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約束力法律效力
Ⅰ 備忘錄的法律效力具有嗎
當事人簽署的備忘錄是否具有合同的效力要根據該備忘錄的內容等情況來判斷的:
1、如果該備忘錄僅僅是雙方間的一個事務性的記載,或雙方在備忘錄中註明不作為合同的,則該備忘錄不具有合同效力。
2、如果該備忘錄的內容實際是具有是對原合同內容的變更或補充,實際上就是對原合同的變更或補充,雖名為備忘錄,但實際為合同外的補充協議,經雙方簽署確認後,具有效力。
3、如果對合同中約定備忘錄作為合同的附件的,則該備忘錄具有合同的效力。
4、如果雙方間不存在另外的合同而只有備忘錄的,但其內容已經符合合同要求,具有合同基本特徵且有可履行性的,則經雙方簽署後,這個備忘錄實際上就是一份合同,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十一條「(合同的)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的規定,備忘錄也是有效表現當事人約定內容的載體,與合同一樣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否可以作為付款的依據,還得綜合備忘錄的內容、有無其他合同約定、其他付款憑證(如轉帳憑證)等才能判斷。
(1)法律約束力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合同對當事人的一般拘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2、合同的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合同的效力體現為雙主事人訂立合同的效果意思產生的法律效力,每一個合同的效力都是特定的,各個合同之間的效力都是不相同的。
合同特徵:
1、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具有效力,才受法律保護。
2、合同效力表現為對特定主體的約束力和強制力。但在一定的條件下涉及第三人。
3、合同的效力是法律賦予的,是法律效力的體現。
參考資料:網路-合同效力
Ⅱ 法律效益和法律效力的區別是什麼
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蘊涵的、相對於一定的對象(與范圍)的作用力。 法律效益,指法回律的實施是否給人們或社答會帶來某種有效的利益和好處,是否滿足了人們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或目的。
2、法律效益是指通過立法、執法、訴訟、守法過程中對法律權利資源的最優配置,除去各種成本耗費後,進而實現法律資源使用價值在質上的極優化程度和量上的極大化程度及其所得到的綜合效果。
3、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蘊涵的、相對於一定的對象(與范圍)的作用力。 法律效益,指法律的實施是否給人們或社會帶來某種有效的利益和好處,是否滿足了人們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或目的。
(2)法律約束力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Ⅲ 法律效力和法律約束力是否一回事
法力效力包括法律約束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
你說的那句話正確
聯合國的決議不能違反國際法
但聯合國的決議和國際法不一樣
Ⅳ 法律效力與約束力
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是約束力中的一種,是有法律強制力作保版障的,而約束力包括權很多種,如:法律約束力、宗教規范的約束力、道德規范的約束力、某些行業內部制定規范的約束力等,除了法律約束力外,其他規范,因沒有法律強制力作保障,所以有本質的區別!!
Ⅳ 關於意向書的法律效力問題
一般情況下,意向書內容中都含有導致其喪失約束力的條款。如在意向書中列有「本意向書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的權利義務具體由正式的合同確定」等條款,意向書中這些條款通常都表明雙方不希望受到有關內容的約束。
但在某些情況下,意向書也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如果意向書已經具備了一份合同的主要條款;
如買賣雙方約定了買賣價格、買賣標的物、交付時間、交付方式、違約條款等,而且當事人沒有明確排除其約束力,且一方已經開始履行了該意向書所載明的部分義務,對方也接受了,雖然此時沒有訂立合同,通常應認為該意向書具備了法律約束力,也可以視為一份「合同」了。
(5)法律約束力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意向書的簽署方式通常有二種:
第一種是單獨簽署式,只由出具意向書的一方簽署,但文件一式兩份,由合作的另一方在其副本上簽章認可,交還對方,就算簽署完成。
第二種形式是聯合簽署式。雖然這只是一種意向的表達,但形式上仍然保持協議的形式,也就是在書面上出具合作雙方的職銜及代表人姓名,由雙方分別簽署,各執一份為憑。
意向書的特點:其一是協商性,其二是靈活性。意向書不像協議、合同那樣,一經簽約不能隨意更改,意向書比較靈活,在協商過程中,當事人各方均可按各自的意圖和目的提出意見,在正式簽訂協議、合同前亦可隨時變更或補充,最終達成協議。其三是簡略性。
Ⅵ 法律的效力可以分為哪四種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基本概述
1、法律效力,
2、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3、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4、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詳細解讀
對人的效力
①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
②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適用問題,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在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法律適用問題;另一種是對其在中國領域外的法律適用問題。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外國人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中國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對事的效力
