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企業環境責任法律

企業環境責任法律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49:51

1. 企業環境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保護生態環境,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抓住大好機遇期實現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後面不用看了)雲掌財經望採納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於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環境法制建設尚未完善,環境管理力量比較薄弱,生態環境狀況在一些地區不容樂觀,國家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

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後,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因此,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及各種舉措,針對現實,對症下葯;面對未來,未雨綢繆。

保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容。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供養,以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環境對發展的重要性,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務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多種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並把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參與就是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

我們所採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種種對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實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環境條約,承擔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從而為改善全球環境作出努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環境保護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無所作為。中國一定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今後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的階段,也是環保工作大有作為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從「八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後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加快環境保護的法治進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政府部門要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發展過重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GDP核算范圍;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機制,將環境績效納入其中,發揮其正面的激勵效應。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要廣泛進行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憂患意識;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要積極鼓勵、引導和整合各種民間環保組織,發揮其應有作用,維護公眾的環保權益,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既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又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安危,事關子孫禍福。

新世紀新階段,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心,再接再厲,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2. 企業應當如何承擔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企業不但要做大做強,注重經濟效益,而且要承擔社會責任,關注環境保護是社會責回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答為,企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承擔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1.通過環境准入關。委託有資質的技術單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或登記表),經專家評審通過後報有批准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2.嚴格遵守「三同時」即建設項目的生產設施與環境污染處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換言之,應將污染處理設施視為生產設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項目建成經試生產驗證後接受「三同時」驗收,通過驗收後方可獲得《排污許可證》。3.確保達標排放。正常運行污染處理設施,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4.改善生產工藝,在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排放量,創造條件申報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3. 環境法律責任的概念、特徵、功能分別是什麼

環境法律責任,是指環境法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版具有強制性權否定性法律後果,按其性質可以分為環境行政責任,環境民事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三種。①行為人違反國家或地方環境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某一環境行為或相關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干擾該國家或地方之環境行政管理,污染和破壞環境境,危害公共或個人之財產或人身生命或健康的安全,所依法應當承擔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②是一國或地區違反國際法規定、違背其應履行的環境保護國際義務,致使他國或地區的環境或國民遭受污染與破壞之危害,所應承擔的國際環境法和其他相關法規定的經濟賠償責任和道義責任。
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如下特徵:
(1)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為必要前提;
(2) 環境民事法律責任的構成實行無過錯責任制;
(3) 違法處罰趨重化,主要表現為加重了行政處罰的程度、 實行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定特別刑法嚴懲環境犯罪、實行兩罰或
多罰制度等。

4. 企業環保出了問題由誰來承擔責任

企業出責任當然是企業和相關企業負責人承擔,除非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包庇等也要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修訂)第五十九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4)企業環境責任法律擴展閱讀:

新環境保護法:

「新環法」對政府進一步明確環保責任,規定其履職不到位,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將環保責任嚴格納入法律、法制管理。

「新環法」新增對政府環保目標責任制度的要求和考核評價制度實施的規定,在總則內容中突出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對當地環境質量負領導責任,而且,授權環境保護部門對未達標地區或行政區域實施區域限批政策,並且規定考核結果信息社會公開。

縣級以上政府每年向本級人代會或者其常委會就環境狀況作報告說明。包括目標完成情況等內容,接受其督查,如發生重大的環境事件應及時向本級人大常務委員會報告。「新環法」是政府履行環境保護責任、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力,將會對政府環境違法和環境工作不作為起到強大的威懾影響。

新法第63條規定,違反法律規定,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評,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通過偷排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有以上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用法治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5. 公司社會責任中的環境責任包括什麼

所謂的環境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第1個方面就是不要讓我們的行為影響周邊的人,比如說不要隨地吐痰,第2個方面就是要保證環境的整潔,比如說不要亂丟垃圾。

