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會計民事法律責任機制
⑴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有哪些
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認定為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注冊會計師法》
第三十九條 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
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司法會計民事法律責任機制擴展閱讀:
《注冊會計師法》
第二十二條 注冊會計師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在執行審計業務期間,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買賣被審計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不得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的其他財產的期限內,買賣被審計的單位的股票、債券或者購買被審計單位或者個人所擁有的其他財產;
(二)索取、收受委託合同約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財物,或者利用執行業務之便,謀取其他不正當的利益;
(三)接受委託催收債款;
(四)允許他人以本人名義執行業務;
(五)同時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
(六)對其能力進行廣告宣傳以招攬業務;
(七)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行為。
⑵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出現違法行為後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一、《會計法》有關法律責任的種類 為了保證《會計法》的有效實施,懲治會計違法行為,《會計法》規定了違反會計制度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一)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因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不履行行政上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會計法》的不少規定涉及對會計行為的行政管理,屬於行政法律規范。《會計法》對違反這些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法律責任。 1、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行政主體基於一般行政管理職權,對其認為違反行政法上的強制性義務、違反行政管理程序的行政管理相對人所實施的一種行政制裁措施。 1996年3月17日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行政處罰法》,對處罰的種類和實施作出了規定: (1)行政處罰主要分為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 (2)"一事不再罰"。在實踐中,當事人因同一個違法行為可能觸犯一個法律規范,也可能觸犯多個法律規范。在觸犯多個法律規范尤其是各個法律規范的執法主體不同的情況下,往往出現多頭處罰或重復處罰的情況,加重了行為人的處罰負擔,達不到處罰的目的。因此,《行政處罰法》規定了對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罰款的行政處罰。 (3)當事人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或者是受人脅迫而違法,或者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4)行政機關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處罰的理由、依據,告訴當事人有權陳述和申辯。 (5)行政處罰決定作出以後,當事人應當在處罰決定的期限內履行。 《會計法》第六章明確規定了違反會計法的行政責任。一方面,如行政機關處罰有法律依據,人民法院就應給予支持。另一方面,還注意了對行政處罰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 在我國,對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處罰的法律救濟有兩種形式,即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既有權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一種行政法律責任,是行政機關對國家工作人員故意或者過失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所實施的法律制裁。 按照刑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目前,在我國,對國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處分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1982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二)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犯罪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即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1、關於犯罪 根據刑法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構成犯罪,必須具備四個基本要件,既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我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制度;二是國家所有、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三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四是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管理秩序。 (2)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等。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 (4)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 2、關於刑罰 刑罰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定的,由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適用並由專門機構執行的最為嚴厲的國家強制措施。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犯罪分子只能判一種主刑。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是既可以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即對同一犯罪行為既可以在主刑之後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也可以獨立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者附加適用驅除出境。 此外,我國刑法還規定了非刑罰的處理方法,即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以外的其他方法。包括: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刑事處罰外,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根據情況予以訓戒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二、違反《會計法》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及其懲治 修訂後的《會計法》擴大了懲治對象的范圍,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加重了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針對會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造虛假財務會計報告,以及隱匿、銷毀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及其他會計資料等行為作為懲治的重點,具體而嚴密的規定使修訂後的《會計法》更具操作性。 (一)違反會計制度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反《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1、責令限期改正。即要求違法行為人在一定期限內停止違法行為並將其違法行為恢復到合法狀態。違法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責令限期改正決定的要求,停止違法行為,糾正錯誤。 2、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根據行為的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可以對單位並處3千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千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3、給予行政處分。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視情節輕重,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人員有上述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5、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為人為偷逃稅款、騙取出口退稅、貪污、挪用公款等目的,從事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的規定分別定罪、量刑。 (二)偽造、變造會計資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較輕,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按照《會計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處罰,具體包括: (1)通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採取通報的方式對違法行為人予以批評、公告。通報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送達被通報人,並通過一定的媒介公布。 (2)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對違法行為視情節輕重,可以對單位並處5千元以上10萬元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千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3)行政處分。對上述所列違法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基他直接責任人員中的國家工作人員,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給予撤職、留用察看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對上述所列違法行為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2、刑事責任 對於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我國刑法明確為犯罪的,主要以及下幾種情況: (1)根據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10%以上不滿30%並且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依照前述規定處罰。對多次犯有上述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2)根據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的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3)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包括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上述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本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此外,如果行為人為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貪污、挪用公款、侵佔企業財產、私分國有資產、私分罰沒財物,實施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應當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三)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 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較輕,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根據會計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追究行政責任:通報、罰款、行政處分、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追究行政責任的具體形式及標准與前等同。 2、刑事責任 對於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我國刑法未將其作為犯罪單獨加以規定,而是作為犯罪的情節、手段,按不同的罪名予以處罰的。 (四)讓他人編造假會計資料或隱匿、銷毀會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1、行政責任 對有上述違法行為,情節較輕,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按照《會計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1)罰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部門可以視違法行為的情節輕重,對違法行為人處以5千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2)行政處分。對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國家工作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行政處分。 2、刑事責任 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應當作為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共同犯罪,定罪處罰。 (五)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構成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罪。構成本罪須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主體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構、團體的領導人。 (2)對象是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 (3)客觀方面表現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行為。 根據刑法規定,對犯打擊報復會計人員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行政責任 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打擊報復,情節輕微,危害性不大,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會計法》第四十六條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八種。這里所說的有關單位,是指其上級單位和行政監察部門。 (六)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漏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1、刑事責任 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行為可能構成以下犯罪; (1)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根據《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構成濫用職權罪或者玩忽職守罪。對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上述罪行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泄露國家秘密罪。根據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條的規定,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構成泄露國家秘密罪。對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行政責任 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雖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行為,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性不大,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會計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八種。對有上述違法行為的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單位或者行政監察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七)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主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等八種。 