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事應付什麼法律責任
『壹』 我們單位在沒有通知工會組織和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前提下,制定了員工管理辦法,其中有些條款明顯侵犯了職
當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已成為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由職工民主選舉一定數量的職工代表參加董事會和監事會,對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民主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但如何更進一步,更有效地發揮職工董事、監事的作用,還需要不斷解決實踐中存在的一些難點問題。
現代企業民主管理內涵的延伸和需要
現代企業建立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使職工能以主人的身份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職工董事、監事是由職代會選舉產生的,以職代會為依託,架起了與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之間的橋梁。職工代表進「兩會」實質是民主管理進「兩會」,是現代企業制度下職工民主管理的深入發展。進一步推動各級黨政、工會組織及有關部門、企業領導認識上的不斷提高和強化,形成推進董事、監事制度建立的良好社會氛圍和條件,為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動這項工作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職工董事、監事在履行一般董事、監事職責的同時,強化職工利益代表者和維護者的意識,發揮了其職工代表的應有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董事會決定企業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等方面發揮了參與維護作用;在企業實施董事會決議方面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在形成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等方面發揮了監督協調作用。二是職工董事、監事監督企業貫徹落實《工會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各項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在監督集體合同的履約、協調勞動關系、調解勞動爭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監督協調作用。三是隨著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的運行,董事會、監事會制度的優越性初步顯現。職工代表進入董事會和監事會,加強了基層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有利於企業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密切了干群關系,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當前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視程度不夠。一些企業主要負責人把這一制度視為「過場」或為應付檢查而設立的「形式」,對建立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理解、不支持工會組織的意見,以沒有法律依據或董事會、監事會無職工代表不存在違法問題等理由,不同意職工代表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由於對這項工作重視不夠,缺少相應的有效措施。一些企業缺少建立和推動這項制度深入開展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經費,推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的工作基礎不扎實,影響了此項制度的推行和開展。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運作不規范。一些企業存在著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人員交叉重合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公司制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一人兼。雖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但缺少完善的工作制度,沒有健全諸如身份界定、產生辦法、工作職權、議事規則、工作程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相關制度,存在著責權不分、關系不順的問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一定程度上被形式化,影響了職工董事、監事作用的發揮,致使工作無法深入開展,有的甚至是形同虛設。
工會主席(負責人)在「兩會」的工作難度比較大。盡管部分公司制企業、改制企業的工會主席進入了董事會、監事會,但是工作上的難度比較大。工會主席進入「兩會」在很大程度上靠黨政的重視,靠上級工會協調,靠企業領導人的意識程度,靠企業工會與企業領導班子的人際關系等。這就導致工會主席參與決策、參與監督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工作開展的力度不強。職工董事、監事制度能否有效發揮作用,依法規范實施至關重要,這取決於工會的組織管理水平和協調日常事務的工作能力。一些工會主席(負責人)各方面素質不高,政策水平低,以法律規范、推動工作的意識不強,依法規范實施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的能力比較欠缺,工作難以開展。
職工董事、監事履行職權不能到位。一是部分職工董事、監事,尤其是職工董事,因其是「職工」身份而在責權利方面與其他董事有所不同。職工董事、監事往往由於「職工」身份,不是公司的股東,或者是占公司的股份額度比較少,在地位、權利、待遇方面與其他董事、監事有一定的區別,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後不能同其他成員一樣行使應有的權利,責權利不統一。二是由於職工董事、監事自身各方面的權益依賴於企業,其行使職權時獨立性、自主性不強,受到企業的支配和限制,主動權在企業一方,導致一些公司制企業中雖然設立了職工董事和監事,但難以做到全心全力為職工辦事,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充分發揮其代表、參與、監督、維護的作用。三是一些職工董事、監事沒有經過相關的培訓或者缺乏有關知識,受自身素質限制,參與能力不強,參與的質量不高。
「新三會」與「老三會」之間關系的協調存在問題。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就是協調「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系。在實踐工作中新、老三會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職代會、工會與新三會及其經營者方面。職代會是依據法律法規設立的實行職工民主管理的組織和權力機構,但職代會的職權與其所能夠承擔的責任之間始終處於「不對稱」的狀態,從而使職工董事、監事參與公司的管理失去了「支撐點」,組織制度的保證力度不強。
充分發揮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作用的若干思考
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要不斷加強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通過學習培訓、宣傳教育等方式,深化黨政領導、工會幹部和企業經營者的思想認識,明確建立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是貫徹落實黨的依靠方針的要求,是加強企業民主管理、實現職工源頭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體制保證,是實現企業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需要,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內涵的進一步延伸,使參與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工作的各方形成共識並轉化成為黨政和法律制度的行為,確保各方面共同努力推進這項工作的不斷落實。
切實推動職工董事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加大貫徹《公司法》的力度。依據法律、政策的規定與要求,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共同推動企業依法建立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依照民主程序通過職代會選舉職工代表、工會主席(幹部)進入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二是要規范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建設。明確規定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產生的條件、程序、比例以及享有《公司法》規定的與其他董事、監事同樣的權利、義務、保障機制;明確規定職工董事、監事參與、監督的內容、形式、程序;制定職工董事、監事向職代會報告、述職、接受評議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三是加強對職工董事、監事的管理。通過各類學習培訓提高職工董事、監事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他們的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的工作能力,同時,為他們在權益、待遇等方面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確保職工董事職工監事肩負職工和工會組織的委託,代表職工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四是重視職工董事、監事非「職工」化的現象。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推動職工代表特別是工會負責人進入董事會、監事會,防止職工董事、監事向「職工化」轉變。
處理好「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系。「新三會」和「老三會」不存在誰代替誰的問題。在公司制企業中的「新三會」與「老三會」,由於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共商共決的作用,需要共同存在。在實踐操作中,「新老」兩會的矛盾點集中在職代會與董事會、股東(代表)大會之間。職代會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組織機構,代表和反映廣大職工的意願,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職代會的有關決議必然會與董事會、股東(代表)大會的決策產生「沖突」,但只要以創新的思路,以和諧「共贏」的理去解決存在的問題,健全運行機制,各自擺准位置,逐步理順關系,規范有序操作,。
加強立法,配套完善。目前《公司法》總體上的規定還是比較明確的,但涉及到一些具體操作層面上的還存在一定問題,如職工董事監事身份的界定、在「兩會」中的比例、職工董事監事的責任、權利范圍、產生的原則、辦法、程序以及職工董事監事工作制度的原則界定等諸多問題,在《公司法》中沒有得到明確規定。這就需要從立法角度,出台相關的、配套的、細化的法規或條例,進一步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工會組織要聯合有關部門出台相關文件制定一些政策性的規定,以確保此項工作的開展有明確的法律支撐和政策支持。具體的說需要明確五個方面:一是明確規定職工代表在董事會、監事會成員中要有一定的比例。二是明確工會主席、副主席應分別作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的首要候選人。三是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四是明確職工董事、監事產生的原則、辦法、程序。五是明確公司制企業無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的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六是明確職工監事的權利,明確對企業重大決策和涉及職工重大利益的合法性、公正性、科學性的有效監督機制,確保職工的各項合法權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