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法律知識點
①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和基本內容是什麼
含義: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基本內容: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1)善用法律知識點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意義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要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② 善用法律怎麼做
善用法律,首先需要了解法律。
讓法律成為自己最大的幫手。
如果能把法律了解得透徹,那將前途無量。
③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
新時期我國社會結構廣泛深刻的變化,帶來了人民內部矛盾的發展變化。准確把握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前提。
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條件下,社會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發生了哪些相應的變化?2006年以來,我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追蹤研究。根據我們近年來獨立開展的一項調查,從文獻檢索和研究的情況看:貧富矛盾、勞資矛盾、官商矛盾、官民矛盾以及城鄉矛盾、中央地方矛盾等最為目前國內學術界所關注,其中貧富矛盾、官民矛盾和勞資矛盾被認為是目前我國最為突出的三大人民內部矛盾。②
(一)貧富差距與矛盾問題
我國社會貧富差距主要體現在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持續增大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兩個基本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8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到2009年收入比擴大為3.33∶1,2010年稍有縮小為3.23∶1。在城鄉差距擴大的同時,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另有資料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中最富有的10%的家庭與最貧窮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約為8倍,有六成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不到平均水平。
嚴重的貧富差距是導致社會分裂,產生社會矛盾與沖突的基本的經濟根源。但是,貧富差距還不直接等於貧富矛盾,貧富矛盾也不必然導致社會沖突、破壞社會穩定。貧富差距是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客觀分布的經濟現象,而貧富矛盾則屬於政治現象,貧富矛盾是在貧富差距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群體間的對立。貧富差距轉化為貧富矛盾,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條件,主要是收入、財富差距導致的社會分層的固定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對立性的群體意識。貧富矛盾的表現是貧富兩大社會群體的相互對立與沖突。
(二)勞資矛盾問題
勞資矛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勞資矛盾開始形成,勞動糾紛大幅度上升。根據勞動保障部提供的數據,1996年全國各級勞動部門接受勞動爭議申訴為4萬多件,至2003年,達到21萬多件,上升了5倍。2008年以後,我國各地各級勞動爭議急劇增加。2009年,全國統計各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共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87.47萬件。其中,各級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共處理87萬件,是上年的93.47%。③
(三)官民矛盾問題
毛澤東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已經提出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問題,他指出:「我們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眾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④歷史發展到了現階段,這個在當年就已存在的矛盾已經大為上升,成為一種不容忽視和更值得重視的人民內部矛盾。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學術界一般稱為「官民矛盾」,這類矛盾並不是固定存在特定黨政機關與特定人民群體之間的,而是由各種社會矛盾轉化集合而成的社會與國家的矛盾、人民群眾與政府的對立。官民矛盾的發生不限於特定的社會群體,不限於特定的起因,各種社會矛盾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官民矛盾,多種社會矛盾也可能集合為官民矛盾。目前我國大量的上訪、行政訴訟案件和群體性事件,則是官民矛盾的具體表現。
④ 善於用法律保護自己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你好,滿意請採納哦!
(1)求助有路。學習法律知識,了解能夠回提供法律服務和幫答助的機構,掌握維護權益的 有效途徑。
(2)敢打官司。當通過非訴訟手段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要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狀 告侵權者,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
(3)善於斗爭。要善於運用法律武器同侵害自己合法權益、侵害國家、集體和他人權益 的非法行為作斗爭。要機智勇敢,力求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將不法分子抓獲。
⑤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協調關系和解
法治思維在不復同問題和領制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⑥ 怎樣做到善於用法律保護自己
1.多學法律知識,2.多用法律知識觀察分析問題,3.多與人分享法律常識。這樣,您遇到事情,自然就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了。
⑦ 請用一句宣傳語來警示未成年人善用法律保護自己
給孩子一份信任與自由,幫他們贏得屬於自己的未來
⑧ 為什麼我們要善用法律保護自己
因為法律就是道德,法律是保護自己的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