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官員不作為行政法律責任

官員不作為行政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9-29 12:12:42

Ⅰ 行政幹部不作為和亂為有法不依給怎麼辦

行政幹部不作為、亂為,有法不依;如果有這方面的情況,可以搜集資料,整理相關證據,向有關部門或者上一級的撿查組進行檢舉投訴。

Ⅱ 古時候若是官員在崗位上不辦事,他的下場是什麼

古代官吏並不是可以在自己的官位上坐享其成的,他們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並且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無所作為,如果他們只佔著官位不做事的話,那麼就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古代官吏如果沒有行使好自己的職權,例如對基層組織的管理不善,使得社會治安問題突出,那麼要受到嚴格處理。關於管理不作為的法律,隨著朝代的更迭替換。管理不作為所帶來的後果也在不斷的加重,關於管理不作為的法律也在不斷完善成熟,如果一個官吏在自己的行政區轄區內沒有行使好自己的權利,依照程度的輕重,需要受到罰俸祿或者是降級的懲罰。

Ⅲ 官員不給人民辦事犯什麼法律

如果問題嚴重,可能觸犯刑法,涉嫌玩忽職守罪。

Ⅳ 鄉鎮府領導不作為,亂用職權。怎麼處理

你可以向上級紀檢監察部門投訴和舉報,但一定要有真憑實據,相信相關部門一定會重視,並按照相關規定給予責任人處罰。

Ⅳ 領導不作為什麼意思指哪些行為

所謂的不作為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不作為可分為純正不作為和不純正不作為,相應的不作為犯罪可分為純正不作為犯罪和不純正不作為犯罪。純正不作為犯罪是指唯有不作為的方式才能構成的犯罪。不純正不作為犯罪是指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也可由作為形式構成的犯罪。

Ⅵ 村委會行政不作為怎麼辦

1、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代表人,不是行政機關,不存在行政不作為的問題。
2、村民委員會員不履行法定義務的,村民可以向當地鄉鎮人民政府反映,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村民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村民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到法院起訴,予以撤銷。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第三十六條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成員作出的決定侵害村民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予以撤銷,責任人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村民委員會不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定義務的,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幹預依法屬於村民自治范圍事項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Ⅶ 國家有沒有法律對企事業單位領導不作為約束法律

目前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
企事業單位領導不作為,一般會有相關的企業規定他的具體職務,但是在法律上沒有規定約束。國有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國有公司、企業破產或者嚴重虧損,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稱為失職罪。

Ⅷ 行政行為不作為的救濟途徑為什麼

(一)行政不作為的概念

行政不作為是相對行政作為而言的。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負有法定的作為義務,能夠履行而沒有履行,並且在程序上沒有意思表示或有意思表示卻沒有實際履行的行為。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行政不作為主體必須是負有法定作為義務的行政主體。它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第二、行政主體必須負有法定作為義務。它包括依職責產生的法定義務和依職權產生的法定義務。第三、行政主體具有履行該法定義務的能力,但故意或過失不作為。第四、行政主體在程序上沒有意思表示或有意思表示卻沒有實際履行。表現為行政主體消極地不做出或者沒有完成一定的程序行為①。

(二) 行政不作為的構成要件

1、申請要件

眾所周知,行政行為按照行政主體的主動性可以分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一般情況下,行政不作為要求相對人必須曾向行政主體提出過申請或請求,要求行政主體履行其法定職權范圍的某種作為義務,以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在特殊情況下,負有法定職責的行政主體在工作中發現有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或公共利益的違法事項時,無需有他人的申請或請求就應積極作為,否則即構成行政不作為。有一種觀點認為「行政主體只在對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不依法履行時,才構成行政不作為;對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行政主體怠於行使職權的,並不構成行政不作為(而構成瀆職)。」這樣一種認識人為地使行政不作為的認定復雜化,也可能為行政主體不積極履行作為的義務提供一種借口。而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大量的行政不作為案例,實際上都是由於行政主體應當依職權作出某種行政行為卻怠於行使職權造成的②。

