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 2020-12-17 11:33:43

A. 學習法律知識感想

通過對法律基礎的學習,我首先明確了曾經模糊不清的法律的基本概念,也了解了法律的適用范圍,最重要的是,通過對一些具體法律的學習,加之穿插其中的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法律對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所起到的貢獻,也了解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維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我也發現原來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細枝末節的地方,都存在著法律。在對諸多法律內容的學習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同時也是比較復雜的,應該算是《繼承法》了,盡管在學習繼承法,進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課堂上時時刻刻都在「死人」,給人感覺有點「詭異」,但是繼承法對遺產進行公平 分割的辦法,的確讓人我了解了不少以前完全不懂的東西,真是受益匪淺。
不過,通過對法律基礎的學習,我也感受到我國的法律機制還不夠完 善,很多事情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上來。比如,前幾天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大學生結婚問題,就是因為法律制定過程中,存在不完善之處造成的。其實在法律中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能否在上學期間結婚做一個特殊規定完全是舉手之勞,但是就因為當初立法的時候沒有進行全面、周到地考慮,造成了如今的法律漏洞,以至於產生了學生不服學校「校規」,提出起訴的事情。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例如新加坡把滅蚊、在公共場所不允許咀嚼口香糖這種「小事」都寫入法律,我國的法律體制和法律法規涉及面還十分狹窄,只有一些比較「大」的事情被寫入了法律。
總之,通過這個學期的法律基礎學習,我對我國的法律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個概念上的認識。這對我將來越來越頻繁的與社會的接觸將是一個極大的幫助,至少,我知道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應有權益。
進入大學以來,我也算見識了不少大學的課程,可惜的是有些課程等到將來我們走出校園以後就再也不會用到,至少我們專業的同學沒人打算將來從事如今專業所學的工作,所以如今學的那些專業課,將來能用上多少,都是一個未知數,學起來有些「浪費感情」,還有些我個人比較偏激的認為完全沒有用處的課程,更是給人「雞肋」的感覺——學之無用,棄之沒分。不過,法律基礎課到是為數不多的幾門讓我和同學們都覺得對將來進入社會後很有幫助的 「實用」課程之一。

