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分類
Ⅰ 教育法法律責任的種類
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數量較多,按不同的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首先,根據違法行為性質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由於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質而言可以界說為調整教育行政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因而具有行政法的屬性,故其所規定的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法律責任。
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行政處分,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有輕微違法失職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另外一種方式是行政處罰,它是享有行政處罰權的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個人或組織所實施的懲罰措施。在教育領域,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撤銷違法舉辦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撤銷教育資格,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責令停止招生;吊銷辦學許可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教育行政處罰。
其次,按照違法主體的不同,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又可分為:(1)行政機關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2)學校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3)教師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4)學生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5)社會違法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其中各主體的不同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形式在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規定。
Ⅱ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問責主體是怎樣分類的
根據問責主體,分為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的責任。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是由具有法定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因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而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認定、追究和減免的活動。
在法律規范原理上使遭受損害之權益,與促使損害發出之原因者結合,將損害因而轉嫁由原因者承擔之法律價值判斷因素,即為「歸責」意義之核心。當公務員的違法行政行為發生以後,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由誰來認定和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明確了問責主體,才能使法律責任得以實現。
認定公務員的法律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的,只能是具有歸責權的專門國家機關。在我國有權代表國家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包括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
在現實生活中,公務員的法律責任大多是通過行政機關認定和追究的。除了政府組成人員的罷免權只能由權力機關行使之外,行政機關享有廣泛的對違法行政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力。權力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違憲審查,依法撤銷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罷免政府組成人員。司法機關認定和追究公務員法律責任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進行的。一方面,法院可以通過審理行政案件,依法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並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判令被告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法院和檢察院還可以通過審理職務犯罪案件,依法追究公務員的刑事責任。
Ⅲ 法律有哪些種類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專律責任。屬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Ⅳ 公務員的法律責任按性質和內容有哪些分類
根據責任的性質和內容,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公務員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義務,損害行政法保護的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或國家社會公益所應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公務員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處分,其具體形式有三類:一是精神處分,包括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訓誡、記過、記大過等;二是職務處分,包括停職、降職、免職、撤職、調離、強制退休、開除或解僱等;三是薪俸處分,包括減薪、停薪、罰薪、停發補貼等。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公務員因實施民事違法行為而依照民法應承擔的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
刑事法律責任是公務員因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國家根據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承擔刑事法律責任的基本方式是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種類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除刑罰之外,其輔助方式還有訓誡、責令具結悔過、保安處分等不同形式。
違憲法律責任是指公務員因其行為與憲法的原則或內容相抵觸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其規范分為兩大類:一類規范明確、具體,可以直接約束有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另一類規范則具有原則性、概括性,只對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具有間接約束力。也就是說,後一種憲法規范一般不能直接適用,需要將其精神具體化為部門法的法律規范,依據具體法律進行處理。在現實生活中,公務員的違憲法律責任與行政法律責任多是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出現的,大都可以依據部門法進行追究和懲戒。
Ⅳ 請簡要論述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法性原則,即承擔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根據,必須合法,包括內實體法和程序法。容
堅持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原則,如罪刑相適應,責任與造成損害的行為的相適應等,不能採取侮辱人格的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原則。這就要求從法律責任的目的出發,按照違法的程度、違法者的情況、違法的情節來選擇對違法者的懲罰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及時性原則,即在法律規定的時效性期限內,及時追求違法者的責任。 堅持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則。法律責任的不可
避免性意味著沒有任何違法違法行為能夠逃避國家的懲罰和社會的譴責。
你說是這個嗎
Ⅵ 刑事責任的種類有哪些
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
一、主刑
1、管制。管制是指對犯罪分子不實行關押,但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機關執行的一種刑罰方法。
2、拘役。拘役是指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由公安機關就近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內的人身自由,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罰方法。
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實行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5、死刑。死刑是指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
二、附加刑
1、罰金。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
2、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是指剝奪犯罪分子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的一種刑罰方法。
3、沒收財產。沒收財產是指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一種刑罰方法。
(6)法律責任的分類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年齡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Ⅶ 民事責任的分類有哪些
一,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版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權承擔的不利後果。二,法律責任的種類包括以下這些: 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1,刑事責任 :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2,民事責任 :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3,行政責任 :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4,違憲責任: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