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

生態修復法律責任主體

發布時間: 2022-09-18 08:43:47

㈠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訴訟主體

法律分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訴訟主體是污染損害賠償權利義務的承受人。權利主體是污染受害人,義務主體是污染加害人。在訴訟中,受害人向加害人提出賠償損失的請求,就是索賠人,即原告。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環境污染侵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主要是賠償因環境污染所遭受的經濟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五條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㈡ 生態補償的主體包括

法律分析:國家公權主體 政府在生態補償中是一類最主要也最常見的主體,它主要是從提供生態公共物品與服務的角度實施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㈢ 黃石市礦山生態修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修復礦山生態,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湖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礦山生態修復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礦山生態修復是指對因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等活動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採取水土保持、生態復綠、復墾利用等方式進行的治理恢復。第三條礦山生態修復應當堅持科學規劃、系統修復、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防治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第四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礦山生態修復,建立政府主導、礦業權人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體系,協調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縣(市、區)人民政府(含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下同)負責本轄區內礦山生態修復的監督管理,並組織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第五條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礦山生態修復的指導、協調、檢查。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與礦山生態修復相關的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與礦山生態修復相關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應急管理部門負責尾礦庫安全監督管理以及其他與礦山生態修復相關的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公安、財政、農業農村、文化和旅遊、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等單位,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與礦山生態修復相關的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礦山生態保護意識。第七條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及其他相關企業事業單位開展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研究,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提高礦山生態修復的科學技術水平。第八條鼓勵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鼓勵單位和個人依法投資礦山生態修復。

鼓勵礦山生態修復與保護歷史文化以及發展科普教育、旅遊觀光、農業綜合開發、體育休閑、特色小鎮等相結合。第九條對在礦山生態修復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第二章礦山生態修復第十條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等有關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編制礦山生態修復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礦山生態修復規劃,制定本轄區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一條礦山生態修復規劃應當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符合國家、行業標准和規程以及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第十二條礦山生態修復規劃應當包括礦山生態的基本情況、生態修復的目標任務、重點治理區、保障措施以及其他應當列入的內容。

編制礦山生態修復規劃,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第十三條礦山生態修復規劃應當嚴格執行;確需調整的,應當按原批准程序辦理。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每五年組織一次礦山生態修復規劃執行情況的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調整礦山生態修復規劃的重要依據。第十五條礦業權人是礦山生態修復的責任人。

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由所在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名錄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十六條探礦權人應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在礦產資源勘查活動結束後未申請采礦權的,應當對其勘查礦產資源遺留的鑽孔、探槽等進行封閉、回填,對破壞的山體、植被等進行修復。第十七條采礦權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綠色礦山建設要求,依法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礦山。第十八條采礦權人應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開展礦山生態修復與開采礦產資源同時設計、施工,實行邊開采邊修復。采礦權人應當在礦山關閉前完成礦山生態修復。第十九條采礦權人在礦產資源開采活動中應當採取下列生態修復措施:

(一)對可能被損毀的耕地、林地、草地等,進行表土剝離,分層存放,分層回填,優先用於復墾土地的土壤改良,並採取治理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土壤污染;

(二)對植被破壞後裸露的山體、岩坑等,進行生態復綠;

(三)對已經塌陷的采空區,進行回填、復墾等;

(四)對尾礦庫採取防滲漏、防揚散等措施,防止造成環境污染等;閉庫和銷庫後,及時進行土地復墾或者生態復綠;

(五)對礦區及其周邊採取修建擋土牆、截水溝、集水池、沉砂池和其他廢水處理措施等,減少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礦區生產和生活污水經分別處理後達標排放;

(六)其他生態修復措施。

㈣ 什麼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

企業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要認真貫徹落實責任主體的精神,遵循市場規律,採取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分配和規范各類市場主體合理開發資源,承擔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明確企業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責任主體。對資源已經或瀕臨枯竭的城市和國有礦業、森工企業,要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為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在保障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內里范圍內進行經濟發展,這樣就需要生態補償制度對人類活動進行限制。