2、職權要件

現代行政分工細致、 權責分明,每一個行政主體都有自己法定的職權和職責,並有地域管轄、 屬人管轄和事務管轄的范圍限制,所以相對人在提出申請或請求時一定要向有法定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的行政主體提出。在現實生活中,相對人由於某種原因錯誤地向不具有法定職責和管理許可權的行政主體提出申請或請求時,該行政主體若沒有答復,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構成行政不作為,但該行政主體應盡到合理的告知義務,這是服務政府所應該做到的,而且從行政效率和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角度來看是值得的。

3、期限要件

即行政主體未在一定期限內按照法定程序或合理程序實施一定的行為。期限在認定是否構成行政不作為時到至關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比較易於操作,但遺憾的是我國立法在這方面的規定並不細致。大部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規定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的具體期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的60日的規定成為在司法審判中的一個重要標准。但畢竟行政行為比較專業和具體,每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所需的時間不同,司法解釋的60日或未來的行政程序法所規定的期限都是一個原則性規定,具體的期限還需要具體的法律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定,這樣才能充分提高行政效率,及時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4、形式要件

不予答復既包括沒有作出任何明確的意思表示,也包括沒有完成一系列的程序行為。也就是說行政主體在接到相對人的申請或請求後,按照法律的規定既可以用意思表示,比如口頭或書面的形式來答復相對人,也可以用實際行動來答復相對人。如果行政主體在這兩方面都毫無表示,就視為不予答復。

5、利害關系要件

即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的這種不予答復的不作為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認定「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行政訴訟法 》角度而言主要是為了確定原告資格而設置的一個標准。《行政訴訟法》第41條將原告界定為:「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000年的《若干解釋》第12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這「對於糾正作為原告必須是行政機關行政管理對象的錯誤觀點具有一定的意義③。」但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關系」,司法解釋並沒有給予明確規定。

二、行政不作為的危害及主要救濟方式

(一)行政不作為的危害④

1、行政不作為直接侵害了行政相對人、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由於行政不作為行為的隱蔽性,「行政不作為」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有不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得過且過的思想混日子;有的游手好閑,不想主動開展工作;有的麻木不仁,不為服務對象著想;有的「有利則為,無利不為」等等,如此「不為」,意味著政府背離了公共權力機構的職能,這不僅直接侵害了行政相對人的利益,也影響了正常的行政管理活動秩序,造成了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

2、行政不作為不利於構建責任政府。責任行政是現代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也是打造責任政府應當恪守的基本原則。誠然積極作為的政府未必是責任政府,但不作為的政府則肯定不是責任政府,對於構建責任政府,維護政府形象,政府不作為的防範機制的構築是關鍵。對違反法定義務的不作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只有將行政權力的運作始終置於法定責任的軌道,才能將建設「責任政府」落到實處。

3、行政不作為不利於法治國家的建設。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目前已正式寫入了我國憲法當中,法治國家的建立,依法行政是關鍵。依法行政是行政法治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現代法治國家開展行政活動所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其重要的特點是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政不作為是違法的行政行為,它與依法行政背道而馳,危害了國家依法管理秩序的正常運行,不利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二)現階段我國對行政不作為的主要救濟方式

我國行政法制建設起步較晚,對行政不作為救濟理論的系統研究較為匱乏,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行政不作為救濟理論才逐步趨向成熟。同時憲法規定了廣泛的公民權利,具有了較完善的公民權利理論,國家開始遵循福利的或給付行政的理念,在社會保障方面積極立法,建立了行政不作為訴訟制度和國家賠償制度。行政不作為救濟理論及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直接關繫到現行社會條件下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和公共權益受保護的程度,更是監督行政機關積極行使職權,減少行政不作為違法現象的強有力後盾。目前在我國對行政不作為的救濟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確認違法。對於行政不作為違法案件,如果無必要或無可能責令行政主體繼續履行, 或者行政主體由於時機不成熟不能履行義務得到行政相對人理解時,只能確認其不作為違法。如果僅涉公共利益,確認違法後不存在賠償損失問題。而涉個人利益時,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2、責令履行。在有履行的必要或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責令履行讓行政主體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義務。有學者認為,應該責令行政主體履行程序和實體上的雙重義務,如果只讓其履行程序上的義務,則如果行政主體仍不履行實體上義務,則可能給當事人造成重復起訴的訴累。但是此觀點存在一定爭議,因為行政主體如何作為屬於其應有的權力而且行政訴訟中行政不作為的審查更多應是程序上審查,一般不涉及實體審查。

