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環境法律責任論文

環境法律責任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5 14:22:21

❶ 急求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論文) 謝謝各位!

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法律瓶頸及對策
納斯達克的狂風暴雨,使很多人對新經濟由感性的炒作回歸理性的思考。電子商務作為新經濟的核心,更需要人們以務實的態度克服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各種瓶頸。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沒有宏觀的法律環境作支撐,電子商務只能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廣泛應用。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法律體系面對電子商務的
沖擊時,已顯得力不從心。盡快地完善電子商務交易的法律法規,強化電子商務的安全管理,規范買賣雙方和中介機構的交易行為,明確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交易行為,對電子商務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發展電子商務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是建立在計算機網路基礎上的極具變革性的商業運營模式。隨著Internet的發展,Internet已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網路。Internet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全球性、虛擬性、自由性的特點,也成為電子商務的內在特徵。電子商務的本身屬性決定了它必然會沖擊原有的法律體系,出現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

1.電子交易的安全性問題
電子交易的安全性問題是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問題。國內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電子商務是Internet技術應用的全新方向,是建立在技術性的網路系統基礎上,它源於技術,因此,電子商務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只有技術的提高才能解決,即通過防火牆、加密技術、數字簽名、身份認證等技術,來確保網上信息流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賴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技術的提高並沒有解決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應用比較廣泛的由Netscape公司於1994年推出的安全套接層技術(SSL:Security Socket Layer)有明顯的安全隱患。而於1996年2月,由VISA與MASTER CARD兩大信用卡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的保障在Internet上進行安全電子交易的Scr協議(Security Electronic Transation)雖然比較好地解決了現階段的電子商務交易的安全問題。但是,實踐證明,純技術性的防範手段不能對各種惡意攻擊和網路犯罪起永久性的制約作用。只有法律和技術的雙管齊下,才能維護和保障電子商務的穩健發展。

❷ 求一篇我國環境污染致人損害侵權民事責任論文

摘 要:對於污染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理論界看法不一,而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對污染環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意義重大。意識到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在功能上的局限性對於扭轉「重刑輕民」、「重刑輕民」的傳統觀念是十分必要的。。本位擬從應然角度出發,對我國及國外污染環境犯罪主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評述並進行嘗試性設計。難怪美國證券市場誕生發達這么多年來,仍然堅持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並重,並堅決不放棄民事責任在規范證券市場中的作用。。

