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因果法律責任

因果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9-06 05:15:07

① 侵權責任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

一、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
1、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判斷標准具體內容如下:
(1)條件說。所有的原因對結果都具有相同的原因力;
(2)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某一原因的發生產生結果,在同一條件也能產生結果的發生時,才能認定該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3)近因說。使結果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靠近結果的原因才是引起結果發生的原因;
(4)高度蓋然性說。認為承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的同時,只要求行為的結果發生的可能具有高度蓋然性即可。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二、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有哪些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6、賠償損失;
7、賠禮道歉;
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刑法上有因果關系就必然構成犯罪,行為實施人就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不正確,有因果關系不一定要承擔刑事責任。因果關系和刑事責任並不一定是對等的。比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
因果關系說的行為和結果的關聯性,是對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的判斷。
是否承擔法律責任,則是對行為的合法性的判斷。如果合法的行為的,則不構成犯罪。

③ 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有什麼區別

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因果關系是導致承擔刑事責任的一個條件。因果關系是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中的必要條件,而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人可能就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④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問題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後版果承擔權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⑤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因果關系,稍微沾上一點點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當然不是,事實上各國法律對於因果關系的界定都有明確的標准。我國採用的因果關系判斷標准無論在民事領域還是刑事領域都基本沿襲自德國法。一個人的行為只有對結果的產生有較為清晰和明顯的作用才可以說是具有因故關系。

⑥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為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存在於符合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能夠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構成犯罪必須要滿足犯罪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因果關系的不構成犯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⑦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

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法律分析
是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具有以下基本特點: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2、因果關系的特定性。因果關系的特定性表現在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因果關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實施危害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作具體分析。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行為人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
木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08:12:59 瀏覽:986
借條上面的擔保人是不是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08:12:53 瀏覽:811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