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知識對馬加爵事件進行分析
① 馬加爵事件詳細的社會原因及啟示或給你的感受急!!!~
希望對你有幫助今天,馬加爵被執行了死刑。圍繞他殺人的動機和現象,引起人們的諸多思考。雲南省高級法院對馬加爵死刑判決復核認為,馬加爵無視國家法律,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為瑣事與同學積怨,即產生報復殺人的惡念,並經周密策劃和准備,先後將四名同學殘忍地殺害,主觀上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在整個犯罪過程中,馬加爵殺人犯意堅決,作案手段殘忍;殺人後藏匿被害人屍體並畏罪潛逃,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極大,情節特別惡劣,後果特別嚴重,應依法嚴懲。
「馬加爵無視國家法律」?這一點我是有點想法的,難道他真的無視國家法律嗎?我想在那一時刻,是他的道德防線和法律意識防線崩潰了!法律的約束已經很難制約他內心的邪惡念頭!他最終走上不歸路,與他的「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為瑣事與同學積怨,即產生報復殺人的惡念」是分不開的。
我不知道死去的馬加爵的同學們是如何讓他「積怨」的。曾經讀到這樣一段文字,一個城市裡的父親教育讀大學的孩子,不要歧視和欺負農村孩子,農村孩子老實,他們內心本身就有點自卑的影子。是啊,人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有尊嚴,他們依靠努力和奮斗,來讀這個大學是不容易的,應該尊重他們。
中國有句俗話,「惡語傷人六月寒」。其實「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不只是馬加爵,還應該有他的被他殺害的同學們!
貧寒不是誰的錯誤。一個大學生應該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心他人,而不是歧視和取笑。人與人之間的袒誠和平等,如果讓人感受不到,有的只是歧視、取笑和嘲諷,那麼隔閡就是積怨的閘門。就是潛伏的危機和仇恨!
我們在為失去的年輕的生命惋惜的時候!我們應該明白生命的平等與尊嚴,知道尊重和理解,知道平等與寬容,知道如何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馬加爵不是什麼慣犯,而是一個大學生,並不見得一開始就是「無視國家法律」的。那時他頭腦中脆弱的法律意識大壩早已被仇怨的狂潮所吞沒!……
值得一提的是,和馬加爵一樣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們,你們應該屏棄了封閉和自卑的心理。你們無權選擇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是經過努力和奮斗,同樣能贏得人們的尊敬。你們在人格上和別人(城裡的學生)平等的,並沒有高人一等的人存在!你們也不矮人一頭!只要你們不在內心給他們磊起「高台」!……
馬加爵事件的教訓是深刻的。全社會都應該思考和檢討這個問題!在解析這個事件的時候,不要單純的歸咎於一個人!事出有因,事必有因!每個人都應該記取這個教訓!
② 馬加爵事件詳細的社會原因及啟示或給你的感受急!!!~
做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吧。保持樂觀開朗的人生觀。多去體諒別人,專多站在別人的屬角度想想事情來讓自己心情得到紓解。同時做為一個學校要有可供學生抒發內心思想的平台,要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要有一系列機制幫助有障礙的學生
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從老師和家長的眼光來看,馬加爵確實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但他們卻忽略了他在心理上的成長。學習成績好,只能代表他智商和認知能力沒有問題,並不代表他心理上也是成熟和健康的。這是兩碼事。
心理健康的標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包括基本的認知能力、情緒自控和協調能力;其二是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能體驗到快樂和幸福;其三是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環境中游刃有餘。
③ 馬加爵事件詳細經過
動機
受不了同窗譏諷
這個寒假由於要找工作,馬加爵沒有回家,而邵瑞傑和唐學李早早就返回了學校。案發前幾天的某一天,馬加爵和邵瑞傑等幾個同學在打牌時,邵瑞傑懷疑馬加爵出牌作弊,兩人發生了爭執。