關鍵詞:污染環境犯罪 故意 過失 嚴格責任 定罪量刑

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影響到各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關鍵詞: 民事/執行/刑罰 內容提要: 執行難是民事執行中的一大頑疾,它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對妨害執行行為的放縱和制裁的軟弱,尤其是對民事執行中刑罰適用的大打「折扣」乃不失為一個重要原因,這存在著理念上的誤區也有立法技術上的原因,在立法上將其錯誤定位於「妨害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中,混淆了刑罰適用與強制措施的性質;。近些年來環境保護領域日益受到全世界法學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各國紛紛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刑事立法。原因在於,環境犯罪的客體並非是環境資源的管理秩序,更不是社會管理秩序,非但如此,環境犯罪還具有不同於普通刑事犯罪的諸多獨特之處。。針對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1970年日本國會制定了《關於危害人體健康的公害犯罪制裁法》(即《公害法》),率先以特別法的形式規定有關污染環境犯罪的內容。如果說證券市場中的民事責任兼有填補損失和教育制裁的功能,則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僅具有教育、制裁的功能。。1975年《德國刑法》第28章規定了污染環境的犯罪。與其它暴力行為一樣,家庭暴力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所持的心理態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數都有明確的目的。。[1]奧地利在1974年修正了刑法,增設了公害類犯罪的懲處。一、我國現行環境刑事立法模式及其評價 我國現行刑法典是在1979年刑法典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相對於1979年刑法典而言,現行刑法典在環境犯罪的立法方面增加了環境犯罪的罪名,並設立專節集中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同時,在危害公共安全罪、走私罪、危害公共衛生罪等章節中也有體現危害環境保護犯罪的規定。。[2]我國為改變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趨勢也突出了以刑罰手段懲治污染環境行為的立法趨向,97年刑法典設專節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並規定了五個污染環境類犯罪:(1)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338條);司法執法機關對於證券民事案件、證券行政案件與證券刑事責任應予同等關注。。(2)非法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339條);此種現象反映了多年來我國經濟立法中長期存在的重行政、刑事責任而轉民事責任的形式。。(3)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339條第2款);3.特殊侵權行為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適用倒置原則,即由加害人就自己沒有過錯或者存在法定的抗辯事由承擔舉證責任。。(4)環境監管失職罪(408條);文章繼而分析了證券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的並用與競合,以及證券民事責任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5)走私固體廢物罪(155條第3項)。《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我國刑法的基本理論,在污染環境犯罪構成中,主觀方面是必須具備的條件,即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污染環境的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環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證券法上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分別叢私法和公法的角度,對證券法律關系進行了調整。。因為多數環境污染犯罪的危害結果並非及時性的,而且犯罪主觀方面具有不同於普通犯罪的復雜情況,司法實務中認定和證明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十分困難。二、對罪犯婚姻權的解讀 1、罪犯婚姻權的天賦性罪犯有著與普通公民一樣源於天賦的婚姻權利能力,但罪犯實現婚姻權的行為能力必須依賴於各類刑罰執行部門。。各國環境刑事立法採取的嚴格責任、過錯推定過失等變通原則,雖緩解了實務認定的困難,卻受到刑法理論界普遍的質疑。本文所討論的罪犯就是指狹義上的罪犯,也即在監獄執行刑罰的罪犯。。但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定對於污染環境犯罪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以及量刑輕重意義重大,所以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對於環境犯罪的客體,學者們的觀點多不一致。。

一、國外污染環境犯罪主觀方面的理論與實踐

對污染環境犯罪,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採取傳統的刑事責任理論,認為故意和過失是構成污染環境犯罪的主觀要件,如果沒有主觀過錯,行為人的行為便失去了非難的基礎,讓其承擔不利的刑事法律後果是不恰當的。雖然證券法中的法律責任有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三種,但只有證券法上民事責任是保護證券法律關系主體民事權利的重要措施。。個別國家也採用嚴格責任理論,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不以行為人的主觀罪過為必要條件,只要具備一定的危害行為或危害結果,即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二、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的種類侵權責任包括一般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兩種,特殊侵權責任不像一般侵權責任那樣具有侵權責任的全部構成要件,並以過錯責任原則為前提。。這一理論是隨著現代工業突飛猛進地發展,高度危險性的行業引起環境公害的事件日益增多,廣大社會成員的福利因少數的營利行為常常被侵害,而引起公害的企業的主觀過錯難以被偵查機關、法院和公眾所知曉,而由一些學者針對污染環境犯罪原因上的復雜性、行為人主觀過錯證明的困難性而提出的。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污染環境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一)大陸法系各國

