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在微博上發法律責任

在微博上發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10-05 05:45:23

㈠ 微博上發事情進展違法嘛

只要是真實的,不涉及他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及國家機密的都不違法。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發法律內容,不存在違法犯罪行為的,不需要對行為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但如果發法律內容行為存在其它違法犯罪行為的,當事人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二百八十七條利用信息網路實施下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一)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二)發布有關製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的;(三)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布信息的。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㈡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也就是說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軟體上傳播誹謗他人的消息,當點擊量與轉發次數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被認定為誹謗罪。根據我國《刑法》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291條中增加了一款:「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資料:

光憑法條的原文想必不少人還是對此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以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條新增法條的主要內容 。

例:某網民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故意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並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造成該地區人們出現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該網民為了謀取個人利益,編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條中所述「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然後其又在微信上大肆傳播,滿足「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這兩個行為已經具有構成犯罪的主觀條件,再加之其傳播的消息造成了該地區人們的恐慌,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滿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網民已經構成了犯罪,將受到相關的處罰。

嚴厲打擊各類網路謠言行為的同時,警方希望廣大網民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增強自律意識、法律意識,規范網路言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為社會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清朗的網路環境。

㈢ 微博上對別人辱罵,造謠,抹黑別人人品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1、行政責任

對實施網路誹謗行為所應承擔的行政責任,《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製作、復制、發布、傳播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發證機關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通知企業登記機關;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並由備案機關責令暫時關閉網站直至關閉網站」。全國人大《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六條規定,「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行為,……違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尚不構成犯罪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可見,行政法規及法律規范性文件對違反管理相關規定的處罰原則是清晰的,處罰標準是明確的。

2、治安責任

對網路誹謗責任主體的治安處罰,法律依據也是非常明確的。全國人大《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六條規定,「利用互聯網實施違法行為,違反社會治安管理,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處罰」。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營業場所製作、下載、復制、查閱、發布、傳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禁止含有的內容的信息,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經營額1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經營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違法經營額不足1萬元的,並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文化行政部門吊銷《網路文化經營許可證》。上網消費者有前款違法行為,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二條:「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第42條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可見,對於網路誹謗的違法行為,實施嚴格的治安處罰也是有法可依的。

3、刑事責任

實施網路誹謗,是一種損害公民人身權力的惡意犯罪,它給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後果是嚴重的,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也是較大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四條規定,「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一)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兩高解釋》第一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二)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該解釋第二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刑法》二百四十六條明確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由此可見,對網路誹謗犯罪予以制裁的法律規定是明確而又具體的。

4、民事責任

對於網路誹謗行為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國家法律規定有著嚴格的規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從中可以看出,行為人要承擔四種民事責任:

一是停止侵害。不僅需要行為人自身停止繼續實施侵害的行為,也需要發布誹謗信息的網路平台,採取措施停止侵害行為。

二是恢復名譽。由於誹謗信息製造者及網路信息平台,已經發布或傳播了虛假信息,給被害人名譽造成損害,為被害人恢復名譽的唯一做法,就是在原有信息平台上,發布為被害人恢復名譽的公開聲明,以正視聽。

三是消除影響。即通過刪除信息、屏蔽信息、剔除信息痕跡等方式,消除或避免誹謗信息內容的繼續傳播,防止對被害人負面影響的進一步擴大。

四是賠禮道歉。即捏造、發布及傳播誹謗信息的責任主體,要在原發布或傳播誹謗信息的網路平台上,通過發布文章等方式,向被害人公開賠禮道歉,彌補社會評價裂痕,贏得被害人的諒解。

五是賠償損失。賠償損失的種類有兩種,第一種是財產損害賠償。雖然被害人的人格權或名譽權本身不是財產,不具有可以交換的經濟利益,但此權利直接關繫到公民或法人財產權的取得和喪失。因為,網路侵害名譽權會影響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益,如被害人因遭受名譽的毀損而喪失某種工作的機會,法人因名譽毀損而遭受生產或經營的重大損失,受害人因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用和支出等,都屬於財產損害的范圍。所以,財產損害既包括現有財產的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喪失,只要是侵害名譽權所引起的財產損失,侵權人就應當予以賠償。

第二種是精神損害賠償。網路誹謗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應包括被害人的名譽利益毀損及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精神痛苦兩部分。對於受害人名譽利益的損害,可以通過判令侵權人採取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適當措施予以救濟,但當採取這些措施不足以完全恢復受害人的名譽時,就應當把名譽利益損害納入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只有當侵害名譽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受害人才有權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

㈣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什麼責任

俗話說,三人成虎,網路力量的壯大也使輿論和謠言多了一個傳播渠道。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傳播謠言要負兩點責任。

  1. 民事責任

  • 【處罰】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2.行政責任

  • 【處罰】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 」,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准。

㈤ 如果校外人員在微博發關於學校的輿論+犯法嗎

摘要 如所發內容真實,無誇大、虛構、詆毀的話,發上任何媒介均不構成侵權或犯罪。

㈥ 微博上發事情進展違法嘛

只要是真實的,不涉及他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及國家機密的都不違法。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發法律內容,不存在違法犯罪行為的,不需要對行為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但如果發法律內容行為存在其它違法犯罪行為的,當事人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非訴律師的職業規劃 發布:2024-11-20 19:23:55 瀏覽:326
塔吊坍塌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19:17:01 瀏覽:673
崑山人民法院執行法官 發布:2024-11-20 18:44:06 瀏覽:649
女法官電視劇 發布:2024-11-20 18:43:58 瀏覽:865
侵權法的社會功能 發布:2024-11-20 18:30:50 瀏覽:786
中國司法部官網查詢 發布:2024-11-20 18:25:33 瀏覽:819
司法部熊選國仕途 發布:2024-11-20 18:22:38 瀏覽:36
合同法146條 發布:2024-11-20 18:03:36 瀏覽:909
知名企業法律顧問哪家好 發布:2024-11-20 17:51:29 瀏覽:374
林奕含法院 發布:2024-11-20 17:42:14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