3、賠償損失。如果行政不作為確實給相對人造成了損失,無論是否責令履行,都應責令行政主體賠償。因為「令行政機關履行必須執行的法定義務,只是防止違法行為繼續發生侵害,受害人如果過去受到損失,並未因此得到補救,這時就要發生政府和官員對法律行為的賠償問題」。 對於無履行必要或可能等不能責令行政主體履行但確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的行政不作為,則在確認違法的基礎上予以賠償無疑是最好的救濟⑤。

三、完善我國行政不作為訴訟救濟制度的建議

(一)擴大行政不作為訴訟的受案范圍

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了兩種方法規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一是概括式:即對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圍做出原則性統一規定。如《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八)項規定:「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可以提起訴訟。該條第二款規定:「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二是列舉式:《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前七項列舉了法院應當受理的行政行為引發的爭議,第十二條列舉了法院不能受理的4類事項。其中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四、五、六項規定了法院應當受理的三種情形的行政不作為案件。這種採用概括式和列舉式對行政爭議受案范圍的規定在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引起爭議。一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爭議案件是否只受理因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案件,還是也包括因抽象行政行為引發的行政爭議案件;二是受理案件是否只限於侵犯人身權、財產權的行政爭議案件;三是採用列舉式規定的受案情形以外的情形是否屬於受案范圍。如: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案件是否屬於受理范圍,發放社會保險金或最低保障金案件是否屬於受案范圍等。

鑒於我國行政訴訟法關於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許多分歧。2000年3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採用了概括加排除列舉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依照該司法解釋第一條第2款的規定,除以上六種情況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都屬於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圍。

1、將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為納入救濟范圍

在我國,由於受傳統「個人利益中心論」的影響,無論是行政復議還是行政訴訟都以保護相對人的個人利益為目標,因而可予復議和訴訟的救濟范圍只限於直接損害特定個人利益的行為,而並不將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包括在內。

實質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統一的,是一種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公共利益作為共性存在於作為個性的個人利益之中,作為個性的個人利益是作為共性的公共利益的特殊表現形式。因此,對個人利益的損害,如果該個人利益中包含著公共利益,則從本質上可以說是對公共利益的損害;而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如果某個相對人享受著該公共利益,則也可以說是其個人利益受到了損害。可見,對公共利益的損害與對個人利益的損害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只要某個公民享受著該公共利益,同樣也有權請求復議和訴訟救濟⑥。在我國,損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為主要依賴於行政監督來約束和糾正,但行政監督部門有時並不能發現這種行為,或並不願意、並不能有效地對該行為予以監督。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做法,將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為納入救濟范圍,通過列舉的方式逐步拓寬對此類行政不作為的司法審查范圍,通過修改《行政訴訟法》,由法律特別規定侵害公共利益不作為的范圍和種類⑦。

2、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納入救濟范圍

目前我國的《行政訴訟法》排除了對抽象行政不作為的司法審查,使得行政主體的抽象行政不作為遠離法律的規制之外,顯然有悖於將抽象行政不作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的國際趨勢。抽象的行政不作為主要發生在行政立法領域中,是行政主體不履行行政立法職責的行為,所以對抽象行政不作為的救濟僅限於立法救濟和行政救濟。根據我國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縣級以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命令、批示、決定和規章;鄉、民族鄉、鎮的人大有權撤銷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違法或當的決定和命令。這說明,如果行政機關不及時依法修改與上級法律規范相抵觸的普遍性行為規則,有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依法予以撤銷。但這些畢竟是一種非經常性的救濟,且只能是部分的救濟。從實際情況看,這些救濟形同虛設。抽象行政不作為一般表現為針對公眾或公共事務,所以它涉及到的不是某個人的利益,而是眾多人的利益。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將其納入到行政復議和訴訟救濟的范圍,從而使之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濟。

