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虛假微信法律責任
㈠ 傳播微信謠言怎麼處罰
會判刑,《刑法抄修襲正案》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㈡ 微信謠言多少條構成犯罪
法律分析:同一謠言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評論二百次以上的可被定為侮辱罪、誹謗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可根據刑法處於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㈢ 傳播謠言違法嗎
造謠和傳謠都是屬於違法犯罪的_為,造謠和傳謠情節嚴重的,就會構成刑事犯罪,涉及的罪名包括誹謗罪、尋釁滋事罪等。
傳播謠言是違法行為,如果情節嚴重的,犯法,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程度的,不構成刑事犯罪,但違反了治安行政法規,需要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影響
1、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時,之所以將虛假的信息限於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和警情,這是因為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很容易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任何國家機關和公民都必須嚴肅和認真對待。
2、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不管是編造虛假信息罪,還是傳播虛假信息罪,主觀上都必須是出於故意,_為_如果不是故意編造或者根本就不明知是虛假信息_在信息_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則不構成犯罪。
3、同時,故意編造或者故意傳播上述四類虛假信息還必須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程度,才能認定為犯罪。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如果當事人在主觀意識上能判斷該消息是謠言或者是虛假信息,不管是原創還是轉發,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拓展資料:
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責任。
1、民事責任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2、行政責任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㈣ 別人借我微信號發虛假信息(我知情)我有責任嗎
不應該承擔責任,應該報案。
1、根據您描述的情況,如果對方是盜用您的微信號進行一些違法行為,而您本人並不知情的話,是不需要對對方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的。
2、如果對方的行為涉嫌違法犯罪的話,建議您在第一時間報警,以維護您和其他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小陳是否承擔賠償責任,關鍵看在這起糾紛中是否存在過錯。
作為微信號的主人,負有管理責任,但是網路黑客、盜號者普遍存在,作為一個普通網民,對此防不勝防。在得知微信被盜用來實施詐騙後,小陳也及時採取措施阻止了損害事件繼續發生,所以其不存在過錯。
再者,網上聊天是一個虛擬的系統,使用者有責任去分辨對方身份、信息的真實性,尤其是在發生經濟往來時更應保持警惕性。如沒有進一步確認身份和信息,就直接給對方匯款,受騙者自身存在過失行為,應承擔相應的過失責任。
㈤ 朋友圈轉發不實信息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如果當事人在主觀意識上能判斷該消息是謠言或者是虛假信息,不管是原創還是轉發,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商譽的,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㈥ 通過微信轉發誹謗犯罪嗎
法律分析:通過微信轉發誹謗會不會構成犯罪要看點擊率和轉發次數而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客體本罪侵犯的客體與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名譽權。犯罪侵犯的對象是自然人。客觀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
㈦ 轉發虛假信息的法律後果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的影響
1、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時,之所以將虛假的信息限於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和警情,這是因為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很容易引起社會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機,任何國家機關和公民都必須嚴肅和認真對待。
2、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不管是編造虛假信息罪,還是傳播虛假信息罪,主觀上都必須是出於故意,_為_如果不是故意編造或者根本就不明知是虛假信息_在信息_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則不構成犯罪。3、同時,故意編造或者故意傳播上述四類虛假信息還必須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程度,才能認定為犯罪。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如果當事人在主觀意識上能判斷該消息是謠言或者是虛假信息,不管是原創還是轉發,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拓展資料:
不是原創,只是轉發,情況一樣嗎?要看主觀故意,根據大家應有一般的社會常識判斷。如果轉發產生嚴重後果,要追究法律責任的話,情況是一樣的。所以,如果發現原創的簡訊、微信等有明顯的問題,就不應該轉發。
法律依據:
《刑法》第291條之一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㈧ 在微信里散播謠言犯罪嗎
法律分析:在微信里散播謠言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犯罪,涉嫌誹謗罪、誣告陷害罪、尋釁滋事罪、商品聲譽罪、編造並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以及編造、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不構成犯罪的應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應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㈨ 微信造謠傳謠行為怎麼處罰
法律分析:造謠傳謠怎樣進行處罰,要依據造謠傳謠的情形而定,如果造成嚴重影響的,是可以按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第二條 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㈩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也就是說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軟體上傳播誹謗他人的消息,當點擊量與轉發次數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被認定為誹謗罪。根據我國《刑法》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資料:
光憑法條的原文想必不少人還是對此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以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條新增法條的主要內容 。
例:某網民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故意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並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造成該地區人們出現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該網民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條中所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然後其又在微信上大肆傳播,滿足「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這兩個行為已經具有構成犯罪的主觀條件,再加之其傳播的消息造成了該地區人們的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滿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網民已經構成了犯罪,將受到相關的處罰。
嚴厲打擊各類網路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網路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