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責任承擔法律條文
① 關於經辦人的法律責任
經辦人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應該由政府機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經辦人屬於故意或有重大過失,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的應該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分析確定,不能一概而論。
② 怎樣區分掛靠關系與職務行為及其兩者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二、車主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五種情況1、車主與駕駛員為僱傭關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2、駕駛員為職務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3、車主出租、分包車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 問22:車輛所有人以承包或租賃經營的方式對外發包或計程車輛經營權或使用權,承包人或者租賃人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如何承擔?答:發包、出租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選擇承包人、租賃人或者發包人、出租人為被告,選擇後二者為被告的,對發包人、出租人請求以其與承包人、租賃人之間的合同關系確定承包人、租賃人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賠償權利人既起訴發包人、出租人,又起訴承包人、租賃人的,判決發包人、出租人承擔賠償責任,對發包人、出租人請求根據合同關系判由承包人、租賃人承擔責任的,告知另案處理。4、機動車掛靠登記車主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問17:掛靠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的,掛靠人與被掛靠人如何對賠償權利人承擔責任?答:掛靠車輛因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應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對於掛靠人不能支付的部分,由被掛靠人予以墊付;被掛靠人承擔墊付後,可以另案向掛靠人追償;掛靠人與被掛靠人請求區分內部責任的,可告知當事人另案處理。如賠償權利人主張掛靠人與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5、車主出借機動車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2006年12月31日)問18:借用車輛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身損害如何確定賠償主體及責任?答:道路交通事故是因機動車運行所致,故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是確定責任主體的一般標准。車輛管理人(包括所有人)與借用人均是車輛運行的支配者。借用人是直接的支配者,車輛管理人是間接的支配者。借用人直接從車輛運行中受益,車輛管理人通過出借車輛獲得經濟上或者其他如人情利益,故二者均對車輛運行所產生的風險負有防範義務,均應對車輛運行所帶來的現實損害承接賠償責任。首先應由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車輛管理人對借用人賠償不足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③ 如何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
認定是否屬於職務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僱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二是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三是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四是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僱主僱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3)職務行為責任承擔法律條文擴展閱讀: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
行為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時間、地域范圍內實施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職務行為。比如某市的公務員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能糾正另一城市公務員管理中的錯誤。
三是身份性。即在通常情況下,凡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名義實施的行為都是履行職務的行為。如公務員人員著裝、佩戴標志、出示證件、宣布代表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都以職務行為論。
四是目的標准。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了履行法定職責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而為的行為,通常都認定為是職務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職務侵權損害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違法行為。
所謂職務侵權行為是指職務行為的實施侵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第三人構成侵權的職務行為。例如,公司甲的法定代表人乙驅車前往談判地點與公司丙洽談一筆房屋租賃事宜,在乙與丙公司簽訂完租賃合同回來途中,乙不慎將行人丁撞傷。在此,乙撞傷丁的行為則屬於職務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所致。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是代 表或代理所在單位實施,因而應由其所在單位承擔民事責任。法人、其他組織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行為如果與執行或履行職務無關,則不構成職務侵權。
④ 公司法人代表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1、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就是企業法人的行為,因而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本公司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2、因經營過錯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五十八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對第三人責任後,可以追償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賠償責任。
3、法定代表人因單獨或者共同侵害單位財產可能承擔的民事侵權法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4、因違法行為而受到的民事制裁、罰款、拘留。
依據《民法通則》49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4)職務行為責任承擔法律條文擴展閱讀
在我國公司法人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一、刑事責任
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主要源於「單位犯罪」。在刑事法律用語中,對「公司」、「企業」,統一表述為「單位」,單位犯罪的,單位要承擔罰金責任,許多情況下還要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這里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經常與「法定代表人」是重合的。
以下是幾類常見的單位犯罪
(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40條至第148條)
包括生產、銷售假葯、劣葯、食品、農葯、化妝品等。在這類單位犯罪中,將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刑罰最重至死刑。由於近年來有毒有害食品泛濫,食品犯罪是目前打擊的重點。
(二)走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51條至第153條)
這類犯罪包括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製品罪、走私淫穢物品罪、走私廢物罪等。最長刑期可達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實踐中,法定代表人涉及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案例比較常見。
(三)商業賄賂類犯罪
包括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163條)、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164條)等罪名。一般來說,收受財物的金額只要達到5000元,即可達到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數額標准。
打個比方,收受一個蘋果手機就夠了;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數額標准目前是1萬元,在這個物價高企的時代,可能幾張購物卡、加油卡就已經觸碰到了刑法的高壓線。
(四)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
實踐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發生幾率較高,特別是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⑤ 員工因職務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可否向其追償
員工因為職務抄行為給公司造成損失的,公司可以向其追償。
⑥ 職務行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民法通則復》第四十三條規定製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 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⑦ 用人單位員工的職務行為違法,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依據多謝!
那你應該提交該員工的職務范圍證明文件~證明之後應該是歸公司的~
⑧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是怎樣的
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如果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均由單位承擔。
如果是刑事責任,由本人承擔。
比如駕駛員工作中交通肇事,受害人的損失,可以由單位承擔,但判刑仍然是駕駛員個人。
⑨ 公司業務員沒有和客戶簽訂合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你的客戶有錄像就這么吊他家裡人都知道嗎?(笑)
你們的合同有公司的章就好說了,除非你們是皮包公司,否則你現在完全可以不接客戶的任何一個電話,因為你已經不是那公司的人了,你之前與客戶簽訂合同的行為如果是在你的公司的授權范圍之內那麼你就是在代表你打工的公司在跟客戶打交道,跟你自己無關,是公是私要分清楚。你在你離職的時候就應該給你的客戶發「安民告示」告訴他們你不幹了有事兒找公司去。公私不分那怎麼行?
對於你的勞動報酬,上法院找勞動部門都能幫你解決,有你跟客戶簽的合同在嘛。那就是你與那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據。具體的你可以去勞動部門詢問。現在年底了,他們應該會幫你的。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