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售合同法律效力
㈠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問題
內容摘要:《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自1988年生效以來,已成為調整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關系的最重要的一個統一法公約。與我國有貿易往來的發達國家,除日本和英國外,均是公約的成員國。可以預計,公約在未來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因此,研究公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公約的第一部分(適用范圍和總則)是理解和運用整個公約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就此展開論述,以求教於學界同仁。
the analysis on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hereinafter called cis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tative convention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relations since its effect in 1988.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have a wid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ates parties to cisg, excluding england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isg is very obvio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part one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because this par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whole convention.
key words: cisg sphere of application general provisions
一、 公約的適用范圍概述。
公約作為統一的國際實體法,可以被當事人直接採用和在一定條件下自動適用,克服了利用沖突法規
則選擇准據法的間接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公約不能解決所有與國際貨物銷售相關的法律問題,不僅它本身規定不適用於某些合同爭議,而且就銷售合同法應有的范圍看,公約也僅僅規定了一些主要問題,「本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買方和賣方因此種合同產生的權利義務」(公約第4條)。至於其他法律問題,如合同的效力、違約金定金條款的效力等,都不屬於公約的調整范圍,要由相應的國內法去解決。
二、 公約的適用范圍中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
1、 公約以營業地位為標准來決定銷售合同是否具有國際性,遺憾的是公約沒有給營業地下定義,盡
管「公約」起草過程表示永久性的企業是必須的,貨棧和賣方代理所都不算「營業所」。由於各國代表對「營業所」有不同的理解,最後的意見是由裁判機關考慮可以界定營業地的相關因素(如組織許可權、營業活動情況),在個案(case by case)的基礎上確定「營業所」。
當乙方或雙方都有一個以上的營業所時,這個「營業所」標准就會引起麻煩。公約第10條第1款規
定:「如果當事人有一個以上的營業地,則以與合同及合同的履行關系最密切的營業地位其營業地┈」以此表明哪一個營業所應被用來確定一項交易的國際性。但即使這樣也可能會含糊不清――「營業所指與合同和履行合同關系最密切的那個營業所」(下劃線處即筆者強調處)。這樣,在有一個營業所與合同的簽訂關系比較密切而另一個與履行合同義務關系比較密切的地方,關於那個營業所是相應的「營業所」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秘書處評論①指出,「其中的短語『合同及合同的履行』是指交易的整體,包括與要約承諾及合同履行相關的所有因素。」但是秘書處的評論並非公約的正式評論,實際上,公約沒有任何正式評論,因此實踐中不同的法院、仲裁庭是否會採納秘書處評論中所說的從整體性的角度來確定營業所是個未知數。然而,第10條第1款的後一句「但書」又限定了在從多個營業所進行選擇時可用的事實,范圍定在「當事方」都了解的事實基礎上,才能簽訂有約束力的合同。這就要求謹慎的當事人在合同內明確說明他們認為各方的哪一個營業所與「合同有最密切的關系」,以解決可能的指代不明問題。