三、違反《會計法》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一)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1、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對單位負責人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並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2、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對單位負責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並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3、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對於單位負責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並可對其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4、單位負責人打擊報復會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二)會計人員的責任 1、會計人員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並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上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2、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對於會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並可以對其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同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3、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對於會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並可對其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同時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三)有關單位及人員的法律責任 1、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對單位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可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2、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對單位,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並處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3、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法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對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4、對於授意、指使、強令他人偽造、變造或者隱匿、故意銷毀會計資料的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5、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漏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6、對於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⑶ 注冊會計師防範法律責任風險的措施有哪些
1.減少過失行為, 防止欺詐行為
注冊會計師要避免法律責任,就必須在執行審計業務時盡量減少過失行為,防止欺詐行為。而要盡可能不發生過失、防止欺詐,注冊會計師就應當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增強執業獨立性。我們知道,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生命。
②保持職業謹慎。在所有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過失中,最主要是由於缺乏認真而謹慎的職業態度引起。
③強化執業監督。許多審計中的差錯是由於注冊會計師的失察或未能對助理人員或其它人員進行切實的監督而發生的。
2.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由於 「審計期望差距」 是會計師事務所面臨法律訴訟、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 「審計期望差距」 中,有一部分是注冊會計師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實際執業與專業標准之間的差距,這部分差距要靠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自身努力來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中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公眾對審計工作的要求過高造成的,他們基於自身利益,或者是對審計工作的不甚了解,從而對社會審計工作的要求達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地步,但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於這一部分的 「差異」 只能通過對社會公眾進行審計專業知識的普及宣傳,使他們能夠對審計職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來實現。這需要國家、審計界、廣大媒體的大力協助。
(3)司法會計民事法律責任機制擴展閱讀:
注冊會計師協會應當將准予注冊的人員名單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備案。國務院財政部門發現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注冊不符合本法規定的,應當通知有關的注冊會計師協會撤銷注冊。
注冊會計師協會依照本法第十條的規定不予注冊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申請人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國務院財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申請復議。
⑷ 司法會計是幹嘛的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的司法會計活動主要有司法會計檢查、司法會計鑒定和司法會計檢驗、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四類。
(一)司法會計檢查
在訴訟中,為了查明案情,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財物依法進行專門檢查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通俗的講,司法會計檢查就是指訴訟中所進行的查賬、查物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尋找、發現、收集和固定有關財務會計資料和財產狀況方面的訴訟證據。司法會計檢查的訴訟結果,包括獲取財務會計資料證據和形成司法會計檢查筆錄。
(二)司法會計鑒定
在訴訟中,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請具有司法會計專門知識的人員,對案件中需要解決的財務會計問題進行鑒別判定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司法會計鑒定,通過解決訴訟涉及的財務會計問題,獲取司法會計鑒定意見作為訴訟證據,從而達到查明財務會計事實的目的。
(三)司法會計檢驗
司法會計檢驗,泛指司法會計師對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檢查、驗證的技術活動。它包括兩種情形:
一是指司法會計檢查中的技術檢驗活動,即司法會計師接受指派或聘請,參與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的技術性檢查、驗證活動。
二是指司法會計鑒定中的技術檢驗活動,即司法會計鑒定人為了解決鑒定問題而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的技術檢查、驗證活動。
(四)司法會計文證審查
司法會計文證審查,是指為了判明涉及財務會計業務內容的文書證據能否作為定案的根據,運用證據審查的原理與方法,對文書證據進行審查、評斷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狹義的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專指司法會計師對文書證據進行的技術性審查、判斷活動。與前述司法會計活動的不同在於: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其目的不是為了獲取財務會計資料證據、檢驗結論或鑒定意見等證據,而是為了判明涉及財務會計業務內容的證據能否作為定案的依據。
⑸ 我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發展歷程及現有規定
我國現行的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①主要由《注冊會計師法》和《證券法》兩部法律規范。《注冊會計師法》涉及到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的主要有兩個條文,即第 21條和第42條。第21條第1款規定:「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第2款規定:「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報告時,不得有下列行為:(一)明知委託人對重要項目的財務處理與國家有關規定相抵觸,而不予指明;(二)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直接損害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隱瞞或者作不實的報告;(三)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導致報告使用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產生重大誤解,而不予指明;(四)明知委託人的會計報表的重要事項有不實的內容,而不予指明。」第3款規定:「對委託人有前款所列行為,注冊會計師按照執業准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第42條是注冊會計師對委託人與第三人之責任的總括規定。該條規定:「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該條的「本法規定」主要是指第21條關於注冊會計師具體法定義務的規定。