B. 學習法律知識的心得體會800字 急!

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2001年「四五」普法啟動時,中央電視台和司法部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以了解社會對一些法律問題的關注情況。後來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所列出的10個法律問題中最為人們所關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從這項調查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和特點
(一)從犯罪主體來說,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不良文化影響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比20世紀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近年來,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殺人、強奸、搶劫等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日益增多。[2]
(二)從犯罪手段來說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現兇殘化和智能化。所謂兇殘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時,不計後果、殘無人道,在犯罪過程中,對被害人沒有絲毫同情憐憫之心,有的殘害被害人肢體,有的為消滅證據而滅口。所謂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例如在通訊工具上使用手機、對講機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車甚至小轎車。二是實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來越多的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進行犯罪,例如網路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偵察能力不斷增強,實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後偽造現場,毀滅、轉移證據。
(三)從犯罪類型來說,暴力犯罪、財產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並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斷向著嚴重化達到方向發展。根據公安部相關統計數字,199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類型比例如下:搶劫佔46.3%;搶奪佔23%;盜竊佔6.6%;強奸佔4.8%。[3]
(四)從犯罪的組織形式來說,團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團伙犯罪。[4] 由於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單獨作案往往難以成功,結成團伙可以互相壯膽,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於得逞。當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團伙擁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案紀律和防偵破措施,已經形成黑社會組織的雛形。這種團伙如果被不法人員掌握和控制或隨著團伙骨幹成員年齡的增長,將會演化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的專業化犯罪集團,對社會危害性具有倍乘效應。
二、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條件。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約和決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運用多種學科作為工具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下面是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學分析
一切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進行的。未成年人雖然心理尚未成熟,但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受心理支配的。為什麼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顯著區別於成年人犯罪的特點?這是與作為犯罪主體的未成年人在這一特定年齡階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分不開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未成年時期的年齡特點所形成的矛盾也是貫穿未成年人成長的全過程的,雖然這些矛盾與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產生並無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很可能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動因。
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1)精力過剩與調節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使他們的活動量增大,日常學習生活之餘仍有大量過剩的精力和體力,但是由於他們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控制過剩精力的能力。因此,過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當,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往往將過剩的精力用於搶劫、強奸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動中。
(2)興奮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
由於未成年人腺體的發育,內分泌非常旺盛,大腦常常處於興奮的狀態,導致他們的情緒興奮性高容易沖動,但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皮質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現沖動性和情景性犯罪。
(3)性機能發育成熟和道德觀念缺乏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從而產生強烈的性意識,有接觸異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慾望和沖動。然而,他們又缺乏組建家庭和負擔家庭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經濟能力,從而產生了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矛盾。如果,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確處理好這對矛盾,那麼就不可能正確對待兩性關系,就有可能放縱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控制,從而強化這對矛盾,導致性方面的違法犯罪。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在色情、淫穢製品的刺激下,為了發泄生理沖動,不惜實施強奸、輪奸等性犯罪;或者為了嫖娼而不惜實施搶劫、盜竊、詐騙等財產性犯罪。
2.未成年人個性心理結構內部的矛盾
(1)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現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性意識、性沖動,性體驗等接踵而至,這給他們帶來了種種困惑或疑慮,產生各種神秘不安的復雜心理。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成熟卻明顯滯後。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來為因生理成熟產生的種種困惑解難釋疑,無法合理地為自己減輕心理的重負。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成人感逐漸增強,對於內心的困惑和疑慮不願輕易向他們吐露,於是表現出明顯的心理閉鎖。未成年人處於這種自我封閉之中在心理上與成年人產生隔閡,不願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產生孤獨感。但是這種孤獨感並不是他們所希望的,他們渴望被人理解,希望與人交往,希望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能在同齡人中出類撥萃,以維護自尊。因而人際交往的需要較為強烈,這種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獨,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於苦惱的境地。他們不願與父母老師溝通,卻希望與同齡夥伴拉幫結伙,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出外尋找「友誼」。由於他們的社會閱歷少,認知狹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醜,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誘,上當受騙,稀里糊塗地就加入犯罪團伙,不知不覺地就走上犯罪道路。
(2)好奇心強和辨別是非能力低的矛盾
未成年人對一切感到新奇,對自己不了解的現象,不理解的問題都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但由於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認識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對許多社會現象和科學的准則還沒有自己定型的見解和觀點,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覺不自覺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響,看問題時以偏概全、固執己見,自己認為正確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知識就不加考慮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一些宣揚暴力、色情的不良亞文化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
(3)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隨著成人感的產生和增強,未成年人對自己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想從心理上改變過去依賴成年人和受人監護的狀態,即取得與成年人相同的地位,離開父母的管束,完全獨立。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且社會生活經驗欠缺,不能適應錯綜復雜的社會,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還要依賴於父母,在社會上還要依賴成年人。這種在心理上想獨立,而實際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矛盾可能激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加大代溝的裂痕。在現實社會中,有的因對父母的嚴格管束十分不滿而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進而實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現了弒親現象。
(4)強烈的情緒沖動和理智控制較弱的矛盾
未成年時期,情緒的興奮性高,情緒的波動性大,具有極大的沖動性,既表現為熱情活潑,又易急躁,激動,好感情用事。有時,當個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這時理智的控制能力卻顯得無能為力,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計後果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向有關當事人或無辜群眾實施攻擊行為,進行報復。
(5)自我意識的矛盾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已經形成的心理特點和正在發生進行的全部心理活動的認識,以及自己與外界事物相互聯系的認識。未成年人由於獨立性意向的發展,開始將對外界及外界事物與自己的關系的關注轉變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關注。這樣自己既是觀察者,同時又是被自己觀察的被觀察者,自我意識被分成兩個處於不同地位的部分:前者為理想的自我;後者為現實的自我。一般來說,現實的自我總是落後於理想的自我這樣一來,二者的不一致便產生了自我意識的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意識的矛盾通常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過高的自我評價,另一種則是過低的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往往導致個體自我意識確立過程中的過分自負或過分自卑這兩大心理缺陷。
①過低的自我評價。處於這種意識狀態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的自我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實的自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徵就是自我排斥。由於在成長過程中,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他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這類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並可能引發嚴重的挫折感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鬱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近幾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由此類心理問題所導致的。
②過高的自我評價。這是一種與過低的自我評價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自我,並認為理想的自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未成年時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階段。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徵本身並不是決定犯罪發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於這一特定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不穩定性,使得他們極易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錯誤、消極的影響,進而產生形成犯罪心理、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經歷一個不完全社會化或者錯誤社會化的過程,這是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過程。未成年人的社會化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觀社會環境中實現的。
1.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是他們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在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發性的影響。
(1)家庭結構有缺陷
家庭的殘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力等的限制,疏於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於家庭結構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持和寄託。這樣,由於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養方式不當
