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虛假代言法律責任
A. 我看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在辯論會上,正方認為明星代言廣告會對公眾的消費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如果代言了虛假廣告,那麼他就應該承擔法律責任;而反方認為明星沒有能力對產品的合格性進行檢驗,而檢驗又屬於國家監督機構的工作范疇,即使代言了虛假廣告,也屬於受害者,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對於這個當前大家都在關注的、敏感的話題,我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明星代言廣告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廠商之所以要找明星代言廣告,就是為了利用公眾對明星的一種信任以及明星對公眾的影響力來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而明星在代言的同時會得到高額的利潤。明星利用了公眾對他的信任以及他對公眾的影響力代言廣告產品來獲取高額利潤,享受了他的權利,於此同時那麼他也就應該為此而承擔責任。 明星在代言廣告過程中,有著他的雙重身份:對於廣大消費者,他屬於經營者之一;而對於廣告主、廣告廠家,他又屬於消費者。在節目中,明星的經紀人說過,在代言之前,他們需要廠家提供相應的產品以及相關的一些文件,比方說生產、衛生、銷售許可證等,如果資質文件齊全,並對該產品進行試用之後才決定對是否對該產品代言。現在問題出現了,如果明星代言了某產品的廣告後,產品投放市場,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傷害了廣大消費者,這種情況下明星該不該對廣大消費者負責任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覺得是必須。這時有的人可能要說,廠商有可能給明星的產品的相關材料及資質是通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這是國家的監督架構的責任,不在明星的能力范圍之內,甚而至於廠商給明星的產品都是專門製作的,是合格的,是完全符合標準的,明星是被欺騙的,是受害者,沒有明星的責任。但是廠家欺騙明星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使更多的消費者上當,獲得高額的利潤,而明星代言的同時恰恰使這種欺騙擴大化,如果在沒有明星的代言,這種欺騙有可能局限於一隅,而由於明星的代言,誤導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擴大了事態,即使你曾經使用、試用過的的產品是真的,但代言的不是你所試用和試用過的那部分產品,而是一類產品,所以是施害者,那麼作為明星就應該為此而承擔自己的那部分責任;當然在整個事件中,明星也是受害者,作為受害者,你應當向對你施害的對象去討還公道。我想那是肯定的,只不過是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的區別罷了!
B. 明星虛假代言的法律責任的相關發條,最近要寫關於這方面的論文。麻煩給下具體思路。主要是虛假代言的歸責
明星或者其他公眾人物代言廣告,這種現象早已存在,國外早已有之,然而,近年來新興醫院事件、億霖事件、SK-Ⅱ化妝品事件、藏秘排油茶事件等等層出不窮,這些事件使得公眾熟知的明星們站到了風口浪尖上。尤其是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這些事件將公眾的目光聚焦到了廣告代言人的法律責任問題上,使他們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焦點。筆者不懷疑媒體有炒作之嫌,但基於職業習慣,更有興趣將明星「代言門」問題引入法律場域加以思辨。
一、明星代言是法律問題還是道德問題
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中,消費需求與市場的佔有份額往往成為企業的追逐對象,明星和品牌合作自然也無可厚非,最好的結果是:品牌借明星之力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明星也借品牌的推廣增加了媒體的曝光度,提升了自己的價值。然而,由於代言廣告過分誇大產品的功能與品質,在客觀上誤導了消費者,而且由於給部分消費者造成了人身以及財產方面的損害。在譴責商人無良、政府失察之餘,我們更須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明星代言是法律問題還是道德問題。
我們知道,明星代言產品或者品牌,是要收取不菲的代言費的,而這筆代言費並非像明星們認為的那樣:是商家自己出資給付的。而事實上, 這筆費用最後會計入產品或者服務價格之中,最終由廣大消費者埋單。因此,雖然,代言明星沒收消費者錢,也沒做產品,更沒賣產品,根據現有法律體系從技術上分析,明星與消費者之間並不存在法律關系;既然二者之間沒有法律關系,就無需承擔法律責任。也就是說:明星代言引起公眾指摘,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非法律問題。然而,利益與風險相一致乃是法律基本原則,高額代言費對應幾近於無的法律責任,顯然違背了法律的宗旨,法律技術的適用結論與法律原則的內在精神發生了背離,不能就以此表明純粹根據法律技術推理的合理性。
這首先關涉到法理學上法律調整對象的理論。一般認為,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制不是無界限的,法律必須尊重道德、宗教等社會規范。此固有理,但法律與道德存在交叉領域,一些重大的、關乎公益的道德問題往往也上升為法律問題。據利益與風險相一致原則可知,這不但是起碼的商業倫理,也是基本的法律精神。不能僅僅放任處於徹底的商業邏輯支配之下,更應該將其行為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並且在具體規范設計上尋求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利益與責任的平衡,在明星廣告泛濫的當下,具有理論上的正當性和事實上的合理性。