大陸法系國家傳統刑法理論要求刑事責任的承擔必須確定行為人有罪過的存在。就案件移送前是否可進行行政處罰這一問題,《行政處罰法》在分則部分的有關規定中存在一定矛盾和歧義的情況,但該法總則部分的第7條明確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故意和過失不僅是犯罪構成的必要條件,而且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要件。其中,固體廢物對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然而,這種理論適用於環境犯罪,特別是於過失環境犯罪適用上遇到多方位的阻力與挑戰。但民事執行中的刑罰適用則從本質上乃為刑事制裁。。大陸法系各國對於環境犯罪主觀要件的要求不盡相同。此外,受害人的過錯、第三人的過錯、加害人沒有過錯或者履行了法定義務也可能基於特別規定成為免責事由。。德國、日本、奧地利、瑞典諸國環境刑法均規定,行為人構成環境犯罪主觀上必須具備故意或過失的要件,僅有違法事實不能構成刑罰的適用,即不適用無過失責任。(四)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污染環境是指由於人為的原因而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和資源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徵上的不良變化,以至於影響人類健康的生產活動或生物生存的現象。。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則認為,過失系構成環境污染的必要條件,無必須證明行為人的主觀犯罪故意。「內容提要」本文指出,立法者應當扭轉重行(刑)輕民的思維定勢,對於證券民事責任、證券行政責任與證券刑事責任予以同等關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用客觀責任(嚴格責任或無過失責任),如法國農業法第434-1條及434-4條有關水污染犯罪規定,就是以實質犯罪或客觀實體侵害行為事實作為建立客觀責任的基礎。據此在1998 年6 月11 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2 次會議頒行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第12 章具體規定了「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強制措施的適用」,對刑罰的適用以第100 條予以規定。。在此問題上,行政機關與立法上的見解不同,前者趨向與客觀的污染事實,即應構成刑罰適用的對象。環境犯罪的刑事立法不同於一般犯罪的刑事立法,必須從環境犯罪的自身特點和刑法規范的目的去考慮實際的立法模式。。而後者認為,犯罪行為的構成雖然不要求故意,但應有輕率、疏忽或違反法令的過失行為時,才構成犯罪。該項責任是一種典型的無過錯責任。。其司法實務上的見解亦同,但於法律上有特別規定時,得以無過失責任的事實犯視之,法國的這一作法在歐洲具有廣泛的影響。3、 證券民事責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通觀《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全部條文可以發現,針對證券市場違反禁止性行為而施加的法律責任中,絕大多數都是諸如吊銷資格證書、責令停止或關閉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責任,以及當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時產生的刑事責任,而極少關於民事責任的規定。。[3]

(二)英美法系各國

英美法系國家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於環境污染犯罪的成立是否以故意或過失為必要條件存在有不同認識。監管機關執行的刑罰是剝奪公民人身活動的范圍「自由」,與罪犯結婚的權利互不幹涉。。美國《水污染管製法》S。「關鍵詞」證券市場,投資者,民事責任,虛假陳述,訴訟,投資者協會 一、立法者應當扭轉重行(刑)輕民的思維定勢,對於證券民事責任、證券行政責任與證券刑事責任予以同等關注 《證券法》的威嚴在於其應有的內容公平、條款細致、便於操作的法律責任制度。。309(C)(1)(2)規定,犯罪行為除非行政官署證明為故意或過失,否則不得為該法制裁的對象。首先,基於對刑罰和行政處罰關系的重新認識。。美國部分學者強調,企業管理人公害污染的行為,無須有犯罪故意,只要有輕度的錯誤,即足為制裁的對象。而與當前嚴峻的執行難很不相稱的是實踐中運用刑罰手段制裁拒不履行、拒不協助執行以及干預執行的很少。。英國在審理Alpgacell訴Woodward(本案為制紙工廠由於廢水過濾設備阻塞,致廢水溢入河流,排放超過管制標准,造成污染的犯罪行為)一案中,就採取客觀主義,認為行為人的犯罪意思並非構成環境犯罪的條件,工廠不得以主張欠缺知情或非故意,而逃逸刑事責任。2004年3月民政部《關於貫徹執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台,結束了刑罰理論界關於罪犯婚姻權有無的爭論,修正了1982年公安部對相關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罪犯結婚登記的實施辦法,使罪犯的結婚問題得到了法律的許可,這是婚姻法律的一大進步,但民政部出台的這個《意見》中仍有許多關於罪犯婚姻權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於解決。。[4]