家庭的教養方式直接關繫到教育的成敗。一些家長沒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徵和成長規律,造成教養方式不當,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據廣東省少管所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有關。[5]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嬌寵、溺愛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犯了錯誤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這種未成年人進入社會後,當他們的個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的范圍內得到滿足時,很可能不顧社會道德、法律規范,從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②簡單粗暴
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後,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一方面,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鬥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另一方面,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溫暖」,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③放任自流
父母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對子女的一切行為舉止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放任自流。在這種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們在父母的放任下過早的走向社會,由於缺乏父母的指導和監督,並且自身認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④期望過高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同時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盡最大的努力也難以達到,這時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當這些壓力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會離家出走,以至誤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弒親等過激行為。
⑤缺乏情感溝通
有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對子女的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與子女的主動溝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閉鎖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溝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慾望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宣洩,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問題積重難返,進而形成抑鬱、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由於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實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為不良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未成年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於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並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4)家庭氣氛不和睦
(5)家庭過於貧困
由於父母的工作壓力較大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於貧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敵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慾望,往往鋌而走險。家庭居住的環境和周邊條件不良,周邊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孩子容易受周圍不良青年的影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某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誤,不利於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
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或是流於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一些素質差,職業道德低下的人。一種是課堂上可以講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離開課堂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這樣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權威性,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這樣就很容易使成長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進而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形成不良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相對抗,經過相互感染和認同,最後墮落為未成年人犯罪團伙。再一類是在一些學校中,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就是壞學生,並以此為依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得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挫傷,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另外,未成年人在心理發育和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道德引導和培養,很不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社會上的各種消極因素的「免疫力」極低,在外界誘因的作用下,極易產生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學校法制教育落後,效果不佳,造成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基本上是非法律專業畢業生,而且多數由政治老師兼任,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釋法律知識准確程度不高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授上,不能使學生形成與法律規范的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不能使學生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沒有收到預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讓一部分學生由於了解法律規定而鑽法律的空子,心懷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
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開始對性有所感知,性意識處於從萌芽到日漸明確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於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的渠道不暢通,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指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愚昧無知,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製品等。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未成年時期面臨著心理矛盾沖突的急劇發展和緊張繁重的學習負擔及家長望子成龍所造成的巨大壓力,這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了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由於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只是將心理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這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引導而更加嚴重。當他們不能承受時,很可能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等方式宣洩出來,造成暴力、強奸等犯罪。
3.同齡群體不良交往的影響
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7] 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極少數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並惡性發展,是與其未成年同齡群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的。團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佔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亞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於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通過不健康的娛樂、游盪、交談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亞文化群體。法國犯罪學家塔爾德(Gabriel Tarade)在其專著《模仿規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與人的距離成正比。關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發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強度越大。」[8]他們通過密切的接觸、相互觀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美國「犯罪學之父」薩瑟蘭(Sutherlabd)認為:「犯罪是在交往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習得的。對犯罪行為學習的主要部分發生在親密的群體中。這種群體的主要成員是犯罪人所熟悉的夥伴、朋友等。犯罪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項內容:一是犯罪的技術;二是犯罪動機、驅動力、合理化和態度等特定方向。」[9]這樣,他們經過犯罪的學習,初步具備了實施犯罪的條件,通過違法嘗試,加速下滑,淪落為犯罪團伙。未成年人犯罪團伙,以其獨特的行為方式,如暴力、搶劫等與社會對抗,社會危害性極大。
4.文化市場的失控
由於文化市場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各種充斥著暴力、色情淫穢內容的音像製品及網路游戲等等未成年人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腐蝕作用。美國學者班杜拉(Banra)認為:「電影、電視常常生動地描繪暴力的畫面,並且劇中的暴力被說成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它甚至反映了一種英雄氣概,那些嫻於暴力的英雄從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會的制裁。由此,人們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暴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用於處理日常事務或人際關系。」[10]未成年人處於求知和學習的人生階段,其主要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的習得方式就是模仿。這樣,媒體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並且殘忍、好鬥。遇事,頭腦簡單,很容易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導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視、紀實作品為吸引觀眾,對黑社會性質、惡勢力團伙犯罪信息進行大量報道,對犯罪動機、作案過程進行過分詳細的描述。這給一些善於模仿的有劣跡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條件,他們不僅學會了作案手段,還學會了反偵察,反審訊的伎倆,成為了犯罪的「高手」、「專家」。未成年人性器官開始發育、性機能逐步成熟,生理結構的明顯變化引發了心理上的變化,好奇心增強,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著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別是對於與生理變化有關的信息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媒體中的色情內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這些特徵,滿足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擋不住誘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動,便產生嘗試的念頭,很可能誘發強奸等性犯罪的發生。
另外,沉溺於上網也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原因。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海淀檢察院近期對海淀看守所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調查發現:73名有上網經歷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39人承認自己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上網引起或與上網有關,佔53.4%。[11] 網路中通過互發電子郵件或聊天、在線游戲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徵。由於網路本身的這種隱蔽性,上網便成了很多處於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郁的理想選擇。網路游戲、網路聊天過程中,虛擬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規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隨意性被無限放大。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難以協調,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糾正和引導,就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為了滿足自我需要而不擇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未成年人長期痴迷於網路,由於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高昂的上網費用,很可能實施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