指法律對什麼樣的行為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事項。這種效力范圍的意義在於:
①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應當做,什麼行為不應當做,什麼行為可以做。
②指明法律對什麼事項有效,確定不同法律之間調整范圍的界限。
空間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時間效力
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生效時間
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②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③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終止生效
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明示的廢止,即在新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規定廢止舊法。
默示的廢止,即在適用法律中,新法與舊法沖突時,適用新法而使舊法事實上被廢止。
溯及力
法律的溯及力法律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一般以不溯既往為原則。各國普遍採用的通例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溯既往,但是新法不認為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新法。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Ⅶ 人民調解對雙方有法律約束力,仲裁、法院調解作出的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意思是有強制執行力)
我的理解是,和解想要獲得強制執行力必須是經過法院判定或者確認的才行。其他的專雖然有法律效力,屬但想要獲得強制執行力,還需要法院起訴,才行。(仲裁裁決因為和法院判決是同等法律地位的,所以可以直接申請法院執行)而,法院判定或者確認過的,可以直接申請強制執行。
Ⅷ 法律約束力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法律約束力和法律效力的區別就是:法律效力與約束力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法律效力等同於法律約束力,是約束力的一種,是法律強制力保障,而約束力包括很多,比如道德、宗教等。
Ⅸ 法律效果與法律效力的區別
法律效力是說某來個行為或事物具有法自律上的拘束力。而法律效果是一行為或事物能夠引起的與法律有關的結果。
舉個例子,假如法律規定「每個人必須自掃門前雪,否則罰款」結果雖然大部分人都掃了,但是很多人都對此氣憤不滿,要求廢除這項規定,這是法律效果,雖然它有正面也有負面。假如法律規定「每個人必須自掃門前雪,否則罰款」不掃雪,要罰款,這是強制性的,具有拘束力,這個是它的法律效力。
兩個法律文件,我猜測你的意思應該是說法律效力。
Ⅹ 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
一、合同有什麼約束力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應是法律賦予合同對當事人的強制力,即當事人如違反合同約定的內容,即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包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約束力是當事人必須為之或不得為之的強制狀態,約束力或來源於法律,或來源於道德規范,或來源於人們的自覺意識,當然,源於法律的法律約束力,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最強迫約束力。合同的約束力主要表現為:①當事人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②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③當事人應按誠實信用原則履行一定的合同外義務,如完成合同的報批、登記手續以使合同生效。不得惡意影響附條件法律行為的條件的成就或不成就,不得損害附期限法律行為的期限利益等。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是無可懷疑的法律判斷。合同是當事人之間關於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無論民事權利,還是民事義務,都是法律強制力保護之下人們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因而,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內容的合同當然應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否則合同就成了兒戲或與「君子協議」無別。同時,合同也只能從其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立之前合同尚不存在,當然不存在合同的約束力問題,雖然在合同成立前,可能會有復雜的訂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存在著當事人的先契約義務或產生締約過失責任,但它們都不屬合同本身的約束力,而是訂約過程中的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以及先契約義務的法律後果。這里應予特別指出,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不意味著在合同成立之前,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現象發生或存在。其實,要約、承諾行為同樣是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行為,如要約一經發出即不得隨意撤回。在要約有效期內,要約人受其要約的約束。此外新合同法第42、43條所規定的先合同義務同樣也構成了對訂約人的法律約束力。只是,這種約束力屬要約、承諾行為的約束力,它與合同本身的約束力不同。合同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當然是附有前提條件的,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取得法律約束力,這也是法律概念和法理的邏輯結論。