二、我國污染環境犯罪主觀方面的理論

(一)嚴格刑事責任理論

由於環境犯罪的特殊性,以及為彌補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威嚇和懲罰此類犯罪,有學者提出在採用過失責任制的同時還應考慮嚴格責任制,即有權利用環境的法人和行為人,有義務保證該行為不危害環境,一旦發生危害就應承擔其應負的責任,直至刑事責任。」污染環境致人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筆者認為雖然嚴格責任是在近代刑法理論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而採用,是對傳統刑法理論中歸則方式的重大突破,對於懲治某些犯罪可能有著積極意義,但將其適用於環境污染的犯罪,對主體主觀上無過錯的污染行為認定為犯罪,在理論上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據此可以看出民事執行中刑罰適用從最初的立法體例上看是被歸置於審判程序中「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首先,嚴格責任違背了我國刑法的內在生命,即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和刑法第16條關於行為人無過錯不是犯罪的規定,與我國適用刑罰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目的悖謬。換言之,立法者對於行政責任最為重視,對刑事責任也較為重視,但對民事責任則有些語焉不詳。。 其次,嚴格責任在污染環境的犯罪適用中,會有失公正,如果每個企業都按合理標准正常排污,是不可能預見到共同排污的後果,亦沒有義務注意共同排污的後果,且他們的行為大多是獲得許可後的行為,單純追究企業的刑事責任有失公正。刑事責任由國家負責追究,行政責任及處罰由主管機關追究。。其三,嚴格責任適用的環境危害行為的嚴重程度與刑事責任的嚴重程度不匹配。二是案後移送,或稱間接移送,就是稅務機關根據《征管法》對當事人做出一定行政處罰後,再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一些國家的無過失或嚴格環境責任的適用范圍主要是一些處以罰金的輕微危害行為,而在把社會危害性達到嚴重程度的行為才宣布為污染環境犯罪的中國,對於這一類主觀過錯不明或無罪過,但客觀上造成了嚴重環境損害的行為,則納入到了行政處罰的領域。但從法律責任的形式上看,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責任,是因當事人行為的法律定性不同而由不同性質的機關採取的不同性質的懲罰措施,並不是說當事人的一個違法行為只能承擔一種法律責任,而刑罰力度就一定強於行政處罰。。其四,刑罰應該具有謙抑性,寬容性。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原則歸責,受害人只須舉證證明存在侵害行為和損害事實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而國家機關不能證明其有免責事由的即構成侵權責任。。正如陳興良教授指出,對於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國家只有在運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控制時,才能運用刑決的方法,懲治污染環境的犯罪中適用嚴格責任而擴大刑法的干預是可避免而無必要之選擇。對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刑罰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制裁手段,有其特殊的質的規定性,刑罰的適用既應針對依法構成犯罪的行為,也應受制於刑罰目的。罪犯的概念在我國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罪犯概念是指被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判處刑罰的人。。對主體缺乏罪過而並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施以刑罰,實不足取。刑事責任制度的主旨在於懲治嚴重破壞證券市場秩序、嚴重侵害投資者利益的犯罪行為。。

(二)過錯刑事責任理論

任何犯罪都是行為人基於一定的被刑法所否定的心理態度而實施的,通過犯罪行為的「中介作用」,得以轉化為客觀現實。這表明,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犯罪的認識不斷深入,刑法作為環境保護的一種手段不斷得到重視。。沒有否定的心理態度的支配,行為人與其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便喪失了因果聯系,行為人即不應當承擔被責難的後果。它並不以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為前提,受害人也不因此負舉證責任。。[5]同樣,脫離了對行為人心理態度的分析,我們將無從認定環境污染行為的性質,搞不清污染環境犯罪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也會影響到量刑的輕重。最為典型的規定是民訴法第102 條第6 項,即對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書的被執行人,人民法院可以視情節給予罰款、拘留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大多認為污染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污染環境的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環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行政處罰和刑罰的種類及形式並非完全的對應關系,有些可以銜接對應,如行政處罰中的財產罰和刑罰中的財產罰,結果都體現在當事人財產上的減損;。這種心理態度包括故意或過失。反過來講,如果我們把同居權、生育權也還給罪犯,那麼無形中會削弱刑罰的懲罰性,會使刑罰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嚴厲的印象。。

