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勸酒負法律責任
『壹』 喝酒死人有法律責任嗎
如果由於不當勸酒產生了損害後果,除了飲酒人自己負責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勸酒人的民事責任:自己責任原則與免責事由
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飲酒者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首先應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負責。當其在自願的情形下為有一定風險行為時,應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後果。亦即每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一般生活中原則上應當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雖然我國法律對成年人飲酒、多人共飲、善意勸飲等行為並不禁止,但卻明文禁止公民飲酒後從事某些特定的工作或行為,如嚴禁酒後駕車等。但如果勸酒人已經盡到了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則不能再要求其對受害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從各地已審結的因醉駕引起的民事賠償案件來看,一般將「有效勸阻」予以簡單擴大,認為只要這種阻止沒有發生效果,導致了損害後果的實際發生,勸酒人都要承擔責任,這是偏激的觀點。
事實上,在是否進行了「有效勸阻」的問題上,應當由勸酒人舉證,只要勸酒人對醉駕人用盡了力所能及的合理勸阻行為,就應當認定其盡到了必要的勸阻義務,就可以免責。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對於醉酒後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對於醉酒後不聽勸阻強行駕車的行為人,勸酒人應當及時報警,否則不得免責。
『貳』 勸酒者的勸酒行為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不但你應當承擔責任,還包刮同桌喝酒的人都要承擔責任的,當然死者也要承擔部分專責任的。不屬管這個人的死因是病或是喝酒喝死的,你們都有責任的,只是兩種情況應當分別開來,比如是病因死亡,你們的責任就會減輕。如果是喝酒喝死的,你們的責任就會大些。承擔責任的方式也只有從經濟上給以適當的補償。承擔的分額首先應當由同桌喝酒的人與死者家屬共同協商確定,協商不成時,死者家屬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其理由只有如下一個:
誰都知道喝酒的肚量有大有小,喝酒過量會對人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對生命健康的安全有著不可預見的嚴重後果,人人都享有生命健康權,所以,同桌喝酒的人都有著提醒和勸阻這個人不能喝酒或者少喝酒的責任和義務,盡可能避免意外的發生,由於大家沒有盡到這個義務,所以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叄』 勸酒需要負法律責任么
勸酒在以下情況中需要依法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首先,是強迫性勸酒,比如用「專不喝不夠朋友屬」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其次,是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第三是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最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肆』 未成年人組織飲酒,如發生意外,組織者和勸酒者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和未成年人喝酒後受傷,主要看是否有過錯,如果有過錯,需要承擔責任。
無論過錯一方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均需要承擔責任,未成年人的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
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監護人的職責包括人身監護和財產監護兩個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人身監護,以教養、保護為目的。對被宣告為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以保障其本人及社會的安全,並促其恢復健康為目的。至於財產監護,監護人得依法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監護人為法律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一方有勸酒甚至逼酒,或者在喝酒過程中有過錯,導致另外一方直接或者間接的受傷,則侵害一方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其責任份額按照過錯比例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去法院起訴,由法院裁決或者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
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伍』 一起喝酒出現意外事故參與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具體情節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一,一起喝酒的人是否有勸酒等過錯;第二,發生的意外是否因飲酒有直接關系;第三,發生的意外與飲酒是否有因果關系。
不當勸酒、強行勸酒會產生損害後果。如果由於不當勸酒產生了損害後果,除了飲酒人自己負責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過量飲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個基本常識。
任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飲酒者對勸酒不加拒絕而造成飲酒過量,並對自己的身體或他人造成傷害,應當首先由他個人負責。即應首先實行飲酒人的自己責任原則。
所以在責任分配時,一般認定由醉酒人承擔主要責任,勸酒人承擔次要責任,即勸酒人一般應在10%至30%的范圍內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以下四種情況,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勸對方飲酒者,要承擔由勸酒引起的一切責任;
2、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
明知對方喝醉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清醒酒友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醉酒者一旦出事清醒者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3、酒後駕車、洗澡、劇烈運動未勸阻
對於醉酒的酒友其他人應當勸阻其不得駕車,如果未加勸阻則就有可能承擔由此引發的相應法律責任。
4、宴會的主人應當確保參加宴會的每個人的安全
醉酒者一旦出現意外事故,酒宴召集者就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5)喝酒勸酒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2017年6月15日晚上,賴某、陳某德、陳某鴻、林某,4人在燒烤攤店包廂喝酒。此時張某與陳某香邀請包某,也在該燒烤攤上吃燒烤,因陳某鴻與張某相識,便邀請張某進包廂喝酒。約10時許,包某到達燒烤攤,包廂內的人邀請包某一起進包廂喝酒。
後因朋友間互邀,包某、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聚在包廂一起喝酒。10人喝酒至凌晨1時許,陳某鴻等陸續回家。
此時,包某已明顯處於酒醉狀態,林某明和包某一起離開,包某提出要到足浴城找人,林某明騎著摩托車在前,包某騎摩托車在後,行至上杭縣臨江鎮瓦子街步行街北側入口路段時,包某摩托車碰到步行街用於隔離步行街與上杭縣臨江鎮人民路的大理石石礅,頭部撞擊在石礅上,大量出血。
包某受傷後,被送至醫院急救,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上杭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本事故系當事人包某一方違法過錯行為所導致發生,包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故發生後,包某父母以張某等人作為請客的邀請人並相互勸酒,勸酒行為與包某醉酒有關,應該承擔包某死亡的相應責任為由將共同飲酒的9人告上法院。
本院審理後認為,包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意識到醉酒後駕駛機動車具有高度危險性,過於自信放任事故發生,造成肇事死亡結果,包某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具有明顯過錯,應對損害承擔主要過錯責任,確定包某自行承擔90%的責任。
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系共同飲酒者,應當意識到酒後駕駛摩托車是一項危險活動,而未對包某進行勸阻、提醒、制止或護送,違反善良風俗和道德要求,具有一定的過錯,應承擔包某父母損失的10%的責任。
張某、林某明、陳某鴻、陳某德、賴某、鍾某、江某、林某、藍某共同飲酒,造成包某死亡,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對包某父母因包某死亡所造成損害承擔共同連帶賠償責任。遂作出如上判決。
『陸』 朋友喝酒喝死了人在什麼情況下有法律責任
醉酒的人之間有互相扶助的義務。在喝酒的過程中是不是給其灌酒,醉酒的原因是不是勸酒者造成的,醉酒之後誰去扶助他,經醉酒死亡後陪酒的人承擔賠償責任。
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拓展材料
勸酒人應當能夠合理地預見到其勸酒行為可能對其它飲酒人造成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害,在多數情況下該勸酒人應對可能受其影響的人負有注意義務。
注意義務是指行為人應採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義務。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則推定行為人主觀存在過失。此時,勸酒人一般應對因共同飲酒而引發的損害後果承擔次要或補充責任。
當然,如果勸酒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確實盡到了注意義務,沒有過錯。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在該種情況下如果飲酒人發生意外致死,所有聚會的參與者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