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承擔的法律責任
⑴ 董事長的刑事風險有哪些
董事長法律風險對於企業、社會和個人都有巨大的破壞力。對於企業而言,由於董事長掌握著公司的控制權,其一舉一動決定公司的生死存亡,董事長法律風險往往會引起公司信任危機爆發,從而引發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於社會而言,董事長法律風險往往涉及到利益的方方面面,從上下游的經銷商供貨商到公司的顧客到公司的員工,影響巨大,而且董事長法律風險總是被觸發,其他的經營主體就會進行財產轉移和消極經營,這對經濟發展無疑是重大創傷。對於個人而言,董事長是社會精英和中堅力量,其面臨法律風險是對人才的浪費,更何況會導致財產減損、身陷囹圄。
宏觀法律風險的來源主要有:1、法律變遷。我國法律制度當前正處於快速建設中,法律制度的立改廢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續,與此相比,董事長的行動方案或行為也會合法或灰色演變為違法發甚至犯罪。例如企業對公眾發行股票,在1993年前是是不禁止的,1993年後則須經批准,而到1997年卻被列入犯罪。又如惡意欠薪,2011年只承擔行政責任,而2011年後上升為刑事處罰。2、法律不確定性。首先是立法技術差所引起的法律文字表達有歧義、法條之間自相矛盾,其次是由於地域差別,法官和執法機關在法律適用上往往差別很大,第三由於業務水平差別,不同法官和執法機關有不同法律選擇。最後是非法律因素如政治因素的影響。3、法律過嚴。目前中國經濟生活中行為的不規范性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就顯示法律規則本身以及支持條件出了問題,由於司法資源的有限性,司法機關會進行選擇性執法,抓你肯定沒錯,不抓你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而為普遍違法的董事長增加了難確定的因素。4、經濟轉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二十年,我國大體經歷了價格雙軌制、增量改革、試驗性改革、微觀改革走在宏觀改革前面、經濟改革走在政治改革之前五個歷程,每一個歷程對於董事長來說都充滿法律風險。5、政治轉型。政治轉型在宏觀上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微觀上體現為地方官員圍繞GDP進行的晉升錦標賽模式,如果公司成為官員為升遷而確定的政績工程,則其因非常規經營而存在大量法律風險,此外,官員為升遷導致的財政虛空會採取贊助、查稅、行政處罰等方式轉嫁給公司。6、政策調控。我國的政策在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甚至決定各個領域的走向,「生於政策、死於政策」是很多董事長的真實寫照。由於政策具有隨意性大、變動頻繁、可能超前或滯後、政策歧視等特性,會使董事長面臨大量法律風險。7、民營企業不公平待遇。民營企業在准入環境、融資環境、行政環境等諸多方面受到法律行政法規的限制,但往往會突破這些限制,從而導致很大的法律風險。
微觀法律風險的主要來源有:1、依附權力。官員通過權力尋租獲得利益,企業通過政府支持高歌猛進,一旦所攀附的權貴倒台,董事長很難置身事外。2、產權不清。由於合夥企業與公司制企混同、股份結構不合理、公司財產與個人家庭財產混同、隱名股東與名義股東混同、借貸關系與股東關系混同、重組整合存在產權不清等問題,從而導致董事長法律風險。3、非法經營。一是走私,利用境內外產品的差價,大肆走私,擾亂國內市場,偷逃國家關稅,謀取巨額暴利;二是涉黑,如組織賣淫、賭博,大都與黑社會性質組織有關;三是傳銷。傳銷活動不僅騙人錢財,而且危害社會穩定,顛覆社會道德。4、侵佔挪用。許多董事長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區分企業和個人財產,隨意從企業取用,還有企業無視企業管理制度,在自己控制的多家企業之間隨意調撥使用資金,而不知道如此做法屬於侵佔挪用。5、弄虛作假。有的董事長為了企業做大做強,往往虛報虛構注冊資本或者抽逃注冊資本,有的董事長為了上市進行虛假操作包裝,上市後又進行虛假報表進行虛假陳述,或者直接操控市場價格。6、偷逃稅收。偷稅漏稅是企業的紅線。有的虛開增值稅發票,有的虛開抵扣稅發票,而且呈專業化企業化規模化趨勢。7、非法融資。有的盲目擴張或者管理不善導致資金緊張而騙取銀行貸款構成貸款詐騙罪,有的利用信用證的時間差採取變通方式融資構成信用證詐騙罪,有的承諾高息吸收社會資金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有的向社會作出無法實現的承諾非法集資構成集資詐騙罪。8、合同詐騙。通過誇大事實或隱瞞真相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合同無法履行,就會構成合同詐騙。9、對抗國家。長期生活在特權圈子容易滋生法外犯事不受處罰的幻覺,並在官匪勾結的籠罩下走上尋釁滋事、妨害作證私藏槍支彈葯甚至黑社會犯罪的道路。10、跳槽辭職。如果尚未脫離關系從事與原公司業務相關,會承擔公司法所規定的法律責任,如果利在原公司的核心技術和核心資源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1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結構要明確股東、董事和經理人員的權利義務關系,否則極易導致犯罪。
⑵ 公司法人代表不是公司老闆,也不是股東,如果公司有什麼事情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定代表人來在簽署合同或自履行承諾時,要區分其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的。
一般來說,公司法人人格大於自然人,即是在為公司做事的時候,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出問題的話首先是公司承擔責任的。像你所說的簽合同的行為便屬於職務行為。
如果公司出現問題,導致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對方要求賠償等正常的經營行為,則法定代表人不需要承擔責任的,有公司負責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出現欺詐,瀆職等刑事犯罪,我國法律採取的雙罰制原則,即對公司進行罰款,並且對公司法定代表人追究法律責任。(此時公司董事,其他高層管理人員是否承擔責任,取決於具體案情)
我想這樣說比較清楚了吧?
