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糾紛的法律知識
❶ 關於家庭糾紛的法律知識咨詢。
刑事案件是從判決、裁定收到之次日開始計算上訴期;民事案件從判決或裁定收到之日起計算上訴期;法律依據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❷ 我姑由於家庭暴力服農葯自殺,需要法律知識援助,急需要幫忙,謝謝所有的好心人......
家庭暴力你應該首先到你們當地的婦聯尋求幫助,這樣婦聯可以幫助你解決後面的問題。
❸ 如何看待校園暴力事件的即興評述
這個得找校長啊和保安,學長一定不能有暴力事件是學習的地方
❹ 老人遺囑寫明「房產由女兒繼承」,為什麼離婚時女婿還能分走一半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的離婚率不斷攀升,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隨著離婚率越來越高,從而引發的財產分配糾紛也越來越多。
現在很多老人都會通過立遺囑,把自己的財產明確分配。因擔心子女離婚,很多老人在立遺囑時會寫明財產留給女兒和兒子,意思是女婿和兒媳沒份。這種做法,法律也是支持的,但有時卻出現了事與願違的情況。
特別提醒:因遺囑糾紛鬧上法庭的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多與遺囑不規范有關。立遺囑就是為了避免親人間的紛爭,為了確保訂立的遺囑合法有效,最好請法律專業人士在旁指導見證或公證。
❺ 家庭糾紛。一年沒有同居。一氣之下,打傷他人G119條。會怎麼處罰。
具體情況不明不好講,從法律上講,這種行為不合法,如果傷情鑒定為輕傷以上,涉嫌違法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故建議依法行事為好。
❻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的規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民法總則第十條至第二十五條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有詳細規定: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一條: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