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廣告無法律效力

廣告無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24 22:12:34

A. 廣告宣傳有法律效力

我們談房屋廣告的法律效力,主要根據廣告性質來分析。 有些發展商會將在廣告中的某些許諾和購房者的條款寫到正式的「購房合同」中,這時就已經不是廣告,而是合同條款了,其法律效力是明確、有效的。但同時也有一些廣告語不能或沒有變成合同條款,我們所討論的是這些廣告。這些廣告由於其內容的明確程度不同,性質也不同,應當區別對待。 有些廣告內容屬發展商宣傳所需的誇張性語言,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製造聲勢、氛圍,並沒有明確的指標,如「理想居所」、「居家首選之地」、「溫馨家園」等詞。我認為這些廣告僅僅構成了要約邀請,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什麼是要約邀請呢,我國《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發展商發布上述廣告,只為引起人們的注意,惟一目的是吸引廣大的客戶向自己打來電話發出要約。至於究竟是不是「理想居所」或「居家首選之地」,完全由客戶自已認識和決定,發展商並沒有做許諾,所以無需為此承擔責任。 有些廣告則完全不同,標明了價格、位置、裝修條件、物業管理條件、配套設施設備、贈送的物品或優惠等,我認為這些廣告已經構成了一種要約,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 《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構成要約的廣告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前面我們所說的構成要約邀請的廣告,也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那麼兩者如何區別呢,他們的區別就在於內容是否具體確定以及發展商是否受該廣告約束。一般的廣告僅僅是一種要約邀請,但如果其確實就房屋質量、價格、位置或配套設施設備、贈送物品等重要方面做出明確的說明,並且確實是這些方面對購房者最終做出購買決定起著極大作用,那麼就可以認為其內容是具體確定的。這些廣告內容都是針對購買其房屋的客戶而言的,說明只要客戶與發展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並且雙方沒有其他改變廣告內容的意思表示,發展商就應該受廣告約束,向客戶提供廣告中提到的優惠和便利。 《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這種廣告就不再是簡單的要約邀請,而是一種要約。《合同法》第十五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就是說構成要約的廣告在發布後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發布廣告的發展商不能夠輕易改變其廣告許諾。 詳細分析「要約」、「要約邀請」兩個詞對廣大客戶有什麼意義呢?比如您是一位準備買房的客戶,你看到一個詳細說明的廣告,很感興趣,你告知發展商,願意按照廣告條件來購買其房屋,這時候你的意思表示就是一種承諾。《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就是說,如果發展商沒有聲稱其不再提供廣告中的一種或幾種條件,那麼就意味著雙方間已經確立了合同。即使這些廣告內容沒有被歸為合同條款,也是雙方間合同的組成部分,雙方都要遵守。由於廣告內容沒有被寫在合同里,所以引發出很多問題。發展商借口合同中沒有規定而不兌現自己在廣告中的許諾,這是一種不講商業信譽的表現,也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同時,建議廣大的購房者最好將廣告中的一些條件明確寫在購房合同中,以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B. 誇張廣告宣傳是否有法律效力

根據廣來告法第七條規定:「廣告內自容應當有利於人民的身心健康,促進商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廣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
(二)使用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
(三)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
(四)妨礙社會安定和危害人身、財產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妨礙社會公共秩序和違背社會良好風尚;
(六)含有淫穢、迷信、恐怖、暴力、丑惡的內容;
(七)含有民族、種族、宗教、性別歧視的內容;
(八)妨礙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特別是第三項,你要特別注意,不要出現「最好」、「最佳」等字樣,否則會被處罰。

C. 開發商的廣告宣傳資料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最高人民來法自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為要約邀請,但是出賣人就商品房開發規劃范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應當視為要約。該說明和允諾即使未載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亦應當視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如購房人發現建成房屋與開發商預售廣告中許諾條件不符,不能基於該廣告而追究開發商的違約責任,只能根據廣告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廣告商或開發商發布虛假廣告的責任。
如開房商在廣告中作出根本無法實現的承諾,則屬於締約過程中民事欺詐行為。購房人可要求開發商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D. 招聘廣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招聘廣告有法律效力。
招聘廣告的性質是要約邀請,而通常情形下內,要約邀請並容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當招聘廣告的內容未列入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並沒有履行招聘廣告中相關內容的義務。但是,用人單位應該對於招聘廣告中的承諾予以慎重。其原因在於:
1、招聘廣告的內容如果明確,從形式上符合要約的要求,並且勞動者對於要約邀請的內容產生了合理的信賴,也可能被認為具有法律約束力。
2、誠信原則是訂立勞動合同的基本原則,如果善意的勞動者對於招聘廣告中的內容產生了合理的信賴並因此遞交簡歷、求職申請,甚至自費「長途奔襲」參與面試等支出一定的費用,若用人單位的過失甚至惡意的行為導致應聘者損失,招聘的用人單位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3、在勞動合同的協商訂立階段,雙方當事人都應該遵守誠信原則,如果用人單位違背誠信原則進行虛假的陳述則有可能構成欺詐,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E. 用人單位招聘廣告 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這在不同情況下是有不同答案的。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1)招聘廣版告的性質及效力權;(2)招聘廣告與隨後簽訂的勞動合同的關系。
我國《合同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因此要約與承諾是合同訂立的必經程序,勞動合同也不例外。現實中,用人單位通過報刊、雜志、新聞媒介等方式發布招聘廣告,許多求職者則通過這些廣告應聘,對於招聘廣告的法律性質需要有清醒的認識。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第15條對招標廣告的性質作了明確的界定: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招聘廣告應當屬於要約邀請。受聘的勞動者如果要使用人單位受招聘廣告的約束,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要求用人單位將廣告的內容寫入合同條款中,變為合同的內容,這樣用人單位就應當受合同約束,受聘者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實際履行,這時招聘廣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F. 開發商的廣告也有法律效力 廣告別再隨手丟