6. 企業排污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您好:
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降低環保支出,往往會偷排污水、廢棄等污染物,既危害了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也損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當企業偷拍污水、廢棄風污染物時,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企業偷排污水,要承擔下列法律責任:
1、民事賠償責任:企業偷排污水造成第三人損失的,應該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
如企業違法偷排污水,造成江河下游養殖魚死亡的,養殖戶可以要求企業賠償損失。如果是多企業違法排污,造成損害的,可以要求相關企業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就賠償事宜協商不成時,受害人可以收集證據資料,到法院起訴索償,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2、行政責任:企業偷排污水的,由環保部門等採取責令停業整頓、限制生產、罰款,並對企業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處於行政拘留。
一般情況下,居民發現企業偷排污水的,可以向當地的環保局舉報投訴,及時制止企業的違法行為,維護自身利益及當地環境不受損壞。這也是受害人要求企業賠償的重要談判籌碼,運用好了,往往非常利於索取賠償。
3、刑事責任:偷排污水,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按環境污染罪定罪處罰。
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也就是說,企業違法偷排污水,嚴重污染環境的,構成環境污染罪,需要被判刑坐牢。要是你發現有企業偷排污水,嚴重污染了環境,向環保局舉報投訴,准能讓企業及企業負責人受到相應的處罰。

7. 關於環境社會責任

企業環境社會責任與環境法律

企業社會責任是相對於企業商業責任提出的概念,其含義隨著新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社會文明不斷提高而逐步擴大,從商業道德到社會福祉,從勞動者權益保護再到環境保護等,可以說囊括了方方面面內容。但由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權利義務內容並不明確,涉及的方面也很廣泛,很多都是道德上的要求,所以並不能概括的將之法律化。2006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的新《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僅僅是在總則中進行原則性、抽象性的規定,對於法律具體操作沒有實際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就失去了法律保障。

近十多年伴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環境污染破壞問題。人們物質生活越豐富,要求舒適和良好的環境的呼聲也越高,因此環境保護成為企業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從通常意義上來說就是企業為了社會公眾利益而作為一個「企業市民」自主性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當然從廣義上來理解的話,應該包括企業承擔的環境法律上的強制責任,這一部分可以說是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根基所在,另一部分則是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各種誘導性制度和措施,或者是使利益相關者發揮促進作用的輔助性制度和措施,這是促使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重要推動力。

由於社會對於環境問題的關心度逐漸提高,化學品管制、循環利用、全球變暖以及節能等各種法律制度也不斷完善,而企業在這些制度成熟之前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環境戰略上的失誤,例如暫時沒有納入管制對象范圍的物質就可能在未來被證明具有毒性。因此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在發達國家應運而生,它同時也是企業事前迴避環境法律風險的一個有效措施。

比如,二惡英類原來就是被認為在安全范圍內使用是無害於環境的,但在現實中已被證明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有害;在一些開發活動中遇到了珍稀動植物或生態系統導致開發活動被迫停止。還有污染物排放雖然達到污染物排放標准,但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也不能免除企業的民事賠償責任。所有這些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賠償責任和經營風險。為了迴避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事後損失和責任,企業有必要在事前主動採取綜合性的措施迴避環境法律風險,包括承擔強制規定外的企業環境責任。

企業環境責任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規避國際貿易法律管制的需要。作為進口大國的歐美發達國家,其環境法律管制通常比較嚴格,除了要求產品對環境無害外,還會要求企業的生產活動採取無害於環境的方式進行。例如,1993年歐盟導入了《工業企業自願參加環境管理和環境審核規則》(EMAS規則),讓工業企業自願承擔環境管理責任。由此可見,為了有利於同歐洲企業的貿易或者在歐洲展開商務活動,構建企業環境保護體系及其成果評價也成為必要。

發達國家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實踐

推進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承擔,藉助於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標准和重要國際組織制定的制度或措施是重要方式之一,這些標准、制度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為各國法律和公眾所認可。比如,日本有很多企業確立環境經營理念,將環境保護納入到經營行為之中作為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重要形式。這些企業經營者在經營中導入ISO14000標准系列,公開環境審核,將環境成本和由此帶來的效益公之於眾,將環境成本確定為本企業經營的重大事項,並清楚地表明重視環境的經營方針。其中ISO14000標准系列是國際標准化組織於1996年公布的,要求公司建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經營體系和實施方法,作為一個尺度將有利於對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行評價。環境審核制度則是在聯合國1993年修訂的《聯合國國家會計信息系統》中有所規定,主要目的是在環境成本與經濟效益之間形成對比,同時反映環境對於經濟的貢獻以及經濟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在信息披露方面,各國法律均有一定程度的規定,但為了使政府和社會公眾有效了解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具體情況,這就使得主要發達國家的企業都會通過年度報告的形式披露更為詳細的環境信息。