其間,邵瑞傑說:「沒想到連打牌你都玩假,你為人太差了,難怪龔博過生日都不請你……」這樣的話從邵瑞傑口中說出來,深深地傷害到了馬加爵。
邵瑞傑和馬加爵都來自廣西農村,同窗學習、同宿捨生活了4年,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這個好朋友,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邵瑞傑眼中竟然會是這樣的評價,而且好朋友龔博居然也是如此。
就是這句話使馬加爵動了殺邵瑞傑和龔博的念頭。
凶器
曾兩次購買石工錘
為了實施他的殺人計劃,馬加爵在網上查閱了許多資料,最後確定用殺人後流血相對較少的鐵錘作為他的作案工具。
他到一個舊貨市場上買了一把石工錘,為了使用順手,他請店主把過長的木柄鋸短,悄悄把錘帶回,並藏在了宿舍樓內廁所的隱蔽處,想等到作案時再取出來。
但不知怎麼的,石工錘卻被人偷走了。不得已,他又回到上一次買錘的商店再買了一把石工錘,同樣讓老闆把過長的木柄鋸短後帶回宿舍。其間他還買了用於捆紮屍體的黑色塑料袋、膠帶紙,並上街請制證窩點製作了假身份證,以備出逃時使用。
開殺
第一個是排除障礙
唐學李原本不住校的,一直在校外租民房住,但那幾天由於還在假期,宿舍床位普遍空著,唐學李就暫時住進了馬加爵和邵瑞傑住的317宿舍。而邵瑞傑那幾天經常跑到隔壁宿舍玩,玩晚了有時也就住在隔壁。唐學李的存在成為了馬加爵殺邵瑞傑的最大障礙。
2月13日晚,馬加爵趁唐學李不備,就用石工錘砸向唐學李的頭部,將其砸死後,用塑料袋扎住唐的頭部藏進衣櫃鎖好,並認真處理好現場。14日晚,邵瑞傑上網回來晚了,隔壁宿舍的同學已經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住。就在邵瑞傑洗腳的時候,馬加爵用石工錘將邵瑞傑砸死。
狠心
半日內再殺兩人
15日中午,馬加爵正在宿舍里處理頭夜殺死邵瑞傑時留下的血跡。這時,楊開紅來到317宿舍找馬加爵打牌,已經殺紅了眼的馬加爵做賊心虛,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樣手段奪走了楊開紅的性命。
當晚,馬加爵找到龔博的宿舍,說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龔博過去打牌。結果,龔博就在當晚慘遭馬加爵的毒手。
逃亡
差點上不了火車
被殺害的這4名同學,全部都是頭部被石工錘擊中致死。馬加爵把他們一一藏在宿舍的衣櫃內,用黑色塑料袋扎住頭部,防止血流出來,然後用膠帶紙把報紙蒙住衣櫃,用鎖鎖好。隨後,馬加爵開始了逃亡之路。
17日,他到火車站乘車時,所使用的假身份證被鐵路警方查獲。但可惜的是,由於當時在317宿舍內的4具屍體還沒有被人發現,他逃脫了鐵路警方的處理,悄悄搭上了去往廣州的火車。
(3)用法律知識對馬加爵事件進行分析擴展閱讀:
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公安機關走訪調查後發現,馬加爵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心理嚴重,不善言辭,很少與同學來往,長期上網瀏覽暴力、恐怖、色情圖片和信息,且心理極度不平衡,報復心較重。
2月24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3月1日又向社會公開發布通緝令,號召廣大群眾提供線索,協助公安機關查緝馬加爵。此後公安部兩次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集中統一行動查緝馬加爵。
隨著偵破工作的深入,馬加爵藏匿海南的可能性日益凸現。經專案組指揮部對各種情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後,把海南列為查緝工作的重點,迅速派出了一個工作小組直奔海南,以配合、協調海南警方開展查緝馬加爵的工作。
海南省公安機關高度重視,加大了對馬犯的查緝力度。3月15日晚,海南省三亞市公安機關根據29歲的電焊工陳賢壯舉報的線索,將偽裝成乞丐的馬加爵一舉抓獲,經指紋比對鑒定確認無誤。
④ 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評析馬加爵事件
從道德上講,馬加爵殺人是有一定「合理」因素的。馬加爵的人格是有缺陷的、有障礙的,即病態的人格和扭曲的性格。他的人格障礙類型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形成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累積過程,有一個很長時間的不良心態的累積,它的發生與幼年的心理發育不良、兒童期精神創傷及成長經歷中人際關系的失敗有密切的聯系。心理發育不良源於早年親子關系的失敗,主要表現親人對孩子的需求的誤讀或漠視,即他的情感依附對象不能正確理解孩子的行為所表達的含義,不能對孩子的要求做出合適的反應。