《證券法》第161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和個人,必須按照執業規則規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對其所出具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進行核查和驗證,並就其負有責任的部分承擔連帶責任。」第202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或者法律意見書等文件的專業機構,就其所應負責的內容弄虛作假的,沒收非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並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的資格證書。造成損失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外,還有一些司法解釋涉及到了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界定。具體有:1996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處理的復函》;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關於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等。
雖然《注冊會計師法》和《證券法》都對審計師的第三人的法律責任問題做出了規定,但責任的性質屬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並不明確。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司法解釋②中將其界定為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中,歸責原則先後經歷了結果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不問過錯原則等階段。但是由於注冊會計師提供的獨立審計服務是一種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職業活動,如果採納過錯責任原則,要求沒有專業知識的外部第三方證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存在過錯,無異於要求第三方再執行一次審計,這一要求從社會成本角度看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的司法解釋中,要求審計師對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承擔的是過錯推定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其核心仍然是對過錯的認定,它與過錯責任差異在於舉證責任發生了轉移。對注冊會計師而言,如果注冊會計師能夠證明自己在審計過程中不存在過錯,那麼就可以避免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二、強化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約束的途徑
規范審計收費行為的關鍵是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約束。強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涉及制度設計和制度執行兩個層面的問題,既要從立法角度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定義務和責任,也要從司法角度強化對違法行為的制裁。同時,要完善獨立審計准則的制定,要增強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能力,使法律責任約束的威懾力真正具有執行的基礎。而為了防止「嚴刑峻法」可能導致的行業萎縮效應,應積極推行注冊會計師職業保險,為事務所提供適當的風險轉移渠道。
(一)完善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體系
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雖然已經界定了注冊會計師對第三方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相關的司法解釋也開始為公眾向注冊會計師提起訴訟創造條件,並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③。但是,在追究注冊會計師對第三方的民事法律責任的過程中,尚有許多問題有待政策法規的支持。
首先,注冊會計師對第三方責任范圍的確定。我國現行的《注冊會計師法》和《證券法》都未對「第三方」的范圍作出界定,也未區分欺詐與過失,這意味著任何一個與虛假審計報告有利害關系的人都有權利向注冊會計師提出索賠的請求。盡管從法規條文的規定來看,我國的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責任非常重,但現實情況卻恰好相反。司法機構對證券訴訟一直都持消極態度,並對投資者向注冊會計師提起的索賠訴訟製造了很多的訴訟程序上的障礙,從而使得注冊會計師實際面臨的訴訟威脅很小。
其次,可選擇的訴訟形式。由於證券交易民事糾紛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人數總多,如何提高訴訟效率、簡化訴訟程序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採取的訴訟形式主要有:單獨訴訟、共同訴訟和集團訴訟④。最高法院在《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中規定,虛假陳述案件只能採取單獨訴訟或共同訴訟的方式,而不宜以集團訴訟的形式受理。這樣規定的理由是:證券市場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受侵害的投資人人數眾多,且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人往往不是單一的,投資人不可能起訴完全相同的被告;同時,目前我國沒有類似美國的中介機構對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及其損失進行登記和計算,僅依靠人民法院完成公告、對權利人進行登記以及權利人選擇加入訴訟等工作是不現實的。故對證券市場人數眾多的賠償訴訟採取原告人數確定的共同訴訟,是符合人民法院現有條件和證券市場現實狀況的。有學者提出,創造條件,引入集團訴訟形式,以降低投資者的舉證難度和訴訟成本、增加投資者的訴訟動機,從而更好的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二)不斷完善獨立審計准則體系
在審計訴訟案件中,注冊會計師有無過錯,往往是極富爭議且難以認定的問題。一般來講,未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即為有過錯,問題在於如何確定注冊會計師應有的注意義務。《證券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為證券的發行、上市或者證券交易活動出具審計報告……的專業機構和人員,必須按照執業規則規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就審計而言,注冊會計師行業公認的業務標准或執業規則是「公認審計准則」,獨立審計准則的完善與否也制約著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大小。完善的獨立審計准則,既可以通過直接的對審計過程產生影響,提高獨立審計的質量;又可以通過間接的對事後法律責任的追究,提高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的謹慎程度。
另外,完善的獨立審計准則也是注冊會計師的保護傘,由於法院處理審計訴訟時一般採取過錯推定以及舉證倒置原則,如果注冊會計師能夠證明自己在審計過程中不存在過錯,那麼就可以避免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完善的獨立審計准則有利於注冊會計師就審計訴訟提出有力的抗辯,只有完善的獨立審計准則才能起到合理抗辯的作用,才能使注冊會計師承擔適當的法律責任。法官所確認的注冊會計師的注意義務標准與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並不總是完全一致,他們會通過法院判決來主動地推動審計准則的演進。因此,審計職業團體應該積極的完善獨立審計准則,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三)提高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業務的執業資格要求
當前,我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普遍以有限責任形式從業。他們往往以 30 萬元人民幣為限承擔經濟責任,從事著百萬元、千萬元乃至上億元資產的獨立審計業務。這顯然是一種權力與責任不匹配的表現,使得法律責任約束成為一種不可置信的空頭威脅。必須提高有證券執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設立門檻,以確保其有經濟實力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具體的改進方法有兩種:第一,提高設立有限責任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注冊資本標准,特別是具有資格執行上市公司獨立審計業務的事務所。以注冊資本形式,保證可抵押性資產在事務所總資產中的比重,提高事務所承擔經濟責任的能力。第二,創造適當的條件,積極推行事務所的合夥制改革。合夥制下的會計師事務所是由注冊會計師合夥設立的,合夥人對事務所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這樣合夥人出於保護自身財產的動機,會更加勤勉的從事獨立審計活動。因此,合夥制是一種強化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保護資本市場投資者利益的有效途徑。
(四)推行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為事務所提供適當的風險轉移機制
對資本市場投資者來說,注冊會計師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使審計服務具有了提供保險服務的功能,一旦因虛假財務會計信息遭受投資損失,投資者就有機會從注冊會計師處獲得經濟補償。但是由於法院認定的注冊會計師應負有的注意義務與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並不總是完全一致,注冊會計師對自身無過錯或無過失的證明可能存在舉證困難等問題的阻擾,有時候注冊會計師不得不承擔預期外的風險賠償責任。如何分散轉移事務所面臨的風險?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普遍的責任保險卻能夠實現風險的分散和轉移。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方依法應付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⑤,如果沒有責任保險,事務所可能因為畏懼法律賠償風險而拒絕為高風險客戶提供審計服務或退出高風險審計領域,由此遭受損失的將不僅僅是注冊會計師,從長遠來看公司股東和投資者的利益也將為此受損。但我國目前會計師事務所投保注冊會計師職業責任保險的比例低於 30%。例如在北京的 236 家會計師事務所中,僅有 70 家左右購買了職業責任保險,還不足 30%⑥。因此,有必要創造條件,推廣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為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提供一個可靠的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