C. 法律知識課心得體會

最近,我認真學習了我國於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教師法》雖然存著,但許多侵犯我們教師合法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例如毆打、辱罵、誹謗教師、拖欠工資等等,而我們教師迫於時代和社會的壓力,能夠主動利用這件法律武器去捍衛自己的人卻不多,這說我們明教師只知法、守法是不夠的,還要用法,因為用法也是我們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們教師作為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社會隊伍,學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教師必修的一門功課。下面談談我學習《教師法》的一些淺薄的體會。

一、更新了自己對法律的認識,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認為教師就是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的,吃點虧是可以吞下去,現在我不會再這么認為了,因為,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平等」的口號不應是嘴上說說而已,落到實處才擁有意義,否則有法也等於無法了。

二、我認識到了我們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法》不僅幫助我們教師得到她們的所得,也讓我們教師有了行為上的准則,只有學習好它才能保證教師享有自己的權利。另外,我也知道了我們教師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一定的義務。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讓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不威脅、責難家長。時刻以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不穿奇裝異服,處處「身正為范」。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教書和學習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

總之,我們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多學習法律知識,用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D. 法律知識課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通過近期的學習,我收獲很多,能夠對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的現狀有一個客專觀清醒的屬認識。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覺得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貴在堅持,我們應該注意時時刻刻學習法律,不要等要用法律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法律知識不足,出現那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局面。
第二:我們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懂法,而懂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學會用法。這就需要我們領會法的實質,理解法的內涵精髓。我覺得在學習法律的時候,完全可以聯系自身實際,結合自身體會,加以通讀、領會和貫穿。雖然有些法律條文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背下來,但是個中脈絡要領會清楚。同時還需要我們日常生活中多聽多看、多觀察、多積累。
第三,就是:學法重要,普法更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懂法的人,例如有的人明明自身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卻不懂的用法來保護自己,只得忍氣吞聲,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還有的人意氣用事,感情為先,觸犯了法律還振振有詞;更有甚者,視法律為兒戲,肆意踐踏。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從自身做起,利用自己學法所擁有的知識向他人宣傳,引導他人自覺學習法律,只有人人都懂法,社會主義社會才會沿著和諧社會的道路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E. 學習法律知識的體會

