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26 17:37:32

㈠ 身份證與護照是否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護照是法定的身份證件,與身份證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兩者不是無條件混用的.回
1,身份證不答等於護照,護照是國際用的,身份證是國內用的比如,出國的時候海關只認護照,不認身份證.
2,護照也不等於身份證,有些時候是必須要用身份證的.比如,在中國的公安機關辦理某些證件的時候,如果沒有身份證,會讓去補辦,這時,護照就不能代替身份證,還有結婚登記就必須帶身份證,護照是不行的。
3,護照和身份證在某些時候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考試的時候,住宿登記的時候,護照是在國外證明身份的證件,相當於國內的身份證。

㈡ 本協議與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你的原協議是怎麼約定的?一般情況下我都寫這么一條「本合同未盡事宜經雙方專協商一致簽訂補充協議,與屬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果你原協議沒有特別約定,經雙方協商一致簽訂的補充協議就與原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實實際操作上,「補充協議」的效力往往高於原合同。

㈢ 日語翻譯:本協議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

本契約は一式二部,各一部ずつ持って保管する,同じ 法律効果を持っている。

合同的用語具有約定俗成性,在翻譯時要盡可能使用日語中對應的合同用語,以體現合同文本的規范性,切忌生造和照搬。

日語中有許多漢語詞,而且有許多同形詞,但它們經常同形而不同義,在翻譯中尤其要對這些詞的含義和用法准確把握。

例如,「公司成立」這里的「成立」在日語中不用「成立」,而用「設立」,前者表示「滿足必要條件,獲得有關方面認可」之意,比如:合同成立、理由成立等。

「授權委託書」也不能翻譯為「授権委託書」,它在日語中的對應語是「委任狀」。「糾紛」不能譯為「紛糾」,而應譯為「紛爭」,有時譯為「疑義」。

另外,在合同中,合同的「修改」一般不說「修正」,而說「変更」,帶有客觀的色彩。又如,「辦理手續」如果逐詞翻譯為「手続を取り扱う」,不僅不符合日語習慣,而且意義不清。所以,准確的用詞是准確表達的前提條件。

(3)具有相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在翻譯合同的時候,一定要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按照日語合同的思維習慣翻譯,不能用日常用語去翻譯。

看以下兩段翻譯:

例1:未盡事宜,由雙方本著平等互利的精神協商解決。

譯文1:本契約に盡きない事由については、雙方は平等互恵の精神にもとづき、協議の上解決する。

譯文2:本契約に定めのない事項については、平等互恵の精神にのっとり、甲乙協議の上解決するものとする。

譯文1完全按照字面意義去翻譯,譯者沒有查閱相關資料,只是憑著日常的詞彙和語法翻譯,所以不像日語合同的文字。

「未盡事宜」是合同中的常用句,不能理解為「不盡的事由」,正確的理解是「(本合同中)沒有規定的事項」,日語中有完全對應的說法,即「本契約に定めのない事項については」。日語中的「事由」表示事情的原因,顯然使用不當。

㈣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按你的表述,這句話通常用在合同中,簡單說就是約定幾份文件具有同樣的法律地位.

㈤ 各種監督方式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嗎

各種監督方式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社會公眾與新聞機構的監督專是沒有相應的法律屬效力的,只是從輿論上給予監督對象一定的監督。而司法監督與部門內部監督則是最為主要也是能產生相應效力的形式,但也會產生不同的效力結果。最為主要的的是分清監督對象以及監督形式。

㈥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意思是同等的法律效果、作用。

地方性法規高於地方政府規章,而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不可以說地方性法規高於部門規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這是因為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立法的而地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所以地方性法規就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具有法律效力,是因為省級政府與中央部委是平級的,所以是同等法律效力。

《立法法》還對各種規范性文件之間出現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規定了效力的裁決程序。

《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6)具有相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一般法與特別法、新法與舊法的效力

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新法和舊法的效力問題方面,法理上適用的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我國《立法法》根據法的效力原理和法理的原則,具體規定了一般法和特別法、新法和舊法的效力關系。《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特別規定而不是一般規定,是因為:一般規定是對普遍的、通常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而特別規定是對具體的特定的問題進行規定,有明確的針對性,所以當它們處於同一位階時,當然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

對於由同一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優先適用新的規定而不是舊的規定,是因為:當同一機關就同一問題進行了新的規定,也就意味著對舊的規定進行了修改或補充,當然應當適用新法。

㈦ 原件是不是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是的,而且如果想要復印件沒有法律效果,你需要在復印件上面寫明只提供信息使用,不具備法律效力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有什麼不懂可以追問。

㈧ 翻譯:本合同中英文版本一式兩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根據是中英文版本,翻譯成英文如下:

The contract 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wo copies, with the same legal effect.

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對合同當事人產生的必須履行其合同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

這個「法律效力」不是說合同本身是法律,而是說由於合同當事人的意志符合國家意志和社會利益,國家賦予當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否則即依靠國家強制力,要當事人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


(8)具有相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合同翻譯過程中要注意如下錯誤:

一、合同時間條款的翻譯

合同中有嚴格的有效時間范圍,翻譯時必須按照原文設定的時間來翻譯。翻譯一定要看清,是截止到什麼時間還是介於什麼時間之間,否則其差別往往會引起合同雙方的爭執。

二、合同中金額條款

合同中的金額翻譯也是容易出錯的地方,翻譯時必須注意,不得差露、塗改甚至是偽造。要正確使用貨幣符號和小數點,不同的貨幣符號代表不同國家的貨幣,小數點代表分節號,稍有疏忽其後果就不堪設想。合同翻譯時國際貿易中最為常見的翻譯類型,但並不是比較容易的翻譯。相反,合同翻譯是很復雜、很重要的翻譯,若譯文不準確或者不規范勢必引起合同雙方的經濟糾紛。我們經常有看到新聞因為合同中一個小數點點錯而造成金額上的巨大不同,合同翻譯一定要嚴謹、仔細再仔細,不能出一點差錯。

三、合同責任條款中連詞和介詞的使用

責任條款是明確規定雙方責任許可權和范圍的,常常使用連詞和介詞的固定結構,但是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合同條款的意思,使用不同的介詞或者連詞,翻譯之後的內容就會與原文大相徑庭。

㈨ 法律和法規具有同等效力嗎

「法律」和「法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許可權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屬立法法》第七條等規定,「法律」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由國家主席簽署公布的規范性文件就叫做「法律」,「法律」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法規」的法律效力相對低於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文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章和第四章等規定,共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制定,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或者較大的市(省會、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一般用「條例」、「規定」、「規則」、「辦法」稱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八條、第八十九條等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㈩ 合同的掃描件是否與原件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根據證據規則,合同的掃描件的證據效力低於原件

掃描件是圖片,作為復印件的形式存在,從技術上可以被篡改

《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規則》

第六十九條規定「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七十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書證原件或者與書證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副本、節錄本作為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10)具有相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是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四十條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後提出反駁並提出新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

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熱點內容
十年老員工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7:48:10 瀏覽:153
中國勞動法勞動者的定義 發布:2025-02-14 07:44:26 瀏覽:960
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義務 發布:2025-02-14 07:33:12 瀏覽:687
勞動法懷孕不給交保險 發布:2025-02-14 07:28:25 瀏覽:801
借錢用於賭博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4 07:25:02 瀏覽:477
澳門法院圖片 發布:2025-02-14 07:18:38 瀏覽:366
生存者法規 發布:2025-02-14 06:38:09 瀏覽:64
成人自考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2-14 06:24:14 瀏覽: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