二、明星代言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158票贊成、3票反對、4票棄權獲高票通過。該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一條確立了在食品領域虛假廣告代言人的連帶責任。但是,《食品安全法》畢竟是特殊法,適用的范圍也更加有限,除此之外,我國關於明星代言的法律規定幾乎屬於空白。
基於此,筆者主張再從民法的角度進行具體審思。民事主體之間相對性的法律關系,主要有合同和侵權兩種主要類型。根據合同法,合同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其成立是要約與承諾的合意,但明星代言的本質與合同迥異。首先,明星與特定的消費者並不屬於合同的相對方,主體不適格;其次,明星代言並不具有意思表示的因素, 更沒有與消費者形成某種法律關系的意圖;再者,明星代言通過媒體向不特定的公眾發布,這與要約針對特定相對人的特徵不符。那麼明星代言是否適用侵權法那?毒奶粉致嬰兒腎衰竭,屬於產品責任這一特定侵權類型,法定責任主體是製造者和銷售者。從字面上看,代言明星並不在責任主體之列,根據「法無明文不加責」的原則,法律上似乎無從非難明星。
筆者以為,法律具有明顯的滯後性特徵,僅僅靠道德來調整是不足以維護大多數人的權益的。不能讓代言問題產品的明星們的行為游離於法律責任的藩籬之外。但是,侵權的救濟手段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若為一般侵權,那麼即使存在問題產品,存在對公眾的致害後果,但是這種後果與明星的代言行為似乎毫無因果關系,所以不屬於一般侵權,而在幾種特殊侵權的規定中顯然也沒有規定這樣的條款。
然而不問良莠唯利是圖的代言行為已經使得偽劣產品大行其道、流毒更廣,從損害控制的目的出發,明星代言需承擔一定的「准侵權責任」。而法律技術上的問題我們可通過擴張解釋來實現。
1、主體上的擴展解釋。在如潮水般的代言廣告中,我們發現不僅僅是明星,在關繫到人體健康的食品、葯品領域甚至所謂的專家、學者也不乏之,如果僅僅局限於明星這一狹小領域,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規制效果。所以應該對「明星」做擴張性解釋為:為公眾所熟知的,能夠對人們的心理起到一定引導、暗示作用的社會公眾人物。
2、通過對產品責任規范進行目的性擴張解釋,將代言行為視為「准銷售行為」。這種主張絕非荒謬。其一,收代言費時依據商業規則,代言產品出現事故時卻援引道德庇護,這種雙重標准有違「利益與風險相一致」原則。其二,高額的代言費意味著明星對產品瑕疵有較高的注意義務,明星在代言時即應當對可能的產品責任有一定預見。其三,明星代言行為屬於間接致害行為。人類步入信息社會以來,明星藉助各種媒體已深入社會生活,吸聚公眾信賴,其代言行為對消費行為的誘導或強製作用不容否認,社會觀念上已逐漸認定明星代言與產品損害之間的間接因果關系;同樣是具有合理公信力的中介行為,明星代言也應與時俱進地納入侵權法視野。
3、對於明星代言行為實行差異性的歸責原則。根據法學上的共同侵權理論,若明確規定代言問題廣告當然承擔連帶責任顯然過重。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在產品責任中,明星與製造者、銷售者所處的角色、地位畢竟不能一視同仁。認為廣告代言人的責任應該不同於生產商的產品質量責任,明星應當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可能導致讓明星去承擔生產商的責任,因此承擔「差別責任」。
這種「差別責任」應當將廣告代言的法律責任種類擴大到絕對責任、嚴格責任或無過錯責任,而不僅僅是「過失責任」。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連帶責任」本質上仍屬於民事上「過失責任」的范疇。
首先,依筆者之見,應當區分明星的主觀心態並依據廣告代言人他或她所代言的產品與人的權利的密切程度的不同或廣告對象的不同來詳定法律責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相應的過錯責任」。 一般說來,食品和葯品,這些東西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權甚至生命權,對於這種與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產品的廣告代言人,法律應規定承擔「絕對責任、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才符合「損益相抵」的原則。從這個角度講,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連帶責任」還是有些偏輕,而不是過重。這樣做是不是太嚴格了呢。一點都不嚴格,在有些國家,食品代言就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有些國家乾脆規定嚴格禁止代言葯品廣告。
其次,還應當從廣告對象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實行差別責任。比如對象為兒童或老年人的廣告,其責任就應當加重。這個原則在很多國家就是這樣適用的。這種差異性也應當在具體的責任承擔方式上有所對應。比如代言內衣廣告的責任應當重於代言外衣廣告的責任。與此類似,代言與皮膚密接觸出的化妝品廣告的責任就應當重於代言其他與人身沒有接觸的產品的責任。
如果確無過錯,則應當在實際取得代言費的范圍內承擔有限補充責任,在製造者、銷售者或保險公司(如有責任險)無力賠償情況下始引發這一責任。從合理分配責任的角度來看,較之比照產品責任的思路,也更為合理。
