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信息法律責任義務
⑴ 發布假新聞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一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這一規定為追究發布虛假新聞媒體法律責任提供了立法依據。
(一)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民事責任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想獲得信息就得交上網費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種特殊的消費品,而我們每個付費獲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費者。每個人獲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獲取新聞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實的事件經過。新聞和小說不同,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它也失去了消費的價值。媒體在網上發出虛假新聞的行為,雖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但是消費者在付費的情況下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消費目的,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其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為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根據這兩項的規定,發布虛假新聞的網路媒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侵害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適用民事的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了對於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項規定為大眾指明了維權道路,讓網路媒體有所忌憚。
(二)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行政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六條為虛假新聞的行政處罰提供了立法依據。但是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統媒體下虛假新聞的成因並不是一樣的,要想徹底整治網路環境下虛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就要根據網路環境的獨有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依此對媒體進行處罰。
處罰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同一而論。對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不僅要加大罰款力度,還要進行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暫停新聞更新。對於轉播虛假新聞的「跟風者」,應適當的罰款並通報批評,這樣不僅會縮小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減少媒體工作者工作上的過失。因為大眾的閱歷有限,所以前兩者很難實現群眾的舉報監督。而對於那些題目和內容不符的騙取點擊率的虛假新聞,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建立起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現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的互動平台上共有四個舉報項目:非法出版活動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信息舉報、侵權盜版舉報和廣電節目投訴。在這四個項目中,虛假新聞竟舉報無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搭建一個虛假新聞的舉報平台,並制定相應的舉報規則,群眾可以利用截圖等工具來獲取舉報的證據,當一條新聞舉報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對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給予行政處罰,而處罰的力度,應視情節的輕重而論。
⑵ 新聞傳播媒體危害國家安全罪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危害國家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罪名,是對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共同特徵的概括。各種具體罪名則各有其具體構成要件和特徵,分別規定在刑法分則第一章中的12個條文里。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是中國刑法中規定的危害性最大的一類犯罪,因此,刑法分則在第一章就對危害國家安全罪進行了規定。最高法院要求,各級法院要依法嚴懲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嚴懲殺人、搶劫、爆炸、黑社會性質組織等嚴重刑事犯罪,嚴懲編造散布虛假恐怖信息、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犯罪,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犯罪侵犯的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指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的安全。具體是指國家的獨立、國家的團結統一、國家的領土完整和安全、國家政權、基本制度及國家的其他根本利益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是指中國的主權獨立、團結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固及其他國家根本利益的安全的總和。
拓展資料:犯罪主體是自然人犯罪主體,且多為一般犯罪主體。對於大多數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來說,不論是中國公民、外國公民或無國籍人,只要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且年滿16周歲,都可以成為犯罪主體。但某些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其主體范圍有著嚴格的限制。如背叛國家罪、資敵罪的主體只限於中國公民;叛逃罪的主體只限於中國公民中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掌握國家秘密的國家工作人員。危害國家安全這一類犯罪,實際承擔刑事責任而被刑罰處罰的只能是自然人。
法律依據:《刑法》第一百零六條對此作出如下具體規定:「與境外機構、組織、個人相勾結,實施本章(刑法分則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第一百零三條、第一百零四條、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各條的規定從重處罰。
⑶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新媒體采編相關法律法規
