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法律責任
① 官員用自己的名字在銀行存錢,然後再把錢轉走。持卡人不知道錢的去向。請問會不會負法律責任。
由於你所說的問題不是很清楚,沒法准確的回復你。
② 是不是靠連坐制,才能實現責權分立線條分權狀況
令、丞與尉的連坐也有,主要是人口流動、征發徭役、治安等方面,令、丞主要承擔的是連帶領導責任,在文書上,尉向丞的文書,也體現出「上行」的姿態,丞對尉的文書,卻採取「平行」的姿態,也就是說,尉在縣廷中的職能地位低於令、丞,但在法律地位上卻與令、丞並列「長吏」。
究其原因,在於「縣尉」的角色職能包括管理刑徒、戍卒、發徭、治安、人口流動,以及履行置吏、授爵程序,在縣廷之中,屬於直接管理「人」的角色,而非「令、丞」屬於「治吏」的角色。
所以,在職能地位上,縣尉近似於「諸官嗇夫」,但其所擁有管理「人」的權力,只需要與「令、丞」掌握的武庫、物資結合,就會自動產生「軍隊」,這種「合一」所可能導致的風險,對於「秦制」國家而言,需要極力迴避,所以,在法律地位上,「縣尉」被硬性確定為「分權者」。
③ 秦朝司法官吏有哪些責任制度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1.罪名
秦代法律所規定的罪名極為繁多,且尚無系統分類,更未形成較為科學的罪名體系。但大致而言,秦代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五類:
(1)危害皇權罪。
具體有:謀反,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操國事不道,主要是指操縱國家政務大權,發動政變以及其他倒行逆施的行為;泄露皇帝行蹤、住所、言語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2)侵犯財產和人身罪。
理解:秦代侵犯財產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盜」,盜竊在當時被列為重罪,按盜竊數額量刑。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盜,秦代還有共盜、群盜之分,共盜指五人以上共同盜竊,群盜則是指聚眾反抗統治秩序,屬於危害皇權的重大政治犯罪。
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賊殺、傷人,這里的「賊」與今義不同,而是荀子和西晉張斐所說的「害良曰賊」、「無變斬擊謂之賊」,即殺死、傷害好人,以及在未發生變故的正常情況下殺人、傷人。此外,斗傷、斗殺在秦代亦屬於侵犯人身罪。
(3)瀆職罪。分類:
一是官吏失職造成經濟損失的犯罪。
二是軍職罪。
三是有關司法官吏瀆職的犯罪。主要有:①「見知不舉」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代禁書令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②「不直」罪和「縱囚」罪。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律文中規定:前者指罪應重而故意輕判,應輕而故意重判;後者指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設法減輕案情,故意使案犯達不到定罪標准,從而判其無罪。③「失刑」罪,指因過失而量刑不當(若系故意,則構成「不直」罪)。
(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又分:
一是《田律》中規定的違令賣酒罪;
二是逃避搖役,在《法律答問》中包括「逋事」與「乏徭」。前者指已下達征發徭役命令而逃走不報到;後者指到達服徭役地點又逃走。《徭律》還規定,主管官吏征發徭役遲延的,也要加以處罰;
三是逃避賦稅。《秦律雜抄》為防止逃避口賦即人口稅,規定隱匿成年男子,以及申報廢、疾不實,里典、伍老要被處刑。
(5)破壞婚姻家庭秩序罪。分類:
一類是關於婚姻關系的,包括夫毆妻、夫通姦、妻私逃等等,秦簡《法律答問》中有關懲治妻子私逃的刑法規定尤其較多。
另一類是關於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殺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毆尊長、亂倫等等,秦律禁止殺子,特別是禁止殺嗣子。秦律對家庭內部亂倫行為的懲罰同樣十分嚴厲,比如《法律答問》中說:「同母異父相與奸,何論?棄市。」
2.刑罰
主要包括8大類——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經濟刑、株連刑;其中:前5類相當於現代的主刑,後3類相當於現代的附加刑。
特徵:秦代的刑罰種類極為繁多,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罰體系,且刑罰極為殘酷,一切都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特徵。
(1)笞刑。笞刑是以竹、木板責打犯人背部的輕刑,是秦代經常使用的一種刑罰方法,秦簡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一百」等多種等級,大多針對輕微犯罪而設,也有的是作為減刑後的刑罰。
(2)徒刑。徒刑即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①城旦舂,男犯築城,女犯舂米,但實際從事的勞役並不限於築城舂米;
②鬼薪、白粲,男犯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為祠祀擇米,但實際勞役也決不止於為宗廟取薪擇米;
③隸臣妾,即將罪犯及其家屬罰為官奴脾,男為隸臣,女為隸妾,其刑輕於鬼薪、白粲;
④司寇,即伺寇,意為伺察寇盜,其刑輕於隸臣妾;
⑤候,即發往邊地充當斥候,是秦代徒刑的最輕等級。
(3)流放刑。包括遷刑和謫刑,都是將犯人遷往邊遠地區的刑罰,其中謫刑適用於犯罪的官吏,但兩者都比後世的流刑要輕。
(4)肉刑。即黥(或墨)、劓、刖(或斬趾)、宮四種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們源於奴隸制時代,在秦時不僅沿用,且十分廣泛。從雲夢秦簡來看,秦的肉刑大多與城旦舂等較重的徒刑結合使用。
(5)死刑。秦代的死刑執行方法很多,主要有:
①棄市,即所謂殺之於市,與眾棄之;
②戮,即先對犯人使用痛苦難堪的羞辱刑,然後斬殺;
③磔,即裂其肢體而殺之;
④腰斬;
⑤車裂;
⑥阮,又作坑,即活埋;
⑦定殺,即將患疾疫的罪人拋入水中或生埋處死;
⑧裊首,即處死後懸其首級於木上;
⑨族刑,通常稱為夷三族或滅三族;
⑩具五刑,即《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裊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6)羞辱刑。秦時經常使用「髡」、「耐」、「完」,等恥辱刑作為徒刑的附加刑。
理解:「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鬢毛;「耐」與「完」是一刑二稱,指僅剃去胡須和鬢毛,而保留犯人的頭發。此外,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
(7)經濟刑。秦律中對輕微罪適用的強制繳納一定財物的刑罰主要是「貲」,同時,贖刑也可歸入這一范疇。
理解:「貲」是用經濟制裁來懲治官吏的一般失職和普通百姓的一般違法行為的獨立刑種,它包括三種:
一是純屬罰金性質的「貲甲」、「貲盾」;
二是「貲戍」,即發往邊地作戍卒;
三是「貲徭」,即罰服勞役。