⑶ 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觸犯了什麼法律責任
受賄、貪污、重婚。
2020年8月11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一案。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起訴指控:
2008年至2018年,被告人賴小民利用擔任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主任,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華融湘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等職務上的便利,為有關單位和個人謀取利益,或利用其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他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直接或通過他人索取、非法收受相關單位和個人給予的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17.88億余元,其中1.04億余元尚未完成收受。
2009年底至2018年1月,賴小民利用職務便利,夥同他人非法佔有公共資金共計人民幣2513萬余元。此外,賴小民在合法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與他人長期以夫妻名義共同居住生活,並育有二子。依法應當以受賄罪、貪污罪、重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3)董事長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2018年賴小民被逮捕: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案件,由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審查起訴。近日,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依法對賴小民作出逮捕決定。
⑷ 請問公司如果設立了總經理,總經理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根據《公司法》第五十條規定 總經理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公司的生產經回營管理工作,組織實施答董事會決議;
(二)組織實施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三)擬訂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方案;
(四)擬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
(六)提請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
(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除應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負責管理人員;
(八)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⑸ 請問公司如果設立了總經理,總經理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公司在外面的一切經濟和刑事責任,都涉及到法人代表。總經理、董事長、總裁有時兼任法人代表。一般法人都由董事長擔任,所以這種情況下,總經理不承擔什麼責任。
⑹ 董事會董事長和董事會召集人有何區別,各自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何不同
股東會會議的召集人,除首次會議由出資最多的股東召集和主持外,應由 董事會 召集,董事長主持。
董事會會議由董事長召集和主持。
上面兩句話是我從司法考試專題講座書上摘錄下來的。可見 董事會召集的是股東會議,而董事長召集的是董事會會議。
董事會會議和股東會會議區別大了,他們管的事兒不一樣,股東會是領導們指導監督和審查,董事會是出謀劃策幹事情的,這個我替你網路了。。。如下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二)選舉和更換非由職工代表擔任的董事、監事,決定有關董事、監事的報酬事項;
(三)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
(四)審議批准監事會報告;
(五)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六)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七)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八)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九)對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清算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作出決議;
(十)修改本章程;
(十一)對公司聘用、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作出決議;
(十二)審議批准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擔保事項;
(十三)審議公司在一年內購買、出售重大資產超過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總資產30%的事項;
(十四)審議批准變更募集資金用途事項;
(十五)審議股權激勵計劃;
(十六)審議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本章程規定應當由股東大會決定的其他事項。
二、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
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股東大會,並向股東大會報告工作;
(二)執行股東大會的決議;
(三)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
(四)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五)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六)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發行債券或其他證券及上市方案;
(七)擬訂公司重大收購、收購本公司股票或者合並、分立、解散及變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八)在股東大會授權范圍內,決定公司對外投資、收購出售資產、資產抵押、對外擔保事項、委託理財、關聯交易等事項;
(九)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
(十)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董事會秘書;根據經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經理、財務負責人等高級管理人員,並決定其報酬事項和獎懲事項;
(十一)制訂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十二)制訂本章程的修改方案;
(十三)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項;
(十四)向股東大會提請聘請或更換為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
(十五)聽取公司經理的工作匯報並檢查經理的工作;
(十六)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本章程授予的其他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