如同法律只承認合法的民事行為才為民事法律行為一樣,法律也只能賦予合法的合同以法律約束力。非法成立的合同不應該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因而也不可能取得法律的約束力。二、合同有什麼法律效力合同的效力是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異常復雜的法律概念。在對它的內涵進行界定之前,有必要首先對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作一分析。所謂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系指當事人對合同的生效約定條件或期限,合同雖已簽訂成立,但並不立即發生效力,而待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時合同才生效。在此,所謂合同的效力顯然已不是指合同的約束力,因為合同的約束力此前已在合同成立時發生。這里的合同效力實指當事人約定的權利和義務的發生,在合同生效前,這種權利和義務雖由合同約定,但卻只是一種可能性(附條件的合同)或是將來發生的必然性(附期限的合同),只有在條件成就、期限到來,即合同生效後,它們才變成為一種現實性。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附條件或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或合同時,所稱「效力」、「生效」和「失效」顯然是指此種意義上的效力。陳麗萍、黃川在《論先契約義務》①一文中,稱此種效力為「履行合同之效力」。合同生效發生的正是此效。所謂合同的有效與無效,是指合同因符合或不符合法定條件而發生的法律後果,有效者,即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亦即具有法律的強制力,能夠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無效者即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亦即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不能實現當事人預期的合同目的。在此,有效與無效中的「效力」顯然非指當事人對合同權利與義務的實際享有與承擔,而是指合同的法律約束力。對於附條件或附期限的合同而言,如果這種合同因違法或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應是指合同從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不只是合同權利義務的不發生。換言之,對此種無效合同,在約定的條件發生或期限到來前,當事人完全可以有意地阻礙條件的成就或處分期限利益,而此種行為並不為法律所禁止,因為此種合同原本無效。由此可見,民法通則也好,合同法也好,在規定有效合同與無效合同時,所稱的「效」或「效力」,其實就是合同的法律約束力,這正是合同法第56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立法根據。問題和矛盾已經顯現,同一個合同效力的概念,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法律條文中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履行合同之效力,即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另一種涵義是指合同的一般法律約束力,二者究竟何為合同的效力?無論從傳統民法學理探討,還是根據現行民事立法,看來都很難對其中任何一種涵義予以全面否定。合同的有效與無效問題,是民法及合同法上最基本的民事制度和理論,恐怕誰也不能懷疑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時,我們也不可能將合同的有效與無效作狹義的理解,即不可能把它拖後解釋為權利義務的是否發生,否則將會出現違法的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以及違法的待批准或待登記合同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荒唐結果。同時,因為附條件或附期限合同的存在,因為法律、法規對某些合同需經批准或登記方能生效的強制規定,使合同的成立及其法律約束力與合同權利義務之存在肯定會出現過程上的分離和時間上的先後,在此種意義上對合同效力的理解和使用同樣既有深遠的法理傳統,又有著現實的立法根據,要完全摒棄合同效力的此種涵義同樣也是不可能的。由此看來,我們在此問題上的作為十分有限,但仍可有所作為,即在發現對合同效力理解和使用上的矛盾的基礎上,能否建立這樣的理論判斷:合同的效力,包括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涵義,廣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的約束力,它存在於合同自成立至終止的全過程,合同的有效與無效系指此意。狹義的合同效力,指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之發生或消滅,它存在於合同自生效至失效的全過程。附條件或附期限生效或失效的合同、需辦理批准、登記等特別手續才生效的合同中的效力系指此意。至於合同的效力與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者之間不存差異,應是涵義完全相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無論是廣義上的法律約束力,還是狹義上的權利義務的發生與消滅,都是指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強制力和效果,此與法律效力的涵義並無區別。因此合同的法律效力與法律約束力之間的關系,在廣義上說,二者涵義相同,並無實質差異,有的學者對此加以區別和分析,不僅過於勉強和論證無力,反過來倒證明了二者的同一。有文章①認為: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根源於法律效力,合同約束力發揮作用,必須以法律效力為基礎;法律效力是法律自身規定性的集中表現,是國家強制力通常採取的較文明的狀態,合同的約束力是法律賦予的,是法律效力較高級的形態;合同效力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具有較大伸縮性,可由當事人逐步加以改變,法律效力一般不具有此種屬性;合同約束力既要依賴於國家的強制力,又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它的直接介入,而法律效力則不具備此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