國內法在促使企業直接承擔環境社會責任方面也起著重大作用。法律中強制性規定是企業實現環境保護的基礎,而法律中某些非強制的刺激性制度則是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助推器,如排污權交易、環境稅、環境保護協議等。從美國針對煉油廠的「鉛淘汰計劃」提前完成的實踐來看,排污權交易制度促使企業改進技術,排放比法律許可排放量更少的污染物,促進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確是起到良好推動作用。環境稅則會抑制對資源的浪費和消費,對環境影響大的商品的成本會增加,也促使企業更為環保。另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和企業簽訂協議的方式,規定企業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減少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則可以獲得政府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以促使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

還有一些是使利益相關者發揮促進作用的輔助性法律制度。所謂利益相關者主要有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密切關系的消費者、環保組織、企業協會和商業銀行等,他們的行為會對企業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說「綠色消費者」,在充分考慮到購買的必要性後,會選擇購買價格稍高的環境友好型產品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但必須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作為基礎,消費者僅憑自己經驗是難以判定產品的性質的。再如美國的包括《清潔空氣法》在內的多部法律中都規定了公民訴訟條款,使得環保 NGO可以代表公眾或者大自然提起訴訟,這對於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有著顯著的影響。但如果沒有規范和促進環保NGO或其它民間組織建設的這些法律,也不會達到以上效果。

促進我國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的法律保障

1.完善環境法律

遵守環境法律特別是強制性法律規范,是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基石。從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多層次性上來講,強制性法律規范所要求企業承擔的責任是最低層次的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只有當強制性法律規范得到完善並被嚴格執行,企業才有可能去承擔更高層次上的環境社會責任。換言之,如果企業連強制性負擔都不願意接受,足可說明其環境保護的意識很薄弱,是不可能去真正承擔法律強制性規定之外的環境社會責任的。從企業面臨的壓力來講,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行動對企業行為雖有影響,但如果企業不履行環境社會責任的結果只是道德上的譴責,這樣的影響也將是微乎其微。只有當國家強制力介入,企業才會因為可能面臨公權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積極性去保護環境。

但我國目前環境法律的執行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環境法律沒有被嚴格遵守。環境立法抽象,有原則而無具體行為模式,或者有行為模式無法律後果;行政處罰設計不合理,違法成本嚴重偏低;司法救濟程序上不完善,使污染受害者難以實現其訴權等。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國必須完善環境法律,加強執法機構的建設,強制企業環境成本內化,為企業承擔環境社會責任創造一個公平的良好法治環境,也是促進企業平等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

2.細化各種引導刺激性制度

在要求企業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時,並不否定企業追求利潤的天性和企業趨利避害的行為。如果企業實行了有利於環境的行為,可能會增加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此時通過引導刺激性制度使企業獲得一些額外利益才算公平,如減稅或財政援助。但目前我國這類制度有些還是空白,有些雖有原則上的規定,但沒有實施細則而無法落實,所以完善細化各種引導刺激性制度的工作迫在眉睫。

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第二十條規定:「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應當考慮其在生命周期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於降解或者便於回收利用的方案。」對於這種有行為模式而無法律後果的規定,顯然對企業行為影響甚微,如果企業面臨著一個成本較低但不太利於環境的方案和一個成本較高但有利於環境的方案,前者顯然有減輕成本壓力的因素,而後者對企業來說,除了增加成本外沒有其它影響。但如果能細化該規則,對於優先選擇無毒、無害、易於降解或者便於回收利用方案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或榮譽上的獎勵,則會大大促進企業環境保護的工作。