2、 根據公約第95條,締約國可以聲明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以防止公約的擴大適用。中
國做出了保留,因此,中國的「公約」版本就是,當某個合同是由在不同國家有營業所的當事人簽訂並且只有一個國家是締約國時,「公約」就不適用了,雖然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應該實施締約國的法律。例如:中國一方與在英國(非締約國)的另一方簽定的銷售合同不受公約的制約,即使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可以適用中國的法律。如果中國法律適用,是由國內的《涉外經濟法》或《合同法》而非公約來調整雙方當事人的合同。即使訴訟是在法國,即一個沒有提出這種保留條款的締約國,為了說明第1條第1款b項,中國不是一個締約國。但是,如國締約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則公約可以通過國際私法規則得以間接適用。例如:當事人甲的營業所在締約國a而當事人乙的營業所不在締約國內,a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合同中也沒有法律適用條款,如果仲裁庭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決定適用a國法律,則應適用公約而非a國的國內法。
3、 公約沒有給「銷售合同」下定義,因此,它在用於某些種類的交易時就會產生問題。已知的問題
包括「寄售」,即買方可以把任何賣不掉的貨物退還;易貨貿易或對銷貿易,用這種方式把貨物兌換成其他貨物而不是貨幣;租賃合同,規定一方將其財產使用權在一定時期內轉讓給另一方,而收取預定租費的合同。
寄售合同屬於委託銷售,由於買方沒有買斷貨物,因而貨物所有權不發生轉移,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買賣關系,公約不適用。
關於易貨貿易能否適用公約,則有很大爭議。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聲明是否將其納入公約的調整范圍,以避免爭議。
至於租賃合同,由於租賃期間出租方轉讓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所以,公約不適用。即使是融資租賃合同,承租方在租賃期屆滿時有優先購買租賃物的權利,也不能掩蓋在這種交易中將貨物讓於他人使用的因數是最重要的這一事實。而且,不管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上都發展了一套區別於貨物買賣制度的租賃規則。例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便制定有「國際融資租賃公約」(1988年5月28日)。
此外,關於特許權合同。一般來說,此種合同本身不適用公約的規定,因為此種合同通常並不將貨物買賣義務規定為合同的中心,而其中心問題是權利的轉讓。但是,依據此種合同所進行的貨物買賣則屬於公約的適用范圍。
4、 公約沒有給「貨物」下定義,而是以排除法,從反面確定公約的貨物銷售范圍。公約第2條分別
按買方購買貨物的目的(a項)、貨物交易的方式(b、c、d項)、貨物自身的性質(e、f項)做出了排除。從公約制定的歷史可以看出,公約立法者希望對「貨物」作更廣泛、更有彈性的解釋,以適應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
5、 公約第三條排除了兩種類型的貨物銷售合同,即第1款的「但書」和第2款的內容,但其用語過
於含糊。第1款中的「大部分」(substantial part)如何判斷?是以材料的數量還是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呢?有學者認為,確定供應材料的多少一般應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筆者亦同意此種觀點。至於多少屬於大部分難以預計,應根據具體案件進行衡量,而不應僵硬的堅持以某一個百分比(如50%)為標准。
第2款排除的是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於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如技術知識產權)的混合合同(mixed contract)。「絕大部分義務」(preponderant part of obligations),指的是提供義務的經濟價值占整個合同的絕大部分,如果服務部分的價值超過合同總價的50%,公約不適用。例如:計算機軟體的賣方為滿足客戶特殊需要提供經過改制的軟體產品,則賣方的主要義務是提供服務,不應由公約調整。但想使公約調整混合合同,除滿足上述一個條件外,還須使得供應貨物、提供勞務的義務必須同規定在一個合同中,而且兩者之間要有緊密的聯系,不可分割。公約在這里並沒有涉及合同的可分割性的問題,一個合同是否可分割,應由合同適用的國內法解決。秘書處評論公約草案第3條亦表明了這種觀點。
