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特別約定的法律效力

特別約定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25 17:19:17

Ⅰ 補充協議和原協議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一般情況來下都寫這么一條源「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

(1)特別約定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補充協議是對原合同的補充或者變更,一般要明確約定,如果補充協議條款與原合同不一致或發生沖突時,應當以補充協議為准,但原合同明示不得變更的條款,補充協議中對該條款發生的變更則不發生法律效力。簽訂合同之後,發現內容還需補充的,可以擬定合同補充協議[1]。合同補充協議的擬定需要注意幾個必備信息:一是雙方當事人的基本信息需全面具體;二是說明擬定補充協議的原因;三是協議補充的內容或變更的內容。

參考資料:補充協議——網路

Ⅱ 特別約定有什麼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特別約定也是保險抄合襲同的一部分,首先它的法律效力與其他條款是相同的,有時候會出現一種矛盾,即特別條款和其他基本條款發生沖突,這個時候以特別約定為准,在這樣的環境下,特別約定的效力高於普通條款,保險法就是這樣規定的。

Ⅲ 在校的時候和一個單位簽了就業意向書,並沒有簽訂就業協議書。意向書上面有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沒有特殊情況應該交違約金。所謂特殊情況就是特別約定意向書的必須經版學校蓋章方能生效等權等。
因為意向書是你跟單位簽的,其實質是合同行為,雙方當事人是你和單位,如果沒有特別約定其他生效條件,並且雙方沒有欺詐行為,沒有重大誤解,沒有顯失公平,沒有合理的情勢變更等情形,那麼自你們雙方簽字蓋章即生效。既然合同有效,合同規定的違約金自然有效,數額如果明顯超過其損失的話,可以協商減少。

Ⅳ 您好!我想問一下,簽訂解除協議後,原合同還有法律效力沒

簽訂解除協議後,原合同已經解除,沒有法律效力。

Ⅳ 民間借貸債務轉移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在民間借貸當中,債務人可以將自己的債務轉移給他人,當必須經過債權人的同意才行。此時,可以是部分轉移債務也可以是全部轉移債務,而在債務轉移後會產生哪些法律效力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具體了解。
一、債務轉移是什麼意思
所謂債務轉移,是指第三人取代債務人的地位而承擔全部債務,原債務人脫離債權債務關系。債務轉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債務轉移是指債務人將合同義務的全部或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行為,債務轉移應經債權人同意。通常所說的債務轉移一般是指狹義的債務轉移。
二、民間借貸債務轉移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債務轉移發生以下法律效力:
(1)第三人作為債務人法律地位的產生。免責的債務承擔有效成立以後,第三人取代原債務人,成為新的債務人;原債務人脫離合同關系,由第三人直接向債權人承擔債務。如果發生第三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債務的情況,應當由第三人而非原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並存的債務承擔有效成立以後,第三人加入到合同關系中來,成為新的債務人,同原債務人一起共同向債權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承擔按份或連帶責任。
(2)抗辯權隨之轉移。根據《合同法》第85條的規定,債務人轉移債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這一點無論對於免責的債務承擔還是並存的債務承擔都適用。債務存在無效的原因,第三人可以主張無效;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屆滿,第三人可以進行抗辯;此外,在雙務合同中,第三人還可以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值得注意的是,債務承擔是一種無因行為,沒有特別約定,第三人不能基於原因行為的事由對債權人進行抗辯,只能基於所承擔的合同債務本身所具有的抗辯事由向債權人行使抗辯權。
(3)從債務一並轉移。《合同法》第86條規定,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例如附隨於主債務的利息債務,隨著主債務的轉移而轉移於第三人。當然,如果從債務是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例如保證債務往往從屬於原債務人自身,不當然隨主債務的轉移而轉移於第三人,除非保證人重新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
民間借貸債務轉移的法律效力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此了,大家一定要注意現實中有的民間借貸債務是不能轉移的,所以大家在債務轉移時一定要看清楚債務是否可以轉移,並且在轉移之前一定要經過債權人的同意。更多債務轉移方面的知識,你可以到我們網站進行詳細了解。
延伸閱讀:
債權債務轉移的前提有哪些
債務轉移合同糾紛的相關法規
個人債務轉移需要什麼條件