3、將行政復議不作為納入救濟范圍⑧

行政復議不作為,是指行政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予復議的行為。盡管《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對此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起訴的對象卻是原具體行政行為,因而行政復議不作為本身並不受司法審查。在行政復議中,一項復議申請將引起行政復議機關裁決是否受理、審查復議案件和作出復議決定等一系列行政程序性活動。行政復議機關對這些程序活動的最完整履行就構成作為的行為;反之在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范圍內,每一過程的未完成、未終了都可能將其視為不作為。復議機關的種種不作為行為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其潛在危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復議終局的情況下,一旦復議機關不作為,幾乎可以致申請於投訴無門的境地。即使在可以起訴的情況下,行政復議機關的不作為不但使原爭議處理的期限變相地延長,使申請人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也增加了法院的訴訟負擔。由於目前在行政復議不作為的情況下,司法審查的對象並不是不作為而仍是原具體行政行為,在這一程度上又使復議機關為避免當被告而故意「不作為」,從而使這種不作為更加普遍。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最有效的途徑是將行政復議不作為本身直接納入訴訟救濟范圍,這樣可以增強復議機關的責任感,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減少不作為的發生,以充分發揮行政復議監督行政的功效。

(二)豐富行政不做為案件的判決方式

1、駁回訴訟請求。在起訴行政主體行政不作為案件中,可能會存在這樣的情形:一是被告沒有實施原告所申請的行為,但原告確實不具備申請條件。針對這種情況,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起訴被告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是行政主體不作為可能是違法的,但由於原告提供不了有力的證據加以證明,法院無法作出認定;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起訴前行政機關已經依法履行了法定職責;四是依職權行為中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法定事由沒有發生;五是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情形。

2、撤訴裁定。通常認為,撤訴是原告在行政訴訟中依法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是原告處分自己訴權的具體表現⑨。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有學者認為,法院裁定準予撤訴的標準是:原告撤訴是其真實意思表示;原告撤訴不損害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利益;原告的合法權益沒有受到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⑩。否則,法院應裁定不準予撤訴而應對案件繼續審理。

3、駁回起訴。駁回訴訟請求,意味著否定當事人實體上的請求,因而只能用判決而不能用裁定。駁回訴訟請求與駁回起訴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駁回起訴是因為原告不具有起訴條件而駁回其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所以它只能用裁定。

(三)行政不作為賠償救濟的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總則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根據此法規定,只有在行政主體違法行使職權造成行政相對人的損害時,才承擔國家賠償責任,也就是在行政作為的情況下。完全沒有提到有關行政不作為所引起的損害賠償問題。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權益, 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即只有針對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才享有起訴權,而只有享有起訴權才有可能獲得賠償。對於行政不作為行為公民是否享有起訴權呢?

筆者認為,行政不作為由國家負擔賠償責任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行政權本身就包含了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二者具有重合性,並相互滲透。這就意味著行政主體不能任意地轉讓、放棄和自由處分行政權,只能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和履行法定職責。行政不作為即表明行政主體不履行自己應當積極履行的義務,放棄了其法定職責,違反了法律對其的職責要求。正如約翰•密爾所言:「凡顯系一個義務上當作的事兒他不做時,就可要求他對社會負責,這是正當的」⑾,國家對行政主體不作為承擔責任完全有理有據。第二,行政權具有國家意志性的特徵。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是行使行政權力的主體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活動,因此行政權力的行使及其目的必須體現國家意志,實現行政職能。同時,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從事的行政活動,都是代表國家且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由此產生的一切職務上的法律後果,均由國家承擔。第三,從依法行政的角度來看,只有對行政不作為造成的侵害進行救濟,才能有效的督促行政機關積極主動地履行職責。

結語

行政不作為在當今世界各國都己成為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與討論己有些時日,而且一直沒有降溫,但是現行法中對它的規范、調控與救濟仍顯不足,現實生活中種種問題的顯露已經明確提示我們,對行政不作為的規制不能再延遲,實踐中需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幾個領域全方位謀劃,杜絕或減少行政不作為問題。筆者認為,解決的思路,一是從立法上明確作為與不作為、該作為的如何作為、不該作為的怎樣防範、違法了如何救濟等問題,把所有的行政行為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內,有法可依;二是把紙面的法律規定切實落實到社會調控中去,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道路是一個過程的集合,理論的研究與實務的積累為其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希望本文粗淺的探討能夠對行政不作為的防範與救濟盡一點綿薄之力。

