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效力名詞

法律效力名詞

發布時間: 2020-12-26 13:44:31

① 請問法律名詞"廢止"的司法解釋

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或者說法律終止生效。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回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明示答的廢止,即在新法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出現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法律的廢止有以下幾種情況:
(1)法律本身規定了有效期限,期限結束,該法即自動終止;
(2)法律為某一特定情況而制定,一旦該情況消失,即應廢除該法;
(3)以新法取代舊法。

② 法律名詞解釋大全

法律 漢語拼音:fǎ lǜ 英文名稱:Law 法文名稱:Dénomination 「法」[1] 拉丁文jus, 法文droit, 德文Recht, 俄文праhuy 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從「法」的詞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義,
編輯本段法律的英文解釋
名詞:Law,Legislation,Codex 形容詞:Legal,Legislative,Juridical,Juridic
編輯本段法律的定義
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2]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相關法律名詞
法律體系 通常,法律體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另外還有第三種法律體系(依然存在於某些國家的部份或整個地區)-宗教法,是一種以經籍和其解譯為基本的法律。一個國家所使用的體系通常和其歷史、其和外國間的關連、以及其對國際標準的依附等有關。司法體系認同應遵行的法源為其法律體系的明確特徵。所以不同體系的差別多在於模式的不同,而不在於其內容,且每個司法體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類似的法條。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103]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104]更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③ 名詞解釋:法律適用

法律適用的定義

定義1:
廣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運用法律的一般規定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包括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狹義的法律適用專指司法活動是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運用法律的一般規定處理具體案件的專門活動

源自: 三峽庫區移民法律適用的現狀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 朱敏
來源文章摘要:通過對三峽移民案件產生的原因、特點及法律法規體系的分析,指出現有三峽移民法律法規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由此給三峽庫區移民法律適用所造成的困難。為三峽移民法律適用問題的有效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有針對性的研究對象。

定義2:
法律適用是指法律規范適用於具體案件以獲得判決的全過程,在法解釋學上其特指將待決案件事實置諸於規范要件下,以獲得特定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過程

源自: 民事法律適用中的思維模式再構造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04年 王天雁,王明革
來源文章摘要:傳統大陸法系法官所奉行的演繹推理下的三段論思維模式面對簡單案件是有效的,但是在疑難案件的審理中,由於三段論推理所要求的邏輯嚴密性,普適性的法律規則難以保證三段論推理中大前提的「真理性」,因此需要對三段論的思維模式進行改造,在法律適用中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在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互動中,推動法律適用的進程,從而保證判決的公正性。

定義3:
廣義上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國家授權單位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將法律規范用於具體的人或組織的專門活動.狹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

源自: 法律適用中的平民期待及其影響 《唯實》 2002年 李銀笙

定義4:
在通常情況下,法律適用就是指在具體的法律事實出現後,通過將其歸入相應的抽象法律事實,然後根據該法律規范關於抽象法律關系之規定,進而形成具體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

源自: 擬制:一種政治藝術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 盧鵬
來源文章摘要:法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一個比喻,而是另一個視角的白描。擬制就是不可推翻的虛構,在作為法學主要研究對象的法律和政治現象中,廣泛存在著擬制。這些擬制不是作為認知實驗才有意義,而是其本身就具有實踐意義和終極價值。它不僅有助於人們得出適當的判斷而且也有助於人們採取必要的行動。

定義5:
法律適用是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生爭執時用何國法律來處理爭執.被合同雙方當事人選擇適用的那一個國家的法律,稱之謂准據法.法律適用事關司法管箱權,即選擇適用何國的法律,則該國司法便具有管轄權

源自: 《金康合同》釋義 《中國遠洋航務公告》 1998年 曹玉堂
來源文章摘要:<正> 第19條 法律適用與仲裁(Law and Arbitration) 19.Law and Arbitration (a)This Charter Party shall be governed by and construed in accordance with English law and any

定義6:
一、行政法解釋發生的條件:行政法的適用按照法理學的一般見解,法律適用是指[2]「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其職權范圍把法律規范應用於具體事項的活動

源自: 論行政法解釋的發生條件和存在形態 《河北法學》 2005年 黃竹勝
來源文章摘要:行政法解釋是行政法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由於行政法的適用的特點和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決定了行政法解釋必然存在著行政機關的解釋和司法機關的解釋兩種形態,同時決定了行政法解釋兩種解釋形態的不同的法律效力。

定義7:
有的學者認為,司法是法律適用的一種,而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及被授權單位依照其職權范圍,通過法定程序實施的一種方式