三、對污染環境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想

(一)澄清一個有關問題

有人認為行為人故意違反國家環境保護規定也是認定污染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的內容而確認為故意犯,筆者不贊同這種觀點。關鍵詞: 循環經濟 農村 固體廢物 內容提要: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固體廢物污染中的一個新的問題。。行為人違反國家環境保護規定可能是出於故意,但不能把這種故意與造成環境污染結果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混談。我國刑法典認為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等環境犯罪的同類客體為破壞了環境資源保護、妨害了對環境資源的管理秩序,因此把這些犯罪集中起來,放到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一節之中;。在我國刑法規定及刑法理論中,犯罪主觀方面是以刑法對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的否定性評價為特徵的,其實質在於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具有社會危害性。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備過錯,從責任上來講,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某種行為之所以構成犯罪,是因為該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即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客體。也只有讓罪犯深刻品嘗到被監禁失去自由的痛苦及因失去自由其他權利無從實現的感嘆,才能體現我國刑罰的懲罰功能。。可見,刑法所關注的是行為所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結果的屬性進而也就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對行為的結果予以充分的關注,以避免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或發生的可能性。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的種類包括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產品缺陷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污染環境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地上工作物致人損害、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等八種侵權行為,以及這八種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行為人對其污染環境的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反映了行為人對其行為危害環境的心態,進而說明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的社會危害性。該法第22條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行為人對違反國家環境保護規定的行為本身所持的心理態度不能反映行為人主觀心理上對於危害環境的心態,所以不能認為故意違反規定就是故意犯。特別是對單位的違法行為,行政處罰可採取的吊銷營業執照是對單位經營主體資格的撤銷,相當於刑罰中對自然人予以死刑的終極制裁,顯然要重於刑罰僅予以罰金的處罰。。所以污染環境犯罪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而不包括對危害行為本身所持的心理態度。而我國現行有關固體廢物污染立法及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上,有關農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立法及相關研究是相當缺乏的。。

(二)對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應一分為二

在污染環境的犯罪中,往往存在兩個相互聯系的危害結果,一個是環境被污染的結果,一個是環境被污染後所導致的結果,表現為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二)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的法律特徵是: 1.特殊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責任或公平責任。。有人以環境受到污染不象有形物遭受損害那樣可以肉眼明斷,而需依賴於第二個危害結果的發生來判斷,進而否認將其分為兩個危害結果。罪犯的婚姻權也是如此,無論他犯下什麼樣的罪行,無論他受到什麼樣的刑罰,婚姻權都將與身俱在。。該觀點進從現行刑法典的實然角度出發,似乎缺少對該問題應然性的思考。至於現行《證券法》關於刑事責任援引《刑法典》的表述方式,則可予以堅持。。

對污染環境犯罪中這兩個結果行為人所持的心理態度是存在差異的。只有民事責任才能直接彌補遭受損害的投資者所遭受的損害,無論是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都取代不了。。對前一個結果,即環境被污染的結果,行為人通常存在間接故意的心理態度。狹義的罪犯概念是指被人民法院生效判決判處刑罰並送交監獄執行的人,也即我國長期以來所稱呼的「勞改犯」。。首先從認識特徵上行為人對污染環境的危害後果的發生是明知,在意志特徵上,行為人表現出放任污染環境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雖不是希望,不是積極的追求,但卻在明知行為可能發生污染環境結果的情況下,為了達到自己的既定目的,通常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仍然決議實施這種污染環境的行為,不設法阻止環境污染的發生而是聽之認之。從性質上,民事執行中的刑罰適用與妨害民事訴訟強制措施具有不同性。。

