現為:協助基層政府開展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組織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組織落實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幫教和過渡性安置工作;代表基層政府處理疑難民間糾紛。
(六)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一級政府作為國家基層的政權組織,承擔著日常的行政管理職能,其中自然包括調處糾紛,維持穩定的基本任務。在鄉鎮中,常規的承擔糾紛調處職能的部門主要是綜治辦,每個鄉鎮政府都設置了專門的社會綜合治理辦公室,簡稱綜治辦,負責把脈本地區的矛盾糾紛,力爭在萌芽狀態解決問題。
(七)鄉鎮派出所。作為公安機關的派出機構,派出所不僅可以對某些影響社會治安的糾紛進行調處,而且也有權依法對相關侵權民事責任進行裁決。
(八)鄉鎮人民法庭。作為農村糾紛解決中唯一的司法救濟主體,其主要負責轄區內民事案件的一條龍服務,立案、審判到執行一肩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㈢ 農村常見的法律問題
《農村常見法律問題》是一本任大鵬編制,由知識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書籍。內
本套工具書針對容「148」法律咨詢服務工作的需要和特點,採用問答式的編寫本例和便於檢索的分類方式,在大量收集、分析「148」受理咨詢的基礎上,篩選出數千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法律問題,作出准確、全面的解析答疑。本套書分為《農村常見法律問題》、《公民與行政管理》、《公民與刑事犯罪》四個專輯,是「148」值班服務人員的必備工具書,也適合其他法律工作者和公民使用。
㈣ 現階段我國農村糾紛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農村糾紛是權利與義務的糾紛,糾紛發生在農村地區。一般而言,農村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總是存在爭議的。與傳統農村社會相比,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糾紛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化。目前,我國農村糾紛的主要類型包括:
(8)其他糾紛
隨著社會轉型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在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農村社會也出現了越來越頻繁的違約賠償、侵權賠償等矛盾糾紛。
以上就是現階段我國農村常見的糾紛,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㈤ 農村土地確權常見的糾紛有哪些
不同類型的土地登記在登記的具體程序上是不盡相同的,但總體上土地登記應該把握以下四個環節,一是土地登記申請;二是土地權屬審核;三是注冊登記;四是核發證書。這四個方面是土地登記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或步驟。
注意: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是為了穩定和完善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強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以家庭承包農戶為主要對象,由國家統一組織開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活動;
2、作為新時期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開展農村土地確權是依法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土地規范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
㈥ 農村土地糾紛法律咨詢
土地糾紛解決途徑如下:
1、土地確權糾紛
土地確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以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2、土地侵權糾紛
土地侵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的,可以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也可不經行政調處直接提起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㈦ 農村矛盾糾紛有哪些
農村民間糾紛是人民內部矛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以往的糾紛主體一般是公民、鄰里之間的糾紛,但現在糾紛的主體出現了村民與村幹部、村民與企事業單位、村民與政府及職能部門之間的糾紛日益頻繁。
原來的民間糾紛多出現在婚姻家庭、鄰里、債權債務、房屋等方面的矛盾糾紛,而現在擴展到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如:農村的亂集資亂攤派、土地第二輪承包、土地徵用、林權改革、生產經營性糾紛、資源開采利用、環境污染等糾紛。
(7)農村常見糾紛法律知識問答擴展閱讀
糾紛出現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調整步伐加快,村民內部的利益關系的調整也隨之加快,社會矛盾也必然顯現出來。主要原因有:
1、農村村民法制觀念淡薄。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山區,一些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具體表現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後,私人承包范圍擴大,為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發生矛盾後,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
2、一些基層幹部對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顧及民間糾紛問題;有的認為農村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而解決糾紛問題是「軟指標」。
沒有把正確處理糾紛作為新時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來認識,沒有人人為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的來認識,沒有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來認識,只是滿足於開會、發文件,過於形式。
該協調的不協調,工作不及時、不主動、不到位、不落實,這種認識不到位,工作不主動,造成工作不落實的狀況是化解糾紛不力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村民間糾紛
㈧ 農村自留地發生糾紛怎麼處理
法律分析:1.相互調解,農村土地出現糾紛大多是同一個家庭成員之間較為常見,親戚之間出現糾紛的話,首先就是相互協商調解,也有的找自己家族裡面比較有威望的老人來裁決。如果不是牽涉到很大利益的土地糾紛,一般的通過家庭內的和解都能解決,畢竟都是自家人也比較好說話。一般一個村裡的人都有點沾親帶故的,所以調解起來一般也比較容易。
2.村委會調解,如果是相互之間調解不了的土地糾紛矛盾,這個時候農民們一般都會找到村委會來調解。因為農村土地的分配就是村集體進行的,所以對農民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了解比較清楚,而且村幹部對村裡各農民家裡的情況也都比較了解,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也很有經驗,因此在農村調解土地糾紛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3.縣市仲裁,如果村一級的委員會無法解決農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問題,那麼農民們還可以向更高一級的縣市申請仲裁。我國有專門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其中就明確規定了農民土地出現糾紛之後仲裁的具體流程及方式。如果農民們需要申請仲裁的需要提前了解這部立法,對仲裁的具體形式以及內容了解清楚,這樣才能很好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自留地本質上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先協商來解決糾紛。如協商不成,則必須向當地政府申請處理,而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在政府作出處理決定之後,你或者李某仍然對處理決定不服,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在此之前,並不屬於法院直接受理案件的范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條第二款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