6、關於第4條(a)項與第9條第1款規定的關系問題。
公約第4條規定公約不適用於任何慣例的效力,而第9條第1款確認了當事人同意的貿易慣例有約束
力,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第9條的規定實際上不受第4條規定的影響。第4條(a)項的含義是公約不負責解決貿易慣例的法律效力問題。慣例的法律效力留待合同適用的國內法去處理,如同合同的效力由國內法而非公約決定一樣。如果慣例不違反國內法的強制性法律規則以及該國的公共政策,它們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否則當事人即使選擇了慣例也無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代替公約或相應的國內法的規定。而第9條體現的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的精神,一項慣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當事人同意採用。由此可見,這兩條規定同時存在並不矛盾,調整的是不同方面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慣例對合同是否有約束力,首先要看當事人是否將其引入自己的合同之中;其次,要看該慣例與合同所適用的某個國內法是否抵觸,是否被該國內法承認。實際上,使用慣例的最大障礙是它在法律上的性質以及各國法院依據本國法對同一慣例所形成的不同解釋。
7、 公約第5條規定:「本公約不適用於賣方對於貨物對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責任。」這一條將
公約的調整范圍與產品責任法、侵權法區別開來。但公約並未排除缺陷產品給買方造成的財產損失問題,而很多國家的產品責任法也調整財產損失的賠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應適用相應的國內產品責任法,還是應適用公約呢?公約第7條第1款,「在解釋本公約時,應考慮到本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可見應該適用公約,否則會損害公約的統一法的功能。此外,如果買方根據國內的產品責任法或侵權法,可能負有沉重的舉證責任(如證明賣方有過錯),而適用公約則減少了買方的這種舉證責任(無須證明賣方有過錯)。
8、 公約第6條允許當事人通過協議使本來可以由公約調整的合同關系不適用公約,相反的問題是,
當事人能否通過協議使不符合公約條件的合同關系適用公約?這就是所謂的參加公約(opting in cisg)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區分不同情況。對於公約第2條(a)項、第4條(a、b)項以及第五條所規定的事項,因為會涉及到有關國家的強制性法律,所以當事人不能通過共同約定來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否則會造成約定無效的後果。至於當事人明確排除第2條(d、e、f)項或第3條的規定,使上述條款中規定的銷售適用於合同的管轄,在不違反公共政策、強制性國內法的前提下,似乎應該准許。如果交易與締約國無關,並且不符合第1條第1款b項規定的情況,此時當事人之間約定適用公約,可能要遭到那些要求交易與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有「合理聯系」的國家的反對。再假如只有合同一方在締約國內,雙方約定適用公約,能否得到允許?筆者認為,由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違反強行性國內法的前提下,已為多數國家所承認,因而這種情況下公約可被允許約定適用。在我國的實踐中,內地公司企業與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之間簽訂的合同也被視為涉外經濟合同,那公約是否可以適用呢?有仲裁裁決表明,這種情況下,公約不能自動予以適用。雖然香港、澳門屬於中國,但根據公約第93條,我國政府並未聲明公約可用於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因而,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與營業地位於公約其他締約國的公司企業之間的貨物買賣合同,不適用公約。但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適用公約,則會被允許。
㈡ 行紀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徵
1.行紀合同是雙務有償的諾成合同。行紀合同自當事人達成協議時成立,行紀人為委託人處理事務均收取報酬,委託人和行紀人在合同中均負有義務,故行紀合同為諾成合同、有償合同、雙務合同。