❸ 論文求助,完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意義具體是什麼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探析來源: 作者:王繼榮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侵權法律責任的研究,對於保護正在日益惡化的環境,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環境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與一般民事侵權構成要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綜合多種學說和觀點,關於侵權責任要件主要有兩種主張:一是四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基本要件有四:1?行為的不法性;2?損害;3?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4?行為人過錯。二是三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有三:1?過錯;2?損害;3?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國民法理論一直公認侵權責任由四要件構成。盡管各個要件的具體問題尚不無爭議,但四要件說已成為通說。在筆者看來,侵權責任三要件說較為合理。 一、不法性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這一規定中可推導出的責任要件只有三項:1?過錯,即公民、法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過錯;2?損害,即對財產或人身的損害;3?因果關系,即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言而喻,法律條文對侵權責任要件的規定與理論的通說產生了矛盾。一是法條未將不法性作為侵權責任要件;二是法條將因果關系規定為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關系。法條的明文規定似乎與三要件說相合。這表明既有的理論闡釋於法無據。因此,筆者認為,即使一些法條在立法時或許缺乏理論上充分思考,但倘若這些規定按字面解釋又在理論上合理時,我們應按合理的理論作為闡釋或理解法條的根據,以完善法律解釋,指導審判實踐。 我國民法理論一直把「不法」作為侵權責任要件,這似乎不盡合理。一則其不符合現行的民法規定,二則因其不利於操作,易使許多致人傷害的行為人因其行為的違法性難以確認而被免責。這一點在環境侵權中表現尤為明顯。在確定當事人的某一行為是否屬於污染環境的行為時,是否只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標准才被認為是污染環境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與環保法的規定是有矛盾的。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之規定,污染環境的行為應當是「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的行為,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規定中並無此項規定,正如常見的河流污染案例那樣,幾個企業都按標准同時向河中排污,結果導致下游魚苗死亡,這里的違法性要素何在?這種情況能說不是環境侵權?可見,不法性在環境侵權中並不十分必要。如何解決民法通則第124條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24條所稱的「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規定」,是指我國環保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所確定的基本原則、規則和制度,而不是指具體的某一排污標准;它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的問題而不是行為標准問題,即凡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之案件,應適用環境保護法等專門法律法規;排污超過標准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無疑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並承擔相應的行政和刑事責任;即便排污沒有超過規定標准,但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在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上,不法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行為性質,並不必然具有廣泛性。因此,它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二、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按照侵權構成要件的理論,筆者主張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有三:1、污染環境的行為;2、損害;3、污染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污染環境的行為 污染環境的行為具有復雜性、漸進性、多樣性的特點。在「污染環境的行為」要件中,如前所述違法性從總體上講不是污染賠償的必要條件,但這一因素將影響賠償數額的認定。作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污染環境行為,一般情況下是違法的,特殊情況下是不違法的。所以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建議《民法通則》第124條在保留原過錯推定責任的基礎上,補充「沒有違反法律規定而造成他人損害的,也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由於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在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中只提「污染環境的行為」,而未提及「過錯」,這點應與普遍侵權相區別。環保法中之所以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概括起來,主要源於以下原因:首先,環境污染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即使企業無過錯,也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污染的後果不僅僅是造成財產或經濟損失,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它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其次,由於現代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和復雜化,加上人類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受害人很難證明致害人的過錯。第三,從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原則出發,環境污染的行為者大多是企業。從一定意義上講,造成污染的企業獲利是建立在污染環境和給他人造成一定危害的基礎上的,故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由致害人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公平合理的。同時,現代保險業的發展使得企業可以通過購買保險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從而既轉移了自己的賠償責任,又可保障受害人得到足夠賠償。第四,在環保法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僅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可以推動和促使污染單位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防止環境污染,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二)損害環境污染中的損害,是受害人因接觸或暴露於被污染的環境而受到的人身傷害、死亡以及財產損失等後果。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其損害的後果既有與其他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相同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共性表現為,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後果,具有客觀真實性、確定性和法律上的補救性。損害的特殊性包括:1?潛伏性,多數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都在損害發生時或者發生後不久即顯現出來,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則不盡然。只有部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後果較快顯現,而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後果,尤其是損害他人健康的後果要經過較長的潛伏期才顯現出來。2?廣泛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案件,其損害都具有廣泛性的特徵,表現為受污染地域、受害對象、受害的民事權益十分廣泛。關於損害事實的認定及賠償,從審判實踐看,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既有財產損害,也有人身損害,但目前所受理的環境污染致他人損害的案件,大多是有關人身損害及其賠償。因此,因環境侵權產生的損害賠償,無論在范圍、內容和金額方面,都將有明顯擴大的趨勢。(三)因果關系 傳統的民事責任要求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由於環境民事侵權不以違法行為為構成要件,因此,其應為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致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中,由於這種因果關系的認定比較困難,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應以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代替因果關系的直接、嚴格的認定。 因果關系的推定,即在確定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如果無因果關系的直接證據,可以通過間接證據推定其因果關系。之所以要適用推定原則,是由這種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決定的。第一,環境違法行為的形式復雜多樣,同一危害後果可能由數個不同的行為引起,而且絕大部分環境危害後果的發生,是由環境違法行為和污染物的作用過程共同完成的,後者在法律上應認為是環境違法行為的繼續,環境違法行為不是即時完成的,而是持續漸進的,使得其違法行為的實施與危害後果的發展時間間隔較長,其因果關系具有不緊密性和隱蔽性,證據也易滅失。第二,由於人力、物力和科學技術的局限,要查明環境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關系尚非力所能及。如果處理環境案件仍要求有嚴密科學的因果關系的證明,並按通常的訴訟程序去查證因果關系,就會拖延訴訟時間,使受害人無法得到及時的賠償。第三,在確定因果關系時,多因一果的現象經常出現,如數家工廠向同一河流排污,河水被污染致使飲用該河水的居民感染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很難或根本無法證明誰是致害人,他只需證明分別存在時間、地域和致害物質的同一性,則可成立共同侵權行為的推定。這種推定允許被告提出反證,即如果任何一個被告能夠證明自己未在同一時間、地點排污,或排污為另一物質,則不承擔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的致害人,應按照排污量的比例分別承擔賠償責任。 應當指出,不能將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混為一談。依唯物辨證法,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的互相制約的,其中一種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為另一現象所引起,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為原因,被原因引起的現象為結果。自然界和社會中的這種因果間的必然聯系就是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但既然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以確定責任為目的,那麼,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原理只有適合於這種特定場合時才具有意義。損害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本身就置於紛繁復雜的主客觀原因下,只有在這些眾多的原因中尋找對於確定侵權責任具有意義的原因,才能上升為民事侵權中的原因,才具有侵權責任要件的意義。