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過重的負面影響
從社會整體角度看,是否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越重越好呢?當然不是。因為過重的法律責任會導致審計收費的增高、審計服務量的減少,以及社會成本的提高。而美國的歷史經驗則為我們的理論分析提供了實踐證據。
美國司法界擴張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范圍的第一個目的在於,發揮法律責任的約束功能,促使注冊會計師提高注意程度,減少虛假信息的出現。厄爾馬斯規則認為,審計報告主要是為其客戶的利益而准備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只是偶爾、附帶地受益。但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商業環境的變化,資本市場的運作越來越依賴會計信息,到了六七十年代,沒有人再堅持注冊會計師只對其客戶負責,而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股東、債權人、政府機構、潛在投資者和廣大公眾承擔責任,而且注冊會計師職業界也認可了這一責任。
擴張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范圍的第二個目的在於,實現有效的風險損失分擔,因為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購買責任保險、提高收費等方式向社會分攤責任成本。支持厄爾馬斯規則的最有力的理由是,將注冊會計師曝露在對公眾的不確定責任中,會危及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生存。《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更為嚴格的規定了注冊會計師對第三者的民事責任後,當時美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界領袖George O.May就曾提出抗辯:「我不能相信這項法律是公正的,或者長期有效。它精心設計了一個證券購買者從其他非交易關系人那裡獲得投資損失補償的可能,而這種可能也許只是因為在他決定購買股票時,存在著一些當時他並不知道的文件或根本沒有看過的報表,且報表中恰巧存在錯漏。而我們對此將承擔的損失賠償則是無法估計的。」但是在1968年的臘斯克·伐科特斯訴萊維因(Rush Factors Ins v. Levin)案中,法官對厄爾馬斯規則及限制注冊會計師責任的傾向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要無辜的信賴方被迫承擔起證明會計師瀆職的沉重的舉證責任?他們可以把責任保險的成本轉移給客戶,由其客戶最終將成本轉移給全體公眾消費者。最後,運用可預見性規則難道不能提高會計界的謹慎和技術水平嗎?」
在這種商業環境背景和思維模式下,基於上述目的擴張注冊會計師對第三方責任的意見很快就得到很多人士的支持。但是,注冊會計師第三方責任范圍擴張後,卻帶來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第一,大量出現的審計訴訟案件和不斷攀升的審計索賠數額,並沒有能夠減少審計過程中出現的過失行為,虛假或有錯誤的財務信息依然在資本市場泛濫,審計失敗時常發生。第二,注冊會計師並不是採取積極措施以提高審計質量來應對訴訟危機,而是採取消極的防禦性策略,以減少甚至撤出高風險服務領域、大幅提高審計收費來應對審計訴訟。第三,在保險市場上,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的保費越來越高,在美國甚至一度出現了「保險危機」⑦,許多會計師事務所竟然無法以可負擔得起的價格購買到責任保險。據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一份調查報告8顯示,美國「六大」以外的會計事務所面臨的索賠額在 1987 年到 1991 年間增長了2/3,責任保險費自 1985 年到 1991 年增長了300%,而且保險單所規定的免賠額也大幅提高了,1985 年責任保險免賠額平均為 4.2萬美元,而 1991 年的責任保險免賠額平均為 24 萬美元,幾乎是 1985 年的六倍。在如此沉重的保費負擔下,有 40%的事務所被迫選擇在不購買責任保險的情況下執業。第四,在損失賠償方面,也出現了嚴重的搭便車現象和濫訴的局面,法院里向注冊會計師索賠的案件堆積如山,許多法官終日忙碌也無法應付,消耗了大量的司法資源,並嚴重影響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特別是在90年代,普通法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機構都出現了態度的轉變,注冊會計師對第三方的法律責任范圍呈收縮的勢態。也說明只有適當的法律責任約束才能夠提高社會的整體效用,讓注冊會計師承擔過輕的法律責任或過重的法律責任都是不恰當的。
⑹ 會計師事務所哪些情況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第三方中介組織在社會交易中扮演的角色也日漸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企業投融資、並購、上市等重大項目中,一些重要的決策甚至需要依賴於專業中介組織出具的意見。如中介組織提供的意見不能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情況,不僅會給因信賴意見而做出決策的企業、個人帶來不利後果,甚至是滅頂之災,也可能導致其自身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例如,在一投資糾紛案例中投資者因相信合作方提交的會計師事務所作出的虛假審計報告而對某項目進行投資,進而導致了巨額損失,要求追究該會計師事務所的責任。筆者認為,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為他人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中介組織,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服務人員,在開展工作中理應依法依規、勤勉盡職,這樣既能有效預防其自身的職業風險,也能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避免造成客戶的損失,進而推動社會交易有序、健康發展。本文以會計師事務所因業務活動造成他人損失而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為視角,在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現狀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中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改進現狀的建議。
一、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現狀
(一)有關規定
目前我國對會計師事務所因從事業務活動造成他人損失應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規定主要集中於如下法律、司法解釋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以下簡稱「《注冊會計師法》」)第四十二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注冊會計師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規定了注冊會計師的迴避、保密義務,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二條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進行了規范,對注冊會計師應當拒絕出具報告的情形以及不得從事的行為等進行了詳細規定。同時,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明確了前述第十八條至二十二條中適用於會計師事務所的規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對民事權益的種類進行了規定;第三條也明確了「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此外,《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規定了包括賠償損失在內的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方式。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對會計師事務所在從事審計業務活動中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相關事宜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其中第一條規定:「利害關系人以會計師事務所在從事注冊會計師法第十四條規定的審計業務活動中出具不實報告並致其遭受損失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侵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二條對「利害關系人、不實報告」進行了界定。(《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第二條規定:「因合理信賴或者使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不實報告,與被審計單位進行交易或者從事與被審計單位的股票、債券等有關的交易活動而遭受損失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認定為注冊會計師法規定的利害關系人」,「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法律法規、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依法擬定並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後施行的執業准則和規則以及誠信公允的原則,出具的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審計業務報告,應認定為不實報告。」)此外,《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對會計師事務所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此類訴訟案件應當以被審計單位與會計師事務所為共同被告,會計師事務所根據故意還是過失的過錯形式應當分別承擔連帶或補充賠償責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第二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與案件的合同當事人雖然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但鑒於其出具虛假驗資證明的行為,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民事責任的承擔上,應當先由債務人負責清償,不足部分,再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其證明金額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二)相關案例