C.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行政責任如何認定
廣告主為啥青睞明星? 關鍵詞:明星效應與消費心理 廣告主何以如此熱衷於用明星來作產品的代言人?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四川省營銷學會副會長朱敏分析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借梯登高」,即藉助明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迅速提升產品的檔次與知名度;二是利用人們崇拜明星、模仿明星及「愛屋及烏」心理來促進產品的銷售;三是藉助明星美麗的外表形象或者其在影視劇里所扮演的角色等影響來增加廣告權威性,引導產品消費時尚。以上三點足以證明,明星效應對消費者者消費心理的巨大影響。消費者越看重某位明顯,那麼他所代言的產品越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羅傑斯與休梅克提出了一個有名的創新擴散模式,他們認為在接受一項新產品時,消費心理會經歷了解、勸服、決定是否採用(即決策)和證實四個階段。」朱敏介紹說,而現階段廣告主更多的將明星代言使用在了「勸說」這一重要環節之上。此次被爆出侯耀華代言的十款涉嫌虛假宣傳的其中一款「康大夫茶愈膠囊」,侯耀華本人在廣告過程中說到,「康大夫茶愈膠囊目前唯一可以有效清除肺栓的國家級葯物……」這些內容便是勸說公眾的最好證明。 「還有利益的驅使,有些不良商家明明知道自己產品質量並不是十分過硬,只要花費一定的廣告費請來明星代言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消費者自身免疫力不高,再加之廣告中利用明星效應,便促成消費者購買。」朱敏說。 明星應為虛假廣告負責 關鍵詞:《食品安全法》與連帶責任朱敏認為,明星廣告刺激大眾的注意度與興趣度,提升產品的知名度與接受度,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價值。他們利用自己的形象和家喻戶曉的知名度進行宣傳,借用消費者對他們的喜愛和信任向大家宣傳推銷各種產品,達到影響消費者購買心理的目的。因此,明星應該為代言虛假廣告負責。 成都市公益律師邢連超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食品安全法》對明星代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從這一規定來看,侯耀華理應對所代言虛假廣告承擔連帶責任。 明星應把關代言產品質量 關鍵詞:產品質量與親自使用 對於產品質量代言明星是否該為大眾先把把關同樣成為目前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四川省社科院萬本根教授認為,國外明星必須親自使用過所代言的產品,否則不準做代言廣告。但我國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很多明星對代言的產品根本就沒使用過產品,卻在廣告中說得天花亂墜,這本來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也看了央視對侯耀華的訪談節目,侯耀華親口說『我沒有吃過,因為我沒這毛病我怎麼可能吃這葯』。既然如此,那侯耀華憑什麼說這產品好,能夠達到其宣稱的功效呢?」萬本根認為,無論從明星自身利益還是社會公德來看,明星們都應該為代言產品的質量進行把關。 明星代言將有法可依 關鍵詞:違法成本與《廣告法》修訂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食品安全法》規定明星代言的產品出問題應承擔連帶責任,但該法只對明星代言食品有效,葯品屬不屬於食品的范疇,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爭論。而追究代言人責任的前提是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那麼,什麼條件下才構成虛假廣告,如何認定虛假廣告,這些在現行的法律中都沒有明確規定。 邢連超認為,明星代言違法違規廣告「層出不窮」的原因在於處罰不到位,導致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他建議,要打擊虛假廣告代言不光要從廣告商開刀,「明星代言」也應有更為明確的法規和事後問責機制加以規范。 記者了解到,11月19日,首屆海西廣告高層論壇在泉州舉行,論壇上稱,《廣告法》修改法案最快有望明年出台。在國家工商總局向國務院提交的《廣告法》修改草案中提出,在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三大主體」的基礎上,參與廣告代言、證明、推薦的「廣告其他參與者」,包括明星、名人等也應作為廣告活動的主體,納入規制范圍,將連帶責任的主體擴展到個人,以強化對明星、名人代言廣告的約束。「廣告其他參與者」除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外,構成犯罪的,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 本報記者高楊曦 一家之言 我看明星 「代言門」事件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侯耀華並非「前無古人」,也肯定不是「後無來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早已不是新聞。 為啥這些企業要花巨資請明星代言廣告?我只想到消費者「愛屋及烏」,順帶喜歡上明星代言的產品來著。沒想到專家還分析出更多的道道:「借梯登高」;明星都說好,多權威啊;明星的,就是時尚的。 既然是明星代言的產品,那肯定是質量信得過的產品。有質量問題的,明星還敢代言嗎? 問題恰好就出在這里,因為沒有法律上的懲罰,因為違法成本不高,於是乎,有很多明星被曝做過虛假廣告,但至今尚沒有哪一個為此受到相應的處罰。於是乎,明星為虛假廣告代言屢禁不止。 有新消息稱,《廣告法》即將修訂,對明星代言廣告的法律責任加以明確規定。這自然是好事。可這只是事後追究啊,