3.健全各種輔助性制度

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能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都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利益相關者要能准確掌握企業的環境信息,才能使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再者,利益相關者自身的建設也會制約其影響力的發揮,如果達不到一定的規模也很難有成效。這些都需要相關輔助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信息公開制度、認證制度以及環保NGO建設的相關法律制度等。

我國目前關於企業相關信息公開制度是已經開始實行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但該規定只是強制性要求超標准排放污染物或者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公開企業環境信息,而且要求公開的環境信息也不夠細致。而作為一個消費者願意選擇環境友好型產品,想了解企業生產過程是否採用了無害於環境的生產方式,都會因不能獲得准確信息而使作為「綠色消費者」的願望落空。還比如環境標准體系認證制度,無論是採用國際標准化組織的標准還是採用政府或其它組織的標准,都必須要有規范化的制度,使該認證真實可靠,具有威信力。至於環境保護組織,促進其成立以及到組織運作等也都需要法律的支持,這些都是發揮利益相關者

[案例一] 江蘇省南京市一中學生李某從出生到1989年10月間居住在某石化煉油廠西生活區。居住地南邊是某液化氣罐裝站,該站經常漏氣;東邊是栽製造壓力容器的工程隊,該隊主要是就地進行射線探傷,對容器噴漆;北邊是煉油廠的生產裝置;西北邊是煉油廠火炬,排放出的火炬氣含有害物質。1989年11月至1997年7月,李某一家住在該煉油廠東生活區。住處的東邊是煉油廠排污未封閉地帶,北邊是焦化裝置。2004年除夕夜,李某被診斷出患了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其家人認為是周圍環境污染造成的,在雙方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李某將煉油廠告上了法庭。李某在起訴狀中表示:煉油廠應對其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該單位賠償已花費的醫療費用54萬元,後續醫療費15萬元,精神撫慰金26萬元,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5萬元,共計人民幣100萬元。

[案例二] 某外國公司擬在我國南方某市獨資建廠生產各種塑料玩具,投資一千六百萬美元,職工一千二百人,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但該企業開始正式生產後,澆模車間產生惡臭和有毒氣體,未經處理,即向大氣排放,嗆人喉鼻,使人呼吸困難;同時,機器發出的雜訊明顯超過國家排放標准,震耳欲聾,使人煩躁。對此,當地環保部門在多次督促該企業對污染進行治理並發出限期治理通知都遭到拒絕情況下,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該污染企業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一、保護環境是企業的法定義務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企業保護環境的法律義務,這也是企業對社會承擔的重要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還規定,「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准後才能進行設計;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項有害物質的排放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准。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再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並加強管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其他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單項立法也有類似規定,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漁業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在具體條文中,環境法律責任主體的術語表述為「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排污單位」等,顯然,我國法律規定防治污染主要是以企業為法律規制對象。此外,我國民法通則也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並且這是一種加重的、無過失的法律責任,即在責任認定、舉證責任、過錯認定等方面都不同於一般民事責任而更注重對受害者的保護。

企業保護環境的義務也正在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趨勢。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1月31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協議」(Global Compact)新構想;2000年7月26日,全球協議正式啟動。全球協議的宗旨是,促使全球協議及其原則成為企業經營戰略和經營策略的一部分,推動主要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合作,並建立有助於聯合國目標實現的夥伴關系。換言之,全球協議力圖推動有社會責任感的法人公民(responsible corporate citizenship)運動,從而使企業成為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解決全球化問題的重要力量。安南號召公司領導者加入全球協議,從而與聯合國機構、勞動者和民間組織一道支持人權、勞動者保護和環境保護中的九項原則。其中,第7項原則要求公司對環境挑戰採取預防性策略;第8項原則要求公司積極承擔更大的環保責任;第9項原則鼓勵公司開發和推廣環保技術。可以看出,《全球協議》中後三項原則都與企業的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由於全球協議活動是一項號召性、而非強制性的公司社會責任運動項目,《全球協議》的影響力大小完全取決於企業認同和貫徹《全球協議》的意願。就中國而言,這種國際創新得到了許多中國公司的熱烈響應。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陳錦華曾於2002年4月12呼籲中國企業界重視、支持、參與這項活動,認為參與「全球協議」,支持世界進步事業是中國企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項社會責任。