源自: 當代中國司法權的異化及其克服 《攀登》 2004年 魏建國,薄振峰,陳飛
來源文章摘要:在我國司法權是一種系統相對獨立的國家權力,具有有別於其他國家權力的基本特性。這些基本特性主要 包括:終結性、獨立性、中立性、消極性、交涉性、個別性和專屬性等。筆者認為,在當代中國,司法權的本來內涵和某些特徵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扭曲,甚至被異化。為此,要保證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的實現,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來克服異化現象。

定義8:
法律適用是指國家的專門機關通過一定程序實施法律即通過運用法律規范來設立、變更或解除一定的法律關系.法律適用是國家專門機關的專門權力也是其專門性的活動

源自: 林權爭議的法律適用問題探討 《浙江林業科技》 2001年 周伯煌,趙瑾,余玉豹
來源文章摘要:正確處理林權爭議(指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對於保證林業正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林權爭議的政府處理程序和訴訟程序中,亟待解決法律規范的具體適用問題。本文在解釋法律適用概念、可供選擇適用的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提出了處理林權爭議的 5 條適用原則。

定義9:
法律適用是指一部法典在實際執法中的運用.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中的「適用當時的法律」、「適用本法」指的是整部刑法對其實施以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而非指其中的某個條文

源自: 一個行為不能同時適用新舊刑法 《人民檢察》 1998年 熊有福

定義10:
ed$1gff指專門國家機關$W法定unw程序把法律in用於現實社會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項的活動又稱為法律適用.它擔當著清除法律運行中可能遇到的違法、犯罪等障礙的使命對法運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因而也是法運行的一種特殊的、重要的環節

源自: 論法的形態 《哈爾濱師專學報》 1999年 陳巧玲
來源文章摘要: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正統一體,法也不例外。法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形式。從靜態來看,法是外法和內法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從動態來看,法是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等活動相互制約的動態過程;從動靜統一的角度來看,法運行中內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 法律名詞

「裁定、判決」的區別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程序問題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出的決定。裁判的一種。

裁定是解決訴訟進行中的程序問題,大部分是形式裁判、中間裁判。例如關於延期執行的裁定。小部分是終局裁判、實體裁判。前者如移送案件的裁定,後者如執行過程中的減刑裁定。因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駁回自訴的裁定,既是終局裁判,又是實體裁判。

依案件性質,有民事裁定與刑事裁定之分。
A、按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裁定主要適用於下列范圍:(1)駁回起訴。(2)關於訴訟保全和先行給付。(3)准予或者予以撤銷。(4)中止或者終結訴訟。(5)補正判決書中的失誤。(6)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
B、按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刑事裁定主要適用於下列范圍:(1)駁回起訴。(2)駁回上訴或者抗訴。(3)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4)停止執行死刑。(5)依法應予減刑或者假釋等。裁定須用書面的應製作裁定書,採用口頭的則記入筆錄,於發生法律效力時執行。對准許上訴的裁定,應予裁定書中註明。

判決———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終結時就實體問題所作出的決定。裁判的一種。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體現。

依案件性質,有民事判決和刑事判決之分。
民事判決在於解決雙方當事人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
刑事判決在於解決確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種罪、應否處刑、如何處刑以及刑罰的執行方法等問題。從程序上說,它是結束案件的審理,因而是終局裁判。從內容上說,它是解決案件的實體法上的事項,所以是實體裁判。
此外,依法院審查不同,還可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判決時必須製作判決書,於發生法律效力後交付執行。

裁定、判決有嚴格區別

解決問題的性質不同: 判決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就實體所作的決定;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問題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的決定。

適用范圍不同 : 刑事判決在於解決確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種罪應否處罰、如何處罰以及刑罰的執行方法等問題;民事判決在於解決雙方當事人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

採用形式有所不同 :判決必須採用書面形式;而裁定則可書面或口頭形式作出。例如延期審理、傳喚未到庭的證人。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等可以製作口頭裁定,但必須將口頭裁定記入筆錄。

發生法律效力的條件和時間不同: 刑事判決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10日,刑事裁定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5日。在此期間內不上訴和不抗訴的,在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二審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不準上訴。民事判決的上訴期限為15日,民事裁定為10日。民事裁定主要是解決程序性質問題,特別是其中不少是屬於人民法院指揮程序的性質,故而不準上訴,而只能提出復議。屬於第二審法院的終審裁定。也是不準上訴的裁定。裁定一經宣布和送達立即發生法律效力,如移送管轄、改期或延期審理中止或終結訴訟、補正判決內容失誤的裁定等。如准許上訴裁定,在上訴期內不上訴,期限屆滿後發生法律效力。