Ⅸ 為官不為行為中違反政治紀律行為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為官不為的具體表現(一)

為官不為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失去好處、士氣低迷。自八項規定出台後,有的幹部認為現在有人請吃飯喝酒也不能去了,公車也不能亂用了,發的福利也少了,相比以前羅剎打了,覺得實在是沒勁。於是該管的事情也不管了,該負的責也不想負了,於是沒有了幹事創業的熱情。

二是缺乏鑽研、黔驢技窮。少數領導幹部對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等新任務不熟悉、不學習、不鑽研,開展工作不得要領、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在「擦邊球」、「闖紅燈」、搞規避變通、靠吃喝處感情、拉關系跑項目等傳統打法不能用的情況下,工作思路不寬,新的方法不多,有的甚至束手無策。

三是膽小怕事、裹足不前。有的幹部在工作中怕擔責任、冒風險,擔心踩到紅線、觸犯規則,把「不出事」作為最大原則。他們畏首畏尾、縮手縮腳、患得患失,心心念念的是自保,談何維護群眾利益?

俗話說得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我們的領導幹部,絕大部分是由財政供養。這些錢從哪裡來?都是老百姓上的稅,是他們的血汗錢。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所以作為公職人員,身在其位,必謀其職。不然怎對得起自己領取的薪水?怎麼擔得起組織對我們的信任?除了領導幹部要提高自覺性,更需要組織、人事、紀檢等部門採取相關措施。

一要加強思想教育。加強對幹部的思想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從而堅定幹部理想信念,強化群眾觀念,牢固樹立為民意識,增強黨性意識和宗旨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激發奮斗激情。

二要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出台嚴格的查處懲治制度,還要堅決逗硬懲處機制。抓典型、樹案例,要讓那些「為官不為」之人看到黨和政府懲治「不為」的決心和行動,讓他們知道,「不為」也是一種腐敗,進而改變工作作風。

三要加強督查問責。對占著位子不幹事的,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不能睜隻眼閉隻眼,姑息遷就、放任自流。讓不為者受到懲戒,把為官動機不純者堅決清理出幹部隊伍,要讓幹部隨時都不敢懈怠、不敢失職。

為官不為的具體表現(二)

官,是眾多職業中的一種。作為個體,選擇「為官」,就是運用合法的職位公權來服務公眾、服務社會。從職業角度講,「為官」必須盡官職所賦予的責任,如同當教師必須盡教書育人責任、當醫生必須盡救死扶傷責任一樣。「為官必為」就是必須安於自己的官職,勤守自己的官責;反之就是「為官不為」,就是放棄做官應盡的責任,這是瀆職。這種行為一旦泛濫,就有可能使整個社會淪為「無責的社會」。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官業群體看成是「無私奉獻」的特殊群體,以至於忽視了官業群體本身是一個「俸祿」群體,即當什麼級別的官,就有對應標準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為官不為」的實質是只拿「俸祿」,不幹實活兒;只講報酬,不做付出,因此是一種「不勞而獲」的「食利」行為。這種行為一旦合法化,就會破壞「按勞分配」制度,引發人們的不滿。

任何人不論從事任何職業,其享受多少權利、獲得多少利益,就必須擔當與之相對應的責任,付出相對應的勞動。對為官者來講,國家給予某個職位的薪酬福利和對幹部的選拔任用,(www.fwsir.com)是與該職位的為官者為人民盡了多少責任,辦了多少好事實事相對等的。同等職位的人,為人民謀利越多,獲得升遷的可能性就越大。「為官不為」既是在破壞權責對等的基本社會道德,也是在消解普遍平等、公正的社會價值導向。