二、規范企業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環境安全、保障公民和全社會環境權益的需要

作為企業,應當認識到承擔環境保護義務的重要性。污染問題解決好壞,不僅僅關繫到企業行為是否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更關繫到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太多血的教訓:1932年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一周內就使數千人中毒,有60多人喪生,這是20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多諾拉煙霧事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冶煉廠排放的S02和煙塵,使5911人發病,17人死亡;發生在1952年12月5~8日的倫敦煙霧事件,4天內中毒死亡4000多人;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因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地污染四日市的城市空氣,哮喘病患者達817人,死亡36人;1955~1972年日本鎘中毒事件,因日本富山縣內的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由於水稻的吸收使產出的稻米含鎘,居民食用含有鎘的米和飲用含鎘水而中毒,患者超過280人,數十人死亡;1968年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因北九州市愛知縣一帶生產米糠油時,使用多氯連苯作熱載體,由於生產管理不善,這種毒物混進米糠油中,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1976年7月10日義大利的塞維索化學污染事件,由於一家農葯廠發生爆炸,導致劇毒化學品二惡英的污染.使許多人中毒,附近的居民被迫遷走,幾年內當地畸形兒的出生率大為增加;1984年11月19日的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故,由於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所屬的液化氣供應中心發生爆炸,死亡1000多人,有400多人受傷,3萬多人無家可歸。當代環境問題急劇惡化的最重要原因是企業污染所致,特別是大工業污染所致。從前面所舉我國的案例也可以看出,企業污染環境給受害者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傷害,而這些損害法院認定後做出的損害賠償判決也必然使企業承受嚴重的法律後果。企業的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增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環境污染如果不加以嚴格的控制,人們的生命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可持續發展也無從談起。因此,環境保護企業責無旁貸。

(二)利益協調、社會和諧的需要

作為企業,應當認識到在當代社會承擔環境保護義務與企業追逐利益的動機並不矛盾。按傳統觀念,企業是以營利為宗旨,最大限度追求股東利益的社會組織,因此現代社會中的企業,基於企業內部收益計算,把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作為自己的活動目標,企業經營者從未考慮、也無需考慮企業活動的社會影響即社會費用(social cost)的問題。企業在這種價值觀之下當然不會考慮對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的環境消耗支付代償的問題,因而對污染防治、清潔生產自然也無需費心。但在當代社會,企業經營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變化,相應的企業追逐利益的游戲規則也發生變化,當立法設計導致企業環境違法成本遠遠高於守法成本時,只有履行環境法律義務,才更符合企業作為「經濟人」所具有的理性行為特徵。從上面案例中也容易看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企業履行環境義務,有利於協調企業與當地政府、社區的關系,所謂「和能生財」,一個成功的企業決不會因為少許污染治理成本的付出,而犧牲企業生存賴以維系的社會基礎。

(三)企業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與企業承擔污染防治法律責任相比,企業承擔生產綠色產品這一立法政策,代表著當代社會日益達成的、對企業更高的環境保護要求。所謂企業的綠色產品責任,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使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最小,而且要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沖擊最小。污染防治的立法要求旨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中有害物質的低排放、零排放,而綠色產品責任要求進一步降低原材料的耗費,要求企業對產品生產及其工序設計予以徹底變革。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綠色產品責任更容易與貿易壁壘相聯系,並因而備受世人矚目。