適用次數不同 :裁定在訴訟或者執行過程中都可以使用,一個案件可能有幾個裁定;判決則是終局性的,每個案件只能有一個判決。
另:「 裁決」應為「裁定」。

⑤ 法理學中法與法律的名詞解釋和區別

法的外部特徵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從其存在形態看,法首先是一種規范,但法不是一般的規范,而是一種社會規范,其特點在於它所調整的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交互行為,這使得法與思維、語言、技術等規范相區別。法作為一種規范,當然具有規范性特徵,它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可為、勿為和應為三種模式。從效力上看,法這種規范所適用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而且在生效時間上也是反復適用的。(二)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現了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具有國家意志性一切法的產生,大體上都是通過制定和認可兩種途徑。所謂制定,就是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所謂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承認其他社會規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包括明示認可和默示認可兩種方式。「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還意味著: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而且該法律體系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法在形式上總是一元的。(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最後保證手段的規范體系,具有國家強制性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但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之所以要具有國家強制性,主要是因為:第一,法不能始終為人們自願地遵守,需要通過國家強制力強迫遵行。第二,法不能自行實施,需要國家專門機關予以適用。當然,國家運用強制力保證法的實施,也必須依法進行,應受法律規范的約束,否則,國家強制力就成為赤裸裸的暴力。(四)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所謂法的普遍性,也稱為「法的概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的效力對象具有廣泛性。第二,法的效力具有重復性,法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反復適用的效力。當然,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五)法是有嚴格的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法之所以具有程序性特徵,主要是因為法律在本質上要求實現程序化,而且程序的獨特性質和功能也為保障法律的效率和權威提供了條件。總之,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它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等特徵,而這些特徵是通過法的內容,即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來體現和調整、維護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轉自學易網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基礎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⑥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用法律術語英語怎麼說最地道

1. 用詞來比較准確。這一點源在英語介詞的使用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不同的介詞表示不同的意義,不可像在日常英語中隨意使用 2. 用詞比較正式、拘謹。 3. 大量使用外來詞語,特別是拉丁語。 4. 使用具有不同意義的常用詞。 5. 經常使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 6. 使用法律術語和行話、套話。 7. 有意使用模糊語言。這主要用於不願肯定地表示自己立場與觀點、表示禮貌和對他人的尊重等情況。

⑦ 法律名詞解釋

法律的名詞很多,提問者並沒有指定具體的法律名詞。

如果是就「法律」一詞的解釋是: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簡單說,法律就是一個國家或政體的社會行為與管理的強制性規范(規矩)。

⑧ 民法名詞

民法名詞解釋
1、人身關系:是指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但有人身屬性的社會關系。
2、意思自治原則:在民法中具體體現為所有權受法律保護、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遺囑自由以及過錯責任等民法的概念,其內涵主要表現再賦予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的廣泛行為自由。
3、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4、公平責任:又稱衡平責任,是當事人雙方在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下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
5、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協調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保障市場有秩序,有規則進行的重要法律原則,也是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記憶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的原則。
6、法律漏洞:指法律體系還存在著違反立法計劃的不圓滿狀態,其特點在於違法計劃性、不圓滿性。
7、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概念構成的,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8、民法的淵源:民事法律規范藉以表現的形式,它主要表現在各國家機關幾根其許可權范圍所制定的各種規範文件之中。
9、國際條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就政治、經濟、貿易、軍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確定其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10、國際慣例:也稱為國際習慣,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法律范疇的國際慣例,具有法律效力,另一類是屬於法律范疇的國際慣例,不具有法律效力。
11、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法律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這種權利義務內容,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現。
12、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13、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客觀現象。 14、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是指權利人自己採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 15、正當防衛:是指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認識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防衛措施。
16、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受現實和緊急的損害危險,不得已而採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損害的行為。
17、自主行為:指權利人為保證自己請求權的實現,在情事緊迫而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者社會公德所認可的行為。
18、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是指權利受到侵犯時,由國家機關給予保護,又稱為公力救濟。 19、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規律產生,具有五官百骸,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人。
20、民事權利能力:是國家通過法律確認的民事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它是民事主體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基礎。
21、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和設定民事義務,並且能夠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或者資格。簡言之,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或資格。

⑨ 法律的名詞解釋

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是一種行為准則,是一種規范,規制人們的行為,要求人們按內法律容規定行事,違反法律就會受到懲罰。

法律的國家性是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監督執行,國家強制力是法律實施的保障。
法的意志性和規律性,法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用法來推行主張。同時法也是要遵從社會規律,社會是法產生的基礎,法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法的階級性和共同性,法具有階級性,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體現統治階級意志 ,同時法也體現社會普世價值追求,講求公平正義共同屬性等
法的利益性和正義性,法是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用來保障民眾利益的。法律要得到認可和遵從,必須體現正義。

熱點內容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