但是從法律上講,馬加爵殺人的行為完全符合故意殺人罪的行為要件,因此,在排除了馬加爵的精神病可能之後,馬加爵就是一個殺人犯。
馬加爵這個案件使我們明白,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人文教育,當我們發現一個人在人格上有一些不良特徵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應給與相應的關懷,避免這樣的悲劇事情發生。
馬加爵這個案件使也使我們看到,在社會轉型期和人生的轉折點,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用積極的人生觀去面對現實,應對挫折,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反之,在價值觀念日趨復雜化、多元化社會里,一個人就極易迷失自己,並最終喪失自己。
⑤ 大家對馬加爵事件的看法
個人看法:
樓主要評價的這件事情已經過去相當長時間了,不過由於去年的專楊屬**事件和今年的鄧**事件相繼發生,所以人們會不自覺的分析類似的悲劇。
談到類似的個體極端行為,一般媒體或輿論導向都容易不自覺地歸咎於這些人的心理問題,其實不然,他們的存在問題固然是一方面,但是社會的冷暴力本身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所謂的「冷暴力」,是指社會對內向、不善言辭或思想相對後進的少數群體採取傲慢、冷遇、棄置不管、自生自滅的態度,甚至在社會競爭中剝奪他們的權利。
在這樣的前提下,這個弱勢群體中的極少數缺乏心理調控能力的人就會走向極端,如馬**、楊**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可見,類似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個人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消除偏見、接納弱勢群體的問題,如果只是對這些人進行心理輔導,恐怕是治標不治本的。
這也是我對此類事件的一種分析總結。
⑥ 從人生價值觀法律觀的角度客觀分析馬加爵事件成因
這,應該是一道作業題還是什麼調查問卷吧......
以下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馬加爵事件,既是多個家庭之殤,也是整個社會之痛。在悲痛之餘,我們也需要深刻的反思,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一個千辛萬苦從眾多貧困學子中脫穎而出,擁有不可限量未來的大學學子變成了一個漠視生命的冷血殺手。
馬加爵出生於廣西的一個貧困家庭,家裡千辛萬苦將他培養出來,而少年的他,也相當爭氣,學習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等,還獲過奧林匹克競賽獎。可以說,那時候的他,一直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變現狀。
在小學和中學的環境下,大家幾乎都是從當地而來,家庭背景,生活條件都相當,彼此之間的競爭也僅限於學習成績,你追我趕,學習就是學生生活的核心。
應該說,那時候的馬加爵,從他的內心裡,一直認為學習可以獲得知識,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即便自己出身貧窮,但品學兼優的光環一直在他頭頂,周圍的人也對他大加贊賞。
然而,進入大學,這個被譽為「學校向社會轉型的地方」里,一切都變了:學生們不再以學習為目標,或許真應了「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
馬加爵在大學里發現,再怎麼努力學習,也不會得到太多人的贊許,有的只是爾虞我詐,學習差但家境富裕或背景深厚的學生,往往朋友成群,而只會埋頭學習的他,卻少有朋友。就連身邊被他視為知己的好友,也漸漸不再如過去一般。
原本內向的他,在大學沒有什麼好友,家境貧窮的他,更不可能像那些豪門同學一般一擲千金換來大批「朋友」,逐漸孤獨的他開始感到了自卑,對自己曾經的信仰開始懷疑,動搖,直到發生血案,他曾經的信仰被擊的粉碎。
可以說,馬加爵案的發生,與他個人內心的脆弱以及社會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一直堅信學習就可以改變一切的他,進入大學後卻動搖了,因為大學的環境與之前的學校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學生可能只拼學業,但大學卻開始講背景、講家庭。在當時那種社會大環境下,學習再好,如果沒有路子,往往付出與回報無法成正比。也正因為此,馬加爵上了大學後,朋友卻逐漸減少,加之性格內向,導致其脆弱的內心不堪重負,而最後的好友因為打牌的戲言,成了壓垮他內心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導致血案的發生。