採取清潔技術,生產綠色產品代表著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未來企業發展的走向和歷史潮流。這不再是綠色環保主義者的私下倡議和詩意主張,這已經是當前國際社會日益達成的共識和國際條約、規范的明確規定;因此它也不再僅僅是企業倫理討論的范疇,而是企業基於經濟理性也必須予以正視和解決的現實問題。畢竟,這里關繫到實實在在的商業動機和經濟利益,尤其在國際貿易領域,這是一種現實的游戲規則。對我國企業而言,這方面已經經受諸多慘痛教訓。比如,2002年日本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從佛山市順德出口的白燒烤鰻中檢出磺胺類葯物殘留超標,18噸烤鰻被退回,對我國的養鰻業造成嚴重打擊,鰻魚價格從每噸6.3萬元急降至4.5萬元,僅佛山市鰻農就因此而減少收入1億多元。產自山東的大蔥又因農葯殘留不合格而被日本拒絕進口。再如2004年春,新加坡國家AVA(The Agri- food and Veterin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對中國香菇進行抽檢化驗,結果顯示重金屬鎘的含量為1.57ppm和1.86ppm,而香菇的國際規定明確指出每公斤香菇中的金屬鎘的含量不得超過0.2ppm(但我國國內的規定事0.5ppm/kg),為此AVA通知各進口商從各零售渠道召回中國產香菇產品並集中銷毀。作為該食品的出口企業既然要出口到國際市場,就應該事先了解國際規定,依章辦事,原本可避免這次損失。據不完全估算,我國每年至少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綠色壁壘」的影響,而且還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三、企業必須切實保護環境不受侵害

現代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源於產業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造成超過自然界凈化能力的污染物質與能源進入環境,以及為發展經濟而過度利用生態資源所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因此環境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取決於人類採取何種態度和措施來開展我們的產業活動,即環境問題在本質上實際是個經濟問題。企業是現代經濟生活的主體,因此反思傳統產業活動、傳統經濟生活,就必然涉及企業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所應扮演的角色。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企業環境法律責任這一議題。從理論上看,企業環境法律責任的提出既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這種理論思潮的一個延續和發展,也是現代環境立法響應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所謂企業應承擔環境責任,即指現代社會企業在謀求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應當考慮增進投資者利益以外的環境公益。這種觀點顯然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認可。僅僅四十餘年,它就從一種環保運動者的主張逐漸演變為現代國家的立法政策。企業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要落在實處,重點在於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提高認識。我國環境保護最早起源於企業的勞動保護,因此一些企業把環境保護局限於內部利益,而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堅持企業承擔法律責任,實際上就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環境問題一旦發生,破壞巨大,極容易激發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普通公民、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解決不當,往往易於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激發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因此主張企業承擔環境法律責任,把企業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作為重要評價體系來考核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上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其次是要擺正保護環境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企業承擔環境法律責任,就是要要打破片面的經濟績效決定論的觀點,打破過去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模式,而使企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企業不可因追求自身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違反法律污染環境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在文明和法制日益進步的當代社會,違法的企業、污染環境損人利已的企業也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與排斥,他們的經濟效益也不會持久。

再次是要自覺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是一種法律責任,更應該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完全依賴於法律監督、管理、制裁的環境保護是低效率的,而自覺地守法、自覺地保護環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坦途。當今歐洲環境保護的許多法律規范正是起源於自覺保護環境的企業協議和行業規范,如著名的ISO14000環境管理認證,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在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的規范,最早都是企業和行業的自覺行動。這些環境保護的先進企業在為社會環境保護做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而提高了自身的市場業績和經濟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我國企業認真學習的。

8. 企業環境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在:
1.辦好企業,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
2.企業一切專經營管理行為應屬符合道德規范;
3.社區福利投資;
4.社會慈善事業;
5.自覺保護自然環境;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9. 違反環境法規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環來境保護法》的源規定,肯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具體規定的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就會不同。
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再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因此,你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否違反、違反後會受到何種處罰,你可以在網上查閱《環境保護法》中的「法律責任」部分,自行對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老婆出軌保證書怎麼寫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8 17:52:03 瀏覽:844
民法通則健康權 發布:2025-02-08 17:43:30 瀏覽:822
成都共享單車法規 發布:2025-02-08 16:34:16 瀏覽:102
新婚姻法沒有證據能離婚嗎 發布:2025-02-08 15:54:51 瀏覽:46
刑法分論案例 發布:2025-02-08 15:36:42 瀏覽:562
江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8 15:09:01 瀏覽:689
申請勞動法律援助要錢的嗎 發布:2025-02-08 14:57:08 瀏覽:817
婚前合同如何寫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8 14:48:29 瀏覽:162
崑山市司法 發布:2025-02-08 14:48:28 瀏覽:396
王萬熊律師 發布:2025-02-08 14:47:46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