在國內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法規的出台以及管理體系的調整可以說是在匆忙之中啟動的。特別是互聯網的跨媒體特徵,給原來按照行業界限劃分的管理體制帶來了挑戰。新媒體面臨的法律環境是比較復雜的,僅僅針對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就有數十個,其中有憲法與法律,有司法解釋,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部門通知,還有地方法規和行業規范。而面對新媒體不斷涌現的新應用,已有政策法規還將繼續調整、修改,新的法規還會不斷頒布。作為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對這些政策法規有面上的了解,樹立相應的法律意識,這也是避免觸碰管理和法規紅線,保障媒體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
涉及網路管理的法律法規雖然比較繁多,但實踐經驗表明,與日常編務工作密切相關的主要集中在與信息內容安全、版權保護以及名譽權保護等幾個方面,主要條款摘錄如下: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本辦法主要是對網路信息服務提出基本規范,其中必須重點掌握:
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
(一)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的;
(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本規定是規范BBS論壇服務的,重點把握第九條,即違禁信息范圍界定,內容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完全一致。
第五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分為以下三類:
(一)新聞單位設立的登載超出本單位已刊登播發的新聞信息、提供時政類電子公告服務、向公眾發送時政類通訊信息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
(二)非新聞單位設立的轉載新聞信息、提供時政類電子公告服務、向公眾發送時政類通訊信息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
(三)新聞單位設立的登載本單位已刊登播發的新聞信息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 根據《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和有關行政法規,設立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應當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 設立本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應當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備案。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本條例是網路版權保護訴訟主要引用的依據,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第五條和第六條,主要是對免於版權責任的幾種情況的界定。對該條例第十四條到第十七條的內容也需要准確理解,這幾條對於網友自主上傳內容涉及的侵權行為及其處置程序作了清晰的界定,與第五條和第六條一樣,是網站遭遇版權訴訟時需要經常引用到的條款。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兩個法規中,前者是對民事權益保護的一般性規定,後者在第三十六條專門針對網路侵權行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在行業規范中,則需要掌握《網路色情淫穢信息的13條標准》,用於鑒別低俗信息。
目前用於調節網路版權糾紛的主要依據是《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而在該條例中又主要集中在第五條和第六條的第二、七、八款,以及十四至十七條,其內容如下:
第五條 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行下列行為:
(一)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無法避免刪除或者改變的除外;
(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明知或者應知未經權利人許可被刪除或者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
第六條 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作品,屬於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
(二)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七)向公眾提供在信息網路上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
(八)向公眾提供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
這兩條主要是針對通過編輯發布到新聞頁面上的內容,因為經過編輯發布以及推薦以後,所轉載信息的使用性質就發生了改變,成為網站主動實施的一種行為。因此編輯在轉載有關內容的時候,應當按照法規的要求進行鑒別和選用。
第十四條 對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者提供搜索、鏈接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權利人認為其服務所涉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或者被刪除、改變了自己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可以向該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通知,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刪除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通知書應當包含下列內容:
(一)權利人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刪除或者斷開鏈接的侵權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和網路地址;
(三)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
權利人應當對通知書的真實性負責。
第十五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後,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並同時將通知書轉送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服務對象;服務對象網路地址不明、無法轉送的,應當將通知書的內容同時在信息網路上公告。
第十六條 服務對象接到網路服務提供者轉送的通知書後,認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未侵犯他人權利的,可以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說明,要求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書面
說明應當包含下列內容:
(一)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恢復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和網路地址;
(三)不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
服務對象應當對書面說明的真實性負責。