2.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委託事務。行紀人在與第三人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中,是直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並不需要說明自己是受人之託,第三人也無需知道委託人是誰、信用如何。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所產生的法律後果均由行紀人自己承擔,並不對委託人產生法律效力。這一特徵使其與代理相區別,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的,其直接後果亦歸被代理人承受。
3.行紀人是為委託人的利益辦理事務。所謂為了委託人的利益,又可稱為「為了委託人的計算」,是指由行紀人的行為所產生的經濟上的利益或者損失均歸屬於委託人,而與行紀人自身無涉。
4.行紀人受託出售或者購入的物品歸委託人所有。無論是委託人交給行紀人的出售物品,或者是行紀人為委託人購入的物品,其所有權均歸屬於委託人,風險責任也由委託人負擔。
5.行紀合同主體的限定性。在我國,行紀合同的委託人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並無太多限制。但行紀人只能是經批准經營行紀業務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法律往往對行紀人的資格、業務范圍有嚴格的限制並對其業務活動實施專門的監督和管理。
6.行紀合同的標的具有特定性。行紀合同屬於提供勞務類合同,由行紀人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但其所提供的勞務具有特定性,各國基本都規定為物品的買進或賣出,且限於動產范圍之內,不動產貿易不屬於行紀范疇。我國《合同法》將行紀合同的標的規定為「從事貿易的活動」,實踐中多指動產、有價證券的買賣以及其他商業上具有交易性質的行為,如代購、代銷、寄售等。
如有疑問,可追問。
㈢ 關於國際貿易實務的幾道判斷題
哎 本來是想給你一個個解釋的 結果實在太累 犯不著 給你找了下原題
http://bbs.waimao168.cn/thread-11748-1-3.html
http://bbs.waimao168.cn/thread-11746-1-3.html
大概你們老師出的題目都是這兒出的吧……
只能這樣幫你了
㈣ 外貿中的P/I是什麼意思
P/I的意思是形式發票(Proforma Invoice)。
形式發票是在沒有正式合同之時,經雙方簽字或蓋章之後發生法律效力的充當合同的文件,它包括產品名稱,單價,數量,總額以及報價方式,匯款方式和交貨期等。
它本來只是在客戶確認了價格並下了定單之後賣方所做的使對方再次確認的發票,但在沒有正式合同它即是合同,通常用於報關之時作為報關的六文件之一進行報關查驗。
(4)寄售合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形式發票使用結算的場合
1、用於預付貨款,即在裝貨前要求現金支付。
2、在寄售方式中,出口的貨物沒有確定的銷售合約,而是放在代理商手中,對代理商來說,形式發票可以作為向潛在的買方報價的指南。
3、如果是投標,形式發票可以使買方在許多相互競爭的供貨商中按合理的價格和銷售條件簽訂銷售合同。
在具體操作中,一份完整的形式發票必須包括支付方式(T/T,L/C,T/T加L/C等,其中還要寫明定金和剩餘款項的金額),目的港,貨物的相關信息。
㈤ 小鍋刷機
PI (PROFORMAR INVOICE)形式發票,賣方憑此預先讓對方知曉如果雙方將來以某數量成交之後,賣方要開給買方的商業發票大致的形式及內容。是一種試算性質的貨運清單。出口商有時應進口商的要求,發出一份列有出售貨物的名稱、規格、單價等非正式參考性發票,供進口商向其本國貿易管理當局或外匯管理當局申請進口許可證或批准給予外匯等之用,這種發票叫做形式發票。形式發票不是一種正式發票,不能用於托收和議付,它所列的單價等,也僅僅是進口商根據當時情況所作的估計,對雙方都無最終的約束力,所以說形式發票只是一種估價單,正式成交還要另外重新繕制商業發票。
CI(COMMERCIAL INVOICE)商業發票,是出口商於貨物運出時開給進口商作為進貨記賬或結算貨款和報關繳稅的憑證。
形式發票是在沒有正式合同之時,經雙方簽字或蓋章之後發生法律效力的充當合同的文件,它包括產品名稱,單價,數量,總額以及報價方式,匯款方式和交貨期等,它本來只是在客戶確認了價格並下了定單之後賣方所做的使對方再次確認的發票,但在沒有正式合同它即是合同,通常用於報關之時最為報關的六文件之一進行報關查驗。
形式發票是一種非正式發票,是賣方對潛在的買方報價的一種形式。買方常常需要形式發票,以作為申請進口和批准外匯之用。弄清楚形式發票的含義、內容、與作用,是學習本課的前提條件。
「Proforma」是拉丁文,它的意思是「純為形式的」,所以單從字面來理解,Proforma Invoice 是指純為形式的, 無實際意義的發票。這種發票本來是賣方在推銷貨物時,為了供買方估計進口成本,假定交易已經成立所簽發的一種發票。實際上,並沒有發出貨物的事實,正因為如此,在日本這種發票也被稱之為「試算發票」。
形式發票與商業發票不同的是在發票上有「形式」字樣。這種發票可以用作邀請買方發出確定的訂單。發票上一般註明價格和銷售條件,所以一旦買方接受此條件,就能按形式發票內容簽定確定合約。