最近,我認真學習了我國於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教師法》雖然存著,但許多侵犯我們教師合法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例如毆打、辱罵、誹謗教師、拖欠工資等等,而我們教師迫於時代和社會的壓力,能夠主動利用這件法律武器去捍衛自己的人卻不多,這說我們明教師只知法、守法是不夠的,還要用法,因為用法也是我們的基本權利之一。我們教師作為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社會隊伍,學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教師必修的一門功課。下面談談我學習《教師法》的一些淺薄的體會。一、更新了自己對法律的認識,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認為教師就是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的,吃點虧是可以吞下去,現在我不會再這么認為了,因為,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平等」的口號不應是嘴上說說而已,落到實處才擁有意義,否則有法也等於無法了。二、我認識到了我們教師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法》不僅幫助我們教師得到她們的所得,也讓我們教師有了行為上的准則,只有學習好它才能保證教師享有自己的權利。另外,我也知道了我們教師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一定的義務。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讓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嚴格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社會認可,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不威脅、責難家長。時刻以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不穿奇裝異服,處處「身正為范」。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教書和學習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總之,我們會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多學習法律知識,用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F. 求學習法律知識的心得體會(1000字以上)

學習法律心得體會
一種道德觀念,只有通過千萬人的道德實踐,才能蔚成風尚,成為改變社會風貌的強大力量。
知易行難,行重於言。道德實踐是培養良好道德觀念、形成文明道德風尚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轉化為每個公民內在的道德品質,才能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有機統一。切實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踐活動,把「八榮八恥」的要求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貫穿到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我們才能使「八榮八恥」變成人們的行為准則和習慣,成為所有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踐活動只有著眼於基層,使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內化為人們的道德追求,更加堅定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造就良好的社會風氣。
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實踐活動,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聯系實際,重在弘揚正氣。要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道德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上,下大氣力進行整治,使文明禮儀、公共秩序、社會服務、城鄉環境、旅遊出行、文化市場、互聯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風氣有明顯的改善,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教育活動的實際成果。要注重發揮規章制度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激勵約束作用,發揮法律法規對道德建設的保障作用,進一步修訂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范、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各種評選表彰活動的標准,使「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滲透到社會管理之中。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自己的行動,以自己的行動說服群眾,影響群眾,帶動群眾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任何一種道德觀念,要被社會普遍接受和廣泛認同,都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實踐和傳承。要使「八榮八恥」真正深入人心,既要有集中深入的宣傳教育,更要靠廣泛長期的社會實踐。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讓十三億人民鍥而不舍的實踐,造就一個「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G. 有關法律常識的心得體會