生態補償制度是以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增強和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為目的,以從事對生態環境產生或可能產生影響的生產、經營、開發、利用者為對象,以生態環境整治及恢復為主要內容,以經濟調節為手段,以法律為保障的新型環境管理制度。

㈤ 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誰承擔

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誰承擔
1、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由排污者承擔。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雖然排污符合相關規定的標准,但給他人造成明顯損害的,排污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條
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被侵權人可以向侵權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侵權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二、環境污染責任如何承擔
環境污染責任承擔如下:
1、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3、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㈥ 新鄉市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修復北部礦山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衛輝市、輝縣市、鳳泉區行政區域內露天礦山的保護管理、修復治理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未作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三條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應當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統籌規劃、嚴格監管、損害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市、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領導,組織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公安、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等部門及衛輝市、輝縣市、鳳泉區人民政府建立聯合管理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大問題。
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共享機制和聯合執法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
北部礦山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對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情況進行巡查。
北部礦山所在地村民委員會協助鄉(鎮)人民政府開展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第六條市、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對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公安、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文化旅遊、水利、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投訴破壞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的行為。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投訴事項依法及時查處,並對舉報人、投訴人的個人信息予以保密。
對提供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違法案件關鍵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依法對破壞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第二章保 護第八條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並將其納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第九條編制或者調整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告,採取座談會、論證會等方式,徵求相關部門、專家和社會公眾的意見。第十條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北部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制定本轄區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在衛輝市、輝縣市、鳳泉區下列區域范圍內,禁止新建礦山項目:
(一)南太行旅遊度假區規劃區范圍內;
(二)新鄉市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城規劃區范圍內;
(三)按照規定劃定的自然保護地、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直觀可視范圍內;
(四)特定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第十二條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第十一條規定區域范圍的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設立界樁、標識牌。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界樁、標識牌。第十三條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進行建設和運營管理,科學編制礦山開采計劃,制定礦山開采勞動定員、火工用品消耗和能源消耗定額方案,採用先進、高效、節能的開采加工設備、技術和工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對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第十四條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採取密閉、圍擋、遮蓋、清掃、灑水等措施,防止揚塵污染。第十五條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當設立運輸車輛清洗場所,防止車輛帶泥上路。
運輸砂石、土方、灰漿等散裝、流體物料的車輛應當採取密閉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並按照規定路線、時段行駛。
鼓勵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或者礦物運輸企業使用新能源汽車。第十六條實行封山育林。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林業部門應當根據生態保護要求,確定適宜進行封山育林的區域,提出封山育林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實施。第三章修 復第十七條北部礦山生態修復實行誰開發誰修復、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機制。修復的責任主體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經依法批準的開發建設活動造成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的,由開發建設單位負責修復;
(二)因違法行為造成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的,由造成破壞的單位或者個人負責修復;
(三)責任主體無法確定的,由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修復。
因違法行為造成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的單位或者個人,不履行礦山生態修復責任的,由北部礦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修復,所需費用由造成北部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

㈦ 生態修復與恢復原狀辨析

生態修復與恢復原狀的具體辨析為:
通過對生態環境修復責任與恢復原狀之間的關系以及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的設立目的、責任主體、主觀要件以及客觀要件進行分析,可以明確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應該是一種在民事責任框架下的,與恢復原狀相互獨立的,具備公益性和補償性的單一的環境法律責任
「生態修復」則可以是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恢復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的人工調控措施,但主要強調的是恢復其生態功能,並不要求完全恢復到原來的自然狀態。從保護學的角度看,「生態恢復」比「生態修復」更能呈現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屬性。

㈧ 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誰承擔

環境污染侵權如何承擔責任1、《民法典》的規定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致損的侵權責任】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的懲罰性賠償】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條【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被侵權人可以向侵權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侵權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生態環境修復責任】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2、《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第41條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分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視治理權的部分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並經及時採取公道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於承擔責任;3、《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第90條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並賠償損失;完全由於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並承擔賠償責任。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視治理權的部分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第92條規定,完全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採取公道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予承擔責任:1、戰爭;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3、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分,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熱點內容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