由於形式發票上詳細載明了進口貨價及有關費用,所以有些國家規定可以憑形式發票申請進口許可證,或作為向海關申報貨物價格之用。
在實務上,倘若proforma invoice 具備報價單的內容而構成法律上的要約(offer),則可以用來替代報價單,甚至可以作銷售確認書(sales confirmation)。
形式發票還可以用於其他需要結算的場合。
(1)用於預付貨款,即在裝貨前要求現金支付。(2)在寄售方式中,出口的貨物沒有確定的銷售合約,而是放在代理商手中,對代理商來說,形式發票可以作為向潛在的買方報價的指南。(3)如果是投標,形式發票可以使買方在許多相互競爭的供貨商中按合理的價格和銷售條件簽訂銷售合同。
㈥ 寄賣行的合同及協議在法律上怎樣寫最有效合法
一份合同要具有法律效力,一般只要合同雙方達成合意就可以了。
書面形式簽訂專一份合同書,一般屬包括一下條款:1、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2、標的:3、數量:4、質量:5、價款或者報酬:6、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7、違約責任:8、解決爭議的方法。
只要雙方同意合同書上的內容並在上面共同簽字的,就具有法律效力,對雙方都有拘束力。
但是,合同要具有法律效力,還要注意合同內容不能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能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不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另外,有一些特殊種類的合同是需要到國家相關部門登記才能生效的,例如專利轉讓要到專利局登記等,這種情況一般在你這種合夥做生意中可能涉及較少的。
㈦ p i 幣是什麼意思
P/I的意思是形式發票(Proforma Invoice)。
形式發票是在沒有正式合同之時,經雙方簽字或蓋章之後發生法律效力的充當合同的文件,它包括產品名稱,單價,數量,總額以及報價方式,匯款方式和交貨期等。
(7)寄售合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它本來只是在客戶確認了價格並下了定單之後賣方所做的使對方再次確認的發票,但在沒有正式合同它即是合同,通常用於報關之時作為報關的六文件之一進行報關查驗。
形式發票使用結算的場合:
1、用於預付貨款,即在裝貨前要求現金支付。
2、在寄售方式中,出口的貨物沒有確定的銷售合約,而是放在代理商手中,對代理商來說,形式發票可以作為向潛在的買方報價的指南。
3、如果是投標,形式發票可以使買方在許多相互競爭的供貨商中按合理的`價格和銷售條件簽訂銷售合同。
在具體操作中,一份完整的形式發票必須包括支付方式(T/T,L/C,T/T加L/C等,其中還要寫明定金和剩餘款項的金額),目的港,貨物的相關信息。
㈧ 什麼是行紀合同
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由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以自己名義為他人從事貿易活動的一方為行紀人;委託行紀人為自己從事貿易活動並支付報酬的一方為委託人。行紀合同具有如下特徵:
1.行紀合同的標的是行紀人為委託人進行貿易活動,通常表現為為委託人買入或者賣出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
2.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委託事務。行紀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不能對委託人直接發生法律效力,委託人不直接就行紀人對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
3.行紀合同是諾成合同。行紀合同只需行紀人與委託人達成合意即可成立,而無需以物的交付為其成立要件。
4.行紀合同不是要式合同。行紀合同可以通過書面、口頭以及其他約定的方式訂立,無需以特定的方式訂立。
㈨ 行紀合同的法律效力與效力
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行紀人的法律活動是為委託人辦理事務,爭取利益,因此,行紀人在充分考慮委託人利益的情況下,其發生的貨物風險應由委託人承擔。行紀合同的法律活動范圍僅限於購銷、寄售等民事法律行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九百五十一條
行紀合同是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
第九百五十二條
行紀人處理委託事務支出的費用,由行紀人負擔,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九百五十三條
行紀人佔有委託物的,應當妥善保管委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