法律基礎學習心得體會
在大學3年級的第二個學期,很榮幸地,我有機會學習到《法律基礎》這門課。學習這門課後,讓我對「法律」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彙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
從這一門課,我學習到了民法訴訟法等與自身生活相貼近的法律知識,使我更加識法、懂法,相信在將來,這些認識也能夠帶給我實實在在的意義!我們一直提倡建設法治社會,無論是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還是當代大學生,貫徹國家宗旨,我們也應該提高法律常識,為祖國建設法治社會作貢獻。因此,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努力修讀《法律基礎》。做一個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學生,好公民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我們的共性。大學校園里方興未艾、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表達了當代大學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共同心聲。但是,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相對的、受制約的。個性自由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自然規律;二是社會規則。逾越這兩者的行為,都不可能嘗到自由的甘果。法,作為人類選擇、接受、沿襲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規則,自產生之日起便與人們獲取或喪失自由息息相關。
對於法和自由的關系,先哲們有過許多至理名言。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過:"為了得到自由,我們才是法律的臣僕。近代法國啟蒙思想大師孟德斯鳩進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馬克思對此則闡述得更為明確,他說:"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聖經。" 可見,人們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應該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法律基礎課正是一門幫助大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和法律的基本知識的課程
我們國家很早就開始了關於法律的宣傳,比如中央電視台的「法治在線」、「今日說法」等欄目,讓我們更能接近並且了解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可是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我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的程度,將直接關繫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中華民族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因此,大學生,無論什麼專業,學習法律基礎,提高法律素質,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同時,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事就是法制經濟。而我們每一位大學生畢業後都將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基本的法律素質,使自己可以充分運用法律這一武器來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幾我們自身未來發展的需要是我們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
而且,由於我們專業的知識體系過於單一,導致我們很少接觸到能使自己綜合素質提高的知識。而這門課很好的彌補了我們專業所缺乏的,並使我們的知識視野擴大。對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很有好處。比如:在找兼職做的時候,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利益等。
在這一個學期的學習中,我感覺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自己比以前更自覺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也更堅定的確立了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對我自己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入黨的積極意義。
我們大學生,是國家現在和將來的主人,應當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而由於法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障這些得以正常運行的基本准則,因此,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了解了依法正確參與國家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意義。
學完這門課,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和維護這些權益的程序和方式。也初步具備了依法自我保護的意識,並有了一定的尋求法律救濟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此門課程不止讓我們具備了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也使我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完善,適應新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提高了我們自身的綜合素質。讓我們更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由於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價值觀念都發現了重大變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據調查,我國大學生犯罪有逐年遞增趨勢。這個時候,正是《法律基礎》這樣的課發揮作用的時候,我認為,即使這樣的課不能拯救所有犯錯誤的人,也一定會對一部分人有作用的吧。
在我國進入WTO以後,法律知識更是我們必備的基本知識,我們更應該把這些法律知識用在處理好國際關繫上。
總之,在本學期學習的這門《法律基礎》課上,我們掌握了法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並明確了各主要法律部門的基本精神和規定,並在一定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有關法與法律現象的知識、思想、心理、觀點和評價。並學會了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門課,我還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掌握了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內容,增強了法律意識,提高了法律素質。並會堅持做到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也能夠正確理解和堅持實行依法治國方略,並決心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
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將我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傳給那些法律意識薄弱的人,積極參與普法,讓更多的人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作為一名學生,我不僅要學習好專業知識,還要博覽群書,擴闊視野,學習《法律基礎》這門課,使我加深了對法律認識,提高了法律常識!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要擁護黨的領導,積極配合國家建設法治社會,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絕不做有違法律、法規的事!
在今後的學習當中,我會繼續修讀有關法的知識,繼續提高法律常識,並把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為祖國構建法治社會作出一點貢獻。

H. 關於法制教育的心得體會(500字)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平湖已變得越來越美麗,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湮沒在尖銳的汽笛聲中,當你面對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時,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安全防衛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勢相當緊迫。有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提高我們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為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國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後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紅燈短暫而生命長久,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教育部將今年3月28日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定為「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更好地珍視我們生命,在此,學校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當我們徒步行走於人來車往的馬路時,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3、當我們時馬路時,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絕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

4、嚴禁12周歲以下的學生騎自行車。放學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隊。

記得有一個故事。幾個學者與一個老者同船共渡。學者們問老者是否懂得什麼是哲學,老者連連搖頭。學者們紛紛嘆息:那你已經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這時一個巨浪打來,小船被掀翻了,老者問:「你們會不會游泳啊?」學者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老者嘆口氣說:「那你們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

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耐人尋味。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孩子、學子、工人、知識分子,人民公僕……無論咿呀學語,還是學富五車,無論幼小纖弱,還是身強力壯,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這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珍愛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我們希望這個日子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大地蘇醒,春風又綠。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熱點內容
劉國松法官 發布:2024-12-29 19:00:56 瀏覽:598
溫奕弋法官 發布:2024-12-29 18:59:16 瀏覽:960
法院訓戒 發布:2024-12-29 18:57:03 瀏覽:379
法律法規規章特點 發布:2024-12-29 18:56:59 瀏覽:481
肯定法院 發布:2024-12-29 18:56:06 瀏覽:102
行政訴訟法第35條 發布:2024-12-29 17:11:12 瀏覽:726
合同法代持股法律規定 發布:2024-12-29 16:19:34 瀏覽:577
齊河法律援助殘疾人 發布:2024-12-29 15:50:30 瀏覽:209
有關立法學的論文 發布:2024-12-29 15:30:45 瀏覽:528
不滿14歲犯法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9 15:10:59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