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終止民事法律責任
『壹』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被稱為什麼
依照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被稱民事法律行為。
『貳』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
法律分析: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六條 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依據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爭議條款的含義。
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相關條款、性質、目的以及誠信原則等予以解釋。
『叄』 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實行什麼責任優先
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實行先刑事後民事責任優先。
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的適用的條件如下:
1、責任主體所承擔的民事責任須合法有效,其發生的依據或基於法律的規定或基於約定。
2、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滿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3、如果都能滿足,則三種責任可並行適用。
民事主體的構成要件:
1、名義獨立。自然人和法人能以自己的名義為民事行為,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對組織體特別意味著能夠用組織的名稱與第三人為民事法律行為,而不是以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組織成員的名義;
2、意志獨立。即按照自己的意願,通過自己的選擇來活動。自然人能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對於法人而言,應該是其共同意志,而不是其成員的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肆』 民法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一、自願原則法律術語
1、自願原則是中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指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體在市場交易和民事活動中都必須遵守自願協商的原則,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獨立自主地選擇、決定交易對象和交易條件,建立和變更民事法律關系,並同時尊重對方的意願和社會公共利益,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或任何第三方。2、只要進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動雙方的交易等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幹涉。以欺詐、強迫、威脅等違背交易主體意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為法律所禁止。
二、自願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 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有一定的意志自由
2. 民事主體依法設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具有法律效力。
3.主要適用於經濟活動中的合同領域。
4.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民事任意性法律規范。 [1]
三、自願原則的主要表現
1、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各種事項,不僅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某行為或參與某民事法律關系,而且可以決定行為的相對人、行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等等;當事人不僅可自主決定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且可自主處分其權利,選擇處理糾紛的程序、方式等等。當事人關於民事事項的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就有法律效力,並且「約定大於法定」,即當事人關於該事項約定的效力優先於法律關於該事項的任意性規定。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並且,當事人對於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 [1]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伍』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嗎
法律分析: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三條 本編調整因合同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陸』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其他組織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民事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要有人的參加。民法上的人指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某些參加民事法律關系的組織。國家在特殊場合可以參加民事活動,國家在民事活動領域被視為公法人。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主體之間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對象 而發生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現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不是人和物的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大類。人身關系包括人格權法律關系和身份權法律關系。財產法律關系包括物權、債權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參與者、當事人。民事法律關系在什麼人之間發生,誰是權利義務的承受者,都涉及到民事主體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什麼特徵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1、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2、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
3、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4、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5、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柒』 《民法總則》規定,什麼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
3、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7)變更終止民事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如下:
1、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體作出的行為,與政府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作出的國家行為、法院依審判權作出的裁判行為相區別。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作出的變動民事關系的行為,而不是利用公權力作出的行為。
2、合法行為:所謂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這說明自由是有邊界的,任何人的行為不得以損害他人的權利或破壞公共秩序為代價。這也是法律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區別。
3、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當事人想要實現一定效果的內心意思對外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具備意思表示這一要素,不具備意思表示,就不稱其為民事法律行為。
4、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實現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聽任其依照內容發生法律效果,設定權利,負擔義務,或使權利義務變更、終止。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捌』 民法典解除合同的法律規定
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一致,解除合同,也可以因為對方存在違約的行為而解除合同,並且違約的情況之下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分析】
關於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規定是約定解除與法定解除。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合同可以採用約定方式解除,如果當遇到某些法定事由,那麼法律規定合同解除,即法定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以持續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在當代的社會,違約責任的承擔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國家是一個講究誠信的國家,所以通過合同這樣的一種方式約束雙方當事人,必須要按照合同內容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沒有履行的話就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六十二條 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事由。解除合同的事由發生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玖』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什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
3、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9)變更終止民事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如下:
1、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體作出的行為,與政府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作出的國家行為、法院依審判權作出的裁判行為相區別。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作出的變動民事關系的行為,而不是利用公權力作出的行為。
2、合法行為:所謂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這說明自由是有邊界的,任何人的行為不得以損害他人的權利或破壞公共秩序為代價。這也是法律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區別。
3、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當事人想要實現一定效果的內心意思對外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具備意思表示這一要素,不具備意思表示,就不稱其為民事法律行為。
4、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實現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聽任其依照內容發生法律效果,設定權利,負擔義務,或使權利義務變更、終止。
『拾』 我國民法典133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什麼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
我國民法典133條規定,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