其實,「為官不為」現象一直存在,只是目前被反「四風」的「照妖鏡」照出了原形,使一些官員備感「為官不易」。反「四風」不過是要求所有在職為官者遵守基本的職業要求。但反「四風」為何引發出某些公務員備感「為官不易」的反彈效應呢?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在未反「四風」之前,當官太容易、太自由了,可以想幹活兒就干,不想幹活兒就不幹。正因為如此,才有反「四風」。反「四風」,就是反「為官不為」,就是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壞風氣。所以,「為官不為」的根本危害,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一些領導幹部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為官不為」何以會造成「四風」盛行?這是因為:第一,「為官不為」就是不幹活兒,就是不幹實事,但又要出政績以謀求升遷,所以只能搞既應付上面、又應付下面的形式主義;第二,「為官不為」就是只追求權力,不擔當責任,自然就會形成官僚主義,因為官僚主義本質上是權力主義:權力創造淫威,淫威逼迫服從。而淫威與服從,是當官既不作為,又有政績的兩種操作方式;第三,當官一旦放棄責任而追逐權力,其生活目的就是享樂。追求權力和謀取更大的權力,是為了保障享樂和提升享樂的水平,而享樂自然滋生出奢靡之風的盛行。

「為官不為」不僅危害幹部隊伍,更禍害社會,破壞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阻礙社會的健康發展。因為良好的黨群關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基礎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過為人民群眾解困解難而積淀形成的,因而,維護良好的黨群關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員們「勤政為民」為己責;相反,「為官不為」完全違背了基本的為官之道,凡事以說為能,以裝樣子、擺架子、做形式為要,嚴重脫離群眾、脫離基層,脫離問題本身,凡事拖延、應付。所以「為官不為」一旦泛濫,不僅破壞黨群關系,損害政府形象,而且將從根本上損害人民利益,危害國家,阻礙社會健康發展。

為官不為的具體表現(三)

當前,隨著剎「四風」的持續深入,一些不敢擔當、不願負責的「為官不為」現象有抬頭之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深入探究「為官不為」的表現和成因,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對於深入整治「四風」、優化從政環境、形成良好政治生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望聞問切:深入查擺「為官不為」主要表現

1、求穩怕亂,規避風險「做樣子」。一是固步自封只求「過得去」。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籬,是當前推進科學發展的重大任務,必須要有股闖勁和拼勁。而少數幹部不敢闖、不敢幹,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凡事都要等著上面下指示、等著別人探路子、等著外地出經驗。特別是一些任職時間較長的幹部求穩怕亂,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不願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二是明哲保身樂於「當好人」。有的為了所謂的「干凈」、愛惜「羽毛」,認為不工作、少幹活就能夠防止出錯,為「不幹事」找借口。不願意干「得罪人」的活兒,怕惹麻煩、招非議。有時疲於應付上面檢查、糊弄下面搞形式,裝樣子、走過場,工作不務實。比如,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童名謙在官場以清流自詡,絕不多事,正是由於在任職期間「嚴重不負責任」,致使衡陽市選舉湖南省人大代表時發生嚴重賄選案件。三是漠視機遇工作「不主動」。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難得機遇,「搶抓」發展的意識淡薄了。少數幹部習慣於過去「跑部進京」送土特產爭取政策、爭取項目資金,現在不讓請客送禮,缺少了「潤滑劑」,正常的匯報也顧慮重重,生怕別人不給面子,跑的積極性也沒有了。

2、空喊口號,不見行動「唱調子」。一是不尚實干尚空談。有的在謀劃思路上喜歡大手筆,發展前景上描繪得雲遮霧罩,匯報工作時口若懸河,口號喊得震天響,就是「只打雷不下雨」,坐而論道,光說不練,不見實際行動。二是急功近利忙宣傳。有的忙於自我設計「升遷圖」,求顯績忽視潛績,沒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工作剛一開始,經驗就總結出來了,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最後都是「敗筆」。三是印發文件當落實。對於上級的決策部署,有的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文件印發就算貫徹,召開會議就算落實,不督辦、不深入,最後工作要求都落空。