作為個人,要學會適應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方面,要為自己找好正確的人生目標,不能簡單地因為外部環境而動搖,堅韌不拔的意志是成功的鑰匙,半途而廢的人什麼事都做不好;另一方面,則是要適應社會--馬加爵就是因為無法成功的由學子向社會人轉型,無法適應社會才導致最終的悲劇,個體是社會的一部分,只能適應它而不能讓它適應你,學會適者生存。
而從法律角度來說:馬加爵殺人,導致四個無辜的學子被害,五個家庭破碎,成為整個社會之殤,最終被判處死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馬加爵犯故意殺人罪,手段殘忍,情節惡劣,而且殺人後逃亡被捕,判處死刑符合法律依據和情節。
但就馬加爵的改變來看,國家應當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時,更多考慮像馬加爵這樣的貧困學子如何能更好的享受大學,同時要著手改變教育界的歪風邪氣。對於「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樣的特權行為和特權階層,要立法加以監督和懲處,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避免下一個「馬加爵」的悲劇重演。
⑦ 馬加爵事件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最應該反思的應該是教育問題,就像三字經里寫的一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生下來之後,天性可能都是比較近似的,但是由於習慣和教育的問題才影響了一個孩子最後的結果,很多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人,童年的教育都不是很好,而且家庭環境因素比較大,所以一個孩子以後是否有出息,甚至以後是否會走到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看一個家庭對他的教育是不是很正當,當然想要完全普及優秀的教育,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這就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這些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人我們一定要識別並且避免,因此在生活當中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3、對待別人態度盡量友好
很多先天性自尊心受到傷害的人,一般情況下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這種人如果同時有犯罪傾向的話,那麼我們應該盡量保持距離,但是很多人無法識別這種人,不過卻有一個做法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對待別人的態度要盡量保持友好,因為除非特別極端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去主動傷害一個經常從態度上非常友好的人。
⑧ 馬加爵事件暴露了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哪些缺失
這一段國內新聞里馬加爵事件炒得沸沸揚揚,在網路上也成為熱點話題。
關於對馬加爵未來的判處,我認為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好爭議的,除非馬加爵在殺人時已經精神失常,不殺之難以平民憤,也對不起慘死在他手下的年輕生命,更對不起五個人父母的多年培養和絕望的淚水。一個大學生能以如此殘暴的手段連殺自己的同學並分屍,其作為不亞於某些美國片里的變態冷血殺手。
至於網路上有人居然以「精英論調」為馬加爵唱贊歌,我認為這些人多少都有與馬加爵類似的心理問題。也許馬加爵的思想里有值得共鳴的方面,也許馬加爵的殺人動機里有可以理解甚至同情的東西,但是無論如何,用殺人這種方式來解決矛盾或仇恨都是極其殘忍的無人性行為。至少說明,馬加爵在心理方面由於抑鬱、自我封閉等原因已經變態。
當然,馬加爵值得惋惜,我為國家培養的五個有望成為棟梁之材的大學生的消亡而惋惜,更為他們的家庭傾注的心血精力和期望惋惜(雖然大學生如今已經稱不上天之驕子,但是他們的確是我們科教興國的希望所在)。但是這種惋惜絕不能演變成一種對殺人兇手的同情。在法律面前,絕不容同情和惋惜挑戰它的尊嚴!