贖刑不是獨立刑種,而是一種允許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繳納一定金錢或服一定勞役來贖免刑罰的辦法。從雲夢秦簡來看,秦代的贖刑范圍非常廣泛,從「贖耐」、「贖黥」、「贖遷」,到「贖宮」「贖死」,均可贖免。
(8)株連刑。主要是族刑〔見死刑條〕和「收」。收,亦稱收孥、籍家,就是在對犯人判處某種刑罰時,還同時將其妻子、兒女等家屬沒收為官奴婢。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秦統治者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總結前代的經驗,根據犯罪主體、客體、動機和後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罰適用原則。
1.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秦律規定,凡屬未成年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處罰。
標准: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約六尺五寸為成年身高標准,低於六尺五寸的為未成年人。
2.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秦律重視故意與過失犯罪的區別。
處理:故意誣告者,實行反坐;主觀上沒有故意的,按告不審從輕處理。
3.盜竊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秦律把贓值劃分為三等,即一百一十錢、二百二十錢與六百六十錢。對於侵犯財產的盜竊罪,依據以上不同等級的贓值,分別定罪。一般贓值少的定罪輕,贓值多的定罪重。
4.共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在處罰侵犯財產罪上共犯罪較個體犯罪處罰從重,集團犯罪(5人以上)較一般犯罪處罰從重。
5.累犯加重原則——本身已犯罪,再犯誣告他人罪,加重處罰。除去耐為隸臣外還要判處城旦苦役6年。
6.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處罰。教唆未滿15歲的人搶劫殺人,雖分贓僅為十文錢,教唆者也要處以碎屍刑。
7.自首減輕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凡攜帶所借公物外逃,主動自首者,不以盜竊論處,而以逃亡論處。如隸臣妾在服刑期間逃亡後又自首,只笞五十,補足期限。若犯罪後能主動消除犯罪後果,可以減免處罰。
8.誣告反坐原則——秦律規定,故意捏造事實與罪名誣告他人,即構成誣告罪。誣告者實行反坐原則,即以被誣告人所受的處罰,反過來制裁誣告者。
(三)德主刑輔思想的確立
兩漢統治階級的官方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第—階段是從西漢建立到武帝初期的70年間,主要奉行「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黃老學派的政治法律主張。第二階段則從武帝開始,直至東漢滅亡;主要實行「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的儒家法律思想。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教訓,採用「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黃老無為政策,確定了「務在寬厚」、「約法省刑」的法律思想,以緩和長期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社會問題。經過漢初70年的恢復發展,封建國家積累起雄厚的物質財富。
但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逐步增強,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接踵而來。漢初統治者所尊奉的黃老無為思想已不能適應形勢需要。漢武帝掌握朝政以後,面對社會形勢的巨大變化,越來越不滿足於黃老無為的道家思想,決心進行一場徹底變革。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法律上以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為指導原則。「德主刑輔」是由董仲舒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提出的,它強調以德禮教化為主,刑罰懲治為輔,貫徹先德後刑、德刑並用、禮法結合的原則。其實質是以儒家所宣揚的倫理道德精神和綱常禮教標准,作為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要求人們自覺遵守。「德主刑輔」思想的確定,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法制經驗與策略手段日趨成熟,開始由單純強調刑罰鎮壓的一手,發展為德禮教化與刑罰懲治相結合的兩手。因此,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始終貫穿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立法內容和司法實踐中。
(四)漢代文帝、景帝廢肉刑
1.背景
(1)西漢建立後,重視總結秦亡教訓;
(2)漢文帝時鑒於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於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直接動因: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並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2.刑制改革的內容
(1)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
(2)劓刑改為笞三百;
(3)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如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雖然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不再用肉刑處罰。但因笞刑數太多,使受刑之人難保活命,因而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改革存在不少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
景帝繼位後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
(1)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
(2)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3)又頒布《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製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3.刑制改革的意義
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漢律的儒家化
1.上請與恤刑
(1)上請制度。主要經過:
一是漢高祖劉邦七年下詔:「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即通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貴族官僚某些優待。