1.楊某某訴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翔運支行、吉林博大東方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責任糾紛一案
案情介紹:原告楊某某訴長春市永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和公司」)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經吉林高院判決,永和公司應償還楊某某借款本金及利息。後因永和公司未履行判決內容,楊某某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長春中院查明,永和公司已注銷,且公司兩名股東下落不明,三位被執行人均無執行能力。另查明,2001年5月22日永和公司股東注冊公司時在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翔運支行(以下簡稱「翔運支行」)存入注冊資金共計人民幣80萬,而同日吉林博大東方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博大會計師事務所」)給永和公司出具了注冊資本為人民幣800萬元的驗資報告。因此,2013年,楊某某以翔運支行、博大會計師事務所為永和公司設立時提供了虛假的驗資材料有過錯,給其造成損失為由訴至一審法院,要求翔運支行及博大會計師事務所連帶賠償本金及利息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一審法院經審理後,認定永和公司設立時的注冊資本為80萬元,而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為800萬元,與實際情況不符,該報告是虛假報告。此外,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對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檔案材料中的《銀行詢證函》的真實性進行了鑒定,經鑒定該詢證函上大小寫數字不是原有寫成,是變造字跡。由此,法院認定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驗資報告時未盡法定義務、未認真審查,出具了虛假驗資報告,致使永和公司注冊資金為800萬元。此外,法院認為因現有證據不能證明翔運支行在提供注冊資金存款單及《銀行詢證函》時存在過錯,翔運支行不應承擔責任。因此,法院判決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在800萬范圍內賠償楊某某借款本金、利息、滯納金、原案件訴訟費等費用。後楊某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要求判決翔運支行與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長春中院二審經審理後,認為博大會計師事務所依據經過變造的現金存款單復印件和《銀行詢證函》,為永和公司作出了注冊資金為800萬元的驗資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未認真審查現金存款單及《銀行詢證函》的真實性,亦未認真審查公司股東真實的出資數額,未盡到法定的審查義務,出具了虛假的驗資報告,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應在其出具的虛假的驗資金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二審認定翔運支行存在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此外,二審法院對博大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翔運支行承擔責任的范圍作出了有別於一審法院的認定。因此,二審改判博大會計師事務所與翔運支行就楊某某對永和公司及其股東強制執行案件依法強制執行後仍不能清償的部分,在出具的虛假證明800萬元的范圍內向楊某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翔運支行對二審判決結果不服,向吉林高院申請再審。
吉林高院再審後認為,在會計師事務所的驗資報告檔案中存檔的二枚現金存款單均為變造後的復印件,在會計師事務所檔案材料中的《銀行詢證函》也是經過變造形成的。庭審查明,會計師事務所負有對存單進行核實的法定義務,但會計師事務所並未履行認真審核義務,如果其進行認真核實,應該發現存單記載存款數額與詢證函不一致,從而避免出具失實的驗資報告,以上事實足以認定會計師事務所在出具驗資報告時未盡法定義務、未認真審查,出具了虛假驗資報告,導致永和公司設立的不法後果,故依法應在虛假驗資數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關於翔運支行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再審法院認為,因現有證據無法證明翔運支行存在過錯,楊某某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因此,吉林高院於2014年判決維持二審法院關於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內容,而撤銷了翔運支行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內容。
2.吉伯益(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與湖南里程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沃克森(北京)國際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中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侵權責任糾紛案
案情介紹:2010年,華天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天公司」)、成中國際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中公司」)擬轉讓其分別持有的湖南華天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天鋁業」)的股權共計60.87%,華天鋁業委託湖南里程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里程事務所」)、沃克森(北京)國際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克森公司」)對華天鋁業的資產進行審計和評估,審計和評估的基準日為2010年8月31日。2010年12月,吉伯益(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伯益公司」)通過網路競價的方式,以人民幣2335萬元競買到華天鋁業60.87%的股權。吉伯益公司受讓前述股權後,委託湖南恆信弘正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恆信事務所」)對華天鋁業截至2010年8月31日止的相關資產進行了審計,審計結果與里程事務所存在差異。2013年1月,吉伯益公司遂以其在股權轉讓中存在重大誤解和顯失公平為由將華天公司、成中公司訴至法院,主張調整股權轉讓合同價格,返還股權轉讓款。該案件經一審、湖南高院二審,判決駁回了吉伯益公司的訴訟請求。同時,湖南高院認為吉伯益公司在股權轉讓交易完成後單方委託恆信事務所作出了審計報告,但未提交其他證據佐證,故僅依據該審計報告不足以否定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和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2014年6月,吉伯益公司因侵權責任糾紛將里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華天公司與成中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幾被告連帶賠償吉伯益公司損失人民幣1386.494773萬元。一審法院經審理後認為,吉伯益公司以其單方委託的恆信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依據,認定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和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為不實報告,依據不足。吉伯益公司沒有證據證明裡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存在違反法律法規、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依法擬定並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後施行的執業准則和規則以及誠信公允的原則,出具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審計業務報告以及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情形,故其僅依據恆信事務所審計報告不足以否定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和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由此,判決駁回吉伯益公司的訴訟請求。吉伯益公司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湖南高院。