第十七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後,應當立即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可以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同時將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轉送權利人。權利人不得再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刪除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
以上四條,針對的是網民自主上傳的內容。所謂「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即指提供論壇、博客、空間、相冊等服務,其要點在於相關內容由網民自主上傳,沒有任何編輯行為。對於這種信息,網站無法對其內容的真實性以及版權信息進行鑒別,因此該條例設置了一個通知――刪除――反通知――恢復的程序,即權利人發現侵權,可以通知網站刪除,網站刪除之後通知原上傳者,如原上傳者能夠提供不侵權的證據,網站可以恢復並通知權利申訴人,之後權利申訴人不得再就同一信息提出刪除要求。這樣一種程序設置,免除了網站大量的風險,在這個過程之中,只要網站按照程序要求及時進行處理,便不再承擔其他法律責任。
近年來涉及網路侵權的案例
1. 2004年,正東唱片訴世紀悅博案。正東唱片公司訴世紀悅博公司在其經營的網站上向公眾提供了原告擁有版權的35首歌曲的下載服務。法庭終審判決認定,被告所提供的雖是鏈接服務,但該鏈接服務是人工選擇、編排、整理的結果,而非計算機的自動鏈接服務,故應承擔「幫助侵權」的責任。
2. 2005年,步升訴網路案,國內首例因利用搜索引擎免費下載MP3被判侵權的案例。 上海步升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稱被告網路公司未經其許可,通過互聯網提供下載服務,向公眾傳播其享有錄音製作者權的46首歌曲,嚴重侵犯了其權益。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網路立即停止在其網站上提供34首侵權歌曲的訪問鏈接並賠償原告6.8萬元。
3. 2006年,步升訴飛行網,內地首例P2P技術侵權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就上海步升起訴北京飛行網(Kuro)音樂軟體開發有限公司一案公布判決結果:飛行網和其服務維護商舶盛舫安信息技術公司連帶賠償步升公司20萬元及訴訟合理支出1萬元。
4. 2007年,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狀告雅虎中國案。 華納、環球、百代、索尼四大唱片公司旗下的11家唱片公司訴稱,雅虎中文網站向公眾提供涉案的47張專輯共計233首歌曲的在線試聽、免費下載及相關鏈接服務,且對歌曲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分類、編排,侵犯了原告對涉案歌曲所享有的錄音製作者權中的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以及相應的獲得報酬
權。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被告刪除有關搜索鏈接,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1萬余元。
網路侵害名譽侵權的判定依據主要是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涉案信息如果是屬於編輯主動發布的內容,則網站是侵害的直接行為人,承擔全部責任;如果是網路用戶發布的內容,則要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民法通則司法解釋中相關條規如下: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二十條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關於民事權益的范圍,是如此界定的: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對於網路侵權責任的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是如此表述的: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⑷ 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承擔四個者責任主要包含什麼
一、要用真實的新聞服務群眾
新聞媒體報道的真實性是維系新聞媒體生命的血液,更是新聞媒體得以體現價值的基礎。而新聞媒體工作者作為新聞媒體的主體,其直接影響到新聞采訪效果和新聞材料的編寫。所以,新聞媒體作為受眾人群較廣的行業,新聞媒體工作者只有堅持以事實說話,不胡編亂造,不刻意炒作,才能維系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首先應該注重新聞案例、新聞材料的真實性,盡量減少主觀個人因素或外界因素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並且不懼強權、不受淫威,通過深入的調查來將新聞事件真實展現在群眾面前。另外,新聞媒體作為黨和國家的輿論工具,其必須要在堅守「大是大非」和自身行業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新聞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對社會時事的觀察和記錄來彰顯新聞媒體的社會公器性質。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媒體報道除了要確保真實性之外,還應該確保公眾性的原則,群眾才是新聞媒體的受眾人群,所以新聞媒體工作者要為群眾服好務,而不是針對一少部分人群來進行時事傳播,以捍衛群眾的知情權。
二、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群眾
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事關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也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新常態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升輿論引導力,對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營造良好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輿論氛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新聞媒體工作者只有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為導向,才能發揮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職責,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具體而言,就是要從大局出發,不能幫倒忙、瞎添亂,正確開展社會輿論工作,不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危害。比如,在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前,新聞媒體工作者需要充分考量該報道是否會在社會上引起負面效應,要用積極健康向上的新聞媒體報道來實現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引導群眾堅持理想、恪盡職守和努力奮斗,力求完美完成黨和人民交代的任務。
三、要用公正的監督激勵群眾
新聞監督是針對社會上某些組織或個人的違法、違紀、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通過報道進行曝光和揭露,以達到對其進行制約的目的。所以,新聞媒體工作者要積極開展新聞監督工作,以維護群眾的利益,真實反映群眾呼聲較高的問題。新聞媒體工作者只有正確認識好新聞監督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才能讓新聞監督與群眾監督形成合力,對國家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和不良行為進行排查和揭露,充分發揮出新聞媒體工作的前哨作用,肩負起反映社會問題和弊端的使命。但是因為新聞媒體行業或新聞媒體工作者自身條件的限制,當下類似的批評報道和揭露問題報道數量較少,其主要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來應對新聞媒體工作,忽略是自身的監督職責。基於此,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工作者能夠積極應對負面事件的報道,既能滿足群眾的探知欲,又能對負面事件進行合理的闡述和澄清,以避免群眾對負面事件的誤解,然後通過意見和建議的提出,來促使負面事件問題的解決,讓群眾在新聞媒體報道中看到希望、受到啟發、得到動力。