我想討論的主要不是上面這些人們說爛的話題。我覺得轟動一時的馬加爵事件盡管是個非常特殊的案件,是一個罕見的大學生連環殺人案,但是在這一事件中包含著大學生的許多思想問題,暴露了我們高校的學生管理的許多嚴重問題,甚至回溯來,也暴露了我們的從小學開始的教育體制和家庭教育的種種問題。
先說說它反映的高校學生管理的嚴重問題。我也曾經是住集體宿舍的大學生,現在是高校的職員,對此較有體會。從馬加爵的殺人動機分析,其中同宿舍學生之間的矛盾應該是核心問題,而這表面上是一些同學對馬加爵的過激貶低、侮辱,其實肯定是長期相處積累的矛盾的表現。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幾乎朝夕相處,怎麼會沒有矛盾?那麼,我們的高校有沒有盡量與學生溝通思想,有沒有提供一個讓學生合理地發表意見的通道,我們的高校管理者有沒有創造一個讓各種性格的人較和睦相處、引導學生妥善解決日常矛盾的環境呢?我認為一般沒有。我所知道的是他們往往通過爭吵、打架或者暗搞來發泄怨恨,有的乾脆悄悄換宿舍(這些我們的班級輔導員、班主任等直接的學生管理人員往往並不知情,更別說更高層的人物了)。如今大學忙著擴招,配套設施很多也沒跟上,宿舍住得更擠,矛盾肯定要更嚴重、更復雜,如果我們的高校不注意這個問題,我覺得象馬加爵這樣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雖然馬加爵殺人、清華大學生硫酸潑熊這類極端的事件未必會變多,但是各個高校都存在的如自殺、斗毆等情況會更加突出。
再來談談我們從小學開始的教育體制和家庭教育的問題。為什麼說馬加爵事件也暴露了這方面的問題呢?因為就馬加爵的思想問題,他的心理失常來說,同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完全歸罪於高校的學生管理。我們中小學的教育改革也進行了有些年頭了,但是我所了解的情況是還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學校的主要精力就是讓學生考試成績好,爭取好的升學率或好的知名度。甚至可以說,現在的中小學更功利,在盡教育義務時也想方設法賺學生錢。盡管學校有他們的苦衷,盡管老師和學校工作人員也是人也要吃飯,但是我覺得學校還是要真正有責任心,想到自己是「百年樹人」的最重要環節,想到自己首先是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掙錢和撈名只是由此派生的回報。昨天聽央視新聞聯播播報《中央關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若干問題的意見》,感覺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青少年的思想問題,我覺得這是可喜的,希望學校能切實把品學兼優作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當然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成績優秀,但是至少讓他們思想健全,而且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發揮的空間,而不是成績好的學生是明星,成績差的學生象垃圾,所以我這里的「學優」指的是他學到了必備的基本知識,而且懂得未來工作後怎麼學習。
說到家庭教育,馬加爵的父母親是農民,屬於這個社會的底層人員,我們不能奢望他們對馬加爵的學習方面有多少啟發和引導(好在這方面馬加爵很爭氣,成為幾代唯一的讀書人),所以他們能做的應該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父子之間溝通有限」,父親雖然希望馬加爵快樂,卻很少說出口。展開來說,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中國的家庭還是很不夠,大多數家庭「望子成龍」,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總是關注孩子有沒有好好念書有沒有考個好分數,對於他們的精神需求、思想變化、感情煩惱很少留意,即便知道,也往往是用家長的權威去打壓去約束,而不是以朋友的身份溝通,以長者的身份去引導、介紹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從這點而言,我們的家庭距離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家庭還有巨大差距。
說了這么多,勾起的有些已經是老掉牙話題,但這些問題確實還很突出。也許馬加爵事件會逐漸被淡忘,但我們國家的發展是甩不掉其中暴露的深層問題的。如果我們能亡羊補牢,盡力解決以上問題,那麼也算略微告慰五個年輕大學生的死,觸目驚心的馬加爵殺人事件才有了社會價值而不是炒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