湖南高院經審理後認為,吉伯益公司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裡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在審計過程中違反法律法規、執業准則及誠信公允的原則,而且在吉伯益公司訴華天公司、成中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一案判決中已認定,吉伯益公司在股權轉讓完成後單方委託恆信事務所作出的審計報告,因未提交其他證據佐證,不足以否定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和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並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本案因此亦不存在侵權行為,吉伯益公司主張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和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為不實報告的依據不足。此外,吉伯益公司在競價、簽約與交接階段並沒有對競拍程序和里程事務所審計報告、沃克森公司評估報告提出異議。訴訟中既沒有提交證據證明上述報告具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等問題,也無證據證明華天公司、成中公司以及里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及其相關注冊會計師有存在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故吉伯益公司主張華天公司、成中公司以及里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存在過錯,缺乏事實依據。因此,湖南高院於2016年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中的幾個問題
(一)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前提理當是應符合相應的構成要件,即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他人的損失與侵權行為間存在因果關系;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過錯。
前述案例1中,三級法院在認定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一點上保持一致,從法院的判決中可以看出,法院在認定博大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時主要對如下情況進行了判斷: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虛假驗資報告,存在侵權行為;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存在未認真審查的過錯;因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虛假驗資報告導致了永和公司設立的不法後果。而案例2中,兩審法院因原告吉伯益公司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裡程事務所、沃克森公司的評估報告為不實報告,也沒有證據證明吉伯益公司與沃克森公司存在違反法律法規、執業准則及誠信公允的原則等行為,因此認定不存在侵權行為,從而未支持吉伯益公司的訴訟請求。
(二)侵權賠償責任的承擔者僅為會計師事務所
由於注冊會計師是受會計師事務所的指派進行審計活動,履行職務行為。在因注冊會計師違反相關規定出具不實報告造成他人損失的情形下,侵權行為的直接做出者雖然是該注冊會計師,但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的承擔者僅為會計師事務所。
(三)法律適用因被侵權人的不同、具體侵權行為的不同等有所區別
從《注冊會計師法》中的規定可得知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可能成為被侵權人,而《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中則規定僅利害關系人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由此,如委託人對會計師事務所提起民事侵權之訴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委託人的地位以此決定是否能適用《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此外,如因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驗資報告而導致他人損失的,法院通常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這一規范性文件。前述案例1中法院在判決中適用的即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會計師事務所為企業出具虛假驗資證明應如何承擔責任問題的批復》,而案例2中法院適用的則是《侵權責任法》《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
(四)過錯認定的原則因侵權行為的不同、被侵權人的不同等有所區別
《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規定》第四條中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因在審計業務活動中對外出具不實報告給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其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筆者認為,根據該條規定,利害關系人提出的民事侵權賠償之訴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但過錯推定原則應當嚴格注意其適用條件,如非利害關系人提起的民事侵權賠償之訴或被侵權人針對會計師事務所在非審計業務活動中的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等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依法適用過錯原則(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原則等。不過從前述案例2中也可以看出,目前的司法實踐針對此類案件並沒有明確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案例2中湖南高院適用《侵權責任法》,認定該案屬於一般侵權糾紛,應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此外,即便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也需建立在原告就其主張能提出初步證據的基礎上,否則很可能因舉證不能承擔敗訴後果。
(五)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責任的形式因侵權行為的不同、侵權人過錯形式的不同、被侵權人的不同等而有所區別
如會計師事務所因出具虛假驗資報告造成他人損失時,通常是在其虛假出資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而在審計業務中因出具其他不實報告的侵權行為造成利害關系人損失的,如果過錯形式是故意,會計師事務所將與被審計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過錯形式是過失,則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上述案例1中,博大會計師事務所因出具虛假驗資報告造成他人的損失承擔的便是補充賠償責任。
三、改進會計師事務所承擔民事侵權賠償責任現狀的建議
從前述對我國現行的相關規定以及司法實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關規定尚存在需完善之處,而實踐中也需要統一此類案件的適用標准。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也需完善其執業行為,這樣才能使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避免給客戶造成損失,也能有效預防其自身的執業風險,避免承擔賠償責任。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現狀進行改進: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立法機關應對現行的有關規定進行梳理,理順各規定之間的關系以及適用情形。如明確在委託人對會計師事務所提起侵權賠償之訴時的法律適用依據,是否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以及適用的前提條件等,使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案件時能盡量做到有法可依。
2.准確適用有關規定。司法機關在審理此類案件中應當嚴格依照現行的有關規定對案件進行審理,根據案件不同的事實情況准確適用規定,對案件事實相同的案件盡量做到適用統一的標准,避免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3.完善內部制度和管理。會計師事務所應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對執業行為予以規范。會計師事務所還應當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對相關規定進行學習,使工作人員對其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
4.嚴格遵守有關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從事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行為。此外,還應當遵守執業准則和規則以及誠信公允等原則以及事務所內部的有關制度。
5.注冊會計師在工作中應當遵守職業道德與執業紀律,對委託人的不正當要求,應當嚴守職業操守,予以拒絕。此外,還應當對工作恪盡職守、勤勉盡職,避免過失的出現。
6.注冊會計師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完整妥善保管工作底稿,會計師事務所也應當對有關文件妥善保管,便於糾紛出現後明確劃清責任,以預防風險。
⑺ 法院的司法會計怎麼樣
從職業角度來看,非常好的一個職業。