❹ 會計學專業論文選題方向要選哪個比較好寫~從那幾個方面寫

營改增復對行業的稅負影制響。因為近幾年營改增涉及的行業不少,所以可以借鑒的期刊很多,而因為可以具體到某行業也就不容易雷同了。

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一、營改增的原因。
二、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1、營改增的直接影響。
2、營改增對行業間稅負影響。
3、對不同規模企業產生的影響。
三、產生的稅負差異導致納稅籌劃「熱」。
1、納稅籌劃的意義。
2、營改增納稅籌劃現狀。

❺ 2017年現行《環境保護法》的主要內容,求重點大概,寫論文參考 謝謝

2016環境保護法(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十二條 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
第十四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
第十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
第十六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十八條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第十九條 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規定以外的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
第二十一條 國家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第二十二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託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權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實施現場檢查的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為被檢查者保守商業秘密。
第二十五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第二十六條 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 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 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第三十二條 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有關標准,防止和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三十五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
第三十六條 國家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和再生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國家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
第三十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條 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第三十九條 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條 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第四十一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第四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規定徵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徵收排污費。
第四十四 條國家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由國務院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實。企業事業單位在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應當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四十五條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條 國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或者轉移、使用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的技術、設備、材料和產品。
第四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評估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並及時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八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四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和養殖,科學合理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科學處置農用薄膜、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禁止將不符合農用標准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固體廢物、廢水施入農田。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定點屠宰企業等的選址、建設和管理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屍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第五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處理、畜禽養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工礦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工作。
第五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五十二條 國家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第五章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突發環境事件以及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排污費的徵收和使用情況等信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將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
第五十五條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五十六條 對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編制時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徵求意見。
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後,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全文公開;發現建設項目未充分徵求公眾意見的,應當責成建設單位徵求公眾意見。
第五十七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
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九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 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 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 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七十條 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