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法律責任的名詞解釋
Ⅰ 簡述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
法律分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包括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1)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行政責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而應承擔的行政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刑事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實施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犯罪行為,而應承擔的刑事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3)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民事責任主要是侵權責任,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環境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後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Ⅱ 環境保護法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環境保護法的司法解釋如下:
1、環境保護法是一個新興的處於迅速發展和變化中的法律部門,其稱謂在各國立法和理論上的表述上有相當的差異。有稱環境法,有稱公害法,有稱污染控製法,有稱自然資源保護法等。我國在立法上稱為環境保護法;
2、環境保護法是指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保護法的目的是為了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民健康,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的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Ⅲ 簡述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類型
法律分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包括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1、行政責任是指公民或組織實施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而應承擔的行政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刑事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實施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犯罪行為,而應承擔的刑事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民事責任主要是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Ⅳ 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責任制度的特點是
我國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制度的特點:
1、法律責任主體,是指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在其實施加害或違法行為時。應承擔一定法律責任者。
2、 法律責任客體,是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一般包括行為和物兩種。
3、法律責任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法定的公民或單位應當履行的行為;二是責任者應當承受的否定性評價或相應的處罰、懲罰或制裁。
4、法律責任從形式上來說包含環境民事責任、環境行政責任和環境刑事責任。
5、環境責任主體包含一切社會主體,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承擔不利法律後果的責任者之行為不一定違反法律規定。
Ⅳ 環境保護的名詞解釋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簡稱環保,涉及的范圍廣、綜合性強,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等,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環境保護方式包括: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自然保護
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中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Ⅵ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類型
法律分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包括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1、行政責任是指公民或組織實施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而應承擔的行政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側重對違法者本身的處罰,實踐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法律責任形式。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刑事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實施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犯罪行為,而應承擔的刑事方面的不利法律後果,是最嚴厲的法律責任,只適用於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3、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民事責任主要是侵權責任,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環境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後果,側重對受害人的救濟,以"損害賠償"為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五十九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 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Ⅶ 環保責任制是什麼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關聯資料:憲法法律共1部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
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第四條 環境保護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制定具體的環境保護目標,實行目標責任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逐步增加環境保護投入,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加強環境保護輿論監督和公眾參與,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城建、衛生、工商、鐵路、民航管理部門和軍隊等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土地、地礦、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九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依照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負責兵團管理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其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在業務上接受自治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兵團各師、農牧團場及兵團在城市范圍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應當服從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的統一規劃,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的監督管理。
關聯資料:憲法法律共1部
第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消除環境污染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制止、舉報和控告。
對保護、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擬定環境保護的規劃和計劃,加強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和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調查處理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調解環境污染糾紛。
關聯資料:憲法法律共1部
第十二條 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規定的或者需要執行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項目,自治區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三條 自治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環境監測網路,執行統一的環境監測規范和環境監測資格考核制度。
第十四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測工作,其監測數據是環境保護執法的依據。其他環境監督管理部門所屬的尚未納入環境監測網路的監測機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認可,做出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評價環境質量、排污收費和處理污染糾紛的依據。
因監測數據發生爭議的,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技術裁定。
第十五條 在工業比較集中、排污量較大的地區、流域和環境質量要求高的區域,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自治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及排放限量,由自治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自治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本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
第十六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限期治理。中央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自治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
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自治州(地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決定,由市、縣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經同級人民政府授權,對企事業單位限期治理的決定也可以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出。個體經營者的限期治理,由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出。
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檢查驗收,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驗收結果。
責令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必須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駐疆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關聯資料:地方法規共1部
第十七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履行職責,組織、協調對長期造成區域環境嚴重污染的單位,採取有效措施,實行污染物集中控制。
造成環境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不履行治理責任的,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組織其他單位代行治理,代行治理的費用由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
第十八條 凡超過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排放污染物的單位,應當按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並負責治理。
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應當繳納排污費;超過排放標准排放污染物已徵收超標准排污費的,不再重復徵收排污費。
徵收的排污費和超標准排污費,納入同級財政專項管理,用於污染防治,不得挪用。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的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及其他公害的單位和個人,依法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撓檢查。
環境執法人員行使現場檢查權,必須出示執法證件,並有義務為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按照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並重的方針,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良性循環,保護和改善環境。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應當同時承擔治理責任。
第二十一條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耕地,推廣植物病蟲鼠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加強化肥、農葯、農膜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的科學管理,防止土壤、農產品污染和土地沙漠化、鹽漬化、貧瘠化。
農業用水應當符合農用水質標准。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禁止向農田傾倒、堆存廢棄物。
第二十二條 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加強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禁止亂砍濫伐森林。
合理使用草原,保護草原植被,嚴禁非法濫墾草場,禁止非法在草原亂挖葯材、薪柴及其他固沙植物。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捕獵、採伐、加工、收購、銷售國家和自治區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
第二十三條 保護和改善水域水質,禁止向河流、湖泊、水庫以及其他水域傾倒廢棄物或者排放油類、酸液、鹼液及劇毒廢液。在主要水產養殖水體、重點漁業水體或者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保護區內,不得設置排污口,已經設置的,應當限期改建。
在劃定的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建設有污染的生產設施或者從事其他對飲用水源有污染的活動。
防止地下水污染,禁止採用漫流、滲坑或者以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體的方式排放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第二十四條 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或者責令其停業、搬遷。
第二十五條 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開發建設項目,必須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後,方可辦理其他手續。
承擔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具有相應的資格,並對評價結論負責。
Ⅷ 簡述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有什麼
法律分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包括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每一類都分別適用不同的行為也有不同的側重點,三者結合大大減少環境與資源違法的行為發生。法律責任是組成各種法律部門的有機部分,環境保護法的法律責任制度是組成整個國家法律責任的重要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Ⅸ 什麼是環境法律責任,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哪
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第二,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第三,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2)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第二,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3)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第二,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第三,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Ⅹ 《環境保護法》第五章規定的法律責任有哪三類
1民事責任,例如: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回損害的單位或答者個人賠償損失。
2行政責任,例如: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 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 據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 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 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 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3刑事責任,例如: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