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行為的法律責任
❶ 著作權法中冒名問題的認識
1、有侵權的事實即行為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按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條件,擅自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著作權侵權行為,既沒有徵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同意,也不屬於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這是對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種違反著作權法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既可能是對他人的著作人身權造成了損害,也可能對他人的著作財產權造成損害,還可能同時損害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如非法復制他人作品可能只侵害了他人的著作財產權,而假冒他人作品,則往往同時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
2、行為具有違法性著作權是一種絕對權,任何人都負責有不能侵犯該項權利的不作為義務。他人在使用著作權作品時必須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法律有關規定,如果行為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其行為即具有違法性。至於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未能取得著作權的作品,或者是已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時不存在侵權問題。
3、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侵權人對其侵權行為及其後果所抱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絕大多數是故意的;也有少數既可以由故意構成,也可以由過失構成。區分過錯的形式,在確定侵權人的法律責任時有一定的意義。一般說來,故意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重於過失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❷ 冒名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
一、冒名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
1、概念上,冒名頂替是指冒用他人身份並以他人的名義處分財產或者從事其他民事活動的行為。無權代理是指代理人不具備代理權而實施代理行為。
2、結構上,冒名頂替所從事的活動自始至終僅存在雙方結構,而無權代理存在的是三方結構,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相對人三方結構。
3、具體到冒名頂替與無權代理。首先,無權代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體現被代理人的意願,而冒名頂替則完全是違背了被冒名者的意願其次,無權代理以代理人的身份進行民事活動,而冒名頂替則是自稱本人。再次,無權代理一般不會表現為侵權行為,而冒名頂替的行為是侵權行為。
二、無權代理的法律後果
既為無權代理,就要看構成狹義的無權代理還是表見代理,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法律後果。
1、表見代理。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本條即所謂的表見代理。構成表見代理後,對於相對人與本人之間的法律後果,法律作了規定。
2、狹義的無權代理。未構成表見代理時,對於相對人與代理人之法律後果,法律有明確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和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無權代理行為,本人不予追認的,應由該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承擔民事責任。但該責任的後果為何,我國法律並沒有規定。
(2)冒名行為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無權代理的法律效果
(一)因被代理人的追認而產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有追認權,通過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可使無權代理行為中所欠缺的代理權得到補足,轉化為有權代理,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
被代理人追認權的行使,有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所謂明示的方式,指被代理人以明確的意思表示對無權代理行為給予承認。所謂默示的方式,是指被代理人雖沒有明確表示承認無權代理行為,但以特定的行為,如實際履行無權代理行為所產生的義務或實際接受享有無權代理所產生的權利,視為默視承認無權代理行為。
(二)因被代理人的拒絕而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行為發生後,被代理人享有追認或拒絕追認的選擇權,代理行為處於效力未定的狀態。如果被代理人明確表示拒絕追認或在催告期內不作出追認的表示,就可視為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生代理的法律效力。
無權代理不發生與有權代理同樣的法律效果時,並非不發生任何法律效果。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可見,在無權代理未獲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人應對第三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第三人明知代理人屬於無權代理,仍與其實施民事行為的,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要與無權代理人一起承擔連帶責任。
❸ 我被人冒名貸款,卻數額巨大,雖然還上了,但是我可以追究他的法律責任嗎
可以,要求侵權賠償。侵犯姓名權
根據《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回、使用和依照答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和假冒」。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來看,要成立侵權行為不僅要行為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主觀上存在過錯,還要有損害結果,而且這種損害結果和行為人的行為之間要有因果關系。也許有人認為如果冒名貸款已還清就不存在任何損害結果,銀行也就不構成侵權。這是對公民姓名權的曲解,姓名權不同於名譽權,只要有了冒用別人姓名的行為,損害事實就已出現,受害人只要能證明有侵害姓名權的行為存在,不需要舉證證明實際損害的發生,就可以認定侵害姓名權。
❹ 冒名他人名義進行訴訟的行為將被如何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項之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處理:(一)冒充他人提起訴訟或者參加訴訟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明確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此,冒名他人名義進行訴訟,必將進行嚴厲的處罰,情節嚴重的,還將追究其刑事責任。
❺ 如何區分無權代理和冒名行為
冒名頂替是指冒用他抄人身份並以他人的名義處分財產或者從事其他民事活動的行為。
無權代理是指代理人不具備代理權而實施代理行為。
無權代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體現被代理人的意願,而冒名頂替則完全是違背了被冒名者的意願。冒名頂替中自始至終只存在冒名人與相對人的兩方結構,不構成代理的三方結構。
無權代理一般不會表現為侵權行為,而冒名頂替的行為是侵權行為
❻ 冒名考證是違法行為嗎
當然違法!而且在你學習考證的時候,有專門一章講這個。
❼ 對金融機構高管借冒名貸款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是什麼
所謂冒名貸款行為是指:利用他人的身份證及有關資料,並且沒他人的授權情況下,辦理了有版關貸款手權續,這是個違法違規的行為,重者構成貸款詐騙,樓主所說的情況我基本理解,如果被冒名的人不肯出來作證,那貸款沒有受到損失的活,第三方無權去告他,除非貸款收不回來了,造成貸款損失了,可以向金融機構高管的上級部門紀律檢查室或當地公安經偵舉報。
❽ 冒名掛失他人銀行卡屬違法行為嗎。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你好,是違法行為,是否涉嫌犯罪視察給受害人造成多大損失而定
❾ 一個關於民法冒名行為/無權處分/無權代理的問題
這么簡單的問題,明顯和代理沒半毛錢關系。
首先,這是一個冒名行為,其次這明顯回是一個無權處分。
是否構成答善意取得,你看善意取得的四個要件是否滿足啊,受讓人為善意,且進行了公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
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嗎?
不是。
所以你提的什麼問題啊,善意取得和合同無效怎麼就發生沖突了啊。
至於無權處分影不影響合同效力,在司法實務中有爭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樓上還法律團的?這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問題了。
❿ 無權代理和冒名行為有什麼不同
冒名頂替是指冒用他人身份並以他人的名義處分財產或者從事其他民事活動的行為。
無權內代理是指代理人不容具備代理權而實施代理行為。
無權代理的代理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體現被代理人的意願,而冒名頂替則完全是違背了被冒名者的意願。冒名頂替中自始至終只存在冒名人與相對人的兩方結構,不構成代理的三方結構。
無權代理一般不會表現為侵權行為,而冒名頂替的行為是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