Ⅵ 如何看待法律關系中夫妻一方提供抵押保證的法律效力問題

(一)夫妻一方單方向他人提供保證,其保證責任無疑應定性為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理由如下:
1、其配偶無需舉證證明該債務用於非夫妻共同生活所需,債權人若將保證人的配偶作為被告起訴於法無據,保證人的配偶不應成為被告。
2、提供擔保意味著對自己財產的一種預期的處分,保證人的配偶具有獨立的人格,其也擁有法定的獨立的個人財產,其他任何人無權代其處分該財產。
3、不能單純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忽視保護作為保證人配偶一方的權利。債權人在債務產生前能夠採取預防措施,如要求保證人和其配偶雙雙提供保證,以確保其債權實現的穩固性。而作為保證人配偶一方往往對保證人的保證行為是不知情的,也無法控制和預防。如此將保證責任強加給保證人的配偶明顯有違法理的公平原則。
(二)對於夫妻共同財產,法院不能直接強制執行,而應通過訴訟途徑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析產分割後方能執行。
對於保證人無個人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下,法院不能通過強制執行程序執行保證人配偶名下財產以及保證人和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
1、保證人的配偶不應作為被告被債權人起訴。由此也導致生效判決的履行義務人沒有保證人的配偶。如強制執行保證人的配偶名下財產將缺乏執行依據。
2、若法院直接強制執行保證人及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必會侵犯保證人配偶的合法權益。因夫妻共同財產中作為保證人配偶的財產權利不能被夫妻一方單方的保證行為而被剝奪。
3、如果保證人無個人財產可供執行時,債權人就拿神聖不可侵犯的夫妻共同財產沒有辦法了嗎?筆者認為債權人可以通過代位析產訴訟的途徑對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四條三款規定:「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或者申請執行人代位提起析產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訴訟期間中止對該財產的執行」。債權人可依據析產判決所確定的保證人的個人財產申請強制執行。
綜上所述,因法律及司法解釋沒有明確對夫妻一方對外提供擔保,保證人的配偶應承擔何種法律後果,筆者只能從現行法律、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尋找依據和解決途徑,結合我國民法的原則和法理總結一些比較符合法理的觀點。也亟待我國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該問題予以明晰,避免造成在司法實踐中的分歧和差異。

Ⅶ 如何看待法律關系中夫妻一方提供抵押,保證的法律效力

(一)第一種觀點認為,夫妻一方作為保證人所負債務應為夫妻共同債務,保證人的配偶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這種觀點的理由如下: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這種觀點認為作為保證人的配偶一方負有證明該擔保債務系保證人個人債務的舉證責任,如不能舉證則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2、從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如果發生保證人的配偶不承擔保證責任,而僅為保證人個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情形下。很容易造成保證人及其配偶為規避債務而進行假離婚,藉以轉移夫妻共同財產,使得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反之,將夫妻一方的保證責任作為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可以保障債權人的權益。

3、從親疏關系的角度考慮,夫妻的關系緊密,利益一致,應視為一個整體,夫妻一方應承擔其配偶的民事行為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夫妻之間的財產約定和分配不能對抗善意的債權人。

4、按照我國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如無特別約定,夫妻財產適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對共同債務都負有連帶清償責任。即使夫妻一方的保證行為所負債務沒有用於夫妻共同生活,但其一方的保證行為勢必會帶來惠及夫妻雙方的一些非物質利益。將一方保證的債務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符合權利義務平衡的法理理念。

(二)第二種觀點認為,保證人的配偶個人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法院可以強制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持有這種觀點的理由如下:

1、夫妻一方作為保證人所負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系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夫妻共同債務是指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基於夫妻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對共有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生的債務,主要包括:

(1)婚前一方借款購置的財產已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購置這些財產所負的債務;

(2)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3)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營收入用於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負的債務;

(4)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治病以及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治病所負的債務;

(5)因撫養子女所負的債務;

(6)因贍養負有贍養義務的老人所負的債務;

(7)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

(8)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

(9)夫妻協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

(10)其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務。

夫妻一方提供保證所負的債務沒有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經營以及承擔法定義務,因此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應屬夫妻一方個人債務。

2、這種觀點認為夫妻一方單方向他人提供保證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但在沒有個人財產或個人財產不足清償的情形下,夫妻一方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存款、工資等收入,應該用於歸還另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個人債務(包括為他人擔保之債),可以由法院強制執行。只有這樣,才能既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又保護民事交易的安全。

(三)第三種觀點認為,保證人的配偶不承擔保證責任,夫妻共同財產法院不能強制執行。

這種觀點依然認可夫妻一方向他人提供保證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但法院不能直接強制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應由其以個人財產承擔。而夫妻對於夫妻共同財產,是一種共同共有關系。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中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婚姻法第十七條關於「夫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應當理解為:(1)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2)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也就是說在司法實踐中應對夫妻一方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分權加以區分:

其一是夫妻單方可以決定的處分權,體現為因日常生活需要,主要包括為了夫妻日常生活和贍養、撫養、教育所產生的家庭事務,如生活、醫療、子女撫養、老人的贍養等。

其二是需經雙方協商一致決定的處分權,體現為非日常生活事務的代理。

夫妻一方為他人提供保證,已經超出了夫妻日常生活需要的范疇。夫妻一方既然不能因非日常生活事務而單方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當然也就不能因其單方的保證行為而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因此,夫妻共同財產不應被法院強制執行。

二、筆者認同上述第三種觀點

(一)夫妻一方單方向他人提供保證,其保證責任無疑應定性為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理由如下:

1、其配偶無需舉證證明該債務用於非夫妻共同生活所需,債權人若將保證人的配偶作為被告起訴於法無據,保證人的配偶不應成為被告。

2、提供擔保意味著對自己財產的一種預期的處分,保證人的配偶具有獨立的人格,其也擁有法定的獨立的個人財產,其他任何人無權代其處分該財產。

3、不能單純強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忽視保護作為保證人配偶一方的權利。債權人在債務產生前能夠採取預防措施,如要求保證人和其配偶雙雙提供保證,以確保其債權實現的穩固性。而作為保證人配偶一方往往對保證人的保證行為是不知情的,也無法控制和預防。如此將保證責任強加給保證人的配偶明顯有違法理的公平原則。