四、要用優秀的報道感染群眾
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推廣使得新聞媒體報道對群眾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構成了較大的影響,就地方新聞媒體而言,只有提高新聞媒體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在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背景下,更好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風氣的優化。特別是在當下,關於新聞媒體工作者回歸本位職能的探討逐漸增多,其作為新聞媒體報道的傳播者,更應該對社會新變化、新情況和新事物進行關注,緊扣時代發展的主題,讓群眾能夠跟隨新聞媒體工作者的思考和感受對相關新聞媒體報道的來龍去脈進行深刻感悟,讓群眾能夠樂於接受、深受感染。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得以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媒體工作者只有具有好責任與擔當,才能堅守黨性原則、堅守新聞規律、堅守社會主義社會責任論和社會主義的新聞倫理,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推手,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得力助手。所以,新聞媒體工作者除了要正視自身的歷史責任外,還應該積極面對新時期新聞媒體工作給自身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促進新聞媒體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⑸ 求新聞工作者的權利與義務 詳細點
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分為:
采訪權(隱性采訪包括偷拍偷錄和涉入式采訪、拒絕采訪 )
報道權:報道權是指新聞工作者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將自己獲取的新聞、材料和數據,經過寫作編輯後利用新聞傳播媒介公開傳播的權利。(采來能報、采來不能報、采來過後報)
輿論監督權(批評權、評論權)
優待權(交通、通訊方面)
人身權:人身權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涉及其生存和發展空間安全的自由度。
著作權:新聞工作者的新聞作品享有著作權,這些作品不管發表與否均受保護。
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作品享有的著作權包括精神權利和物質權利兩方面。精神權利是指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物質權利包括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
義務分為:
A更正與答辯:更正,是指新聞報道中具體事項的交代出現失實,相關人有權要求媒體作出更正,媒體自身也有責任在發現差錯時主動更正。
答辯,是指被新聞報道提及的相關人,有權對報道內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進行答辯。
B不得泄露國家秘密(絕密、機密、秘密)
C不得損害司法尊嚴
D不得侵害公民的隱私權
E不得搞「新聞誹謗」:無中生有,無事生非
F不得搞「有償新聞」
G不得借采訪的名義「拉」廣告
H不得損害職業秘密、尊重當事人的正當要求、嚴正聲明
I不得發布禁載新聞(破壞四項基本原則的、破壞民族團結的、教唆犯罪的、淫穢色情的)
⑹ 新聞媒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由其政治、社會屬性決定的,確切地說,媒體的社會責任包含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兩方面。傳媒的政治責任是與它作為政治工具的角色相聯系的,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歷來胸襟坦盪、旗幟鮮明:黨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保證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執政為民,承擔起維護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的社會責任。
在當今,媒體的政治責任是與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其政治色彩(或稱之為政治功能)是不可抹去的自然色。因而,要講政治,學會政治家辦報,也就是對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
主流媒體從講政治的高度出發才能把握導向,維護大局;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才能區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從講政治的高度面對復雜繁多的反映社會眾生相的新聞才能保持清醒、疏理情緒,表達真正的社會心聲,弘揚主旋律。
⑺ 新聞傳播者應主要承擔哪幾類責任
新聞傳播者應主要承擔以下四類責任:
1、契約責任(職業責任);
2、社會責任;
3、法規責任;
4、國際責任。
新聞傳播者需經過新聞傳播教育的特殊訓練,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才有從事職業傳播的資格,新聞傳播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觀念、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新聞敏感,才能搞好新聞傳播工作。
專門從事新聞傳播工作並以此謀生的職業特點和作為專業人員經濟收入頗豐的現象。
專業性是新聞傳播者(包括大眾傳播者)區別於行業部門和事業單位人員的一個重要特點。
【法律依據】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五條 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第十四條 從事新聞、出版以及電子公告等服務項目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提供的信息內容及其發布時間、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應當記錄上網用戶的上網時間、用戶賬號、互聯網地址或者域名、主叫電話號碼等信息。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和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的記錄備份應當保存60日,並在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詢時,予以提供。第十八條 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電信管理機構,依法對互聯網信息服務實施監督管理。
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督管理。
⑻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可以要求報料人發布公告更正不實報道,沒效果可以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8)媒體新聞信息法律責任義務擴展閱讀: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
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