3、安於現狀,庸碌無為「混日子」。一是消極抵制不作為。表面上對「八項規定」高調擁護,行為也有所收斂,但是內心卻產生「飯不能吃了、酒不能喝了、福利也少了,乾脆什麼也別幹了」的錯誤思想。一些窗口單位「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就是事難辦」,一句「業務已受理,請耐心等待」,隨後便石沉大海。二是拖拖拉拉「打太極」。有的抱著拖一天算一天的態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上級安排的任務不主動完成,能混過去就混過去。面對群眾的訴求、企業的困難,別人急得如熱鍋螞蟻,可他卻總是打太極、踢皮球、慢騰騰、冷冰冰。比如,德陽市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廖繼敏,未履行一次性告知義務,導致辦事人員往返數次,最後在強大輿論壓力下,市人社局被迫向當事人道歉。三是不思進取圖安逸。有的不學習政治理論,熱衷於「花邊新聞」,上班時間瀏覽購物網頁、炒股等,對工作不思考不研究,看上去坐在辦公室,實際上「身在曹營心在漢」。

4、迴避矛盾,遇到問題「繞彎子」。一是瞻前顧後「躲貓貓」。有的因噎廢食、怯步不前,怕影響關系,怕惹火燒身。還有的怕損害個人利益,怕丟選票,滿腦子條條框框,對棘手的、得罪人的工作,一躲、二推、三拖,攻堅克難往後拖,棘手問題不敢碰,遇到問題繞著走。二是隨波逐流「和稀泥」。有的信奉「中庸」之道,認為「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隨大流不挨罰」,認為事業心越強越容易被打壓,扎扎實實為老百姓辦事不如與領導搞好關系,特別是在換屆前後,寧做「溫吞水」、不說過頭話,不左不右隨大流。三是見風使舵「兩邊倒」。有的選擇性辦事,上邊說了就辦,下邊說了卻不辦;領導看得到的就做,領導看不到則不做;有人請托就干,沒人請托則不為。更有少數身處關鍵崗位的幹部,仍然不收斂、不收手,不給好處不辦事,甚至把「不作為」作為勒索的「釣餌」,用來謀取更多的利益。

5、不能擔當,急難險重「撂挑子」。一是重大事件「離得遠」。有的平時張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旦面對急難險重任務,需要沖鋒一線就找不著人,緊要時刻撂挑子、重要關頭掉鏈子,怕吃虧、怕吃苦,主動為組織分憂的少,推脫責任的時候多。二是遺留問題「看不見」。有的對歷史遺留的「包袱」和「麻煩」,「新官不理舊帳」,不願面對陳年舊事,群眾的問題一年一年往下拖,導致上訪不斷。比如,興城市紅崖子鎮二道邊村幹部在小吃部吃飯打白條178張,累計欠款48800元,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員的變遷,後來任職的村主任拒絕承認這些白條子,老闆討債3年無果。三是劃清界限「我不管」。有的善於與上下左右搞「責任明確」,配合意識差,大局觀念不夠。有的招商引資項目,從引進到開工,要在部門之間「推」十幾個來回,企業搞得暈頭轉向,苦不堪言。

6、掩蓋問題,欺上瞞下「捂蓋子」。一是報喜不報憂。有的怕承擔責任,不主動面對媒體、輿論,不主動向上報告,遇事總想捂著蓋著,面對重大網路輿情、安全事故、影響社會穩定的突發事件,最後導致紙包不住火,事態失控,小問題拖大,大問題拖「炸」。二是抓錢不抓事。有的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搶過來」,一看是棘手的事就「推出去」。少數行政執法人員私利至上,收了好處就對違反黨紀國法的人和事不管不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直到民怨沸騰、捂不住了才羞羞答答去處理。三是唯上不唯實。有的對上級的指示要求,照抄照搬,不結合實際落實,對群眾的訴求置若罔聞,不關心群眾的冷暖。為爭取更多國家惠民政策資金搞多報、做假帳,為截留各類補償款,欺上瞞下不落實政策,搞得民怨沸騰,群眾意見很大。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20 20:08:19 瀏覽:168
法治培訓題 發布:2024-11-20 20:02:21 瀏覽:458
南京法官南通人 發布:2024-11-20 19:50:46 瀏覽:862
電商法假貨 發布:2024-11-20 19:49:28 瀏覽:362
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酒店 發布:2024-11-20 19:48:24 瀏覽:706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
女法官電視劇 發布:2024-11-20 18:43:58 瀏覽:865
侵權法的社會功能 發布:2024-11-20 18:30:50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