司法會計是指從事在涉及財務會計業務案件的調查、審理中,為了查明案情,對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財物數量進行專門檢查,或對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問題進行專門鑒定的法律訴訟活動的會計。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的司法會計活動主要有司法會計檢查、司法會計鑒定和司法會計檢驗、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四類:
(一)司法會計檢查
在訴訟中,為了查明案情,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財物依法進行專門檢查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通俗的講,司法會計檢查就是指訴訟中所進行的查賬、查物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尋找、發現、收集和固定有關財務會計資料和財產狀況方面的訴訟證據。司法會計檢查的訴訟結果,包括獲取財務會計資料證據和形成司法會計檢查筆錄。
(二)司法會計鑒定
在訴訟中,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請具有司法會計專門知識的人員,對案件中需要解決的財務會計問題進行鑒別判定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司法會計鑒定,通過解決訴訟涉及的財務會計問題,獲取司法會計鑒定意見作為訴訟證據,從而達到查明財務會計事實的目的。
(三)司法會計檢驗
司法會計檢驗,泛指司法會計師對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檢查、驗證的技術活動。它包括兩種情形:
一是指司法會計檢查中的技術檢驗活動,即司法會計師接受指派或聘請,參與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的技術性檢查、驗證活動。
二是指司法會計鑒定中的技術檢驗活動,即司法會計鑒定人為了解決鑒定問題而對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進行的技術檢查、驗證活動。
(四)司法會計文證審查
司法會計文證審查,是指為了判明涉及財務會計業務內容的文書證據能否作為定案的根據,運用證據審查的原理與方法,對文書證據進行審查、評斷的一項司法會計活動。狹義的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專指司法會計師對文書證據進行的技術性審查、判斷活動。與前述司法會計活動的不同在於:司法會計文證審查其目的不是為了獲取財務會計資料證據、檢驗結論或鑒定意見等證據,而是為了判明涉及財務會計業務內容的證據能否作為定案的依據。
⑻ 法務會計與司法會計有什麼區別
司法會計也是為訴訟活動服務的,但與法務會計有很大區別,會計匯總結以下幾個方面:
(1)執行人的立場不同。司法會計執行人是站在獨立的向法律負責的立場上鑒定證據,而法務會計是站在為當事人(通常是作為被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立場上,提供有利於自己當事人的證據。
(2)行為目的不同。司法會計的目的是鑒定司法活動所需證據,以使訴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法務會計的目的是提供會計學證據,有利於自己的當事人,並作為減輕或免除責任的辯護。
(3)作用時間不同。司法會計的活動者發生在訴訟活動中,法務會計是隨會計師事務所對付越來越多的賠償請求自發產生的,他不會因訴訟活動的存在而存在,它是會計師事務所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採取的對策,因此其作用發生在訴訟活動的前、中、後。
(4)作用的結果不同。司法會計工作的結果是出具具有法定證據效力的司法鑒定書,法務會計工作的結果是向法庭提供有利於自己當事人的證據。
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同屬於法律會計學的范疇。法律會計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以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為研究對象的,它應為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方法論及人才培養和職業規范等方面的知識支持。其發展與完善必將更好地指導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的實踐;相對來看。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的發展又為法務律會計學提供現時依據和發展源動力。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法律會計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⑼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按照應該承擔責任的內容不同,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可分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三種責任可以同時追究,也可以單獨追究。
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的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出於故意未按專業標准出具合格報告,致使審計報告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是以其有違法行為為前提條件的。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須同時具備四個構成要件:
1、違法行為的主體為注冊會計師及注冊會計師事務所;
2、注冊會計師在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的心態;
3、注冊會計師在客觀上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等法律法規,結果侵害了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實質性的侵害;
4、損害事實與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審計報告作為注冊會計師行為的一種結果,評價其真實性、探究其偏頗的原因,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絕不能簡單地以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這樣的標准來判別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因此,目前一些執法部門僅憑審計報告真偽對注冊會計師進行判決,是不公正的。只有同時具備以上四個條件時,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才成為現實。
(9)司法會計民事法律責任機制擴展閱讀:
(一)注冊會計師過錯歸責原則
1、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執行這一原則主要不是根據責任人的過錯,而是根據損害的客觀存在、行為人的活動以及行為人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特點是不管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只要其他侵權條件成立就必須承擔民事責任。
2、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民事責任。
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無過錯即無責任,即使造成了事實上的侵權行為,只要當事人沒有過錯就不必承擔民事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般的過錯責任原則,另一種是過錯推定原則。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舉證責任的不同:在一般的過錯原則下,舉證責任在原告一方,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過錯推定原則下,舉證責任倒置給被告,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被法律推定其有過錯。
(二)過錯推定原則適用於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責任的理由
1、有利於維護注冊會計師的生存空間。從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和現代侵權法的發展趨勢來看,無過錯責任僅在環境污染、高危作業、產品責任等少數幾個領域之中,而且背後通常有著強大的責任保險來做支撐,即透過保險制度將責任分散到大眾之中。
盡管注冊會計師責任保險和執業風險基金在我國已經出現,但其發展時間較短、制度又未完善,如果貿然對注冊會計師適用無過錯責任,勢必將會導致該行業成為「高危行業」,
大量的業界人才紛紛逃離,造成行業萎縮,而留下來的少量注冊會計師出於競爭減少和審計風險的考慮,自然會大幅提高審計費用,這樣將變相增加上市公司乃至整個社會的成本負擔,因此無過錯責任不可取。
2、對審計制度體現出真正的尊重。那種認為審計實際上提供了一種「保證」或者「保險」的觀點,實際上是對審計的本質缺乏了解。
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遵照審計准則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一般來說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保持了應有的職業謹慎,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能夠發現審計報表中存在的不實陳述,但只能是合理地保證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合法性、公允性。
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層故障隱瞞以及企業環境存在的不確定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仍然不足以提供絕對的保證,讓注冊會計師承擔無過錯責任有失公允。
3、尊重和維護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盡管注冊會計師對於委託人來講處於信息弱勢,但相對於證券市場上廣大的投資者,注冊會計師作為財務信息的直接審計者仍處於主導或者優勢地位。
如果採取一般過錯的歸責原則,則必須證明注冊會計師存在過錯,而採用過錯推定原則,讓注冊會計師來承擔已履行舉證責任是比較合理的,這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