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保密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A.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什麼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補償。
法律責任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1)在我國保密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 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B. 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三種:
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C. 什麼是法律責任,在我國法律責任具體包括幾類
一般認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者欺詐,對審計委託人專、被審屬計單位或者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第三人造成損害,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在注冊會計師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的規定上,我國和西方國家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差異。相同點是都有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的規定;不同點在於我國還有行政責任的規定
D. 在我國,因違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
在我國,因違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些?什麼是違所,沒有看明白。
E. 我國保密法律法規責任主要包括哪兩種形勢
我國保密法律法規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
《保密法》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非法獲取、持有國家秘密載體的;
(二)買賣、轉送或者私自銷毀國家秘密載體的;
(三)通過普通郵政、快遞等無保密措施的渠道傳遞國家秘密載體的;
(四)郵寄、托運國家秘密載體出境,或者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攜帶、傳遞國家秘密載體出境的;
(五)非法復制、記錄、存儲國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國家秘密的;
(七)在互聯網及其它公共信息網路或者未採取保密措施的有線和無線通信中傳遞國家秘密的;
(八)將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接入互聯網及其它公共信息網路的;
(九)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涉密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及其它公共信息網路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
(十)使用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存儲設備存儲、處理國家秘密信息的;
(十一)擅自卸載、修改涉密信息系統的安全技術程序、管理程序的;
(十二)將未經安全技術處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計算機、涉密存儲設備贈送、出售、丟棄或者改作其它用途的。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且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所在機關、單位予以處理。
第四十九條 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主管部門予以處理。
F.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6)在我國保密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
G. 性侵害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些
刑法中與性侵害的有關的罪名有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罪、猥褻兒童罪等。
1、《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1)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2)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3)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4)二人以上輪奸的。
(5)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2、《刑法》第二二百三十七條:
【強制猥褻、侮辱罪、猥褻兒童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7)在我國保密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擴展閱讀:
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和司法部昨日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規定性侵幼女、校園性侵害以及國家工作人員對未成年人的性侵害等行為都將受到嚴懲,而組織、強迫未成年人賣淫最高可判死刑。
在中國,對未成年人實施姦淫、猥褻,誘騙、組織、強迫未成年少女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時有發生,雖然在整個刑事犯罪案件中所佔比例不高,但是這些犯罪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關於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共34條,對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對一些法律適用和政策把握疑難問題予以明確,是指導辦案的規范性文件。
《意見》所稱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刑法規定的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引誘幼女賣淫罪,嫖宿幼女罪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
H. 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包括哪幾種關系
一是行政主體即公務員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的法律關系,即由公務員行內使職權做出影響公民容、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而對外部行政相對人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法律關系,即公務員作為國家行政權的執法者而成為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監督主體的監督對象,與監督機關發生的法律關系。
三是當行政相對人認為其權益受到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請求救濟,由行政救濟主體參與審查並作出決定而追究公務員應負有的相關責任的法律關系。
I. 經濟法律責任主要有哪三種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和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