二是宣帝、平帝相繼規定上請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孫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請」優待。
三是東漢時「上請」適用面越來越寬,遂成為官貴的一項普通特權,從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適用。為官僚貴族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他們免受應有的懲罰。
(2)恤刑措施。統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主要措施有:第一,年80歲以上的老人,8歲以下的幼童,以及懷孕未產的婦女、老師、侏儒等在有罪監禁期間給予不帶刑具的優待。第二,老人幼童及連坐婦女,除犯大逆不道詔書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監禁。當然,給老幼以優待,也以不危害統治階級的利益為限。
2.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時期確立的。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資任。來源於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它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並且一直影響後世封建立法。
二、秦漢時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秦漢時期的廷尉
(1)皇帝掌握最高審判權;廷尉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審理全國案件。漢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
(2)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當地司法長官,負責全郡案件審理;
(3)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
(4)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2.御史制度
御史之名在西周時就已有,其職責是掌管文書。至秦時,御史成為糾察百官的最高監察官吏。
(1)秦代御史大夫與監察御史,對全國進行法律監督。
(2)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西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二)訴訟制度
1.「公室告」與非「公室告」
(1)「公室告」。秦律把殺傷人、偷盜等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列為嚴懲對象,這類犯罪稱為「公室告」,官府對此必須受理;
(2)非「公室告」。秦律把「子盜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訴訟,稱為非「公室告」。對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強行告訴的,還要給予處罰。
與此同時,提倡官吏主動糾舉罪犯的同時鼓勵罪犯投案自首,用以減少官府偵緝與追捕的困難。
2.春秋決獄與秋冬行刑
(1)漢代的《春秋》決獄。
其特點是:依據儒家經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則審判案件,而不是僅僅依據漢律審案,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反映。
其要旨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對「春秋決獄」作了解說:「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可見其要旨是: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在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依據事實,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鹽鐵論·刑德》中認為:「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加強調以犯罪者的主觀動機「心」、「志」定罪。《春秋》決獄實行「論心定罪」原則,如犯罪人主觀動機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事處罰。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背儒家倡導的精神,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也要認定犯罪給予嚴懲。
評價:以《春秋》經義決獄為司法原則,對傳統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如果專以主觀動機以「志」的善惡,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行輕重,也往往會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在某種程度上為司法擅斷提供了依據。
(2)漢代的「秋冬行刑」。漢代對死刑的執行,實行「秋冬行刑」制度。
理由:漢統治者根據「天人感應」理論,規定春、夏不得執行死刑。《後漢書·章帝紀》載,東漢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十二月報囚。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後、冬至以前執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
影響:秋冬行刑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定「立春後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審」制度亦溯源於此。
應試要點與難點
一、秦代的罪名與刑罰。
二、秦代的刑罰適用原則。
三、漢代文景帝廢肉刑。
四、漢律的儒家化(德主刑輔思想 上請與恤刑 親親得相首匿)。
五、秦漢的司法制度(廷尉 御史 公室告 春秋決獄 秋冬行
④ 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和負責人的區別
區別在於:主要負責人是指一把手,負責人就是主管領導,是上下級的關系。
主要專負責人:具有領導職務屬的一把手,比如局長等。
負責人:主管某一方面的領導職務的人,比如科長、主管財務的局長等。
(4)官員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在中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要指以下幾類人員:
1、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2、國家各級權力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全國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3、行政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國務院及其所屬部、委、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管理機構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4、審判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5、檢察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6、軍隊各級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7、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機關中專職從事公務的人員。在行政機構改革中,一些原為國家行政部門的機關被撤銷或改變體制而組成的「公司」,若靠國家行政撥款,主要擔負行政管理工作的,亦應納入國家行政機關的范圍。在這些「公司」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亦應視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⑤ 如果到紀委去舉報官員後無無真憑實據。會追求法律責任嗎
造成嚴重後果影響極其惡劣的,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⑥ 交通事故責任,死亡人數到達多少相應的官員會被免職,有這條法律么
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多少跟官員被免職,沒有直接的關系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除非因管理不善而導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分管的領導應該承擔因管理失職而產生的責任。
⑦ 政府官員不作為向哪個部門舉報
1、向當地檢察院舉報。官員不做為,是失職,嚴重的就是犯罪。
2、檢查院版內設紀檢、監權察機關可對不作為官員進行檢察。
負責受理群眾和社會各界對檢察人員利用職權進行違法辦案、越權辦案、刑訊逼供、吃請受賄等違法違紀行為的舉報和控告,並進行查處;通過執法監察、巡視、檢務督察、經濟責任審計等形式,加強對檢察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和執法辦案活動的監督等工作。
3、不作為是相對於作為而言的,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的法律義務,並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方式,與作為具有一種相反關系。
拓展資料
不作為的行為性在證明上的困難緣自它是身體的靜止,即不像作為那樣存在身體的外部動作,在單純物理意義上是一種「無」的狀態。因此,從物體的意義上難以證明不作為的行為性。為此,在不作為的行為性的證明中,往往引入目的性與規范性的視角,這種努力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又都不無片面性。
⑧ 官員濫用職權罪量刑標準是怎樣的呢
您好,濫用職權罪(刑法第397條第1款),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故意逾越職權或者不版行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本條第2款規定,徇私舞弊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1999.9.9 高檢發釋字[1999]2號)二、瀆職犯罪案件(一)濫用職權案(第397條)(二)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超越職權,違法決定、處理其無權決定、處理的事項,或者違反規定處理公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
1、造成死亡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以上,或者輕傷5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以上的;
3、造成有關公司、企業等單位停產、嚴重虧損、破產的;
4、嚴重損害國家聲譽,或者贊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5、其他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6、徇私舞弊,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一、本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
損失的行為。
二、本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三、本罪是《刑法》增設的新罪名。目前尚無司法解釋。
四、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罪名的司法解釋,「徇私舞弊罪」已經取消,分解到後面的各個新罪名中。本條第二款,只作為一個加重量刑的情節考慮。但最高人民檢察院1997年12月《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保留了這一罪名。現在按最高人民法院的罪名 體系,不保留。但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前對詢私舞弊犯罪的司法解釋,對理解此情節仍有參考作用,故附錄於此,在後面各罪中不再重復引用。
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詢私舞弊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回的解釋》(1996.5 16 高檢發研字〔1996〕4號)
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促進嚴格執法,懲治腐敗,依法嚴懲拘私舞弊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拘私舞弊犯罪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司法工作人員,即依法具有偵訊、檢察、審判和監管人犯職務的人員為貪圖錢財、袒護親友、泄憤報復或者其他私情私利,具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明知是無罪的人,即沒有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或者根據刑法第十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以及其他依照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採取偽造、隱匿、毀滅證據或者其他隱瞞事實、違背法律的手段,以追究刑事責任為目的進行偵查(合採取強制性措施)、起訴、審判等追訴活動的;
(二)對明知是有罪的人,即有確鑿事實證明其實施犯罪的人,採取偽造、隱匿、毀滅證據或者其他隱瞞事實、違背法律的手段,故意包庇使其不受偵查(合採取強制性措施)、起訴或者審判;故意包庇不使受追訴的犯罪事實,既可以是全部的犯罪事實,也可以是部分犯罪事實或情節;