D.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應負什麼樣的責任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了虛假廣告代言人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也進一步明確了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責任。具體內容由法律快車編輯為您介紹。
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E. 我國關於明星代言的法律有哪些
(一) 《廣告法》
我國《廣告法》在第38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姓名、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這一條文成為我國虛假廣告受害人追究民事責任的基本條款,也成為明星出演者逃避廣告民事責任的隱形條款。《廣告法》明確了哪些主體在虛假廣告中要承擔民事責任,什麼情況下承擔以及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那麼,在《廣告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主體,比如廣告節目的出演人,包括明星、專家、名人,不管其在虛假廣告活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起了什麼作用,都不需要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甚至多對自己的不適當的行為承擔道德的、倫理的責任。
(二) 《食品安全法》
2009年6月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則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法第55條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該法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向消費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能承擔連帶責任。具體到個案,明星代言行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關鍵是看明星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的廣告是否為虛假廣告,如果是虛假廣告,才承擔連帶責任,不是虛假廣告就無需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是否為虛假廣告,成為了明星代言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前提條件。
(三) 《民法》
在《民法通則》中則規定了明星代言行為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 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很顯然,明星代言行為在該法的調整范圍之內。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的上述規定,明星代言人在違反合同、不履行義務應當承擔責任;明星代言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和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責任;明星代言人與他人共同侵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民法理論,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1、主觀過錯;2、侵害事實;3、因果關系。
F. 明星代言廣告的法律責任有哪些,從何法可找到
1、《廣告法》在第38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專購買商品屬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姓名、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2、《食品安全法》第55條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G. 明星代言廣告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您是否認為知名品牌的廣告比普通品牌的廣告更可信?您認為明星是否應該在內代言前對所代言容產品進行調查,至少有所了解?對於近段時間很多明星代言產品出現的問題是怎麼看待的 如果明星代言鑽法律的空子要怎麼制止規范
H. 《廣告法》如何規定明星代言食品廣告出了問題後的責任問題
明星代言虛假食品廣告要負連帶責任
又到了一年中的「3·15」消費者權益日,針對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應承擔連帶責任」的爭論經過全國「兩會」上明星們集體「喊冤」的發酵放大,「明星代言」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立法部門官員表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最新規定,明星如果代言虛假廣告,可能因此賠得傾家盪產,果真如此,是否意味著明星虛假代言行將末路?