(二)對於夫妻共同財產,法院不能直接強制執行,而應通過訴訟途徑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析產分割後方能執行。

對於保證人無個人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下,法院不能通過強制執行程序執行保證人配偶名下財產以及保證人和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

1、保證人的配偶不應作為被告被債權人起訴。由此也導致生效判決的履行義務人沒有保證人的配偶。如強制執行保證人的配偶名下財產將缺乏執行依據。

2、若法院直接強制執行保證人及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必會侵犯保證人配偶的合法權益。因夫妻共同財產中作為保證人配偶的財產權利不能被夫妻一方單方的保證行為而被剝奪。

3、如果保證人無個人財產可供執行時,債權人就拿神聖不可侵犯的夫妻共同財產沒有辦法了嗎?筆者認為債權人可以通過代位析產訴訟的途徑對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四條三款規定:「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或者申請執行人代位提起析產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訴訟期間中止對該財產的執行」。債權人可依據析產判決所確定的保證人的個人財產申請強制執行。

綜上所述,因法律及司法解釋沒有明確對夫妻一方對外提供擔保,保證人的配偶應承擔何種法律後果,筆者只能從現行法律、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尋找依據和解決途徑,結合我國民法的原則和法理總結一些比較符合法理的觀點。也亟待我國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該問題予以明晰,避免造成在司法實踐中的分歧和差異。

Ⅷ 股東會決議的法律效力

股東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依法作出的股東會決議具有法律效力,但股東會作出的決議應當做到決議程序合法、內容合法並符合公司章程規定,否則就可能會影響股東會決議的效力。

主要可以依據以下理由:

1、股東會臨時會議的召集程序問題。

公司此次股東會會議是由董事長通知各股東的,而按照公司法規定,股東會會議的召集權屬於公司董事會,董事長有權召集董事會會議,但並無召集股東會會議的直接權利。因此,董事長個人在沒有經過董事會開會討論並作出決定的情況下,無權擅自召集臨時股東會會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論股東丁是否按照"通知"參會和表決,都不應該影響其申請撤銷股東會決議的權利。

2、會議通知時間問題

如果該公司的章程沒有特別規定,股東之間也沒有特別約定的話,公司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在會議召開前十五日通知全體股東。而本次會議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屬於召集程序上的瑕疵(程序不當)。

3、公司章程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股東會決議的有關事項作出特別規定,所以判斷決議是否有瑕疵還需對照公司章程,如果股東會召集程序、表決方式、決議內容還有其他違反公司章程特別規定之處的,也可以作為請求撤銷的理由。

董事會決議如果存在上述瑕疵,股東同樣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特別要注意的是,股東請求撤銷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有一個期限限制問題,公司法為了促使利害關系方盡早的行使權利,使法律關系恢復穩定的狀態,特別限制了股東撤銷權的行使期限,股東請求撤銷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的限制期間為60日,起算時間為決議作出之日。這一期間是一個除斥期間,不能發生中斷或延長。因此股東一定要注意及時行使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有時操作上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如果股東會會議沒有通知某些股東,該股東可能無從知道股東會召開和通過決議的事情,如果是董事會決議,更有可能出現股東並不知情的情形,然而公司法並沒有對以上情形作出特別規定(比如規定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決議之日起計算期限),而是剛性的規定了一個"決議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內",這確實可能影響股東行使權利,給損害股東利益行為以可乘之機。在法律沒有進一步的完善前,股東被要求的關注義務比較高,如公司各方利益分化比較嚴重,只有自身時刻主動了解公司情況,盡量避免此種情形發生。此外,作為股東,並非對任何程序違法(或內容、程序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都有必要請求法院撤銷,有的決議如果經過衡量後認為對自己的利益並沒有損害的,就沒有必要提起,以免把股東之間關系鬧僵。無人起訴的情況下, 60天之後,可撤銷的決議的效力就不會再受影響。而對於內容違法的決議,則屬於自始無效,即使無人起訴,也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決議,如對內容是否違法等有爭議的,可以要求人民法院確認決議無效。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有學歷嗎 發布:2025-02-10 22:23:26 瀏覽:366
搜狗輸入法官方下載2015 發布:2025-02-10 21:46:22 瀏覽:230
媒人隱瞞病情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0 21:34:01 瀏覽:178
勞動法連續 發布:2025-02-10 21:33:50 瀏覽:811
上海財經大學商法 發布:2025-02-10 21:27:38 瀏覽:374
藝術碩士和法律碩士 發布:2025-02-10 20:09:00 瀏覽:929
新勞動合同法第50 發布:2025-02-10 20:03:40 瀏覽:731
不批假算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0 19:36:00 瀏覽:651
2017上海養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10 19:29:16 瀏覽:832
七年級人教版政治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2-10 19:28:36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