樓盤廣告常常巨幅掛在城市裡顯眼位置,赫然成了一道城市風景,看到廣告而心動買房的業主也不佔少數。那麼,這些開發商懸掛在外、面向大眾的廣告是否也具有法律效力?廣告上誘人的宣傳標語是否可以等同於開發商的承諾?這些問題你應該知道答案,以免損壞自身權益。

售樓廣告上的內容,開發商應兌現嗎?

售樓廣告和宣傳資料僅僅是開發商為了吸引買房的人而做的一種宣傳。如果廣告上的宣傳內容沒有寫入合同中,即使將來這些宣傳沒有兌現,開發商一般也不會因此而承擔責任。

宣傳海報通常是開發商所做的宣傳廣告,有些海報可以界定為法律上的要約邀請,是可以具備法律效力的。
售樓海報往往體現的是樓盤外觀圖、小區整體布局圖、價格、地段、房型、規劃配套、優惠條件以及投資者等信息,根據最高法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果要從法律上確保宣傳海報本身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把宣傳海報中的具體內容明確的寫到商品房銷售合同中或者將宣傳海報內容作為售房合同的附件,以此制約開發商虛假宣傳和後期的違約行為。即使不對宣傳海報進行約定,我們在買房時也一定要對宣傳海報進行留存,如果一旦日後就房屋格局、面積、質量、小區環境等事宜發生糾紛,將可能成為贏得訴訟的關鍵證據。如果開發商在這些材料上寫得非常明確具體,內容確定,如「送多少錢的精裝修」,「綠化面積達到多少平方米」等等,這些內容將對房屋價格以及購房人是否買房產生重大影響,即使這些內容沒有寫入合同,開發商也要兌現。所以,一些重要的廣告一定要保存好,如果將來發生糾紛,可以作為證據。

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

房地產商承擔虛假廣告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有什麼?

(1)房地產商發布了虛假廣告。購房者要能夠證明廣告的內容是虛假的或者部分是虛假的,這種虛假是房地產商主觀故意所為。這是房地產商承擔責任的前提。

(2)購房者是受到欺騙和誤導。購房者因為依賴(虛假)廣告,對該廣告承諾的內容抱有期望才購買房屋的,即受到了欺騙和誤導。如果購房者在購房前已知或應知廣告內容虛假,或者購房者的購房行為與虛假廣告無關,則不能認為是受到了欺騙和誤導。

(3)購房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購房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實際發生的損害,這種損害包括財產的、金錢的、精神的。

(4)損害和虛假廣告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是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了購房者,給購房者的權益造成了損害,即虛假廣告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參考法條:《 廣告法》第三十七條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0-20,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G. 廣告宣傳有法律效力嗎

廣告就是廣而告之,起到宣傳作用。沒有法律效力,不過在一定的曾度上可以起到宣傳法律效力的效果。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是否具備法律效力

作為法律,復當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制。
但是,對於你所說的虛假廣告現象,作為主管機關的工商部門未盡到監管職責、不作為;作為消費者的廣大群眾,許多又缺乏維權意識,不積極向主管部門投訴,因此,從虛假宣傳獲利的企業違法成本非常低,導致虛假廣告泛濫。

I. 廣告上的標語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這個不太清楚。
但是從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讓人感覺「無法律效力!」,不然專那麼多老闆姓受騙怎屬么就每個說道呢?
我是80後,我們相當多的同學在上大學以後看廣告都只看它的藝術性、或者乾脆就是欣賞美女帥男,很少有人相信那些被說的天花亂墜的產品。

J. 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如何認定

一、法律特徵:
1、懸賞廣告是要式行為:以廣告方式為要約的要件;
2、懸賞廣告是實踐性的有償行為:懸賞廣告是實踐性合同、有償合同;
3、懸賞廣告向不特定的任何人發出;
4、懸賞廣告的標的是懸賞廣告中所指定的行為,即懸賞行為。
二、懸賞廣告的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的條件:
1、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
2、懸賞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無效的情形。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三條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一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完成特定行為的人請求懸賞人支付報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懸賞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張樹東與平陰縣平陰鎮人民政府追索獎·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3年第1期·李珉訴朱晉華、李紹華懸賞廣告酬金糾紛上訴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5年第2期
裁判摘要:懸賞廣告系向不特定人發出的要約,只要行為人履行了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即構成對廣告人的有效承諾。

熱點內容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 發布:2025-02-08 13:11:43 瀏覽:662
法院解查封 發布:2025-02-08 12:54:48 瀏覽:848
初級經濟法法律關系要素舉例 發布:2025-02-08 12:27:34 瀏覽:618
經濟補償金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8 12:01:47 瀏覽:184
上海徐匯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8 11:59:39 瀏覽:296
2017勞動法辭職違約金 發布:2025-02-08 11:42:14 瀏覽:347
重慶電動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8 11:25:45 瀏覽:203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