引發爭議
早在2007年的CCTV「3·15」晚會上,郭德綱代言「藏秘排油」減肥茶虛假廣告事件被曝光後,「明星代言」就廣受關注。近些年來某些明星們總是和虛假廣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唐國強、解曉東代言北京某醫院治療不孕不育、葛優代言億霖木業,到劉嘉玲代言SK-Ⅱ……明星究竟該不該為虛假廣告承擔責任一直以來爭議都非常大,以至於在《廣告法》中關於「代言人」行為進行規范的法律條文一直處於「空缺」狀態。
反過來,由於監管的空缺,明星代言行為更為混亂,因為即便是「虛假廣告」,代言人也不會為此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於是,我們看到郭德綱在被央視曝光之後拒不認錯,還言之有理地為自己辯護「喊冤」;鄧婕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後也表示「不退賠,不認錯」。
其實,明星們出現這樣的反應,是我們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地為他們的行為和應承擔的責任劃出界線。明星到底應不應該為虛假廣告承擔責任,如果需要,在何種條件下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以及承擔多大的責任,這些都是立法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久前剛剛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廣告」的規定中相較於《廣告法》先行一步。其中第五十五條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相比較於《廣告法》,最大的意義在於增加了「個人」兩字。此番規定的出台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兩會」上引起了文藝界政協委員的巨大爭議。
馮小剛委員認為,規定名人代言問題食品將承擔連帶責任有失公允,「明星代言要負連帶責任,請問傳媒登廣告、播出廣告的依據是什麼?我想是依據國家質檢部門的認證,但是當這個產品出現問題後,媒體是否也應該負法律責任?」馮小剛反問,「電視台台長都把廣告里播出的方便麵試著吃了嗎?為什麼單讓明星負連帶責任?如果讓明星負責任,那麼,電視台等媒體、國家質量監督部門都要負連帶責任」。而張藝謀則認為,作為責任鏈條中的一環,明星理應承擔一定的責任;倪萍則表示在明星根本不能保障食品質量的現狀下,自己不會再接拍任何食品廣告。
立法部門官員明確述
明星虛假代言要負連帶責任
針對「兩會」上引起熱議的「明星連帶責任制」以及對新規更詳細的解釋,記者昨日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相關負責人李援。
問:在今年的「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就提出「明星連帶責任制」很不公平,為什麼單讓明星負連帶責任?政府部門、媒體呢?
答:《食品安全法》對行政部門、檢驗機構等做出的規定更嚴格。行政部門的責任更大,他們連推薦都不能做。《食品安全法》其實在「食品廣告」規定中增加了一條半,在五十四條「食品廣告的內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誇大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後又加上了一段,「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承擔食品檢驗職責的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不得以廣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如果違反本法規定,除要承擔賠償責任外,法律責任中還規定了要受到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第五十五條,「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和《廣告法》相比,這次就多了「個人」兩個字,這一條是為了防止社會名人、團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而至於其他「虛假廣告」的責任主體,在《廣告法》中已經做了明確規定,不是單讓明星承擔連帶責任。《廣告法》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
I. 明星代言的產品出現問題,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明星代言產品出現問題要承擔責任,如果附帶民事責任,明星需進行民事賠償。在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廣告法》規定,廣告代言人不能為其未使用過的商品或者未接受過的服務作推薦和證明;而明星代言虛假廣告一旦被罰,3年內不得進行廣告代言;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廣告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對保健品廣告、未成年人廣告、互聯網廣告、廣告行為的監督管理及法律責任等,新法也作了進一步規范。
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權益,首當問責的是誇大產品功效甚至進行誘導性宣傳的廠商,而明星不加甄別進行代言也有誤導之嫌,法律規定是一方面,明星也應愛惜名譽,謹慎選擇代言產品,不要為商業利益而過度消耗大眾對自己的信任。
(9)明星虛假代言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明星代言產品需謹慎
明星作為廣告代言人,往往向被代言企業收取價值不低的代言費用。盡管在大部分情況下,當明星發生丑聞後,企業可基於已簽訂品牌代言合同中的相關違約或終止條款終止與該明星的代言,但已經向明星支付的代言費較難馬上追回。
此外,受明星口碑影響,企業印有相關明星形象的產品包裝及宣傳物料也需要重新製作,導致成本上升。同時,企業還需要支付大量公關費用,以挽回企業形象。據公開渠道查詢,某范姓演員涉稅事件為某飲料製品集團帶來損失,僅代言費一項就高達近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