(三)在審判刑事案件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枉法進行判決、裁定,使有罪判無罪、無罪判有罪或者重罪輕判、輕罪重判的;
(四)故意違背事實真相,違法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雖然採取強制措施,但實際放任不管,致使人犯逃避刑事追訴的;
(五)對依法不該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犯人,詢私枉法,予以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
(六)在審判民事、經濟、行政等案件中,故意歪曲事實,違反法律、詢私舞弊,枉法裁判的;
(七)司法機關專業技術人員在辦案中故意提供虛假材料和意見,或者故意作虛假鑒定,嚴重影響刑事追訴活動的。
二、下列行為,依法應當依照或者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國家工作人員,無論是否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窩藏走私、套匯、投機倒把、重大盜竊、販毒、受賄等犯罪分子,隱瞞、掩飾其犯罪事實的;
(二)對於走私、套匯、投機倒把、重大盜竊、販毒、受賄和前項規定的犯罪人員,有追究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處理的;
(三)有查禁賣淫、嫖娼活動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為使犯罪分子逃避處罰,向其通風報信,提供便利的;
(四)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對明知有《關於懲治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所列犯罪行為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個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訴的;對上述補充規定所列犯罪負有追究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履行法律所規定的追究職責,應當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
(五)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對明知犯有《關於懲治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決定》所列犯罪行為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個人故意包庇使其不受追訴的;負有追究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對具有上述決定所列犯罪行為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個人,不履行法律規定的追究職責,應當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
(六)專利局工作人員及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如專利管理工作人員),詢私舞弊,情節嚴重的;
(七)其他法律明確規定應當依照或者比照詢私舞弊罪追究刑事責任的。
三、為牟取單位或小集體不當利益而實施第一、二條行為的,依法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四、要嚴格掌握法律規定各種詢私舞弊行為的構成條件和情節。 確定依法追究詢私舞弊犯罪者的刑事責任,要綜合考慮行為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利益造成的損失,給有關當事人的生命、人身、財產等方面的權益造成的損失,以及造成的政治影響等方面的情況。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應以拘私舞弊罪追究刑事責任。對於由於認識水平、工作能力而造成錯案,不應以詢私舞弊罪論處。由於隸屬關系,不得不執行上級錯誤指令,造成錯案,如果不具有詢私舞弊的共同故意和行為,也不能以佝私舞弊罪追究刑事責任。
五、與司法工作人員或法律明確規定依照或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勾結,夥同進行本解釋所列犯罪行為,以共犯追究刑事責任。
六、犯拘私舞弊罪並有受賄、刑訊逼供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按數罪並罰原則追究刑事責任。
七、本解釋發布後辦理的拘私舞弊犯罪案件,按本解釋辦理。本解釋發布前已按法律規定處理過的案件,不再變動。
⑨ 中央巡視組對人民的舉報,控告都有哪些規定
中央巡視組對人民的舉報、控告不幹預被巡視地區(單位)的正常工作,不履行執紀審查的職責,幹部涉嫌違紀違法的具體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紀律檢查機關或者政法機關處理;對群眾反映強烈、明顯違反規定並且能夠及時解決的問題,向被巡視黨組織提出處理建議。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第十八條巡視組依靠被巡視黨組織開展工作,不幹預被巡視地區(單位)的正常工作,不履行執紀審查的職責。
第十九條巡視組應當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對巡視工作中的重要情況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請示報告。
特殊情況下,中央巡視組可以直接向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報告,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巡視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報告。
第二十條巡視期間,經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巡視組可以將被巡視黨組織管理的幹部涉嫌違紀違法的具體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紀律檢查機關或者政法機關處理;對群眾反映強烈、明顯違反規定並且能夠及時解決的問題,向被巡視黨組織提出處理建議。
(9)官員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第二十八條對巡視發現的問題和線索,派出巡視組的黨組織作出分類處置的決定後,依據幹部管理許可權和職責分工,按照以下途徑進行移交:
(一)對領導幹部涉嫌違紀的線索和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移交有關紀律檢查機關;
(二)對執行民主集中制、幹部選拔任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移交有關組織部門;
(三)其他問題移交相關單位。
第二十九條有關紀律檢查機關、組織部門收到巡視移交的問題或者線索後,應當及時研究提出談話函詢、初核、立案或者組織處理等意見,並於3個月內將辦理情況反饋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