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傳謠者應負的法律責任

傳謠者應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25 15:59:20

❶ 被抓,造謠,傳謠者將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造謠、傳謠者將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於2013年9月9日公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是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二是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與此同時,司法解釋還明確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行為的入罪標准,即「情節嚴重」的認定問題。司法解釋明確,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是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三是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是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❷ 傳謠者將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於2013年9月9日公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是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二是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與此同時,司法解釋還明確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行為的入罪標准,即「情節嚴重」的認定問題。司法解釋明確,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是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三是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是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❸ 傳謠者應不應該負法律責任 辯論

傳謠者不應該負法律責任。因為傳謠者自己也未必知道真假,甚至傳謠者本人也深受其害。這就要求新聞媒體有可信度,否則受害的是老百姓。比如有的老年人就是聽電視廣告上當受騙的。

❹ 造謠者和傳謠者分別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現行刑法第291條第二款的規定:假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搜集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許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成心在信息搜集或許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搗亂社會次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許管束;形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現行刑法第291條第二款的規定:假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搜集或其他媒體上傳播,要承當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司法義務。

(4)傳謠者應負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謠言受害者可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一般來說,可以請求損害賠償的情況如下:

1、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給他人造成精神損害的;

2、侵犯監護身份權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給監護人造成精神損害的;

3、侵害死者人格權或非法利用、侵害遺體、遺骨給死者近親屬造成精神損害的;

4、滅失或毀損他人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損害。

謠言受害一方如果是受到他人通過發布謠言的行為貶損受害人的人格,破壞了受害人的名譽,嚴重的影響了受害人的生活和工作,給受害人的精神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的話,可以找相關證據要索賠精神損害賠償。

❺ 新聞評論會不會追究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民法、刑復法都沒有專門制就新聞評論追究法律責任的相應條款。但要注意:個人評論中不能有誹謗、侮辱、謾罵、以及違禁的語言(如邪教名稱等),對沒有經過核實的某些新聞報道不宜評論,防止成為造謠和傳謠者。對謠言的製作和傳播者,則視造成重大影響或嚴重後果而要追究法律責任的。

熱點內容
女子司法所 發布:2025-02-10 08:01:29 瀏覽:962
法官辭職做法務 發布:2025-02-10 07:54:06 瀏覽:890
法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 發布:2025-02-10 07:34:37 瀏覽:674
民法典對賠償的 發布:2025-02-10 07:30:27 瀏覽:484
公司法實物出資比例 發布:2025-02-10 07:16:02 瀏覽:713
銀川中級人民法院新聞 發布:2025-02-10 07:15:50 瀏覽:25
新刑事訴訟法第33條 發布:2025-02-10 06:59:51 瀏覽:951
勞動合同法重要意義 發布:2025-02-10 06:28:26 瀏覽:826
朝國刑法 發布:2025-02-10 06:18:30 瀏覽:633
金華法院判決 發布:2025-02-10 05:36:59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